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艺美学作为我国原创性的交叉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以来,一度飞速发展,成为文艺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但总体来讲,近年来其发展状况却略显滞后。本文主要对“文艺美学”的生成逻辑与当代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文艺美学;生成逻辑;当代问题
引言
在中国美学、中国文论话语体系中,“文艺”既指称文学和艺术两者,也可以包含一切技艺活动。“文”与“艺”并列为一切艺术的统称,文学与音乐、雕塑、绘画等同为艺术的种类,而且诗中蕴画,画中有诗,诗词亦需音乐相应和,文艺各部门间相辅相成,并且文艺活动本身作为真善美的结合,也须积极体现道德教化的特征。这样,从广义上讲,在中国传统话语体系里,“文艺”等于艺术,关于“文艺”的理论也就是关于艺术的理论,包含了文学理论以及其他各种类艺术的话题。
1“文艺美学”的时代意义
“文艺美学”作为治学思路,其展开以及相关学术建制的成立,主要是在风云激荡朝气蓬勃的80年代。吾生也晚,90年代中考研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进入的是文艺学专业下的“文艺美学”方向。那时候觉得“文艺美学”这个名字很响亮,喜闻乐见,现在经过20年方才理解其作为思路和建制的重要性。1980年6月中华美学学会成立大会在昆明召开,大会还成立了全国高校美学分会。在全国高校美学分会的会议上,胡经之倡议高校应改进美学教学,高校文学、艺术系列的美学教学不应该停留在讲授哲学美学原理上,而应开拓和发展“文艺美学”。这一建议和思路引发讨论,并得到朱光潜、伍蠡甫和蒋孔阳等美学家的热情鼓励。所以,1980年秋,北京大学课程表上就新增了“文艺美学”课,胡经之成为主讲该课的第一人。1981年胡经之招收硕士研究生时,在文艺理论专业下面开辟一个新的专业方向“文艺美学”,并得到教育部的批准。与此同時,国内各高校陆续开设了文艺美学课程,培养文艺美学方向的研究生。到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在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目录》正式把“文艺美学”列入“文艺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标志着不到20年历史的“文艺美学”已经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文艺美学的“中国特色”显现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有关“文艺美学”的学科建构设计,除了外部社会文化语境的改变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动机,就是传统的哲学美学由于更侧重强调对美或艺术的形上本体的抽象和思辨,超离了具体的艺术情感对现实人生的建构作用,缺少对人作为审美主体的情感活动及其价值的分析。在经历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之后,中国美学界在80年代学术氛围中前所未有地保持着对于美学本体问题的理论热情,而文学艺术研究也大多专注于文学艺术自身的价值重塑和功能转换。换句话说,在美学、文学艺术研究直接担负着“拨乱反正”任务以重建自身的理论自信与尊严,而无暇在学科重构工作中有效顾及文学艺术的美学问题之际,“文艺美学”的提出赢得了见缝插针的历史契机。这也表明,从学术史角度来看,对文学艺术以及文学艺术的美学研究虽不曾“自立门户”为一个学科,但文艺美学的提出,显然在特定文化-历史语境中高歌猛进式地突出了一个被忽视(或者说是尚未构成为急迫理论话题)的问题。文艺美学的学科建构经验,实际上开始于一段学术史的“空窗期”,而实现于对美学、文艺理论学科具体处境所做的恰如其分的补充,其学术发生的意义在于及时提示人们关注文学艺术的美学研究及其对人的审美发展的功能价值。
3文艺美学学科的提出,包含了一定的人为因素
设想一下:如果当初人们不是以“文艺美学”进行命名,而是直接将之定义为“文学艺术的美学研究”或“文学艺术的审美理论”,是不是也是一种可行的学理方式?作为首倡者的胡经之先生不属于中国语言文学系,而是哲学系或艺术系,那么在学科划分上,文艺美学又是否仍可能隶属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在《文艺美学及其他》一文中,胡经之先生自己也明确说道:“文艺学和美学的深入发展,促使一门交错于两者之间的新的学科出现了,我们姑且称它为文艺美学。”“姑且”可作临时、权且、暂时等义,是一种在不得已情况下作的让步,明显带有不确定的意思。这也表明,“文艺美学”作为一种学科建构的意图,从一开始便纠缠着种种理论确证上的困难,而不能不是一种为了凸显既有理论的视野缺失、强化特定理论关怀指向、寻求研究方向突围的权宜之计。在学术史意义上,这种偶发性特征,也为日后文艺美学研究的继续展开潜隐了难以绕开的不确定因素。
