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雨桥、鼓楼、寨门、吊脚楼、萨坛……穿越古老岁月,静默成湖南通道县坪坦侗寨一幅藏着智慧符号的古画。
古画嵌在一个山间盆地的田坝中,一条清凌凌的平坦河小河穿过古画,让画面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灵动。潺潺流水、浓浓稻香把世外所有的喧嚣融化成一片澄净,撑起的天空,宛如一条硕大的蓝色伞裙。
如老龙似的普济桥盘亘在小河上,这座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五年的桥梁建筑“活化石”风雨桥,桥面和桥身的杉木板经过几百年风雨的啃噬,木色陈旧,却异常坚固。桥顶有两层廊瓦,廊瓦边有白色石灰批荡的弧形檐眉恰如其分地横贯其间,上接青瓦,下接屋檐,像女人裙子上的蕾丝镶边。桥身栏杆的木雕和桥顶龙船脊上的灰塑,造型精美,做工精细,如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风雨桥,又叫风水桥,福桥,侗族人受中原风水学说的影响,为防财运和福气随水而去,需修筑屏障以堵,故喜欢在村寨下游的出水口修“福桥”为屏障。
侗族大地上最优雅的、最有文化具象的建筑要数高高的鼓楼了。恢宏的格局、翘起的檐角、尖尖的塔顶、精美的雕花……让人肃然起敬。鼓楼有着“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之礼制,乃侗寨之中心。寨子以鼓楼为中心向外辐射,宗族团团而居。一栋古楼下就会聚居一个家族或宗支。
坪坦古寨的五座鼓楼,全为纯木结构,不施一钉一铆,集美学、风水、建筑之大成,雄伟中极显庄严,朴素中尽显大气,把侗族古建筑之象形美,朴实生态美,自然和谐美糅合在一起。鼓楼的外形从远处看,似一棵巨大的杉树,巍峨冲霄,连天接地。顶上的葫芦串,象征着宗族多子多孙,兴盛发达……
萨坛前那一块块小石头砌成,有着八卦图形的芦笙广场,发出耀眼的亮光。一群身穿花衣、腰围花裙、头插银饰、耳戴耳环的侗家女子和羽毛花色放上面,珠串璎珞放下面,项套银项圈,头帕缠成角,黄罗伞遮天,雉尾衣饰身的侗家男子载歌载舞。美妙的歌声和宛转悠扬的芦笙吸引着我们走过去围观。热情的小阿妹拉住我们的手绕着广场舞动起来。虽然语言不通,但从他们的肢体语言和脸上的表情,就能感受到他们对客人的真诚。
穿行侗寨,吊脚楼、鼓楼、古井、古树、古庙、萨坛等古迹随处可见,让人越看越有滋味。抬脚走过一个安静的吊脚楼,三个穿着蓝色布衣的侗族大妈坐吊脚楼前的空地上摘菜、谈天,看到我们,她们热情地拿出凳子让我们坐下,递上一热茶。吃着侗寨的热茶,看着侗寨阿妈慈祥而亲切的笑容,仿若回到了老家!
