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弱水三千”到“何取此瓢”

来源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y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宁波市中考数学第26题,从题材构思到最终定稿,经历了一个从“弱水三千”到“只取一瓢”的过程,可何取此瓢?历经千番.现将命制的主要过程及思考与大家分享.
  1 试题呈现
  如图1,⊙O经过等边△ABC的顶点A,C(圆心O在△ABC内),分别与AB,CB的延长线交于点D,E,连结DE,BF⊥EC交AE于点F
  图1 图2
  (1)求证:BD=BE;
  (2)当AF∶EF=3∶2,AC=6时,求AE的长;
  (3)设AFEF=x,tan∠DAE=y
  ①求y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
  ②如图2,连结OF,OB,若△AEC的面积是△OFB面积的10倍,求y的值
  简解 (1)易证∠DEB=∠BAC=∠C=∠D,则BD=BE.图3
  (2)如图3,过点A作AG⊥EC于点G,
  则BG=3,AG=33,
  易得BGEB=AFEF=32,所以BE=2,即EG=5,
  所以AE=(33)2 52=213
  (3)①如图3,过点E作EH⊥AD于点H.设BE=a,
  则EH=32a,BH=12a.
  因为BGEB=AFEF=x,所以BG=ax,则AB=2ax,AH=(2x 12)a.
  所以tan∠EAD=EHAH=32a(2x 12)a=34x 1,即y=34x 1.图4
  ②如图4,过点O作OM⊥EC于点M.设EB=a,
  同①,有CG=BG=ax.
  所以EM=12a ax,BM=ax-12a.
  因为BF∥AG,
  所以BFAG=BEEG=aa ax=11 x,
  所以BF=11 xAG=3ax1 x,
  即12×3ax(a 2ax)=10×12×3ax1 x(ax-12a),
  化简得2x2-7x 6=0,解得x1=2,x2=32,所以y=39或37.
  2 命题过程
  2.1 命题立意
  此题为整份试卷最后一题,根据试卷的整体分布和双向细目表,应设计一道以三角形和圆为背景,体现初中数学核心知识点和核心思想的试题,满分14分,难度系数0.35左右.主要立意有以下几条:
  (1)凸显本质.压轴题侧重于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所以它的呈现需要简洁易懂,不能在题干上为难学生,而使其纠缠于题意的“是是非非”.同时为有效遏制题海战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试题的命制需要避免模型化,注重通性通法,淡化技巧,体现公平性
  (2)突出核心.试题以特殊三角形、圆、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为命题的出发点,要求学生在答题中经历观察、推理、计算等基本的数学活动过程,感受几何图形中的内在逻辑关系,体会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從特殊到一般、转化思想、方程思想等,以外显的操作活动发展内隐的数学思维.特别地要与高中的数学知识体系相关联,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以准确引领一线教学的方向
  (3)体现功能.问题设置做到起点低,层次分明,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问题逻辑要连贯,由浅入深,增加试题的区分度,实现对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养的考查,体现试题的选拔功能.
  2.2 素材研讨
  许多中考试题将三角形内接于圆,通过改变三角形形状,亦或是增添线段,以探究线与角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我们考虑是否可让圆只过三角形的其中两个顶点?如图1,当⊙O过等边△ABC的顶点A,C时,显然圆心O在AC边的中垂线上运动,△ABE的不确定性和∠OBE的确定性,动中有静,相得益彰,于是命题组开始了尝试.
