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总结出一些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适应的音乐新课程教学方法,以丰富新课程的教学手段。具体内容上,首先介绍音乐新课程教学理念,然后,从三个方面来阐述音乐新课程教学方法;情感愉悦、参与体验、形象思维。
【关键词】音乐;新课程;教学方法
一、音乐新课程教学理念
众所周知,基础教育改革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其核心是课程改革。“教育实践,就是以课程为轴心展开的。”作为指导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的新课程观认为:学习者是整个课程的核心。应“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以学习者为学习主体,关注学习者的兴趣、态度和需要,突出学习活动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以利于每一个学习者的成长和发展,使学习者能够清晰思考,有效交流,理解人类环境,知晓社会发展,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我国站在音乐学科本体这个角度,按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教育研究中心的精神将音乐教育课程定义为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及评价方式等等在内的各种范畴的总和。”我国21世纪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是以这个定义为逻辑起点来进行各方面的展开研究,是一次全面涉及到音乐课程从理念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管理到实施的彻头彻尾的深入式改革。它反映了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融会了多年来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和课程理论方面研究和总结的新理论、新成果。因此,音乐新课程不仅指时间上的“新”,更是指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和“新”的课程实施方式。
二、音乐新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
新课标实施后,尽管许多教师认真研读了音乐新课标,但是在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些教师仍然采用陈旧、单一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音乐教学的发展。本文尝试一些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适应的音乐新课程教学方法,以丰富新课程的教学手段。
(一)情感愉悦
“音乐新课程的核心目标是通过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而当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上升为审美情趣,最终通过‘审美’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善于从情感的视角,创设音乐审美情境,融情感化与审美化为一体,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音乐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
审美情感的流露离不开教师的言行举止。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行的礼仪以及符合审美规范的仪表、姿态、举止等应恰到好处,充分展示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给予学生优雅感;另一方面,教师亲切真诚的问候,简洁而具有启发性的谈话,激励性的话语,富有感染力的语调。精巧规范的乐谱,以及自信、幽默、真诚的气质与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童心未泯、兴趣广泛的心理品质及学识基础,都会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唤起音乐审美渴望。例如,《童年》一课的开场白,教师可在钢琴曲《童年的回忆》优美动听的旋律中,深情地表达“童年是一幅画,童年是一首歌,让我们共同回忆美好幸福的童年”,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渴望。
(二)参与体验
在新课程中,提倡学生的主动学习,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体验音乐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从音乐学科或社会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音乐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例如,在学生初听《瑶族舞曲》全曲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抛出“瑶家风情”一课,运用个人、小组、集体三者有机结合的灵活多样的探究形式,根据学生各自的实力与兴趣,展现课前搜集的瑶寨风景图片、设计的瑶族服饰、学跳的瑶族舞蹈、学唱的瑶族民歌、录制的瑶族打击乐、临摹的瑶家建筑图片、了解的瑶家民俗等。各组学生把这些资料与我们汉族的实际生活情境作比较,并在多次反复聆听《瑶族舞曲》全曲时,自主地产生“这首乐曲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与汉族民歌的区别?它与这些资料所体现的瑶家风情是一致的吗?”等问题。教师有意识地创造合作条件,安排充足的讨论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最后,学生集体展示探究的成果,各组间相互讨论,把汇总搜集的全部资料信息进行梳理分析,在师生共同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情感的火花,形成信息交互、思想交互、方法交互,达到共享资源、共享欢乐的目的。
(三)形象思维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例如,在《小青蛙》一课的探索音响环节中,有的学生用响板和人声模仿青蛙叫;有的学生用铃鼓模仿大雨,用沙锤模仿小雨;有的学生弹奏钢琴的低声区模仿雷声等。这一环节的运用,表明学生能对作品中的各种声音现象给予主动的探索与创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品尝了创作带来的成功和快乐。
在鉴赏、表现音乐的活动中,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运用人声、乐器或自寻音源探索各种音乐要素、音乐表现手段、音乐情绪或音乐艺术形象。例如,在《图画展览会》——《两个犹太人》一课的探索音乐环节中,学生用自制的木锤敲打桌面,表现间歇的节奏、出人不意的重音、减缓的速度,塑造富人狂妄自大、傲慢粗鲁的音乐形象;用金属棒、铅笔、木棍交替敲打三角铁,表现紧凑的节奏、规则的重音、平稳的速度,塑造穷人机灵、神经质、在富人面前逢迎讨好、声音颤抖、哀怨、哭丧的形象。通过探索音乐,学生能再次加深对二者的印象,有效重复二者的音乐形象,提高了音乐审美理性认识,培养了想象力与音乐审美创造力,并在自制乐器的过程中熟悉与掌握了音乐要素的某些规律。
三、结语
由于音乐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充满了未知与变数,这些被整合的音乐新课程教方法不是唯一不变的,也不可能涵盖所有的音乐教学法,而只是庞杂的音乐教学法体系的一部分,是初步的探索与追求,是师生间互动与不断创新的过程。随着音乐新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音乐新课程教学将得以不断地更新与发展。