白云悠悠,岁月无声。寂静的中午,平坦侗寨散发出一缕缕历史的沉重气息。它仿佛有一种魔法,走进去,会让人心安,让人沉醉,久久不愿离去。
端午盛事
农历五月,草木清香,菖蒲、艾草、薜荔、兰草在集体吟诵,悠长蜿蜒,一年一度的叠滘龙舟盛会拉开序幕。应叠南同学李英邀请,去他们村看赛龙舟吃龙船饭。
才到村边,震耳欲聋的锣鼓咚咚声和人群沸腾的欢呼声让人热血沸腾,精神大振。我快步跑到河涌边,只见彩旗飞舞,五彩缤纷,黑压压的人潮把河涌围得水泄不通。河涌里停有数艘龙船,龙头高昂,披红挂绿,目睛炯炯,栩栩如生。每艘龙船的指挥者——擂鼓手神情凛然,绸带飘飘;桡手们赤膊上阵,皮肤黝黑,头上腰上各缠着一束红布,手握楫桨,屏气凝神,蓄势待发。忽见令旗一挥,礼炮齐鸣,几艘龙船像离弦的箭往前冲。鼓声雷动,桨棹翻飞,狂龙奋鳞,巨浪排空。
围观人群群情涌动,加油呐喊声此起彼伏。动情之处,有拍腿大喊,摘帽奋挥;有把家中的锣鼓都拿出来,重重敲打助威;更有好事的年轻人把事先准备好的“连环响”鞭炮挂到树上点燃,一时间,呐喊声、锣鼓声、劈劈啪啪的鞭炮声交汇在一起,在河涌面上回荡,那声音惊天动地,气吞山河。
凝神细看,桡手们奋勇挥桨,动作整齐划一,坚实的肌肉随着动作一起一伏,额上布满汗珠兀自反射着太阳的光辉。擂鼓手更是异常兴奋,纵身一跃,双槌齐下,恨不得把全身的力气都使上去,让人担心那鼓会不会被敲破。赛到紧张处,更是精彩异常,冲在最前面的两支队伍劈波斩浪,齐头并进,死咬不放。岸上的呼声一阵盖过一阵,待到胜负分出,又是一阵的欢呼声夹杂几声懊丧的叹息声。
赛完龙舟,鞭炮再次噼噼啪啪响,烧猪抬上龙舟,上下皆欢呼,簇拥进村准备吃龙船饭。临涌边搭建的简易大棚里,摆满了一个个装满九节虾、鸡、扣肉、猪手、冬菇……各种时蔬以及各种配料的大铜盆。一排临时搭建的大镬灶边,炉灶上烟气袅袅,几个临时大厨正在用长柄大镬铲用力翻炒……
村里的祠堂,太公桌前那张方方正正的八仙桌,红烛摇曳,那头挂彩的大红烧猪格外醒目,这是刚赢回来的战利品。祠堂里外,一张张红色胶凳子围着一张张大圆桌,一只只白瓷大海碗安静地摆在桌面上,碗上搁着一双筷子,饭碗边配一只碟,碟上放一只刚好一口喝掉的恰到好处的白瓷蓝边小酒杯。全村的男女老少还有每个家庭应邀的一些亲戚朋友围坐在大圆桌边,村里有威望的长者拜过太公,举刀切烧猪,鞭炮又再次噼噼啪啪响,乡宴正式开始。端碗拿筷、斟酒畅饮、把酒言欢。
李英说她们村每年端午节都会进行龙舟赛,都会组织全村男女老少在一起吃龙船饭。他们村把龙船和龙船饭都被视为神圣之物,寓意一种好意头。吃过龙船饭,一年都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我定睛地看着负责后勤部的传菜村民,围着长围裙,托着红漆木托盘,满脸喜气洋洋的,托盘上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美味佳肴纷然摇曳上桌,生灼九节虾、姜子猪手、豆豉鸡、龙鳝、百合荷兰豆炒木耳……李英告诉我,这些菜肴可不是随意搭配的,都有特别的寓意来的。姜子猪手寓意财源滚滚来,豆豉鸡配上盘龙鳝象征龙凤呈祥,生灼九节虾祝福村民生活笑哈哈,还有为扒船手祛湿而准备的传统菜粉葛扣肉……
