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美学角度的素描教学探索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11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素描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包含着单纯的美感。素描是我们认识、理解和研究物体基本形态的最简单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所有造型艺术的基础。传统素描起源于西方,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素描艺术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西方素描的范畴,而且融入了多元的艺术语言。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和共性,本文通过分析东西方素描的发展史以及东西方美学的差异,从中国传统美学的角度,对素描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为素描教学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关键词】 素描;中国美学;西方美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2-0068-02
  一、素描的产生与发展
  (一)西方素描
  素描源于西方,是欧洲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德国早期的民间木刻版画发展演变而来的,同中国的白描类似,起初素描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才发现素描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独特魅力。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并不是复兴古典文化,而是以人文主义为旗帜,突破中世纪封建王权和神权的束缚,在这个时期,艺术家纷纷收到新思潮的影响,积极响应人文主义,充分发挥个性,因此素描艺术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马萨乔等人发明了透视学、解剖学和构图学原理,逐步完善了素描,他们的素描作品,标志着西方素描走向成熟。
  (二)中国素描
  素描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同时也反映出不同艺术家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潘天寿先生曾说:“ 一民族有一民族之文艺,有一民族之特点,因文艺是由各民族之性情智慧, 结合时地之生活而创成者,非来自偶然也”。从素描的广义上来理解,中国画当中的白描其实就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素描,由此看来,素描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不同的观念产生不同的素描表现形式,西方画家与中国画家的素描形式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东晋画家顾恺之曾提出“以形写神”的理论,他的人物画如“春蚕吐丝”,有“春云浮空,流水行地”之势,顾恺之的人物画将中国画中以线造型的方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后世的白描技术奠定了基础。白描发展到唐代,已呈现出繁荣兴盛之势,大家辈出以阎立本的“铁线描”,吴道子的“兰叶描”最为人称道,到了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更是把“以形写神”论提升了一个层次,代表作《五马图》以简练的笔法极其生动地表现出骏马的神情和举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到了宋代,白描才真正意义上成为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独立画种。
  白描不仅体现了中国绘画的思维方式和具体表现形式,同时承载着中国绘画的原始初衷和审美理想。随着20世纪初,西方素描被引入中国,中国传统绘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方素描的艺术形式也对传统绘画形式产生重要影响。
  二、对素描的研究和思考
  (一)我国素描教学现状
  素描是一门独立的绘画样式,是造型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历来被视为各种造型艺术教学的基础,素描教学贯穿美术专业教育始末,素描能力对学生学习美术专业各门课程有直接影响。我国高校的素描教學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教学内容同质,素描教学选用的教材和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不完全一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活动的展开,只有深入开展素描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感受到绘画文化特色及艺术内涵。其次是对外来素描教学的方法片面实践。随着西方素描理念传入中国,传统中国画中的山水和花鸟画还可以保持原有的造型特征,而传统人物画中的意象造型法逐渐转向了写实技法。从绘画的造型角度考察,白描和素描分别属于两种绘画造型系统,两者虽然在描绘物象以达到塑造事物的目的方面有着共同的作用,但两者的思维方式不同,一个从西方文化中产生,一个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而来,其次在表现方式、情感表达及文化内涵上也存在明显差异。从这些差异上不难看出, 素描有多种表现形式,素描教学的内容应更宽泛些,素描不仅是技巧与方法的训练, 也应是思想与观念的培养,将素描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探讨中西方传统美学的差异,从传统美学的角度思考素描,能够为当前的素描教学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二)对西方美学的思考
  西方美学中的情感论早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雏形,这个时期的绘画和音乐还不能作为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艺术作品,但这个时期的艺术所蕴含的情感可以说是最原始、直接的;到了古希腊罗马时期,艺术已经不再是原始社会时期那样直接的表现形式,人类开始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来展现自身的感觉和情绪;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艺术美学思想走向成熟,人们不再受宗教思想的束缚,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将情感表达出来,用音乐、绘画、戏剧、建筑展现个性化的内心世界。可见无论哪个时期,情感艺术美学都占据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具有净化作用的歌曲可以产生一种无害的快感。”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的要义, 在于将外物形象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只需模拟得逼真酷肖原物, 便能给人以快感, 就会让人获得审美享受。哲学家柏拉图在《斐利布斯篇》提出了审美情感范畴的思想,“真正的快感来自所谓美的颜色、美的形式……这些形状的美不象别的事物是相对的,而是按照它们的本质就永远是绝对美的。”西方的学者认为艺术的形式技巧使人获得快感,而美感是对人一般情感的提升,是一种自觉自为的艺术情感。
