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天中午,我刚到校门口,一位学生跑过来告诉我:小刘在操场上打架。在操场口我就看到他手里拿着石块准备砸向初一(7)班的小郑同学,边上一位同学正使劲地拉着他。我冲上去夺下他手中的石块:“发生了什么事?要用石块解决!”。
“不用你管,我要砸死他。”气势汹汹的口气。“到老师办公室,有啥事慢慢讲。”我使劲地拉住他。没想到他突然从我手中挣脱,又冲向小郑,我赶紧用身子一拦把他抱住。此时的他像一头野牛,大喊大叫,双拳挥舞,直到小郑离开,情绪才稍有稳定。
到了办公室,我强忍着心头的火气,和气地问:“发生了什么事。可以跟老师讲讲吗?”
“在操场上就撞了他一下:他要我道歉。我没有。马上就狠狠地推了我一把,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推我,多没面子。”一边说着,他一只脚不停地抖动,头歪着,一副不屑的模样。
我轻描淡写地说:“小事情嘛,撞人了本来就要道个歉。”“要我向他道歉,想死。我从来不向人道歉,只有别人向我道歉。”他那小霸王的模样真是令人火冒三丈。
我按下心头的火气,耐心地与他交流。正面讲文明礼仪,侧面让他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他,你也希望听到别人的道歉吧。”
“我没错,向他认错绝对办不到,除非我死了。他要小心,我不会让他白推的。”他依旧那么倔强,甚至嚣张。我知道他的话不是说说而已。他还会去找小郑。
望着这个一贯让我头痛不已的学生,一桩桩“罪迹”浮上心头:留长发、迟到、故意制造小骚乱与老师针锋相对、敲诈、打架。无论是心平气和的说服教育还是严肃的批评教育,总是一副软硬不吃的态度。突然间我有了一种疲惫不堪、束手无策的感觉。为了防止事态扩大。我通知了他的家长。
小刘的父亲立即赶到了学校。虽然他父亲的脸色非常难看,但还是用非常和气的口吻跟他说:“吴老师对你那么关心,那么负责,你呢?敲诈、打架,不做作业、骂同学,小事天天有。大事周周有。我每天都要吩咐你听老师的话,每时每刻都担心你犯事。你这样做简直是不想让我活了。你不要把我逼急了,逼急了你不让我活我也不让你活!”
别着头,看也不看父亲一下的他冷冷地冒出一句话:“你不想活和我有什么关系!”
此时,他父亲再也按捺不住了,双手拉着儿子坚决地说:“你不让我活,我先不让你活,我们两个人一起从四楼办公室跳下去。”说着,抱起小刘走向窗门边。小刘立刻慌了,拼命抓住桌角,但力气太小,很快就被父亲拉到窗门边。我赶紧冲上去拉,小刘使劲抱住窗框中间的立柱,他父亲使劲把他往窗外推。在同事的帮助下我分开了父子俩,发现小刘父亲左手有一道伤痕。正流着鲜血,小刘身上也都是血。同事将他父亲带到医务室包扎,站在我前面的小刘显然还没有从刚才的事情中回过神,脸色苍白。双脚颤抖。
看到小刘这样我感觉到契机来了,不好意思的小刘父亲叹息道:“没有娘的教育,差得多了。”原来小刘的父母关系不和,父亲承担着绝大部分的育儿任务。但父亲工作繁忙,社交活动也多,对小刘缺乏有效的管理。平时由爷爷奶奶照顾生活起居,爷爷奶奶很吝啬使用批评词汇,更不舍得让孩子参与到生活中。结果是小刘这么大从来没有为家人做过什么,还认为父母不关心自己,亏欠自己很多。也造成了小刘固执己见、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成长路上的寂寞、对家庭的不满使得他希望以故意捣蛋来引起父母的关注、同学的关注。这些是他成为问题少年的关键。
在我的穿针引线下,父子、母子都进行了一次开诚布公的交谈。经过这一事件后,小刘性格变得比以前温顺了,尤其学会了倾听别人讲话。
我在高兴之余不禁问起自己:为何在一次又一次的家访中总不能发现问题的关键呢?孩子的父亲始终没有提起家里的情况,难道仅仅是因为“家丑不可外扬”吗?
经常要求学生“换位思考”的自己却从没有站在家长的立场去想一想,他们更能接受、更喜欢的是怎样的家访呢?
在以后对学困生或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的家访中,我开始讲究谈话的艺术,尽可能多的实事求是地说一些孩子好的表现,然后委婉地提醒家长孩子的一些不足之处,与家长以商量的口气寻找教育的具体措施,不使家长产生羞愧心理。没有思想负担的家长在高兴之余不但接受了你对孩子的看法,也能真心地谈起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成长过程中影响到孩子性格或行为的要事、自己对孩子的要求看法等等。同样,知道老师在父母面前大谈自己优点的“情况学生”自然会主动拉近与你的心理距离,这样的家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访、事半功倍的家访。
换位思考是沟通内心世界的一座桥梁:换位思考需要教师有一个充满理解和宽容的胸怀:换位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善待学生,使教育更有成效:让我们一起来养成换位思考的良好习惯吧,给学生一片美丽的天空!
