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心,达逸志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xdhxdhxd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学习山水画的历程中,对其用笔用墨的书写性、写意性的强调一直都是山水画学习进程中的焦点。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也能够更为方便的看到与原作差异甚微的复制品。通过对古画论的学习和对中国传统绘画史论的研究,使得我们更能贴近古人作画时的心声,从而在临习过程中得心应手。下面我将通过近期对《葛稚川移居图》的临摹谈谈我的感触。
  【关键词】:葛稚川;道心;逸志
  一、道心
  元代崛起于漠北,入主中原,轻视文艺,取消了专门的画院,以冷漠态度处之,画家在社会上无地位可言,凡文人学士,皆欲借笔墨以自鸣高。元代的创作题材大致分为三种,分别为隐逸类、高士类和神仙类。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图》则是很巧妙的借古人葛洪隐居的这个题材,来表达他本人的山林情结以及隐居的愿望。而这一类的神仙类题材的绘画在元代被多次作为载体满足画家们梦中神仙的心态,寻求现实痛苦生活的解脱。
  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图》描绘了中国晋代名士葛洪(稚川)携带家眷移居罗浮山修道炼丹的故事。葛洪,出身三国时期东吴世家,祖上曾担任御史中丞,礼部尚书等要职,在晋朝非常有势力,葛稚川因带兵打仗立功,被任命为伏波将军,此后屡次升迁,被赐以关内侯的爵位,然而葛稚川心里却非常明白,在当时政治昏暗,社会动荡的情况下,一切荣华皆浮云,转瞬而逝。因此他看破红尘,潜心修道,并痴于炼丹。而此图作者王蒙亦曾应聘为理问、长史,而后弃官隐居。可能正是这类同的经历引起了王蒙的共鸣,才能通过绘画传达葛洪移居的心境,亦即王蒙的心境。
  类似的经历都有了同样的寄托——道心。山水画与道的关系正如人和影子的关系,是两个分体,却又不能分割。道家思想与中国山水画相融相生。“澄怀观道”,“含道映物”,这八个字用中国人特有的哲学思想阐释出自古至今中国山水画家的审美趋向。中国山水画的独特审美价值在于给人以精神世界上的启悟,发乎本原之灵性。老子曾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人明志修道,往往借助于山川大地以求悟得宇宙自然的本质。因而历代学道哲人多游历和卧居于山水之间,启发灵性,从中获取宇宙精神之体验。而宗炳的“卧游”山水亦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文人士大夫皆以绘心之所往之山水来传达“艺与道合”的思想主旨。不仅古画如此,现今我们的绘画亦不能停留在技法的层面,只玩味技法的绘画作品是空洞的,不能因此受众者的共鸣的,这样的作品不能反映时代,亦不能传达意、志,注定是被淘汰的。只有融入我们的主观情感,借以熟练的笔墨技法,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二、构图审美
  南齐谢赫在六法论中有“经营位置”一说,后亦有“置陈布势”之说,这些都说明了构图、章法的重要性。相对于宋画对客观对象的忠实再现而言,元代绘画更加注重精炼隽永的笔墨意境,画面不追求自然景物的多样与精巧,而关注于如何通过或借助某些自然景物和形象以及笔墨趣味来传达艺术家主观的观念。但在构图章法上依然延续和使用“经营位置”的基本要素,为笔墨意趣的表达提供了必须的框架,在笔线的轻重缓急,墨的干湿浓淡中体现构图所营造的情趣之美。王蒙之作《葛稚川移居图》正是中国山水画优秀构图审美的典范。
  1)从画面大的开合收放,起承转合看其构图
  在《葛稚川移居图》中,由起承转合构成气息连贯、变化统一的整体,使各局部形象的丰富变化统一于整幅图形大的气脉之中,达到对大的山水景观的完整把握。图中山石穿插错落,山间河道忽隐忽现,有源可溯,最后到山居草堂处,山石叠映,路线隐晦,体现了山水神游精神,高山远谷,白云环绕,幽深宁静,正是道教理想的成仙修道之境。
  2)散点透视下的中国山水远近法审美体验
  王蒙此作正是高远、深远、平远综合运用的典范。其视点以移步换景的散点透视法经营转换物象。从近景石坡到中景瀑布的平远,从洼水到高山的高远,草庐后的远树又体现了深远。至此,整幅山水立轴的高阔深远表达的气息完满,细节的全面描绘和气势的统一营造了道家炼丹修心的胜境。
  3)构图中的空白美
  清代邓石在论述书法时称:“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凡作书,既要注意黑的部分——字形笔画的密(实)处,也要注意到字画间及行间之白的疏(虚)处。黑处要精心结撰,而白处——字里行间的布置也须措置得宜,使疏密有致,两者相映生辉。绘画亦然。葛图中, 王蒙虽用细笔皴擦, 画面茂密充实, 但亦巧妙的多处用空白以虚之, 整体画面丰实而透气。经虚—实—虚—实不断的递进和错落变化分割整个立轴;各山石间以虚接方式表达了前后空间和云气弥漫。近处的大片水的空白和周围物象笔
