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代媒介传播技术发展和大众对娱乐需求普遍性提高的双重作用力推动下,短视频传播继单一图片盛行后迎来良好发展前景,尤其以人设视频为首。在我国各大社交APP及个人微博首页,短视频涌来风靡之潮。其繁盛的原因铺垫与未来发展道路前景与媒介政治社会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关键词:人设短视频;传播技术手段;媒介政治社会
人设短视频风靡透析
一、 科技提供传播手段,变革传统方式
自步入21世纪以来,科技的腾飞给人类带来的改变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的。除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产、工作、学习等方面的方式发生改变,社会传播的手段花样翻新日渐丰富,传统方式也经历了根本变革。最明显最深刻的体验就是人们的传播主场从纸质转移到电子网络,传播方式发生升级和转型。在媒介技术认知方面,我了解到两种不同的倾向,即技术决定论和社会构建论。从我个人角度出发,我更倾向于前者,我表示赞同地认为技术在社会传播媒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这一论断是有现实理论依据的。首先,就是刚刚提到的传播主场转换。不同的技术传播手段之间由于其差异性必然存在不可避免的优劣区分。用白话通俗地讲,对于全是冰冷文字和静态照片的报纸和生动有趣的视频,你会更倾向于选择哪个?我想大多数人都是后者。所以道理就在其中,报纸、广播、电视、手机网络等不同的传播方式给受众带来的体验是不同的,人们当然更愿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选择更能抓住自己兴趣和胃口的东西。其次,技术并不是孤立单一的,不同的技术之间也是息息相关的,可能一下子看不见表面,但其实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我们回到短视频盛行当下的现象当中。先从视频生产者来讲,由于技术层面的允许,人手一部手机,即集拍摄、录音、后期、剪辑等多项合一的机器使得视频生产的环节简化、步骤方便并且一人包干多职。这样一来,视频制作的成本便大大降低,尤其是技术设备的配置够买和人力成本等。同理,对于受众(视频观看用户),仅通过日常交流工具——手机便可随时随地观看视频,尤其是生活中的碎片化時间。由此看来,两者之间的媒介也离不开技术的提高。
二、 传播制作者的内心满足与经济支持需求
科技的提高只是一种传播途径的便捷化与多样化,我个人认为短视频盛行的主观人为因素是实现传播者内心的满足感。我想这一点其实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就拿我们自己来说,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享受被关注的,渴望一种“流量上身”的感觉,希望通过装点修饰本人或生活日常,来或真或假地向别人展示,有时甚至是带了一些炫耀成分在内的。你可能会觉得荒唐,或是耻于承认,但人说到底作为群居动物都是依赖一种所谓的存在感。不知道你会不会有相似经历,比如从小时候开始看漫画书小人书或是电影电视剧,被其中某个角色深深吸引,并且极其渴望成为那样的人。这个时候,孩童时期内心最初的倾慕感与崇敬感便油然而生。我们会情不自禁在脑海中幻想成为希望的那种人,羡慕明星拥有众多粉丝,成为人们口中谈论的对象,还有人为之疯狂。这样一种“存在感”给人在社会团体中提供了安全感,不用担心自己被群体遗忘。同样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微信朋友圈、微博、QQ空间等社交软件去记录每日生活的或好或糟的情绪、近期愿望、精神追求等琐事,其实都是希望身边人(有可能的话,包括一部分陌生人)更关注自己随时随地在做什么想什么。生活中也不是没有出现过,当这种心态往近乎极端的方向在发展时,人们就称之为“刷存在感”。撇开个人,从宏观层面看待媒介在中国的尝试与体验,中国的媒介化社会就存在很强的“中国式”烙印。老百姓逐渐开始习惯把微博作为记忆载体,从自我主观层面出发讲述自己的故事,其中既可以有日常还可以包含幻想的小说情节。而对于一个特定群体,比如一同参加了某项活动的人们来说,他们可以对同一件事发表各自不同的主观性观记忆观点。无论彼此之间是互相认同还是持截然不同的态度,他们都可以在记忆故事的建构中找到特定的认同体验和社会团体归属感。回归到视频制作的传播者,他们通过视频就可以动态展示生活细节同时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当他们长期推送视频,拥有一定粉丝基数后,无论他们发什么都会有人点赞喜欢,甚至是猛吹“彩虹屁”。这样他们的内心满足感便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任何事物的不完美性在于它的对立面,此事也不例外。过分的内心满足会导致不良的心态膨胀,个人主义被过分放大。个人表达泛滥不仅不会促进社会发展,相反地,会塑造“自恋人格”。这使得人的注意力全部放在自己身上,缺乏了对社会和身边人的基本关注。
