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湖南永州旧城区一处偏僻的小巷子里,有一座年代久远的老宅院,他的主人去世已经八百多年,院子里旧迹无存。但是,当地老百姓仍然守护着它,因为它的主人是南宋有名的将领兼宰相——张浚(1097—1164)(图1)。
张浚活跃于南宋初年,是宋高宗赵构和宋孝宗赵昚朝的抗金名将,曾是岳飞、韩世忠等著名将领的领导。张浚在南宋政治与军事历史上留下了很多故事,而宋代传世名帖则为此提供了一些鲜为人知的重要信息。
一 试图拉拢岳飞的私信
“靖康之变”之后,宋朝皇室成员基本都被掳往金国,但是康王赵构成了漏网之鱼,因为金兵围困开封城时他没在城里,而是作为兵马大元帅驻守河北,朝廷命他率兵救援,他没有听从,而是躲到山东避战。金兵撤走之后,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是为高宗。
皇帝的私仇
在靖康之乱中还有一位重要的皇室人员也逃脱了,她就是哲宗皇帝的第一任皇后孟氏(1073—1131),也就是宋徽宗的嫂子,这是一位极富传奇的女人。惨剧发生时,她正在一所道观里反省,没人想起她,她便逃过一劫。高宗继位后,没有皇太后,因为高宗的亲生母亲已经跟着徽宗到金国去了,高宗就把这位伯母接到身边,尊为皇太后。
金人见宋朝复活,自然要赶尽杀绝,所以高宗即位之初基本上处于被金人追得四处逃窜的状态。建炎四年(1130),金人又追来了,情急之下,高宗往东跑,孟氏往南跑,孟氏一直被金人追到江西的虔州(今江西赣州)。正值兵荒马乱,虔州治安非常不好,孟氏先是被盗贼抢劫,后又被乱兵围攻住所,57岁的老太太着实吓得不轻,好在高宗及时派人把她救走了。据说高宗从此就记了仇,被外敌欺负我也就认了,一帮境内草民也敢欺负我们孤儿寡母,此仇必定要报。
国事家仇一起解决
三年以后,在大将吴玠(1093-1139)、韩世忠(1090-1151)、岳飞(1003—1142)(图2)等人的英勇抗击下,北方局势暂时稳定,高宗终于能分出兵力来收拾江西那个烂摊子了。
翻开地图,虔州位于北宋旧都开封的正南方约一千多公里处,这差不多是一级政治犯的流放距离。但是虔州却与其它流放地不同,多条河流汇聚于此,再一起流进南方的大动脉——赣江。虔州就卡在这片四通八达的水域中,广西、广东、江西等地的绝大部份物资都要通过水路汇集在这里,然后由纵贯南北的赣江一路向北偏东航行五百多公里,输送到长江码头九江市,再沿长江继续向东北方向航行五百多公里,到达扬州。在北宋,扬州是个中转站,财富会在扬州进入运河,继续往西北航行六百多公里,送往帝国的首都开封。
看完地图,就能想像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将军那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如何的沉郁悲慨了。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虔州如此重要,高宗是无论如何也要把它抓在自己手心里的。但是盗贼盘踞在那里的时间已久,成分复杂,既有当地豪强势力,也有兵匪流寇,更有流离失所的难民,加之地形也很复杂,所以之前的剿匪行动收效甚微,换了几茬人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现在高宗要出动大军去治这颗毒瘤,军界大佬一致推举由30岁的岳飞去执行这次军事任务,因为之前两湖、两广地区的游寇就是岳飞平掉的,高宗也暗自心许岳飞,他对这个比自己年长4岁的年轻“老将”很感兴趣,这个没有家庭背景、像鷹隼一样能“捕猎”的年轻人很值得培养成自己的心腹,高宗很希望岳飞成长为北宋开国元勋曹彬(931-999)那样“又红又专”的将军。
岳飞很爽快地接受了任务,但他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只杀匪首和一些重要人物,普通盗贼一律保全。高宗坚决不干,他要报仇,所以命岳飞屠了贼窝。岳飞也是个倔人,要他出兵,就这条件。高宗想了想,退了一步,让岳飞便宜行事。
私下拉拢岳飞管用吗?