  2.3 尝试编题图5
  初稿 如图5,等边△ABC的顶点A,C落在⊙O上,延长AB,CB分别交⊙O于点D,E.过点B作BF⊥EC交AE于点F.设AFEF=x,tan∠EAB=y
  (1)求证:BD=BE;
  (2)求y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
  (3)连结OE,交AB于点P,连结PF并延长交AE于点M,若x=2,AC=4
  ①求⊙O的半径;
  ②在弦AC上找一点N,使得△PMN为直角三角形,求△PMN的面积
  诊断分析:第(1)小题立足基础,为第二问铺垫.可以用圆周角或弧转化,也可以利用三角形全等;第(2)小题求解变量间的关系,关键在于“斜转直”方法的构建;第(3)小题在定量的基础上,巧妙地捕捉到了∠OEA=30°和∠MPE=90°这样两个隐性条件,分别进行设问.综合考查了圆的基本性质(同弧所对圆周角相等,垂径定理),等边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等核心知识的灵活应用,同时注重对符号意识,几何直观,函数思想,分类讨论,数形结合,方程思想的考查.但命题组斟酌后感觉有两点不妥.一是第二问较为抽象,难度偏大,易导致得分率低,同时使学生失去解决后两问的信心.而(3)①的难度不及第二问,且解决思路可以为第二问铺垫,出现逻辑上的“倒挂”.二是不难发现,∠PBF=∠PEA=30°,所以P,F,E,B四点共圆,即∠FPE=∠FBE=90°.此处出现关于点P的相关问题,始终无法避免四点共圆带来的超纲嫌疑.尽管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存在,但只能是“忍痛割爱”,另辟蹊径
  二稿 如图5,(2,3,4稿的第(1)小题均同初稿)
  (2)若x=2,AC=4,求AE的长;
  (3)求y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
  (4)当OF=BF时,求y的值
  诊断分析:此方案第二小题通过数据定量,考查基本的“斜转直”思想方法,以及解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并不为难学生,更为重要的是扮演“跳板”的角色,为抽象的第三问做好铺垫;   第(4)问的设置基于∠FBO=60°的存在,舍去初稿中的点P,把目光着眼于变化的△FBO,承接第(3)问.其亮点在于需要分类讨论点O与点B不重合或者重合两种情况,兼顾思维含量以及数学的严谨性;
  预设解答:当点O与点B不重合时,若OF=BF,则△OFB为等边三角形,即OB=OF.如图6,过点O,A分别作OG,AH垂直于EC.设BE=a,BH=ax,则CE=a 2ax,BG=a 2ax2-a=2ax-a2,所以OB=2ax-a2·23=2ax-a3.而FBAH=EFEA,所以FB=3ax1 x,即2ax-a3=3ax1 x,解得x=3,所以y=2-3.当点O与点B重合时,不难求得x=12,所以y=33
  命题组经过深入思考认为此设问比较单薄,同时所谓的“严谨性”有些“坑人”,虽然类似浙教版八上的中垂线性质定理证明一般,但考场上着实很少有学生能意识到这一点,有悖于试题坚持的“人文关怀”原则,因此我们放弃此设问
  在前三问基本定型的情况下,我们继续磨第四问,若△OBF为等腰三角形?
  以等腰三角形压轴,虽然形式上较前一种提问方式更厚重,又蕴含了分类讨论的思想,一类如图6所示,另一类如图7,OB=BF,点O在△ABC的外部,图形更为抽象,学生在考场上很难绘制,也有“以画板命题”之嫌
  同时我们发现针对分类一,有更为直观的几何法,不需求解x的值便可求y.如图8,连结OA,OC,OE,不难得到△ABF≌△CBO≌△ABO,又∠AOE=2∠ACE=120°,所以∠OAE=30°,即∠EAB=15°,所以y=2-3.更可以用“超纲知识”一步到位,因为∠FEO=12∠FBO=30°,且BO=BF,则点E也出现在以B为圆心,BO为半径的圆上,所以BF=BE,即∠FEB=45°,所以∠EAB=15°,即y=2-3图6 图7 图8
  若△OBF为直角三角形?分类意图比较明显,也确实是先求解x才能求y,但两类情况计算方法雷同,且计算量大
  三稿 (4)△OFB和△AEC相似?
  依然关注到∠OBF=60°,则相似有两种对应,分别是△OFB∽△AEC,以及△OFB∽△EAC
  当△OFB∽△AEC时,∠OFB=∠AEC,则∠OFE=∠OFB ∠BFE=∠AEC ∠BFE=90°,即OF⊥AE,所以x=1,即y=35
  当△OFB∽△EAC时,∠O=∠AEC,有OBEC=FBAC.如图6,过点O,A分别作OG,AH垂直于EC.设BE=a,BH=ax,则CE=a 2ax,OB=2ax-a3,FB=3ax1 x,即2ax-a3a 2x=3ax1 x2ax,解得x=6 12,即y=22-35.
  此稿主要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分類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等.至此,整题设问相对来说比较满意,各问间关联明显,在思维层次上有了较大提升,突出了对学生数学直观能力,数学抽象,逻辑推理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等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体现压轴题考查的效度、信度和区分度.但是如鲠在喉的是,整卷25题新定义试题中已有针对相似三角形的考查,同时基于新课程标准对相似三角形的淡化,以及高中对代数运算能力的需求,命题组斟酌再三,从不定型的两个三角形(△OBF和△AEC)中寻找到了面积之间的一层关联,且上下贯通,数据怡人,犹如破晓前的黑暗中透出了一丝光亮.几番周折,几经打磨,终于达到预设的目标,形成文首呈现的学业考试试题.
  3 思考感悟
  3.1 试题宜简洁
  近几年宁波中考数学卷压轴题都延续着一种风格,在确保试题科学性,规范性,发展性的前提下力争题文简洁,流畅易懂.同时试题蕴含基础知识,体现基本思想,回归数学本真,体现学科素养.