  三、中国美学的启示
  (一)生命之美
  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原属不同文明,其在思想上有根本的差异,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它将宇宙和人生视为一大生命,在这样哲学背景下产生的中国美学,与西方感觉学意义上的美学不同,中国美学主要是生命体验和超越的学说,它的重心是超越“感性”寻求生命的感悟。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包含了这种美学理念,《诗经》蕴含着生命之美和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意蕴,反映了当时人们不同的生命意识、生活方式和发展轨迹。《诗经》里的绝大部分意象都是“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其包含着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生命精神。   受“天人合一” “阴阳相克相生”的哲学观的影响,中国古代艺术家们意识到绘画创作是一个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过程。艺术创造既来源于客观世界, 又十分注重艺术家的主观作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物我交融”等观点的提出也说明了中国古代绘画十分强调作者主观情怀的流露,不执着于事物的自然属性, 而是借物抒情, 以表达人的意念。南朝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六法”,其中的“气韵生动”就是指作品中所刻画的物象或者作品的整体有生动的气韵,包含着生命的活力。中国古典美学中透露艺术所要参悟的,是包括哲学、科学、宗教、道德等在整个人类思想文化中体现出来的生命精神。
  (二)自然之美
  在认识世界的起源时,我们的祖先早就发现宇宙中的物体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体的运动是相对的。儒家经典著作《周易》中创造了阴阳两种符号,运用阴阳两爻来代表万物。这种理论一方面将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另一方面又将主体和客体相包融,摒弃主客观界限,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人与自然应当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天、地、人、物、我之间的和谐,《老子》中有提到“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里的“自然”是指 “自己原本的模样”。 庄子言:“‘自然’即物之自尔耳。”这里的“自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概念,即存在于万事万物中自生自成的属性。这种自然观在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中很是明显,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说道:“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喊傲所常乐也;渔樵。”郭熙所言表明了当时文人士大夫阶层对于山水画的热爱,体现出北宋山水画中的自然观,这种对自然的感情实际上是对人精神世界本质的探索。
  (三)和谐之美
  除了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美外,中国古典美学中还蕴含着和谐之美,中国老百姓历来有以和为贵、和衷共济的美好愿望。中国古代学者把和谐的要求上升到更高层面,认为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本性应是和谐的,并以追求理想中的和谐美为美的最高境界。中国古典和谐美以“中和”思想为特征,对和谐美的追求渗透并贯彻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既体现在中国人的审美欣赏和艺术创作之中,更体现在古人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要求之中。西方美学强调万物形式的和谐,而中国古典美学更注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用简单的辩证法来说明万物的生长和形成,在古典美学中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件艺术品的产生,不光只注重他表象的东西,更加应该了解精神文化影响内涵的走向。对于中国古典美学,我们要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通过归纳总结,充分发掘古典艺术的独特魅力。从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到地方教育机构,从绘画名家到莘莘学子,绘画的精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从引进到权威,从初级到高级,素描绘画在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演变中不断前行,这是文化的引进,更是文化的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素描繪画技法也在不断发展。我们从中国古典美学中既要继承传统美学思想,又要注重其精神内涵所带来的附加意义,使本民族绘画发展有新的章程。
  四、结语
  素描作为中西方艺术形式中共通的绘画语言,西方素描的融入再发展到今天的成熟壮大是艺术家们在传统文化中获取新的创造元素的同时对西方素描在扬弃中进行内核转换的结果。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探讨素描教学发展这个问题需要进行专门认真的研究, 以期促进艺术创新、繁荣新时代社会主义艺术事业。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聂振斌.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8-96.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商务印刷馆,2012.12.
  [4]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5]王兆一.美术与审美[M].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 2008.
