沈阳,送电工

来源 :当代工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na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留言】 曾经流行一时的“台北,水电工”,展示出消费年代蓝领的美丽未来,本刊曾在《有话直说》专栏热议过。“沈阳,送电工”能否从此成为热句,尚待读者对本文的强力传播。一个工人,一个劳模,一个电脑高手,一个想把光转变成电的人,不管他多么的无名,一出出选择又是多么的出乎常规,但不能不承认,中国的劳模大军中,是多么需要这样的人。
  “沈阳, 送电工”,流传值得期待。
  
  一颗彪悍的心
  “2005年8月14日,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洪水将李徐线36#门型塔一侧的塔基冲毁,导致杆塔发生倾斜,随时都有倒塔的危险。
  由于现场机械设备进不来,稳固塔基的唯一办法就是用沙袋加固,可是,在水流巨大的冲击下,六七十斤重的沙袋一扔下去,眨眼间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危机时刻,他带头跳进湍急的河水中,与随后跳下的三十多人一起,在齐腰深的洪水中,一个挨一个,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8小时的连续奋战,大家硬是让洪水改了道,缓解了洪水对塔基的直接冲击。杆塔保住了,李徐线正常运行……”
  这是2009年沈阳供电公司送电工区,为刘丰申报辽宁省劳动模范时做的事迹总结。
  山洪、沙袋、倾斜、人墙,这几个词总能立刻唤起我们对历次抗洪抢险的记忆,光是想象那些场面的惊心动魄,就足以让人心中升起对英雄的崇敬,这次的英雄就是刘丰。
  一直以为,带头筑人墙的应该是个彪形大汉,这样的身型在洪水中力挽狂澜才靠谱,可是见到真人才知道,“秤砣小压千斤”,刘丰既不高,也不壮,他苗条得可以让大部分女性羡慕嫉妒。这种身板也敢往洪水中跳?这是刘丰给我的第一个意外。
  直挺的鼻梁,薄薄的嘴唇,不太爱笑,眼神中似乎总带着几分忧郁,如果仔细观察,那对“心灵的窗框”还是副精致的双眼皮儿——刘丰其实从身材到长相都有点文秀的小帅。他说话声音很低,但口才很好,遣词造句都很准确,用送电工区工会杨学力主席的话说,这是个“知识型工人”。
  就在那个冬日的午后,我和刘丰在他的办公室里开始了一场漫长的聊天。温暖的阳光执着地照耀在我的背后,这让我在刘丰的低语中昏昏欲睡,但他的话语中总有些东西能挑动起我的神经,就像小身板跳洪水一样。
  他之后的讲述使我不得不时常打起精神追问一句:为什么要这样?最后我发现,其实,他文秀的身板里,有着一颗彪悍的心,他的很多想法不那么常规,在这个拿了全国“五一”奖章的劳模身上,总会发生些不太靠谱的事。
  
  30岁发力
  
  通常,能成为劳模的人,都有很突出的表现,而突出的原因大致差不多,有的因为要强而刻苦,有的因为志向远大而钻研……刘丰的原因有点特殊。
  1984年,沈阳市电业局(沈阳供电公司前身)面向社会招工,在报名的最后一天,刘丰终于看到了报纸上的消息。好在还是赶上了,经过考试、培训,1985年,高中毕业的刘丰进了送电工区,成了一名送电工。
  杨主席说,刘丰很聪明,悟性高。确实,刘丰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成了班组里的主力工人,连团委想调他过去都调不走,因为班组不放人。但在工作的前10年里,对刘丰来说,工作就是任务,完成就好,所有的转变都发生在1995年。
  “送电工就只有两个专业,巡线和上塔,我干了10年,每天重复同样的事情,实在觉得干腻了,一点兴致都提不起来。”
  刘丰开始仔细审视自己的人生,“90年代初,也曾有亲戚邀我下海做生意,我觉得风险太大没有答应。放弃了那个机会,在送电工区走到今天,30岁了,除了这份工作,我还能做些什么?”
  刘丰突然发现,除了巡线和上塔,自己别的什么都不会。这个事实一直都存在,只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很多事会看不清楚。而立之年,刘丰第一次正视现实:原来我只有这一条路。
  这个认知让刘丰感到无奈和悲哀,“我想了很久,结论是:既然只有一条路,那么就走下去,并且快乐地走下去。”刘丰决定摒弃所有的消极思想,把工作当成最快乐的事去做。“高兴也要做,不高兴也要做,为什么不把它当成一件高兴的事好好做呢?”
  于是,在工作后的第10年,工友们发现,刘丰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再也没有任何抱怨,任何不满,每次干活都力求完美,事故抢修他第一个来到工区待命,工程作业每次都在高高的铁塔上看到他的身影,线路巡视他主动申请到最远的地段,别人找他帮忙也从不推脱。领导愿意把攻坚的任务交给他来完成,感觉放心;职工愿意和他在一起作业,感觉舒畅。
  有人问:“刘丰你咋老这么活力四射的,不累吗?”刘丰说:“累啥,就当锻炼身体了。”
  就这样,从30岁那年起,刘丰开始变得优秀,各种荣誉开始悄悄向他靠拢,而起因居然是为了摆脱职业倦怠。
  多年后,他作为劳模被聘为高校的校外辅导员,有空时他会给大学生们讲他的成长,讲他30岁开始优秀的故事,最后他得出三条结论:第一,人要懂得总结自己;第二,既然必须要做就高兴地做;第三,坚持长久,必有好处。
  