大大的碗,大块的肉,伴着正午最热辣的太阳,我和村民们觥筹交错,吃得不亦悦乎。喝得酣畅淋漓时,腦子突然浮起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是的,随着城市化建设深入农村,现在珠江三角洲的农村几乎变成城市,每年的龙船饭,村民盼的不仅是一顿饭,更是村民相聚和缅怀的难得时机。只有这时,所有的村民才放下手头的工作,不分尊卑、不分贵贱,平等地相聚在一起“把酒话桑麻”,享受着众乐乐的惬意。
——选自西部散文网
古画嵌在一个山间盆地的田坝中,一条清凌凌的平坦河小河穿过古画,让画面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灵动。潺潺流水、浓浓稻香把世外所有的喧嚣融化成一片澄净,撑起的天空,宛如一条硕大的蓝色伞裙。
如老龙似的普济桥盘亘在小河上,这座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五年的桥梁建筑“活化石”风雨桥,桥面和桥身的杉木板经过几百年风雨的啃噬,木色陈旧,却异常坚固。桥顶有两层廊瓦,廊瓦边有白色石灰批荡的弧形檐眉恰如其分地横贯其间,上接青瓦,下接屋檐,像女人裙子上的蕾丝镶边。桥身栏杆的木雕和桥顶龙船脊上的灰塑,造型精美,做工精细,如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风雨桥,又叫风水桥,福桥,侗族人受中原风水学说的影响,为防财运和福气随水而去,需修筑屏障以堵,故喜欢在村寨下游的出水口修“福桥”为屏障。
侗族大地上最优雅的、最有文化具象的建筑要数高高的鼓楼了。恢宏的格局、翘起的檐角、尖尖的塔顶、精美的雕花……让人肃然起敬。鼓楼有着“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之礼制,乃侗寨之中心。寨子以鼓楼为中心向外辐射,宗族团团而居。一栋古楼下就会聚居一个家族或宗支。
坪坦古寨的五座鼓楼,全为纯木结构,不施一钉一铆,集美学、风水、建筑之大成,雄伟中极显庄严,朴素中尽显大气,把侗族古建筑之象形美,朴实生态美,自然和谐美糅合在一起。鼓楼的外形从远处看,似一棵巨大的杉树,巍峨冲霄,连天接地。顶上的葫芦串,象征着宗族多子多孙,兴盛发达……
萨坛前那一块块小石头砌成,有着八卦图形的芦笙广场,发出耀眼的亮光。一群身穿花衣、腰围花裙、头插银饰、耳戴耳环的侗家女子和羽毛花色放上面,珠串璎珞放下面,项套银项圈,头帕缠成角,黄罗伞遮天,雉尾衣饰身的侗家男子载歌载舞。美妙的歌声和宛转悠扬的芦笙吸引着我们走过去围观。热情的小阿妹拉住我们的手绕着广场舞动起来。虽然语言不通,但从他们的肢体语言和脸上的表情,就能感受到他们对客人的真诚。
穿行侗寨,吊脚楼、鼓楼、古井、古树、古庙、萨坛等古迹随处可见,让人越看越有滋味。抬脚走过一个安静的吊脚楼,三个穿着蓝色布衣的侗族大妈坐吊脚楼前的空地上摘菜、谈天,看到我们,她们热情地拿出凳子让我们坐下,递上一热茶。吃着侗寨的热茶,看着侗寨阿妈慈祥而亲切的笑容,仿若回到了老家!