4文艺美学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学术管理体制的某种“中国特色”
实际情况是,无论在文艺美学倡导者们那里,还是此后持续二十多年的文艺美学学科建构工作中,人们无不把“艺术”当作文艺美学的核心对象。然而,一旦艺术学(理论)从文学门类分离出去,在逻辑上,“艺术”便不再构成为文学理论研究的对象,而文艺学(理论)也不过是“文学之学”的一种习惯性误读。由此,对于现有的学术管理体制来说,文艺美学的存在领域就应是“文学”而非“艺术”。这里便出现了一种悖论:离开了关于艺术的各种审美研究,文艺美学的对象是什么?尽管我们常常把文学看作“语言的艺术”,但若是这样的话,则又陷入另一个怪圈,即文艺美学与文学理论、文艺美学研究与文学理论研究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更加暧昧。随着学科的不断分化,文艺美学在学科边界上的不确定性同样也在不断扩大。此外,在艺术、文学以外,与文艺美学的对象不确定性相关的,还有美学。这种学科间的交叉设置关系本身,便包含了对象身份及其关系范围的不确定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文艺美学学科对象的不确定性,在体现美学、文学理论和艺术研究之间互通关系的同时,一方面突出了知识分类的有限性,另一方面则加剧了现行学科制度设计的知识性困窘。
结束语
随着美学学科的与时俱进,美学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宽,生态、文化等逐步进入美学研究的视野,但文艺美学的功能与领域依然是不可取代的,而且为其他领域的美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方面的借鉴。
参考文献
[1]谭好哲.文艺美学:美学创新的可行之路[J].北京社会科学.2001(04).
[2]姚文放.论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J].学术月刊.2000(04).
[3]王德胜,视像与快感[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文艺美学;生成逻辑;当代问题
引言
在中国美学、中国文论话语体系中,“文艺”既指称文学和艺术两者,也可以包含一切技艺活动。“文”与“艺”并列为一切艺术的统称,文学与音乐、雕塑、绘画等同为艺术的种类,而且诗中蕴画,画中有诗,诗词亦需音乐相应和,文艺各部门间相辅相成,并且文艺活动本身作为真善美的结合,也须积极体现道德教化的特征。这样,从广义上讲,在中国传统话语体系里,“文艺”等于艺术,关于“文艺”的理论也就是关于艺术的理论,包含了文学理论以及其他各种类艺术的话题。
1“文艺美学”的时代意义
“文艺美学”作为治学思路,其展开以及相关学术建制的成立,主要是在风云激荡朝气蓬勃的80年代。吾生也晚,90年代中考研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进入的是文艺学专业下的“文艺美学”方向。那时候觉得“文艺美学”这个名字很响亮,喜闻乐见,现在经过20年方才理解其作为思路和建制的重要性。1980年6月中华美学学会成立大会在昆明召开,大会还成立了全国高校美学分会。在全国高校美学分会的会议上,胡经之倡议高校应改进美学教学,高校文学、艺术系列的美学教学不应该停留在讲授哲学美学原理上,而应开拓和发展“文艺美学”。这一建议和思路引发讨论,并得到朱光潜、伍蠡甫和蒋孔阳等美学家的热情鼓励。所以,1980年秋,北京大学课程表上就新增了“文艺美学”课,胡经之成为主讲该课的第一人。1981年胡经之招收硕士研究生时,在文艺理论专业下面开辟一个新的专业方向“文艺美学”,并得到教育部的批准。与此同時,国内各高校陆续开设了文艺美学课程,培养文艺美学方向的研究生。