当岳飞在虔州收拾贼寇时,另一位军界大佬张浚也在川陕一带忙着堵金兵。张浚在南宋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位值得书写的人物。在南宋建国伊始,正是由他带领一众英雄人物在川陕一带抵挡金兵,才使南宋度过了最危险的时刻。张浚是一位坚定的抗金分子,后来主和派的秦桧当政,张浚就被闲置了十几年,到宋孝宗时才被再度起用,可惜人老力衰,时事复杂,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在退休归家的路上客死饶州。
抵抗金军的张浚抽时间悄悄给岳飞写了一封信:
浚再拜:
虔贼陆梁,出于州郡,养成端倪,渐以滋蔓。左右谈笑措置,招抚剿除,惬当事。
会朝廷倚重巨镇,一听规谋,切望颐旨,早为之所,庶民获安居,为惠甚大。
僭率,僭率。
浚再拜
这封信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谈笑措置帖》(图3),“谈笑措置”是谈笑间就处置掉的意思。这封信的意思是:
虔州那帮贼寇太猖狂了,一帮本地人结成团伙,逐渐蔓延成势。不过你谈笑之间就可以把他们给解决了,或招抚,或剿除,都是大快人心的事。
虔州是个非常重要的地方,现在那里听由你来规划谋略,盼望你下个指令,早点把他们灭了,让百姓能安居乐业,这真是一件大好事。
我这话说得有点多余啊,请多多担待!
这封信里没什么重要的事,只是鼓励和赞扬岳飞为国平寇,但如果仔细推敲一下,这封信就很值得思考了。此时张浚的职位是川陕宣抚处置使,这是高宗为他量身定制的官名,拥有军政财等各项大权,是坐镇一方的大佬,被认为是与高宗在东南方的朝廷实力相当的另一个小朝廷。而岳飞虽然很能打仗,但此时的官阶在所有武将中也只算得上是中上游,手下部众也不过万人,与张浚差了很多级。此外,张浚在川陕,岳飞在江西,平时也没什么私交,那为什么张浚明知不太合适却还是要写一封没有实质内容的信给岳飞?言辞还那么温暖?难道只是一位老大哥送来的初夏的问候?联系张浚之后的言行和他升任宰相后的战略主张就可明白,他是坚定的主战派,他需要这些手握重兵的武将们的支持,张浚低姿态向岳飞示好,就是在拉拢关系,扩大自己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应该说,张浚是非常聪明的,他看出来岳飞是个“潜力股”,将来必能成为一代名将,如果能跟岳飞搞好关系,将来北伐必将如虎添翼。 岳飞果然没有让人失望,他用三个月的时间荡平了贼寇,胜利班师。高宗给岳飞各种升官、加恩、赏赐,岳飞的儿子岳云和部下也都得到各种厚奖。此外,高宗还把另外一些部队交给岳飞统管,岳家军扩充到两万余人。
那张浚对岳飞的私下拉拢到底有没有作用呢?了解岳飞的人应该都知道,岳飞效忠的永远是国家,而不是某个人,他一生的志向是收复中原。高宗赵构对他百般恩宠,一直想让他做个听话的乖宝宝,最后都没有实现,一个大臣的私下拉拢又怎能让岳飞心动呢?张浚和岳飞此后并不和睦,四年之后的“淮西兵变”前夕,他们还因为一支军队的指挥权而闹僵。所以估计岳飞看到这封信时,只会“谈笑措置”,呵呵一笑就扔开了吧。
二 盛赞未来宰相的为公私信
在两宋史上,以一介书生的身份成名疆场的除了北宋的章楶(1027-1102)之外,还有一位就是南宋的虞允文(1110-1174),他俩还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大器晚成,早年平淡,晚年发迹。
默默无闻的大半生
虞允文是四川仁寿人,少年聪慧,7岁就能写作,“靖康之变”那年他17岁,正是准备科考求取功名的年紀。宋室南迁后,边逃亡边平乱,一晃就是好几年,安稳下来之后又遇上奸臣秦桧当权,蜀中名士普遍禁用,所以虞允文的前半生都在老家读书。
44岁那年,虞允文终于考中进士,先在西南地区当了个基层干部,后来进入朝廷任职。50岁那年,虞允文获得了一个面见高宗的机会,他口才好,头脑清晰,高宗对他很满意,就派他出使金国。在和金国贵族娱乐放松的时候,大家一起玩射箭游戏,这明显是要看虞允文这个南宋文人的笑话。没想到虞允文一箭射了个耙心,把在场所有人都惊到了。虞允文细心观察金国的情况,回来后向朝廷汇报,说金国最近很有可能会南侵,建议朝廷加强防御,不过他人微言轻,没引起重视。