白云悠悠,岁月无声。寂静的中午,平坦侗寨散发出一缕缕历史的沉重气息。它仿佛有一种魔法,走进去,会让人心安,让人沉醉,久久不愿离去。
端午盛事
农历五月,草木清香,菖蒲、艾草、薜荔、兰草在集体吟诵,悠长蜿蜒,一年一度的叠滘龙舟盛会拉开序幕。应叠南同学李英邀请,去他们村看赛龙舟吃龙船饭。
才到村边,震耳欲聋的锣鼓咚咚声和人群沸腾的欢呼声让人热血沸腾,精神大振。我快步跑到河涌边,只见彩旗飞舞,五彩缤纷,黑压压的人潮把河涌围得水泄不通。河涌里停有数艘龙船,龙头高昂,披红挂绿,目睛炯炯,栩栩如生。每艘龙船的指挥者——擂鼓手神情凛然,绸带飘飘;桡手们赤膊上阵,皮肤黝黑,头上腰上各缠着一束红布,手握楫桨,屏气凝神,蓄势待发。忽见令旗一挥,礼炮齐鸣,几艘龙船像离弦的箭往前冲。鼓声雷动,桨棹翻飞,狂龙奋鳞,巨浪排空。
围观人群群情涌动,加油呐喊声此起彼伏。动情之处,有拍腿大喊,摘帽奋挥;有把家中的锣鼓都拿出来,重重敲打助威;更有好事的年轻人把事先准备好的“连环响”鞭炮挂到树上点燃,一时间,呐喊声、锣鼓声、劈劈啪啪的鞭炮声交汇在一起,在河涌面上回荡,那声音惊天动地,气吞山河。
凝神细看,桡手们奋勇挥桨,动作整齐划一,坚实的肌肉随着动作一起一伏,额上布满汗珠兀自反射着太阳的光辉。擂鼓手更是异常兴奋,纵身一跃,双槌齐下,恨不得把全身的力气都使上去,让人担心那鼓会不会被敲破。赛到紧张处,更是精彩异常,冲在最前面的两支队伍劈波斩浪,齐头并进,死咬不放。岸上的呼声一阵盖过一阵,待到胜负分出,又是一阵的欢呼声夹杂几声懊丧的叹息声。
赛完龙舟,鞭炮再次噼噼啪啪响,烧猪抬上龙舟,上下皆欢呼,簇拥进村准备吃龙船饭。临涌边搭建的简易大棚里,摆满了一个个装满九节虾、鸡、扣肉、猪手、冬菇……各种时蔬以及各种配料的大铜盆。一排临时搭建的大镬灶边,炉灶上烟气袅袅,几个临时大厨正在用长柄大镬铲用力翻炒……
村里的祠堂,太公桌前那张方方正正的八仙桌,红烛摇曳,那头挂彩的大红烧猪格外醒目,这是刚赢回来的战利品。祠堂里外,一张张红色胶凳子围着一张张大圆桌,一只只白瓷大海碗安静地摆在桌面上,碗上搁着一双筷子,饭碗边配一只碟,碟上放一只刚好一口喝掉的恰到好处的白瓷蓝边小酒杯。全村的男女老少还有每个家庭应邀的一些亲戚朋友围坐在大圆桌边,村里有威望的长者拜过太公,举刀切烧猪,鞭炮又再次噼噼啪啪响,乡宴正式开始。端碗拿筷、斟酒畅饮、把酒言欢。
李英说她们村每年端午节都会进行龙舟赛,都会组织全村男女老少在一起吃龙船饭。他们村把龙船和龙船饭都被视为神圣之物,寓意一种好意头。吃过龙船饭,一年都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我定睛地看着负责后勤部的传菜村民,围着长围裙,托着红漆木托盘,满脸喜气洋洋的,托盘上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美味佳肴纷然摇曳上桌,生灼九节虾、姜子猪手、豆豉鸡、龙鳝、百合荷兰豆炒木耳……李英告诉我,这些菜肴可不是随意搭配的,都有特别的寓意来的。姜子猪手寓意财源滚滚来,豆豉鸡配上盘龙鳝象征龙凤呈祥,生灼九节虾祝福村民生活笑哈哈,还有为扒船手祛湿而准备的传统菜粉葛扣肉……
大大的碗,大块的肉,伴着正午最热辣的太阳,我和村民们觥筹交错,吃得不亦悦乎。喝得酣畅淋漓时,腦子突然浮起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是的,随着城市化建设深入农村,现在珠江三角洲的农村几乎变成城市,每年的龙船饭,村民盼的不仅是一顿饭,更是村民相聚和缅怀的难得时机。只有这时,所有的村民才放下手头的工作,不分尊卑、不分贵贱,平等地相聚在一起“把酒话桑麻”,享受着众乐乐的惬意。
——选自西部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