  就学计算机
  
  这是刘丰另一件不靠谱的事。
  转变后的第二年,刘丰就因为表现出色,经验丰富,被提升为带电一班副班长兼技术员。送电工的职业之路已经越走越稳,刘丰打算学点东西提升自己,学什么?电力相关的吗?不,他学了计算机。
  1996年,对大部分人来说,计算机还很遥远,人们坐在它面前大多一脸茫然,懂得五笔输入法的人就算电脑高手。此时,送电工刘丰进了辽宁大学计算机专业夜大班。
  “当时完全没考虑念这个大专和我的工作有什么关系,或者是不是该挑个电力相关的专业,没有那么多功利性的想法,我只是觉得以后每个人都离不开电脑,我得武装自己,学点这方面的知识。”
  于是,4年里,刘丰每天晚上从南塔骑车到辽大,几乎一节课不落地修完了大专课程。甫一毕业,他就买了台几千元的中华学习机,先玩再拆,没多久,他把电脑硬件和DOS系统玩了个通透,只是在当时,这些本事只是“屠龙术”,除了自己瞎琢磨,一点用都没有。从这个角度看,刘丰确实有些不靠谱。
  但事物总是在发展,2005年,他被提升到管理岗位,这时,所有的工作都已离不开电脑,这方面,刘丰如鱼得水。
  在一份关于刘丰的推荐材料中,有这样一段话:“刘丰自学微机管理,将工区所有线路图纸录入微机,使设备和缺陷管理逐步实现了科学化和规范化。提出和参与制作送电线路信息系统,为实现送电专业标准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他被评为2005年公司“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的原因之一。
  
  让送电工消失
  
  不管开头不靠谱,还是过程不靠谱,现在看来,刘丰已经很靠谱了。他现在的岗位是安全员,属于管理层,有时他会觉得力不从心。“咱这工人出身的人,确实不懂管理,咱工人只知道干活,我用了两年时间才学会不事事亲历亲为。”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别,时常让他觉得心累。“有时觉得还不如当工人呢,轻松很多。”愿当工人多过愿当管理,这又是个不太常规的想法。但刘丰确实是个好工人,在网上搜索关于刘丰的资料,提到最多的就是他的“刘丰爬梯”。
  硅橡胶绝缘子串的采用,为送电专业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但它非常脆弱易损,为了既保护硅橡胶绝缘子串,又实现轻松攀登导线,2001年,刘丰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研制成功了专用的“爬梯兼二道保护”工具,轻巧、安全,实用价值高,大大减轻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被沈阳电业局命名为“刘丰爬梯”,荣获沈阳供电公司2002年QC成果一等奖。
  在技术上,刘丰一直有件憾事,就是当年惜败省公司的技能状元赛。那是刘丰在班组工作时的事,在与辽宁省13家公司代表的比拼中,他已经走到了最后,但因为不小心把工具落在了现场,最终无缘冠军,让刘丰遗憾至今。
  但工友们至今仍记得刘丰的手艺有多牛。当年,220KV李灯线140#—141#导线、66KV浑胜西7#—8#导线由于外力破坏,烧损严重,但如停电处理将造成非计划停电。就在所有人一筹莫展之际,是刘丰主动向有关领导提出带电处理的方案,并亲自带电作业,仅用40分钟,就将两处故障点全部处理完毕,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
  现在刘丰45岁,得到的各种荣誉证书、奖杯、绶带,塞了满满两个柜子。上大学的侄子,提起他总是无限向往,“叔叔,你等着,我会追上你的。”但刘丰有时会觉得荣誉越高,压力越大,他更愿意专注地去研究点什么,可研究什么呢?刘丰的课题大得吓人,“现在的光电转换器效率太低了,应用的范围也太小,我想研究把光能高效地转化为电能,以后就不需要电线,也就没有送电工这个职业了。”
  刘丰嘱咐侄子努力学习,自己打算退休之后好好思考这事,“就算我这辈子完不成,我也希望为这事做点什么。”又是个不靠谱的想法吗?也许,未必。W
  