到了这个年龄,虞允文这个中年才步入仕途的普通小文官,一般来说也不会有太大的发展了,很快他就会像众多小官员一样无声地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但是金兵果然南下了,在抵抗金兵的过程中,虞允文因为一个意外而在历史上闪亮登场。
一战救国成名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国著名的暴君完颜亮(1122-1161)靠一柄屠刀登上皇位,迁都开封府,想以此为中心吞并整个南宋。完颜亮率领倾国之兵数十万南下,所向披靡。由于南宋抵抗将领的怯懦避战,仅一个月,完颜亮就穿过淮河,抵达长江,准备在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渡江,饮马江南。
长江是南宋最后一道屏障,如果真的被完颜亮冲过来,那广袤而富饶的江南地区就会任由金军的铁蹄碾压。宋高宗的第一反应是跑,南宋的都城就在靠海的临安(今浙江杭州),他要漂到海上去避难。在宰相陈康伯等人的苦劝下,高宗才勉强留下督战。朝廷派了枢密院的领导叶义问去前线督战,同时派虞允文参谋军事。(图4 )
采石矶一带的原守将王权不战而逃,朝廷就改派李显忠(1109-1177)任主将。在李显忠到任之前,采石矶的士兵群龙无首,必须有人去安抚,叶义问待在三十公里外的建康(今江苏南京)不敢上前线,就派了虞允文前往。到达前线后,虞允文着实吓了一跳,对岸的敌人已经战鼓雷雷,自己这边的士兵却还在晒太阳、唠家常,随时准备逃跑。情况紧急,虞允文只好亲自组织迎战。有人悄悄跟他说:您是来劳军的,不是指挥打仗的,这样做是越权行事,万一败了,可是要受重罚的。虞允文厉声说:国难当头,我岂能躲避!于是当场来了一番激动人心的演讲,再把他劳军所带的各种钱、物、委任状一齐摆出来,士兵们的斗志都被鼓舞起来了,然后虞允文又组织民兵和百姓协助。就这样,从未指挥过战斗的老书生虞允文硬是靠着一万多士兵和五艘战船把完颜亮的渡江部队给挡了回去。(图5)
虞允文胜后前往镇江看望病重的刘锜,刘锜握着他的手说:“朝廷养兵三十年,我们面对敌人却没有任何办法,今天大功出在一个书生身上,我当真要羞愧死了!”
采石矶之战对整个战局有决定性意义。就在完颜亮强攻采石矶之前,金国后院发生政变,完颜雍登基做了皇帝。完颜亮本该立即回去收拾后院,可是他没有这么干,而是期望从采石矶渡江,扫平南宋,再凭着灭国之功回去收拾完颜雍。应该说想法是很好的,但是他没想过万一过不了江会怎么样。采石矶之战失败,火爆的完颜亮急火攻心,下令所有人必须三天内渡江,没有足够的船就游过去,违令者全军连坐。金军将士早就对严苛的完颜亮不满了,现在又被他这样逼迫,众怒纷纷,再加上他们听说完颜雍已经当上了新皇帝,所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趁完颜亮睡觉时把他射成了刺猬,然后再用弓弦阻断了他最后一口气。以杀戮自己人登上皇位的完颜亮最终也被自己人杀戮,他的死终止了金兵对南宋的入侵,新上任的完颜雍是金国难得的好皇帝,他派人跟南宋讲和,局势终于又安稳了。
一介书生虞允文在采石矶之战中表现出来的爱国、沉着、勇敢精神,为他赢得了极大的荣誉,他也因此而成为南宋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
偶然还是必然?
宋高宗对虞允文非常满意,给了他很多奖励。第二年,高宗把他任命为川陕宣谕使,让他去考察川陕地区的政治民情,按察官吏,并安抚当地百姓。在虞允文出发之前,高宗找他和65岁的张浚一起面谈。张浚曾多年在川陕地区任职,后来官至宰相。可是后来高宗的国策是以和为主,再加上秦桧的钳制,主战派的张浚被闲置了十几年,“幽居”在湖南永州的山区里。如今秦桧已死,狼烟再起,高宗迫于战况,不得不重新启用张浚,让他主管两淮军政要务。
张浚多年担任川陕一把手,对当地了如指掌,虞允文此行巡视川陕,找他前来座谈,是最合适的人选。虞允文本来就是四川人,张浚在川陕一带抗击金兵、创造很多传奇的时候,虞允文已经快30岁了,他对张浚应该是非常熟悉的。
虞允文出使川陕后,考察那里的兵马、财赋等情况,听取工作汇报,沿途还会见了很多军政要员,收集了很多信息,在馆驿中写了一篇详细的考察报告呈送给高宗,并附上了自己的安邦定国之计。 不久之后,虞允文收到张浚寄来的一封信,文字如下:
浚顿首再拜:
今日早,上封示彬父回御前递论事剳子,圣意喜甚。
伟哉!深切著明之论也。今士大夫才识学皆不到,而又重于为己,轻于谋国,尚焉足与图事哉!
