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素质教育一部分的外语教学,无疑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重要地位。下面结合英语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英语作为“教育面向世界”的重要学科,在新形势下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作为英语教师,我们的任务是“teach students how to learn English”,而不是“teach students English”。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不是向老师学习英语,而是和老师一起学习英语。转变教学观念,就是要使学生的性质由接受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造性;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主讲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内在动力。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尽量引入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等多种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前提下,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师生双边活动的需要,选择最佳的教学手段。如:利用录音机播放单词和课文;利用投影分别对单词的用法作比较、归纳或进行难句分析;利用录像、实物、挂图等提供语言运用的情景。这种课堂教学不仅能收到形象、直观、生动、多样化的效果,而且充实完善了课堂结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使其从听觉、视觉全方位、多层次地受到刺激,去全身心地体验语言材料,引发思维,从而化艰难为愉悦、化辛苦为享受、化枯燥为兴趣,使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寓教于乐。
三、多给机会,训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必须多给学生自主表现和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创造多种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创造性思维。
1、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要先隐藏结论,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让他们想一想、猜一猜,寻找问题的根本所在,通过思考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2、多给学生讨论的机会。创新教学也需要讨论,而且讨论是促成创新的重要形式。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最好的方法就是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展开讨论、评议。通过讨论,学生们能互相交流意见、互相补充,使重难点的学习更全面、更深刻。教师要为学生的讨论提供一些帮助,要指引方向。
3、多给学生质疑问难和发表意见的机会。不少教师的“权威性”时刻压抑着学生,使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其实,创造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生疑引起反思,反思导致探索,探索形成结论,最后发表结论,便成为一种创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并提供机会,让学生勇于对现成的知识、教师的答案、教材、教案大胆质疑问难,重视让学生发表意见、建议,提出不同的思路、方法。教师要勇于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鼓励性地纠正错误看法。只有这样,创造的火花才会迸发。
4、多给学生操练的机会。操练的过程也是学习与巩固的过程,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操练时常会碰到一些问题,阻碍语言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学生们会主动思索,通过想办法或相互提示来克服暂时的困难,最终达到默契配合,使操练顺利进行,这种过程也是一种创新过程。
四、师生平等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一种良好、民主的伙伴关系,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形成人际关系的某些品质。心理学家的意思是教师不该高高在上,而应该师生平等,师生之间讲求民主、互相尊重。学生尊重教师,教师感到受人尊重的喜悦,便更加爱学生;而教师尊重学生,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积极性。反过来,学生会更加尊重教师,那样就会出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现象,创新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英语作为“教育面向世界”的重要学科,在新形势下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作为英语教师,我们的任务是“teach students how to learn English”,而不是“teach students English”。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不是向老师学习英语,而是和老师一起学习英语。转变教学观念,就是要使学生的性质由接受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造性;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主讲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内在动力。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尽量引入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等多种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前提下,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师生双边活动的需要,选择最佳的教学手段。如:利用录音机播放单词和课文;利用投影分别对单词的用法作比较、归纳或进行难句分析;利用录像、实物、挂图等提供语言运用的情景。这种课堂教学不仅能收到形象、直观、生动、多样化的效果,而且充实完善了课堂结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使其从听觉、视觉全方位、多层次地受到刺激,去全身心地体验语言材料,引发思维,从而化艰难为愉悦、化辛苦为享受、化枯燥为兴趣,使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寓教于乐。
三、多给机会,训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必须多给学生自主表现和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创造多种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创造性思维。
1、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要先隐藏结论,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让他们想一想、猜一猜,寻找问题的根本所在,通过思考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2、多给学生讨论的机会。创新教学也需要讨论,而且讨论是促成创新的重要形式。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最好的方法就是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展开讨论、评议。通过讨论,学生们能互相交流意见、互相补充,使重难点的学习更全面、更深刻。教师要为学生的讨论提供一些帮助,要指引方向。
3、多给学生质疑问难和发表意见的机会。不少教师的“权威性”时刻压抑着学生,使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其实,创造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生疑引起反思,反思导致探索,探索形成结论,最后发表结论,便成为一种创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并提供机会,让学生勇于对现成的知识、教师的答案、教材、教案大胆质疑问难,重视让学生发表意见、建议,提出不同的思路、方法。教师要勇于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鼓励性地纠正错误看法。只有这样,创造的火花才会迸发。
4、多给学生操练的机会。操练的过程也是学习与巩固的过程,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操练时常会碰到一些问题,阻碍语言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学生们会主动思索,通过想办法或相互提示来克服暂时的困难,最终达到默契配合,使操练顺利进行,这种过程也是一种创新过程。
四、师生平等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一种良好、民主的伙伴关系,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形成人际关系的某些品质。心理学家的意思是教师不该高高在上,而应该师生平等,师生之间讲求民主、互相尊重。学生尊重教师,教师感到受人尊重的喜悦,便更加爱学生;而教师尊重学生,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积极性。反过来,学生会更加尊重教师,那样就会出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现象,创新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