切换视角从物质层面看,人设短视频传播与粉丝流量是传播者获得经济支持的基础。制作人设短视频的成本不高但也需要资本,传播者必然会考虑到浏览量而精挑细选内容。 这个时候,经济来源点就产生了。比如美妆视频博主,她们的化妆品可以来自品牌商,既免费提供产品还会给推广费。视频制作者在吸睛分享个人经验时,还可以同时在无形中给产品打广告,一举两得。一次一次的良性循环,双方互利共赢,便铺就短视频传播更长远的道路。
三、 受众窥探心理与娱乐消遣习惯性行为
如果说内心满足感和经济需求是主观性较强的因素,那么受众的观看心理和娱乐习惯便可以说是相对客观的市场需求。单看社会群体的组成分子——个人,某种程度上说对于他人生活的窥探和好奇是必须的,因为这是比较与衡量自己与他人最基本的第一步骤。社会人对他人生活窥探成瘾,无论是流量明星还是身边人都希望细致到极致观察他们的生活。甚至说细节到被观察者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他身上这件衣服是哪家牌子哪里代购来的,她的护肤品是什么牌子,上妆先后顺序有什么讲究。这种所谓的夸张的“窥探心理”其实是推动短视频在市场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和好奇心的存在是主导受众愿意不厌其烦地更新并观看短视频的主要原因。“人设”这两个字同样举足轻重,它帮助受众快速定位视频主角的人物形象、性格、社会地位等,给了受众评价与比较的衡量标准,有时甚至是使自己嫉妒不安或是安慰自己的存在理由。这种具有引导性意图的比较,反而更加激起受众的好胜心与攀比心。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受众的娱乐习惯行为。当前社会娱乐消费的方式使得受众更加被动,类似于饲养者将娱乐产品打包主动投喂到市场。简单来这样理解一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身心俱疲,很少有人愿意在工作之余再花多余的精力在娱乐社交,而零散的碎片化时间更导致了受众选择倾向于易接受的无脑娱乐消遣的现象。再者,近几年出现的“无厘头”式幽默着实对大众胃口,冷话语冷表情带来的热效应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鲜明对比,受众能很快接收到幽默分子的信号。这种现象在抖音APP上显示得尤为明显:十几秒的短视频主角迅速抛出话题和笑点,让受众浅尝辄止,点赞即可。这样精简干练的妙法,的确让人佩服。对于个人生活VLOG,受众也只需跟着时间线和事情发展顺序依随主人公完成一件事或过完一天。这种观看体验感在于仿佛身临其境,与视频主角一同过生活。这种一对一的对话交流感填补了现代人精神的空虚感,使人能在空闲之时也好像有事可做。这么一来,精神上的陪伴让受众愿意把视频看下去。
参考文献:
[1]谢进川.媒介政治社会学分析,ISBN 978-7-5657-2018-5
[2]周晓红.中国体验:社会变迁的观景之窗[J].探索与争鸣,2012(2)
[3]梁捷.自恋与公共人的衰落[J].社会学家茶座,2008(6)
关键词:人设短视频;传播技术手段;媒介政治社会
人设短视频风靡透析
一、 科技提供传播手段,变革传统方式
自步入21世纪以来,科技的腾飞给人类带来的改变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的。除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产、工作、学习等方面的方式发生改变,社会传播的手段花样翻新日渐丰富,传统方式也经历了根本变革。最明显最深刻的体验就是人们的传播主场从纸质转移到电子网络,传播方式发生升级和转型。在媒介技术认知方面,我了解到两种不同的倾向,即技术决定论和社会构建论。从我个人角度出发,我更倾向于前者,我表示赞同地认为技术在社会传播媒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这一论断是有现实理论依据的。首先,就是刚刚提到的传播主场转换。不同的技术传播手段之间由于其差异性必然存在不可避免的优劣区分。用白话通俗地讲,对于全是冰冷文字和静态照片的报纸和生动有趣的视频,你会更倾向于选择哪个?我想大多数人都是后者。所以道理就在其中,报纸、广播、电视、手机网络等不同的传播方式给受众带来的体验是不同的,人们当然更愿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选择更能抓住自己兴趣和胃口的东西。其次,技术并不是孤立单一的,不同的技术之间也是息息相关的,可能一下子看不见表面,但其实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我们回到短视频盛行当下的现象当中。先从视频生产者来讲,由于技术层面的允许,人手一部手机,即集拍摄、录音、后期、剪辑等多项合一的机器使得视频生产的环节简化、步骤方便并且一人包干多职。这样一来,视频制作的成本便大大降低,尤其是技术设备的配置够买和人力成本等。同理,对于受众(视频观看用户),仅通过日常交流工具——手机便可随时随地观看视频,尤其是生活中的碎片化時间。由此看来,两者之间的媒介也离不开技术的提高。
二、 传播制作者的内心满足与经济支持需求