“不用你管,我要砸死他。”气势汹汹的口气。“到老师办公室,有啥事慢慢讲。”我使劲地拉住他。没想到他突然从我手中挣脱,又冲向小郑,我赶紧用身子一拦把他抱住。此时的他像一头野牛,大喊大叫,双拳挥舞,直到小郑离开,情绪才稍有稳定。
到了办公室,我强忍着心头的火气,和气地问:“发生了什么事。可以跟老师讲讲吗?”
“在操场上就撞了他一下:他要我道歉。我没有。马上就狠狠地推了我一把,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推我,多没面子。”一边说着,他一只脚不停地抖动,头歪着,一副不屑的模样。
我轻描淡写地说:“小事情嘛,撞人了本来就要道个歉。”“要我向他道歉,想死。我从来不向人道歉,只有别人向我道歉。”他那小霸王的模样真是令人火冒三丈。
我按下心头的火气,耐心地与他交流。正面讲文明礼仪,侧面让他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他,你也希望听到别人的道歉吧。”
“我没错,向他认错绝对办不到,除非我死了。他要小心,我不会让他白推的。”他依旧那么倔强,甚至嚣张。我知道他的话不是说说而已。他还会去找小郑。
望着这个一贯让我头痛不已的学生,一桩桩“罪迹”浮上心头:留长发、迟到、故意制造小骚乱与老师针锋相对、敲诈、打架。无论是心平气和的说服教育还是严肃的批评教育,总是一副软硬不吃的态度。突然间我有了一种疲惫不堪、束手无策的感觉。为了防止事态扩大。我通知了他的家长。
小刘的父亲立即赶到了学校。虽然他父亲的脸色非常难看,但还是用非常和气的口吻跟他说:“吴老师对你那么关心,那么负责,你呢?敲诈、打架,不做作业、骂同学,小事天天有。大事周周有。我每天都要吩咐你听老师的话,每时每刻都担心你犯事。你这样做简直是不想让我活了。你不要把我逼急了,逼急了你不让我活我也不让你活!”
别着头,看也不看父亲一下的他冷冷地冒出一句话:“你不想活和我有什么关系!”
此时,他父亲再也按捺不住了,双手拉着儿子坚决地说:“你不让我活,我先不让你活,我们两个人一起从四楼办公室跳下去。”说着,抱起小刘走向窗门边。小刘立刻慌了,拼命抓住桌角,但力气太小,很快就被父亲拉到窗门边。我赶紧冲上去拉,小刘使劲抱住窗框中间的立柱,他父亲使劲把他往窗外推。在同事的帮助下我分开了父子俩,发现小刘父亲左手有一道伤痕。正流着鲜血,小刘身上也都是血。同事将他父亲带到医务室包扎,站在我前面的小刘显然还没有从刚才的事情中回过神,脸色苍白。双脚颤抖。
看到小刘这样我感觉到契机来了,不好意思的小刘父亲叹息道:“没有娘的教育,差得多了。”原来小刘的父母关系不和,父亲承担着绝大部分的育儿任务。但父亲工作繁忙,社交活动也多,对小刘缺乏有效的管理。平时由爷爷奶奶照顾生活起居,爷爷奶奶很吝啬使用批评词汇,更不舍得让孩子参与到生活中。结果是小刘这么大从来没有为家人做过什么,还认为父母不关心自己,亏欠自己很多。也造成了小刘固执己见、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成长路上的寂寞、对家庭的不满使得他希望以故意捣蛋来引起父母的关注、同学的关注。这些是他成为问题少年的关键。
在我的穿针引线下,父子、母子都进行了一次开诚布公的交谈。经过这一事件后,小刘性格变得比以前温顺了,尤其学会了倾听别人讲话。
我在高兴之余不禁问起自己:为何在一次又一次的家访中总不能发现问题的关键呢?孩子的父亲始终没有提起家里的情况,难道仅仅是因为“家丑不可外扬”吗?
经常要求学生“换位思考”的自己却从没有站在家长的立场去想一想,他们更能接受、更喜欢的是怎样的家访呢?
在以后对学困生或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的家访中,我开始讲究谈话的艺术,尽可能多的实事求是地说一些孩子好的表现,然后委婉地提醒家长孩子的一些不足之处,与家长以商量的口气寻找教育的具体措施,不使家长产生羞愧心理。没有思想负担的家长在高兴之余不但接受了你对孩子的看法,也能真心地谈起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成长过程中影响到孩子性格或行为的要事、自己对孩子的要求看法等等。同样,知道老师在父母面前大谈自己优点的“情况学生”自然会主动拉近与你的心理距离,这样的家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访、事半功倍的家访。
换位思考是沟通内心世界的一座桥梁:换位思考需要教师有一个充满理解和宽容的胸怀:换位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善待学生,使教育更有成效:让我们一起来养成换位思考的良好习惯吧,给学生一片美丽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