  墨纵横的写意形成画面中大的黑白的对比;山石间又以空白瀑布的暗示, 使密处充实, 疏朗处醒目。
  4)由置陈布势看构图审美
  葛图中左下角起势的山石是第一险, 左倾欲下, 然以左上侧的直线似的瀑布以破之;第二险,一直向右上侧倾, 直出画外, 在处向左上直立以破之;第三险, 向右上侧倾成高险之势, 和处山头呼应对立, 稍有破势。几处“危而安” “布势” 出该图的险绝之势, 以讲究的笔墨意趣, 画出萧疏淡雅的美学意境。
  三、临摹过程短述
  从图中我们似乎觉得这幅画未足四尺,并不是很大,但是实际上临摹它我却耗时多日。这幅作品树叶使用双钩填色,树干精勾细描,树形复杂多变,设色五彩斑斓。不论对人物、树木还是山石都一丝不苟。再看他的用色,山石向背,冷暖结合,过渡自然,色彩搭配舒适而有色相微妙之差,初选这幅画本认为画幅小,方便临摹。但当真正着手之时就发现仅墨稿就十分丰富,线条的粗细结合,连皴带染,树叶双钩,一簇一簇,空间感十足。对主题人物的刻画更是小心翼翼,虽然人物并不大,但对其表情、动态、装束的刻画也是看出其用心之处,通过不同的神态和不同的动作和服饰将这一家的身份、阶层和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再着眼画中树木,错落有致,结合“骨法用笔”,十分生动,宛如一个个挥舞双臂的少女从画作右下方刻画最为细致的那几棵树能看到王蒙深厚的写实功力。刚开始画这种带色山水没有经验,不知道墨稿应该起得比视觉感受到的要重些,当上色后发现整体平平的,不能清晰的看出一簇簇的叶子。为此只能用花青加墨复勾醒线。画山石的时候书法用笔,肯定果断,在画的时候心中想着真实的石头的样子,则画出来的比较形象,看着也比较真实。墨稿一遍遍的丰富,皴染,然后开始着色。我先是对前景的几棵树进行上色,起初颜色太稀,覆盖性不强,而且颜色不厚重,不能达到原作那样的纯度。后又调好再一片片叶子顺着生长的势上色。对中远景的上色更为复杂,石头的阴阳面分别用花青和赭石进行烘染,中间又过渡自然。對于我来讲如果是在熟宣上可能还较为达到如期效果,可是生宣的特性不得不使我先用清水打湿,然后进行分染。对人物的刻画更是蹑手蹑脚,我只能记住一比然后果断落笔。临摹过程中几番状态不对便只是仔细观察,并画了些小品和其他画作的局部调整状态,从小幅画作的练笔中也获悉了一些表现方法,待状态恢复便继续作画。
  四、心得体会
  中国画的创作离不开对古代画论的学习,也不能放弃对古画的临摹。要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突破传统。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再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李可染有句话说的通俗却铿锵有力,“人离开大自然、离开传统不可能有创造”,人的一辈子都处在学习和研究画的过程中。我们处在这样的方便的学习条件下,应该兼容古今,独树一帜。笔墨随时代,挥洒笔墨,直抒胸臆。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主要从主题餐厅空间形态、色彩材质、照明、家具等几个方面出发,探讨了主题餐厅创新设计上需要考虑的元素,并为主题餐厅的创新设计提供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主题餐厅;设计;创新  不同与一般的餐厅,主题餐厅不仅是顾客就餐的场所,也是一种文化符号的象征。随着主题餐厅不断推广,其设计上也开始成为设计领域的关注的热点。要想突出餐厅的主题,就需要将主题融入到餐厅的各个元素中,同时也要突出餐厅的
期刊
【摘要】:马格里特是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绘画对后世的绘画界乃至设计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字】:马格里特;超现实主义;画面含义;真相  超现实主义大约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由于残酷的战争的影响,不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沉寂在一片萧条的光景中。人们在那样的情形下,便渴望出现一个梦幻的现实来脱离战争带来的不好的影响。在那样的情形下,再加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超现实主义便
期刊
【摘要】: 唐以前部落族群时期,以墨尔多神山为中心的嘉绒地区神山信仰基本上还保留着大量原始宗教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山神形象,祭祀场所,神山体系等方面。  【关键词】:唐以前;墨尔多神山;信仰特点  关于唐以前墨尔多神山信仰的情况,未见史书记载,但根据田野调查情况及宗教学相关理论,可以大致推测出的墨尔多神山信仰情况。唐以前,以墨尔多神山为中心的嘉绒地区神山信仰基本上还保留着大量原始宗教的特点,主要体现
