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发展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在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被各国教育学、心理学界誉为“哥白尼式的革命”。同时,加德纳还规划或参与了多元智能课程的设计、教学与评估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对美国的教育改革影响甚大。
[成书背景]
1967年,由美国哲学家纳尔逊·古德曼发起的“零点计划”(Project Zero)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立项,并吸引了一大批心理学者和教育学者的参与。到上世纪70年代,“零点计划”在著名心理学家珀金斯和加德纳领导下,成为彻底的心理学研究项目。加德纳领导的发展心理课题组,主要研究正常儿童和天才儿童在符号运用方面的发展特征,并企图探讨一个伟大的问题:人类潜能的本质与实现。当时的研究成果,被加德纳于1983年结集成《心智的结构》(Frames of Mind)一书。
[内容精要]
加德纳重新考察了大量的关于神童、天才个体、脑损伤病人、有特殊技能而心智不健全者、正常儿童、正常成人、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各种不同文化中个体等方面的研究资料。通过对这些研究资料的分析整理,他提出了关于智力及其性质和结构的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反对把智力视为人人多少都拥有的一般能力或潜能这种约定俗成的想法。在他看来。智力并非像传统智力定义所说的那样,是以语言、数理或逻辑推理等能力为核心的,也并不能以此作为衡量个体智力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他认为,一方面,智力与一定社会和文化环境下人们的价值标准有关,这就使得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智力的理解不尽相同,对智力表现形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另一方面,智力既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是生产及创造社会需要的产品的能力。为此,加德纳建立了一些标准,以判断一项“才能”是否实际上就是一种“智能”:每一种智能都必须具有发展的特征:必须有一些奇才或所谓的“白痴专家”来加以佐证;能提供一些大脑部位分区专司此智能的证据及此种智能所支持的一套符号或记号的系统等。但他认为这种标准的划分是暂时的。
加德纳提出人类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一个人至少都拥有七种(在以后的研究中,加德纳又增加了两种)智力:语言智力——有效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的能力;数学逻辑智力——数学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科学分析的能力:空间智力——在脑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式并能够运用和操作这种模式的能力;身体运动智力——运用整个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音乐智力——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人际关系智力——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自我认知智力——建立准确而真实的自我模式并在实际生活中有效地运用这一模式的能力。加德纳认为这只是智力的大略分类,每一种智力还可以再细分:每个个体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几种基本智力,且其智力是以组合的方式构成的,即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而不是只拥有单一的、用纸笔测验可以测出的解答问题能力的个体;各种智能是以潜能的形态存在于我们心灵之中的,只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机会、环境和教育。几乎每个人的所有多元智能均能达到相当高度的发展,而且可以远超乎我们所预期的境界。
加德纳特别强调多元智力在学校教育与家庭中的应用。他认为:“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我相信得到这种帮助的人在事业上将会更投入、更具有竞争力,因此并将会以一种更具建设性的方式服务于社会。”
[简要评价]
多元智力理论自问世以来,虽然在心理学界一直颇受争议,却在教育领域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逐渐成为美国和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改革运动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国内有的教育学专家认为,多元智力理论是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另外还有很多人运用该理论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能力开发、教学模式的最优化设计等。在有关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开发、教学方法研究以及教育心理测验等方面的文献中,多元智力理论也被广泛引用,可以说多元智力理论掀起了一场教育思想的新革命。
[名言选萃]
●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的能力。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方式。
●今天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承认并开发各种各样的智能组合。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组合。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有更多的机会较好地处理当今世界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如果能调动起人类的所有能力,人们就不仅仅是更有能力或对自己更有信心,而会更积极、更投入地为整个团体甚至社会的利益工作。如果我们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类的全部智能并使之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就能增加我们继续在地球上生存下去的机会,进而为世界的繁荣作出贡献。
[成书背景]
1967年,由美国哲学家纳尔逊·古德曼发起的“零点计划”(Project Zero)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立项,并吸引了一大批心理学者和教育学者的参与。到上世纪70年代,“零点计划”在著名心理学家珀金斯和加德纳领导下,成为彻底的心理学研究项目。加德纳领导的发展心理课题组,主要研究正常儿童和天才儿童在符号运用方面的发展特征,并企图探讨一个伟大的问题:人类潜能的本质与实现。当时的研究成果,被加德纳于1983年结集成《心智的结构》(Frames of Mind)一书。
[内容精要]
加德纳重新考察了大量的关于神童、天才个体、脑损伤病人、有特殊技能而心智不健全者、正常儿童、正常成人、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各种不同文化中个体等方面的研究资料。通过对这些研究资料的分析整理,他提出了关于智力及其性质和结构的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反对把智力视为人人多少都拥有的一般能力或潜能这种约定俗成的想法。在他看来。智力并非像传统智力定义所说的那样,是以语言、数理或逻辑推理等能力为核心的,也并不能以此作为衡量个体智力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他认为,一方面,智力与一定社会和文化环境下人们的价值标准有关,这就使得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智力的理解不尽相同,对智力表现形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另一方面,智力既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是生产及创造社会需要的产品的能力。为此,加德纳建立了一些标准,以判断一项“才能”是否实际上就是一种“智能”:每一种智能都必须具有发展的特征:必须有一些奇才或所谓的“白痴专家”来加以佐证;能提供一些大脑部位分区专司此智能的证据及此种智能所支持的一套符号或记号的系统等。但他认为这种标准的划分是暂时的。
加德纳提出人类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一个人至少都拥有七种(在以后的研究中,加德纳又增加了两种)智力:语言智力——有效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的能力;数学逻辑智力——数学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科学分析的能力:空间智力——在脑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式并能够运用和操作这种模式的能力;身体运动智力——运用整个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音乐智力——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人际关系智力——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自我认知智力——建立准确而真实的自我模式并在实际生活中有效地运用这一模式的能力。加德纳认为这只是智力的大略分类,每一种智力还可以再细分:每个个体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几种基本智力,且其智力是以组合的方式构成的,即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而不是只拥有单一的、用纸笔测验可以测出的解答问题能力的个体;各种智能是以潜能的形态存在于我们心灵之中的,只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机会、环境和教育。几乎每个人的所有多元智能均能达到相当高度的发展,而且可以远超乎我们所预期的境界。
加德纳特别强调多元智力在学校教育与家庭中的应用。他认为:“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我相信得到这种帮助的人在事业上将会更投入、更具有竞争力,因此并将会以一种更具建设性的方式服务于社会。”
[简要评价]
多元智力理论自问世以来,虽然在心理学界一直颇受争议,却在教育领域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逐渐成为美国和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改革运动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国内有的教育学专家认为,多元智力理论是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另外还有很多人运用该理论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能力开发、教学模式的最优化设计等。在有关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开发、教学方法研究以及教育心理测验等方面的文献中,多元智力理论也被广泛引用,可以说多元智力理论掀起了一场教育思想的新革命。
[名言选萃]
●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的能力。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方式。
●今天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承认并开发各种各样的智能组合。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组合。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有更多的机会较好地处理当今世界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如果能调动起人类的所有能力,人们就不仅仅是更有能力或对自己更有信心,而会更积极、更投入地为整个团体甚至社会的利益工作。如果我们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类的全部智能并使之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就能增加我们继续在地球上生存下去的机会,进而为世界的繁荣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