  
  本栏责编/王迅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感觉被体制化   贫富一心结   谁是强权   降低权力集中度      感觉被体制化   Systemized Sense   【编辑留言】如果说个人感觉是社会的试剂,那民众的集体感觉便是社会的投影。当各个阶层的人几乎都觉得自己属于弱势群体,那就说明这个社会是强势,甚至是蛮横的。蛮横的社会只能让人龟缩和忐忑。      老板羡慕民工      有一天,我打开新浪网,突然发现一个大标题:“近半数公
期刊
老实人看上年轻人    “钱放你跟前都不赚,你就是个大傻子!”媳妇气得扬手要打他。  金岳福一扭身跺了过去,嘟囔一句:“多少钱都挣不完,可咱不能把脸卖了……”  “你的脸多少钱一斤?除了你老婆,谁还能给你脸?”媳妇肚子气鼓鼓,眼里泪汪汪,“五万块钱啊,就算你跟它有仇,别拖累我们娘俩儿行不?跟了你够窝囊的了,想想你儿子,上了大学咱家日子过得紧巴巴,啥地方不需要钱?”  金岳福不吱声了,转身杵在阳台上
期刊
办公室负责接待的小刘日前被领导批评了,原因在于他在安排领导宴请的饭局中,多报了餐费,还把宴会中没有用完的烟酒偷偷塞进了自己车子的后备箱。领导的批评很严重,并着手把他调离岗位。小刘很委屈:负责接待不就是这么回事?别人都这么做,凭什么对我这么狠?  有一个故事刚好能说服小刘——  一个年轻人为了证明他有资格成为成年男子,决定爬上山顶。他穿着鹿皮衫,罩上毯子,就出发了。在一阵费力攀爬之后,他终于到达了顶
期刊
成了“房间小女孩”    刚到德国时,德语并不是很流利,只能到中餐馆中去打工,每天工作的时间长,所挣到的钱也不够支付生活费用。大学里的寒暑假比较长,并且也没什么假期作业,所以就和同学一起到工厂里工作,一天三班倒,像个机器人,不停的干活,并不需要和别人有太多的交流。  等开学了,没有大段的空闲时间,我就决定找一份只在周末干的工作。这样既不耽误学习,又可以维持自己的日常生活费用。有个学长建议我,去一个
期刊
蒋东明语录  有机会工作,我是偏得的  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有意义  人的承受力跟经历有关  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  每个人都做好良心事,中国就好了    超然的癌患    对中国人来说,死亡一直是种无法言说的禁忌:当它还在远方时,似乎遥不可及;一旦临近,我们张皇失措。  蒋东明却冷静得有些可怕。“生命有来就有去,每个人都有这个过程。沮丧、埋怨,都无济于事,只能去坦然面对。这对人对己都有好处。”  
期刊
一提起说服的艺术以及最有效的沟通方法,很多人会认为,这些只在政界才重要。其实,企业领导人也应当有这方面的讲求。《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这一经典故事,就为企业家们提供了在管理时可资运用的借鉴。  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个经典段落:  孔明来到东吴,孙权并没有直接见孔明,而是让孔明先见见自己手下的谋臣们。这样做,孙权有自己的目的。对他来说,现在要考虑的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他不可能只听诸葛亮一面之词就决
期刊
不想当玩偶    理想的父母是孩子人生的指导者,你以为自己就是这样的父母,不一定,你的孩子可能不这样想。豆瓣网上有个创立了两年的“父母皆祸害”小组,成员过万,并有日益壮大的趋势。他们在创建宣言里强调:“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的父母的束缚和戕害……”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看成是一群“逆子”的反叛宣言,而仅从传统的道德层面去解读。抛开那些过激的言辞和另类事件,我看
期刊
一    公司部门聚会,酒过三巡后大家调侃张明艳福不浅,能有三个新娘子陪着结婚。张明听着笑而不语,下意识的拿出手机,看了看屏保上的爱妻,却突然鼻子发酸,回想自己在一日之间,品尽了苦辣酸甜…  张明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外企公司工作,收入虽一般但有发展空间。还处了个女朋友叫周倩,两人交往了一年多,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张明爸妈通情达理,连说不能亏待了周倩,把省吃俭用的积蓄都拿了出来,帮张明买了房,又按周
期刊
前不久,西南某市主要领导在到企业考察时强调,企业一定要关心关爱职工,让他们共享发展成果。类似这种强调,我们听了很多,职工非常领情。我们不会要求相当级别的领导放着大事不抓,去帮企业制定出具体的关爱措施来。但我想问的是,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有效吗?  我的理解是,很多领导老这样强调,说明企业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原因何在?是缺领导的强调吗?显然不是,相当级别的很多领导去下面视察时总这样强调。其实,我们
期刊
先夸奖再但是    这椅子咋了?这不稳当,肯定有一条腿儿短。你物业大小也是个企业,就拿这破椅子让俺业主坐啊……换就换,这我不会谦让。你坐小心点儿。我又不是代表我自己。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黄健翔说的,对吧,哈哈。  首先我代表我老婆。俺们公母俩正好掉个儿,她心细,嘴笨;我心粗,好白话。她心细到啥程度?我用哪条手巾她都知道。那手巾跟头天放得不一样。和这娘们儿在一起过真遭罪。嘿嘿,我老婆就在台下坐着。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