科技的提高只是一种传播途径的便捷化与多样化,我个人认为短视频盛行的主观人为因素是实现传播者内心的满足感。我想这一点其实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就拿我们自己来说,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享受被关注的,渴望一种“流量上身”的感觉,希望通过装点修饰本人或生活日常,来或真或假地向别人展示,有时甚至是带了一些炫耀成分在内的。你可能会觉得荒唐,或是耻于承认,但人说到底作为群居动物都是依赖一种所谓的存在感。不知道你会不会有相似经历,比如从小时候开始看漫画书小人书或是电影电视剧,被其中某个角色深深吸引,并且极其渴望成为那样的人。这个时候,孩童时期内心最初的倾慕感与崇敬感便油然而生。我们会情不自禁在脑海中幻想成为希望的那种人,羡慕明星拥有众多粉丝,成为人们口中谈论的对象,还有人为之疯狂。这样一种“存在感”给人在社会团体中提供了安全感,不用担心自己被群体遗忘。同样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微信朋友圈、微博、QQ空间等社交软件去记录每日生活的或好或糟的情绪、近期愿望、精神追求等琐事,其实都是希望身边人(有可能的话,包括一部分陌生人)更关注自己随时随地在做什么想什么。生活中也不是没有出现过,当这种心态往近乎极端的方向在发展时,人们就称之为“刷存在感”。撇开个人,从宏观层面看待媒介在中国的尝试与体验,中国的媒介化社会就存在很强的“中国式”烙印。老百姓逐渐开始习惯把微博作为记忆载体,从自我主观层面出发讲述自己的故事,其中既可以有日常还可以包含幻想的小说情节。而对于一个特定群体,比如一同参加了某项活动的人们来说,他们可以对同一件事发表各自不同的主观性观记忆观点。无论彼此之间是互相认同还是持截然不同的态度,他们都可以在记忆故事的建构中找到特定的认同体验和社会团体归属感。回归到视频制作的传播者,他们通过视频就可以动态展示生活细节同时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当他们长期推送视频,拥有一定粉丝基数后,无论他们发什么都会有人点赞喜欢,甚至是猛吹“彩虹屁”。这样他们的内心满足感便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任何事物的不完美性在于它的对立面,此事也不例外。过分的内心满足会导致不良的心态膨胀,个人主义被过分放大。个人表达泛滥不仅不会促进社会发展,相反地,会塑造“自恋人格”。这使得人的注意力全部放在自己身上,缺乏了对社会和身边人的基本关注。
切换视角从物质层面看,人设短视频传播与粉丝流量是传播者获得经济支持的基础。制作人设短视频的成本不高但也需要资本,传播者必然会考虑到浏览量而精挑细选内容。 这个时候,经济来源点就产生了。比如美妆视频博主,她们的化妆品可以来自品牌商,既免费提供产品还会给推广费。视频制作者在吸睛分享个人经验时,还可以同时在无形中给产品打广告,一举两得。一次一次的良性循环,双方互利共赢,便铺就短视频传播更长远的道路。
三、 受众窥探心理与娱乐消遣习惯性行为
如果说内心满足感和经济需求是主观性较强的因素,那么受众的观看心理和娱乐习惯便可以说是相对客观的市场需求。单看社会群体的组成分子——个人,某种程度上说对于他人生活的窥探和好奇是必须的,因为这是比较与衡量自己与他人最基本的第一步骤。社会人对他人生活窥探成瘾,无论是流量明星还是身边人都希望细致到极致观察他们的生活。甚至说细节到被观察者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他身上这件衣服是哪家牌子哪里代购来的,她的护肤品是什么牌子,上妆先后顺序有什么讲究。这种所谓的夸张的“窥探心理”其实是推动短视频在市场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和好奇心的存在是主导受众愿意不厌其烦地更新并观看短视频的主要原因。“人设”这两个字同样举足轻重,它帮助受众快速定位视频主角的人物形象、性格、社会地位等,给了受众评价与比较的衡量标准,有时甚至是使自己嫉妒不安或是安慰自己的存在理由。这种具有引导性意图的比较,反而更加激起受众的好胜心与攀比心。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受众的娱乐习惯行为。当前社会娱乐消费的方式使得受众更加被动,类似于饲养者将娱乐产品打包主动投喂到市场。简单来这样理解一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身心俱疲,很少有人愿意在工作之余再花多余的精力在娱乐社交,而零散的碎片化时间更导致了受众选择倾向于易接受的无脑娱乐消遣的现象。再者,近几年出现的“无厘头”式幽默着实对大众胃口,冷话语冷表情带来的热效应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鲜明对比,受众能很快接收到幽默分子的信号。这种现象在抖音APP上显示得尤为明显:十几秒的短视频主角迅速抛出话题和笑点,让受众浅尝辄止,点赞即可。这样精简干练的妙法,的确让人佩服。对于个人生活VLOG,受众也只需跟着时间线和事情发展顺序依随主人公完成一件事或过完一天。这种观看体验感在于仿佛身临其境,与视频主角一同过生活。这种一对一的对话交流感填补了现代人精神的空虚感,使人能在空闲之时也好像有事可做。这么一来,精神上的陪伴让受众愿意把视频看下去。
参考文献:
[1]谢进川.媒介政治社会学分析,ISBN 978-7-5657-2018-5
[2]周晓红.中国体验:社会变迁的观景之窗[J].探索与争鸣,2012(2)
[3]梁捷.自恋与公共人的衰落[J].社会学家茶座,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