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有创造性地发展。本文从培养兴趣、提出问题、精心指导、引导启智四方面论述了笔者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完成新课程的目标与要求。
【关键词】学习兴趣;激发;主体;探索;愉悦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实践。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
一、培养兴趣,激发活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有兴趣学生才会有动力去探究问题,才会有勇气在课堂中大胆提问,积极参与活动。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自由对话的平台,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可以进入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使学生拥有和体验做人的尊严,享受被人尊重的快乐。建立起自信和进一步对话的愿望。例如,笔者经常与学生谈心:谈谈他自己或对老师的想法,或对这节课提出建设性的看法或意见。让他们披露灵性,展示个性,提供争辩的机会,这样师生关系将进入一种开放的、多元的、具有无限包容、奇妙的“边缘”地带。
●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讲三角形稳定性和四边形可变性时,笔者就问学生:“为什么射击瞄准时,用手托枪杆(此时枪杆、手臂和胸部构成三角形)能保持稳定,伸缩的推拉门要做成四边形呢?”同学们争着抢答。短短的几句话,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了求知创新欲望。
●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可以把枯燥无味的书本知识更直观形象地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学习事半功倍,原因就在于有动感声像的电化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呈现教学方法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笔者经常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情景来“包装”知识,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很舒心的事。或者设置贴近生活的题目,让学生从亲历的生活情景中去感受、去体验。设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或者采用竞争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学中笔者针对学生都有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常采用分组讨论法、小组竞赛法,让学生比—比谁先做出来。例如,已知一元二次方程,kx2(2k-1)x+k=0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让每一组推荐一名同学上来答题,看谁又快又准。多数学生没有考虑kx2中k的取值范围,与他们的认知发生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二、提出问题,引导参与
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与焦点,根据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点拨、诱导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的欲望,唤起学生的能动性。例如,讲解不等式时,我向学生首先出示这样一个问题:A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购票满30张,每张票可少收1元。某班有27名少先队员去A公园参加活动,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好了零钱到售票处买27张票时,爱动脑筋的李敏同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30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我们只有27个人,买30张票,岂不是“浪费”吗?那么,究竟李敏的提议对不对呢?是不是真的“浪费”呢?通过这样一个似乎很简单的、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入我们所要研究的课题上来。
三、精心指导,自主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讨论、辨析,让学生自主获取信息。例如,学习“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一节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原来已经学过了幂的运算法则(在正整数指数范围内),现在指数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全体整数,那么,原来所学的幂的运算法则现在是否还成立呢?在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辨析,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知识上相互补充,思维方法上相互启发,情绪上相互感染,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此时,学生已经完全投入到对知识的思考和探究之中。这样使学生在已解决的问题中看到自己的成果,精神上得到一定的满足外,遇到新的问题时又觉得不满足,促使他们进一步去思考。这种不断激活课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不断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提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找出新旧知识的差异和矛盾,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通过思维加工初步寻找问题的答案。指导学生自学不能一味地让学生看书,而必须要让学生深入地思索。如,在“全等三角形的识别”中,要求学生自学后弄清这样三个问题:(1)如果只知道两个三角形有一个对应相等的部分(边或角),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2)如果只知道两个三角形有两个对应相等的部分(边或角),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3)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三个部分(边或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诱导启发,了解和掌握学生自学的情况。
四、引导启智,自主探究
新课程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精神,以“探索尝试”为核心,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归纳出来,而是让学生先通过折纸(给每位学生一张长方形纸,裁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猜想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一旦提出猜想,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然后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最后把各组的结论汇总到黑板上。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修改、选择、补充,并一一加以验证,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这种教学,通过学生自主研讨、自主分析,使学生体验到了获取知识的过程,领悟到了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可见,只有把数学课的课堂定位于探索科学思维的实验室,建立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的基地,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师生合作,才能真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此外,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因材施教,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的方式也与众不同。当学生来问我某一题怎么做时,我不是急着帮他解答,而是对他加以启发、引导,让他先回答我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当我还没有问完时,他却对我说:“我知道怎么做了。”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学生在答的过程中不断思索,已经悟出了答案,当然这是教师的提问、启发引起了他的思索。学生在这些经历中会逐渐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发现。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主动学习确实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激发学生主动性的另一途径便是逼着学生提问题。有经验的教师往往经常在课堂上把某个学生在课外提出的问题拿来当众讲解,并经常对课堂或课外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或奖励。例如,赞扬“问题提得巧妙、提得深刻”、“老师很佩服你,为你而感到骄傲!”等。这些方法都能在其他学生身上引起震动,因为好胜心是每个学生的天性。适度的赞扬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了“自主、合作、创造”的教学模式,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春雨润物细无声”,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内心对数学的感知,张扬学生的数学个性,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让学生在宽松、自然、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展现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学习兴趣;激发;主体;探索;愉悦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实践。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