  作者简介:
  黄琰妮,女,汉族,江苏南通人,新疆师范大学2019级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学—美术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 电影《简·爱》以反映19世纪女性的觉醒为出发点,展现十九世纪英国家庭女教师简·爱对待感情的隐忍克制。从简·爱的外形上进行观察,她黑色的束身衣裙、盘向脑后的发辫,瘦小普通、地位不高和十九世纪所有女性几乎无异。然而她又是特别而怪异的,她极度自尊,追求平等、充满激情、敢于抗争,浸润着一个孤寂、单纯的女子对爱和自我意识的觉醒,散发出独特的芬芳。本文从影视艺术语言的角度以电影的细节为着眼点,浅析电
期刊
【摘要】 禅是禅宗发生与存在的重要基础,禅意是禅宗理念的升华,是禅之哲学的人生化和艺术化。在日本,禅意升华出独特的美学理念,深深影响了日本动画,使日本动画体现出了浓厚深切的禅意表现。日本动画中的禅意韵味营造了其别有韵味的视听体验和美学效果,使其动画作品迸发出了浓烈的神秘气氛和人文理想:安宁、和谐、自然、质朴……这种禅意之境不仅树立了日本动画的艺术特色,更使现代日本动画赢得了丰厚的商业价值。由日本动
期刊
【摘要】 雕塑艺术是城市文化实物标识,优秀的雕塑作品会成为所在城市的风景名胜,树立良好的景观城市形象,扩大所在城市的知名度,提升城市文化的名片效应,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城市文化的软实力。当今中国已经涌现出很多优秀的雕塑作品,然而随着一些城市快速发展的规划变迁,雕塑定位与城市文化发展建设也出现一些不协调的问题,处理好城市文化与雕塑艺术的相互关系,直接影响着城市文化建设的名片效应。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喜剧电影作为众多电影类型中的一种,电影的票房与观影者的狂热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电影类型。喜剧电影为何总在中国电影市场一枝独秀?本文主要阐述三个问题,一是中国当代喜剧电影现状及后现代文化特征;二是中國当代喜剧电影的后现代情结;三是以中国当代喜剧电影探讨中国喜剧电影的后现代文化。  【关键词】 喜剧电影;后现代;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要】 航空画是以飞机、飞行器、航空事件为题材的绘画门类。近百年来航空绘画以其特独特的面貌,丰富着绘画艺术的形式和内容,成为工业时代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飞机上凝聚着人们的如梦理想、浪漫情怀和理性精神。现实主义航空画创作,要真实而典型地反映客观世界的现实本质,抒发人们飞翔的梦想和激情,营造航空时代人们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 现实主义;航空画;审美  【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近几年养成系偶像节目在我国娱乐圈引发新的热潮,短期内成功吸引全民关注。鉴于国内娱乐市场缺乏唱跳俱佳的年轻偶像,观众诉求强烈;日韩同类节目的成功经验;大量的资金支持与新型科技的辅佐;传输正能量等原因,这类节目火速发展,推动全产业链的升级以及数字文化产业的海外发展。在推动我国娱乐文化产业升级的同时,也出现了如大多数练习生在市场上呈“快消品”状态;节目缺乏文化价值;过度追求商业化、快消化、功利化
期刊
【摘要】 胡杨,经得住严寒和酷暑的考验,顽强的生存,因而被人们称为“英雄之树”。胡杨精神是新疆各族人民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精神象征,本文从胡杨精神的内涵、时代价值方面分析突出胡杨精神的深层意义。  【关键词】 胡杨精神;含义;价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2-0060-02  一、胡杨精神的内涵  位于新
期刊
【摘要】 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晚年的美学著述《审美之维》中。作为激进的社会批判家,他在批判正统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审美形式”和“艺术自律”两个概念,建立了一个以功利主义的审美和艺术为主导、以审美形式理论为核心、以艺术自律为基础的美学体系。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批判现有社会秩序之上而寻求人的解放的广义的社会政治哲学,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的终结和最终归宿。  【关键词】 马尔库塞
期刊
【摘要】 抗战期间,日寇对晋察冀边区实行经济封锁政策,使边区的民用军需受到严重威胁。为打破敌人经济封锁,实现边区工业品自给,一批公营民用厂矿应运而生。这批公营民用厂矿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灵活地采取了分散经营、集中管理的原则。在经营过程中,为我们留下了防止公营厂矿机关化、加强工人思想教育和技术创新密切联系实际等宝贵的历史经验。  【关键词】 抗战;晋察冀边区;公营;民用厂矿  【中图分类号】F403
期刊
【摘要】 辽朝,自北魏之后又出现在北方的一个统一的少数民族政权,其中太祖、太宗、世宗、穆宗四位辽朝前期的皇帝,在位几十年间,成为辽朝的政权建立和疆域稳定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统治者的民族思想直接关系着大辽政权的存亡。  【关键词】 辽朝前期;契丹;汉族;民族思想;共治  【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2-0062-03  辽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