【关键词】音乐;新课程;教学方法
一、音乐新课程教学理念
众所周知,基础教育改革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其核心是课程改革。“教育实践,就是以课程为轴心展开的。”作为指导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的新课程观认为:学习者是整个课程的核心。应“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以学习者为学习主体,关注学习者的兴趣、态度和需要,突出学习活动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以利于每一个学习者的成长和发展,使学习者能够清晰思考,有效交流,理解人类环境,知晓社会发展,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我国站在音乐学科本体这个角度,按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教育研究中心的精神将音乐教育课程定义为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及评价方式等等在内的各种范畴的总和。”我国21世纪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是以这个定义为逻辑起点来进行各方面的展开研究,是一次全面涉及到音乐课程从理念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管理到实施的彻头彻尾的深入式改革。它反映了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融会了多年来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和课程理论方面研究和总结的新理论、新成果。因此,音乐新课程不仅指时间上的“新”,更是指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和“新”的课程实施方式。
二、音乐新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
新课标实施后,尽管许多教师认真研读了音乐新课标,但是在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些教师仍然采用陈旧、单一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音乐教学的发展。本文尝试一些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适应的音乐新课程教学方法,以丰富新课程的教学手段。
(一)情感愉悦
“音乐新课程的核心目标是通过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而当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上升为审美情趣,最终通过‘审美’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善于从情感的视角,创设音乐审美情境,融情感化与审美化为一体,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音乐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
审美情感的流露离不开教师的言行举止。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行的礼仪以及符合审美规范的仪表、姿态、举止等应恰到好处,充分展示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给予学生优雅感;另一方面,教师亲切真诚的问候,简洁而具有启发性的谈话,激励性的话语,富有感染力的语调。精巧规范的乐谱,以及自信、幽默、真诚的气质与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童心未泯、兴趣广泛的心理品质及学识基础,都会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唤起音乐审美渴望。例如,《童年》一课的开场白,教师可在钢琴曲《童年的回忆》优美动听的旋律中,深情地表达“童年是一幅画,童年是一首歌,让我们共同回忆美好幸福的童年”,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渴望。
(二)参与体验
在新课程中,提倡学生的主动学习,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体验音乐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从音乐学科或社会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音乐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例如,在学生初听《瑶族舞曲》全曲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抛出“瑶家风情”一课,运用个人、小组、集体三者有机结合的灵活多样的探究形式,根据学生各自的实力与兴趣,展现课前搜集的瑶寨风景图片、设计的瑶族服饰、学跳的瑶族舞蹈、学唱的瑶族民歌、录制的瑶族打击乐、临摹的瑶家建筑图片、了解的瑶家民俗等。各组学生把这些资料与我们汉族的实际生活情境作比较,并在多次反复聆听《瑶族舞曲》全曲时,自主地产生“这首乐曲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与汉族民歌的区别?它与这些资料所体现的瑶家风情是一致的吗?”等问题。教师有意识地创造合作条件,安排充足的讨论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最后,学生集体展示探究的成果,各组间相互讨论,把汇总搜集的全部资料信息进行梳理分析,在师生共同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情感的火花,形成信息交互、思想交互、方法交互,达到共享资源、共享欢乐的目的。
(三)形象思维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例如,在《小青蛙》一课的探索音响环节中,有的学生用响板和人声模仿青蛙叫;有的学生用铃鼓模仿大雨,用沙锤模仿小雨;有的学生弹奏钢琴的低声区模仿雷声等。这一环节的运用,表明学生能对作品中的各种声音现象给予主动的探索与创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品尝了创作带来的成功和快乐。
在鉴赏、表现音乐的活动中,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运用人声、乐器或自寻音源探索各种音乐要素、音乐表现手段、音乐情绪或音乐艺术形象。例如,在《图画展览会》——《两个犹太人》一课的探索音乐环节中,学生用自制的木锤敲打桌面,表现间歇的节奏、出人不意的重音、减缓的速度,塑造富人狂妄自大、傲慢粗鲁的音乐形象;用金属棒、铅笔、木棍交替敲打三角铁,表现紧凑的节奏、规则的重音、平稳的速度,塑造穷人机灵、神经质、在富人面前逢迎讨好、声音颤抖、哀怨、哭丧的形象。通过探索音乐,学生能再次加深对二者的印象,有效重复二者的音乐形象,提高了音乐审美理性认识,培养了想象力与音乐审美创造力,并在自制乐器的过程中熟悉与掌握了音乐要素的某些规律。
三、结语
由于音乐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充满了未知与变数,这些被整合的音乐新课程教方法不是唯一不变的,也不可能涵盖所有的音乐教学法,而只是庞杂的音乐教学法体系的一部分,是初步的探索与追求,是师生间互动与不断创新的过程。随着音乐新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音乐新课程教学将得以不断地更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