期刊
【摘要】:中国古典美学在当代文化中依然具有积极的组建功能,发掘古典美学的现代价值与资源,彰显其现代意义,激活民族精神文化,从而参与中国现代美学建构,无疑是我国美学研究的重要趋向。宗白华“为人生的艺术观”提倡人与自然的合一,并对当代审美教育产生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宗白华;美学;“为艺术的人生观”;美育  导论  上世纪初我国出现了包括王国维、鲁迅、郭沫若、朱光潜、宗白华等在内的一批学贯中西、
期刊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蔓延,我国已经逐渐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这对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行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国现代环境艺术的发展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东西,并进行创新。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环境设计关系的问题,从侧面反映出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地位与价值问题。本文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对未来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
期刊
【摘要】:四川民间歌曲形式多样,各具地方民间特色,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在第一批国家级非遗申报中巴山背二哥就纳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中。巴山背二哥的生活艰苦而质朴反映了我们劳动人们的现实生活,有着浓厚的地方音乐特色值得我们作为青年一代去学习与传承。  【关键词】:传承;非遗保护;务与责任  前言  在讲民间歌曲的传承问题前,我想先讲讲什么是民间音乐,这对我们青年一代来说既陌生又遥远,可是这却是
期刊
【摘要】:自古以来画家多在画室中创作,画家生活里的窗就自然成为画家轻松体现生活的题材:窗内的空间,窗前的静物,窗外的风景,两个空间的交融,成为不衰的主题。  【关键词】:画家;空间;意境;生活的本质  在瞬息变换的时代里,当代艺术时刻追寻着与众不同,标新立异。而如今的绘画常常沉重而复杂,人们总想在画面里承载很多的思想,似乎期望在一幅画里能够将宗教,历史,政治,社会等等都包含入内。总有人期望逃脱这种
期刊
【摘要】:本文从天然材料、沥粉工艺、画框材料三个方面浅析克里姆特绘画中的肌理表情,重新认识这位绘画大师在作品中的创新和统一,承前启后,融会贯通。综合材料的多元素打破了实用美术的界限,将绘画的审美意义和深刻的思考紧密结合,开启了绘画艺术的新纪元,给当前绘画创作以很好的启示。  【关键词】:克里姆特;综合材料;肌理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也纳分离派、象
期刊
【摘要】: 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首开扬琴课,扬琴从民间的业余化跃而转身进入了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扬琴在更新中逐步的发展壮大。新中国成立到二十世纪末期扬琴理论文献的研究也进入专业化、多元化的发展轨迹。而在这段纵向的发展时期又突显出它的阶段性,50到80年代以扬琴形制和演奏工具革新为主的理论文献占据着主流的方向,90年代则由重视形制的改革转为重视扬琴演奏技巧主流研究,并出现了关于教学、流派、二度创作等
期刊
【摘要】:意象油画是画家们在我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和语境环境下所创作的艺术作品,意象油画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是建立在我国人民独有的生活体验的基础之上的,主张追求生命个体的张扬与重视,而不是单纯地局限在对于客观事物的外在和内容上,因此意象油画是与我国的本土文化紧密结合的。本文主要分析了意象油画的审美特征,以及意象油画与我国本土文化的结合,旨在为我国油画的创作凸显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