到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在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目录》正式把“文艺美学”列入“文艺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标志着不到20年历史的“文艺美学”已经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文艺美学的“中国特色”显现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有关“文艺美学”的学科建构设计,除了外部社会文化语境的改变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动机,就是传统的哲学美学由于更侧重强调对美或艺术的形上本体的抽象和思辨,超离了具体的艺术情感对现实人生的建构作用,缺少对人作为审美主体的情感活动及其价值的分析。在经历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之后,中国美学界在80年代学术氛围中前所未有地保持着对于美学本体问题的理论热情,而文学艺术研究也大多专注于文学艺术自身的价值重塑和功能转换。换句话说,在美学、文学艺术研究直接担负着“拨乱反正”任务以重建自身的理论自信与尊严,而无暇在学科重构工作中有效顾及文学艺术的美学问题之际,“文艺美学”的提出赢得了见缝插针的历史契机。这也表明,从学术史角度来看,对文学艺术以及文学艺术的美学研究虽不曾“自立门户”为一个学科,但文艺美学的提出,显然在特定文化-历史语境中高歌猛进式地突出了一个被忽视(或者说是尚未构成为急迫理论话题)的问题。文艺美学的学科建构经验,实际上开始于一段学术史的“空窗期”,而实现于对美学、文艺理论学科具体处境所做的恰如其分的补充,其学术发生的意义在于及时提示人们关注文学艺术的美学研究及其对人的审美发展的功能价值。
3文艺美学学科的提出,包含了一定的人为因素
设想一下:如果当初人们不是以“文艺美学”进行命名,而是直接将之定义为“文学艺术的美学研究”或“文学艺术的审美理论”,是不是也是一种可行的学理方式?作为首倡者的胡经之先生不属于中国语言文学系,而是哲学系或艺术系,那么在学科划分上,文艺美学又是否仍可能隶属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在《文艺美学及其他》一文中,胡经之先生自己也明确说道:“文艺学和美学的深入发展,促使一门交错于两者之间的新的学科出现了,我们姑且称它为文艺美学。”“姑且”可作临时、权且、暂时等义,是一种在不得已情况下作的让步,明显带有不确定的意思。这也表明,“文艺美学”作为一种学科建构的意图,从一开始便纠缠着种种理论确证上的困难,而不能不是一种为了凸显既有理论的视野缺失、强化特定理论关怀指向、寻求研究方向突围的权宜之计。在学术史意义上,这种偶发性特征,也为日后文艺美学研究的继续展开潜隐了难以绕开的不确定因素。
4文艺美学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学术管理体制的某种“中国特色”
实际情况是,无论在文艺美学倡导者们那里,还是此后持续二十多年的文艺美学学科建构工作中,人们无不把“艺术”当作文艺美学的核心对象。然而,一旦艺术学(理论)从文学门类分离出去,在逻辑上,“艺术”便不再构成为文学理论研究的对象,而文艺学(理论)也不过是“文学之学”的一种习惯性误读。由此,对于现有的学术管理体制来说,文艺美学的存在领域就应是“文学”而非“艺术”。这里便出现了一种悖论:离开了关于艺术的各种审美研究,文艺美学的对象是什么?尽管我们常常把文学看作“语言的艺术”,但若是这样的话,则又陷入另一个怪圈,即文艺美学与文学理论、文艺美学研究与文学理论研究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更加暧昧。随着学科的不断分化,文艺美学在学科边界上的不确定性同样也在不断扩大。此外,在艺术、文学以外,与文艺美学的对象不确定性相关的,还有美学。这种学科间的交叉设置关系本身,便包含了对象身份及其关系范围的不确定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文艺美学学科对象的不确定性,在体现美学、文学理论和艺术研究之间互通关系的同时,一方面突出了知识分类的有限性,另一方面则加剧了现行学科制度设计的知识性困窘。
结束语
随着美学学科的与时俱进,美学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宽,生态、文化等逐步进入美学研究的视野,但文艺美学的功能与领域依然是不可取代的,而且为其他领域的美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方面的借鉴。
参考文献
[1]谭好哲.文艺美学:美学创新的可行之路[J].北京社会科学.2001(04).
[2]姚文放.论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J].学术月刊.2000(04).
[3]王德胜,视像与快感[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