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如果光用口头语言实施教学,则未免显得单调、枯燥、呆板,难以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教师能够重视及恰当运用体态语言,就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教学效果。音乐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包括语言表达、歌曲范唱、钢琴伴奏等,而易被忽略的体态语言也是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体态语言即教师在教学的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的体态语言来配合口语,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也弥补了口头语言的某些不足,使得教师能更生动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交流情感。为此,我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体态语言进行了粗浅的探索。
一、体态语言应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
体态语言是直接用形象诉诸视觉器官的表达方式,它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它能将情感之类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的、直观的形象,化繁琐的语言表达为简单的、直观的动作、姿态,容易被学生理解和记忆。
我在上《雪花带来冬天的梦》一课时,充分运用了体态语言,把本课的难点变得既形象又直观,便于学生理解歌曲的重点与难点。如第一句“雪花晶晶亮呀啊,雪花亮晶晶,雪花带来一个冬天的梦”,这一乐句出现了音乐上行和音乐下行的旋律走向,在学唱这句乐句时,学生难以把握,他们认为这种旋律很抽象、很空洞。借此,我运用了雪花飘的手势,让学生根据我的体态动作来体会音高的走向,同时让学生明白音高是怎样通过手势进行变化的。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独立地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音乐旋律的走向来创编更适合的体态律动。可见,借用体态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进而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体态语言应与口头语言有效结合
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教师的语言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教师的语言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把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恰当地、灵活地有效结合,才能把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打开,从而获得一种成就感。合理地运用体态语言和口头语言是提高课堂质量的关键。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口头语言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学生能够快速地从教师的口中获取知识,当然如果能在口头语言之上再融入恰当的体态语言,学生便更容易理解、掌握知识与技能。
我在上《妈妈格桑拉》一课时,让学生初次聆听这首歌曲后,问:“这首歌曲中最能让你记得住的是哪一句歌词?”学生一齐回答:“妈妈格桑拉。”接着我说道:“同学们,老师读两遍《妈妈格桑拉》,请仔细听一听,有什么不同。”结果学生很容易听出来了。第一遍朗读的时候,老师的声音高,力度强,体态上表现得很激动。而第二遍朗读时,老师的声音低,力度弱,体态很放松。通过体态语言与口头语言的有机结合,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学生马上能够领会和接收我传达的信息。所以,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行为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体态语言与口头语言的自然结合,合二为一,使得两种语言相得益彰,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体态语言应遵循准确性、共意性和灵活性的原则
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合理和准确地运用体态语言,遵循准确性、共意性和灵活性的原则。
我们知道,准确性原则是体态语言的“生命”,如果体态语言失去了准确性,交流也就无意义了。一般来说,准确性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表露情感应准确;第二,象征性动作应准确;第三,运用说明事物的体态语言应准确。
在课堂教学中,共意性原则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师运用体态语言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收所学的知识,如果学生不能理解教师所运用的体态语言,或者师生双方对同一体态语言有不同的理解,都将有碍于课堂中信息的传递。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体态语言必须是师生双方都能领会的。当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也可以有自己的特定风格,但在运用前须与学生达成默契,方才有效。
灵活性原则是教师教育机智、教学灵活的体现。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时机,不同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都应该选择不同的体态语言,这些都是灵活性原则的具体要求。如果违背了这些要求,体态语言不但不能发挥其积极的效应,反而会给教育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教师和蔼的面容能给孩子以温馨,亲切的眼神能给孩子以启迪,形象的手势能给孩子以感染。在课堂教学中,体态语言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音乐教师应科学、合理、艺术地运用体态语言,充分发挥其作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意境带到课堂中。
(责编 钟伟芳)
一、体态语言应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
体态语言是直接用形象诉诸视觉器官的表达方式,它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它能将情感之类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的、直观的形象,化繁琐的语言表达为简单的、直观的动作、姿态,容易被学生理解和记忆。
我在上《雪花带来冬天的梦》一课时,充分运用了体态语言,把本课的难点变得既形象又直观,便于学生理解歌曲的重点与难点。如第一句“雪花晶晶亮呀啊,雪花亮晶晶,雪花带来一个冬天的梦”,这一乐句出现了音乐上行和音乐下行的旋律走向,在学唱这句乐句时,学生难以把握,他们认为这种旋律很抽象、很空洞。借此,我运用了雪花飘的手势,让学生根据我的体态动作来体会音高的走向,同时让学生明白音高是怎样通过手势进行变化的。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独立地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音乐旋律的走向来创编更适合的体态律动。可见,借用体态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进而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体态语言应与口头语言有效结合
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教师的语言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教师的语言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把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恰当地、灵活地有效结合,才能把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打开,从而获得一种成就感。合理地运用体态语言和口头语言是提高课堂质量的关键。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口头语言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学生能够快速地从教师的口中获取知识,当然如果能在口头语言之上再融入恰当的体态语言,学生便更容易理解、掌握知识与技能。
我在上《妈妈格桑拉》一课时,让学生初次聆听这首歌曲后,问:“这首歌曲中最能让你记得住的是哪一句歌词?”学生一齐回答:“妈妈格桑拉。”接着我说道:“同学们,老师读两遍《妈妈格桑拉》,请仔细听一听,有什么不同。”结果学生很容易听出来了。第一遍朗读的时候,老师的声音高,力度强,体态上表现得很激动。而第二遍朗读时,老师的声音低,力度弱,体态很放松。通过体态语言与口头语言的有机结合,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学生马上能够领会和接收我传达的信息。所以,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行为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体态语言与口头语言的自然结合,合二为一,使得两种语言相得益彰,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体态语言应遵循准确性、共意性和灵活性的原则
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合理和准确地运用体态语言,遵循准确性、共意性和灵活性的原则。
我们知道,准确性原则是体态语言的“生命”,如果体态语言失去了准确性,交流也就无意义了。一般来说,准确性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表露情感应准确;第二,象征性动作应准确;第三,运用说明事物的体态语言应准确。
在课堂教学中,共意性原则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师运用体态语言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收所学的知识,如果学生不能理解教师所运用的体态语言,或者师生双方对同一体态语言有不同的理解,都将有碍于课堂中信息的传递。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体态语言必须是师生双方都能领会的。当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也可以有自己的特定风格,但在运用前须与学生达成默契,方才有效。
灵活性原则是教师教育机智、教学灵活的体现。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时机,不同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都应该选择不同的体态语言,这些都是灵活性原则的具体要求。如果违背了这些要求,体态语言不但不能发挥其积极的效应,反而会给教育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教师和蔼的面容能给孩子以温馨,亲切的眼神能给孩子以启迪,形象的手势能给孩子以感染。在课堂教学中,体态语言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音乐教师应科学、合理、艺术地运用体态语言,充分发挥其作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意境带到课堂中。
(责编 钟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