一、培养兴趣,激发活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有兴趣学生才会有动力去探究问题,才会有勇气在课堂中大胆提问,积极参与活动。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自由对话的平台,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可以进入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使学生拥有和体验做人的尊严,享受被人尊重的快乐。建立起自信和进一步对话的愿望。例如,笔者经常与学生谈心:谈谈他自己或对老师的想法,或对这节课提出建设性的看法或意见。让他们披露灵性,展示个性,提供争辩的机会,这样师生关系将进入一种开放的、多元的、具有无限包容、奇妙的“边缘”地带。
●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讲三角形稳定性和四边形可变性时,笔者就问学生:“为什么射击瞄准时,用手托枪杆(此时枪杆、手臂和胸部构成三角形)能保持稳定,伸缩的推拉门要做成四边形呢?”同学们争着抢答。短短的几句话,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了求知创新欲望。
●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可以把枯燥无味的书本知识更直观形象地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学习事半功倍,原因就在于有动感声像的电化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呈现教学方法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笔者经常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情景来“包装”知识,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很舒心的事。或者设置贴近生活的题目,让学生从亲历的生活情景中去感受、去体验。设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或者采用竞争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学中笔者针对学生都有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常采用分组讨论法、小组竞赛法,让学生比—比谁先做出来。例如,已知一元二次方程,kx2(2k-1)x+k=0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让每一组推荐一名同学上来答题,看谁又快又准。多数学生没有考虑kx2中k的取值范围,与他们的认知发生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二、提出问题,引导参与
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与焦点,根据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点拨、诱导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的欲望,唤起学生的能动性。例如,讲解不等式时,我向学生首先出示这样一个问题:A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购票满30张,每张票可少收1元。某班有27名少先队员去A公园参加活动,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好了零钱到售票处买27张票时,爱动脑筋的李敏同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30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我们只有27个人,买30张票,岂不是“浪费”吗?那么,究竟李敏的提议对不对呢?是不是真的“浪费”呢?通过这样一个似乎很简单的、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入我们所要研究的课题上来。
三、精心指导,自主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讨论、辨析,让学生自主获取信息。例如,学习“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一节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原来已经学过了幂的运算法则(在正整数指数范围内),现在指数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全体整数,那么,原来所学的幂的运算法则现在是否还成立呢?在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辨析,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知识上相互补充,思维方法上相互启发,情绪上相互感染,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此时,学生已经完全投入到对知识的思考和探究之中。这样使学生在已解决的问题中看到自己的成果,精神上得到一定的满足外,遇到新的问题时又觉得不满足,促使他们进一步去思考。这种不断激活课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不断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提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找出新旧知识的差异和矛盾,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通过思维加工初步寻找问题的答案。指导学生自学不能一味地让学生看书,而必须要让学生深入地思索。如,在“全等三角形的识别”中,要求学生自学后弄清这样三个问题:(1)如果只知道两个三角形有一个对应相等的部分(边或角),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2)如果只知道两个三角形有两个对应相等的部分(边或角),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3)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三个部分(边或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诱导启发,了解和掌握学生自学的情况。
四、引导启智,自主探究
新课程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精神,以“探索尝试”为核心,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归纳出来,而是让学生先通过折纸(给每位学生一张长方形纸,裁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猜想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一旦提出猜想,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然后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最后把各组的结论汇总到黑板上。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修改、选择、补充,并一一加以验证,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这种教学,通过学生自主研讨、自主分析,使学生体验到了获取知识的过程,领悟到了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可见,只有把数学课的课堂定位于探索科学思维的实验室,建立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的基地,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师生合作,才能真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此外,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因材施教,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的方式也与众不同。当学生来问我某一题怎么做时,我不是急着帮他解答,而是对他加以启发、引导,让他先回答我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当我还没有问完时,他却对我说:“我知道怎么做了。”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学生在答的过程中不断思索,已经悟出了答案,当然这是教师的提问、启发引起了他的思索。学生在这些经历中会逐渐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发现。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主动学习确实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激发学生主动性的另一途径便是逼着学生提问题。有经验的教师往往经常在课堂上把某个学生在课外提出的问题拿来当众讲解,并经常对课堂或课外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或奖励。例如,赞扬“问题提得巧妙、提得深刻”、“老师很佩服你,为你而感到骄傲!”等。这些方法都能在其他学生身上引起震动,因为好胜心是每个学生的天性。适度的赞扬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了“自主、合作、创造”的教学模式,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春雨润物细无声”,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内心对数学的感知,张扬学生的数学个性,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让学生在宽松、自然、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展现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