  3.2 导向去模型
  数学建模是中学数学六大核心素养之一,但此处的建模思想更侧重于实际问题建模,有别于几何中的模型.时下的几何教学,部分老师已习惯于经验主义式地让学生记模型,究变式,培养所谓的“举一反三”,加重学生负担.压轴题要体现公平性,必须“去模型化”.要让学生走出题海战术,我们的教学应着重关注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让数学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3.3 逻辑重关联
  章建跃先生曾指出,课堂教学要为学生构建逻辑连贯的学习过程.同样的,压轴试题通过多层次设问方式,除了追求逻辑顺畅,也应关注思想方法的连贯性.本题中,第一问对△BDE的关注,第二问对线段长求解,都是为第三问中求解函数表达式所做的铺垫,而高的出现也为面积之比创设了解决之道,一脉相承.
其他文献
我忽略了一件事  文/孟楚涵6岁  中秋,  我给了小狗一块月饼。  它舔了舔,  摇摇尾巴走开了。  我可能忽略了一件事,  小狗也可以过中秋,  但他爱的依然是——  骨头。  星星  文/韩逸梅6岁  夜晚,  星星一眨一眨的。  星星,  你这么困,  为什么不去睡觉?  星星不回答,  还是一眨一眨的……  早晨,  星星不见了。  我东找西找也找不着。  哦,  我明白了,  星星是白
【关键词】过程教育;精致化分析;选择性决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根据数学具有过程和结果的二重性特征,倡导统筹兼顾过程与结果,以全面发挥数学的育人功能.但大量课堂观察发现,目前课堂教学普遍存在过程教育不到位的问题,特别是获得数学结果(或解决问题)的认知过程短暂(甚至不规范)和获得数学结果(或解决问题)之后的反思过程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选择
在讲有理数的加法时我是先讲了同号相加后再讲异号相加的情况.在讲异号相加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教学过程,这段过程大约用了12分钟:  先给出了4组正负数:  (1) 3,-9; (2)-4, 5;  (3)-4, 6; (4) 8,-3;  师:这4组正负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先是默不作声,几秒钟后有学生在下面低声说 3表示向东3米,-9表示向西9米.我听到后我做出了满意的表情.这时全班同学看到我
柜子里面一共隱藏着10个蝴蝶结,请小朋友找到并圈出来吧。
【摘 要】 基于章建跃先生对《角》一课的教材分析,思考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突出理性思维的灵魂地位,把握教学的整体观与系统观,并将《角》的教学推广至一般几何图形的教学,主要遵循“背景——概念——性质(判定)——建构体系”的学习结构.  【关键词】 数学核心素养;教学;角  章建跃先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主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负责组织编写中学数学教材
亲子时间  宝宝在桌边撕纸巾玩,一条条,一片片,都扔在桌子上。妈妈见了走过来说:“宝贝,我们一起来做个芭蕾舞小人吧!”宝宝挥了挥纸巾问:“用这个吗?”妈妈点点头说:“当然啦!再加点别的材料。来吧,我们一起做。”  1.用铁丝扭出小人的形状。  2.给铁丝小人涂上胶水,裹上餐巾纸。  3.一张餐巾纸对角折两次,中心在尖尖上。将餐巾纸拧紧,使它变皱,这样裙摆会更立体一些。  4.将餐巾纸的尖尖撕掉,套
编者按:建构游戏是创造游戏的一种,大家喜闻乐见的乐高也是建构游戏的一种。在建构游戏中,孩子们将自己对周围生活的印象反映在自己建构的物体中,这对于发展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合作精神大有裨益。虽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合适的策略引导是受游戏中的孩子欢迎的。让我们来看看孩子们在幼儿园是怎样玩积木的。  中班幼儿已经具有了平铺、连接、架空、围封等搭建技能,具备了一定的游戏分工合作能力
【摘要】近年来认知负荷理论逐渐在教学领域,尤其是在教学设计方面,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教学设计不能对内在认知负荷产生直接的影响,既即使是恰当的教学设计也不会对其产生影响.但是教学设计可以改变外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这两种认知负荷的产生,与教学设计的恰当与否有直接关系.本文在教学设计方面所指的认知负荷皆指外在认知负荷量和相关认知负荷量的总和,以《弧、弦、圆心角》为例,分析当前不恰当的教学设计在增
【摘 要】“本者,源也.”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根本,既反映了学科性质,也是学科课程的具体体现,它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和教学工具,而且也是学生所学知识的主要来源和技能练习的主要指导.教材的知识设置、章节设置等都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因此,教师应注重教材中各个不同领域的内容教学,而不应有所偏废.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注重与中考直接相关的内容教学,而忽视了“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使得数学的
【摘 要】初中数学讲评课教学中存在“五重五轻”现象:重结果轻过程、重讲解轻评述、重纠错轻提炼、重全体轻个体、重定式轻变式.为改变这些现象,构建了突出“导”“讲”“评”“练”四要素的讲评课“导讲评练”教学模式.该模式涵盖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总结三个阶段,其中课前准备通过研究试卷、研究学生来奠定讲评课的开展基础;课中实施通过引导、讲解、评析、练习来突出讲评课的关键环节;课后总结通过反思错题、反思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