幸公留意川陕上流近事,及人才之可用,事机之可为,措置之可行者,归以告上。至望。二十日午。不宣。
浚顿首再拜
彬父制置尚书友契台坐
这封信大概意思如下:
今天早上,皇上把你写的报告封好并派人送给我看了,皇上非常高兴。
真了不起!你说的都是切中要点的话。现在很多士大夫,才气不够,见识不广,学问不精,私心又重,不肯为国效力,哪能与他们共图大计!
希望你能留意川陕上层人事,发掘可用的人才,趁此机会解决一些重要而又紧要的事,回来以后再汇报给皇上。向你致以最恳切的希望!
这篇墨迹流传至今,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彬父帖》(图6),彬父是虞允文的字。
五十多岁的虞允文由于一次意外而成为传奇,但这是偶然还是厚积薄发?虞允文后来的经历更证明了他的走红不是偶然。主战的孝宗即位后,张浚和虞允文都获得了重用。虞允文后来掌管全国军务,最后官至宰相,为国家做出了更多的贡献。
虞允文死后葬在他的老家,即今天的四川省仁寿县虞丞乡丞相村,其墓地仍在。宋孝宗指派宋氏家族为虞允文守墓,这一守就守了八百多年,现在的守墓人是第十三代。
三 教诲状元的斋名
慶历六年(1046)秋,邓州人贾黯状元及第,回乡后拜见当地的父母官范仲淹,想向宦海浮沉几十年的老前辈求得一点做官的窍门,范仲淹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君不忧不显,惟‘不欺’二字可终身行之。”不知贾黯有没有一生遵循“不欺”二字,但南宋的一名状元却是对这两个字终身行之。
被时代耽误的状元
这个状元名叫王十朋(1112-1171)(图7),字龟龄,温州乐清人。少时聪明勤奋,每天要念诵数千字的文章,但是生不逢时,正该参加科举考试的年龄却赶上了靖康之难(1127),然后山河破碎,皇室颠沛,接着又是奸臣秦桧当道,不但拖延了参加考试的时间,也让他屡次科考不第,仕进无门。
在绝望中继续等待机会的王十朋一边继续读书著述,一边在浙江乐清的梅溪开书院授徒,学生多达百多人,外地慕名前来者络绎不绝,学生中有成就者不在少数,梅溪书院后来成为江浙著名的书院之一。王十朋整个中青年时代都是在家乡度过的,虽然人生不得志,但他从未蹉跎岁月,他的《苏轼诗集注》在当时和后来都很有影响,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秦桧(1090-1055)倒台后,王十朋终于迎来了命运的转机。45岁的王十朋终于考中进士,并且在宋高宗亲自主持的廷试中以独特的见解夺得状元,从此进入南宋官场。不久宋高宗退位,35岁的宋孝宗(1127-1194)赵眘继位,这位年轻皇帝想要光复祖业的雄心壮志让主战派的王十朋热血沸腾。
不计后果的主战派
为了支持北伐,王十朋把宋孝宗赵眘的老师史浩(1106-1194)揪出来口诛笔伐一通。这史浩只比王十朋大6岁,但是精于为官之道,他那不与金人为敌的思想深得宋高宗赵构的欢心,赵构特地任命他为儿子赵眘的老师。赵眘是个特别孝顺的皇帝,如果不先把主和的史浩拉下来,北伐很有可能就会胎死腹中,所以王十朋连上两道奏章,把史浩骂得狗血淋头:
臣闻人臣之罪,莫大于怀奸误国,植党盗权,忌言蔽贤,欺君诎上,有一于此,罪不容诛,众恶备焉,其何可赦。
臣谨按尚书右仆射史浩,人品凡下,天姿险奸,昔为士人,以榷酤犯罪,身几不免,及试吏州县,奸赃狼藉,恶声播闻。
王十朋这么干是完全不计后果的,因为他不曾考虑北伐会不会失败,到时史浩会不会卷土重来,自己会不会被报复,当然更想不到未来还有一个更厉害的复仇分子会出现,这是连史浩自己也没有想到的,那就是史浩的儿子、著名奸相史弥远(1164-1233)。
王十朋做的另外一件有名的事情就是极力推荐主战派的张浚(1097-1164)为北伐主帅。张浚的命运与宋金关系休戚与共,需要抗金时,他就会被重用,而当金国同意议和时,皇帝就会将张浚贬到边远的地区,张浚因此两度被贬湖南永州。
王十朋对张浚仰慕已久,为了推进北伐大计,他极力推荐张浚复出。从客观上来讲,张浚不是最佳人选,他已经被闲置了好长一段时间,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可是环顾四周,真正能打仗的人几乎没有,岳飞那个时代的名将都已消逝在历史中了,只剩下一个张浚。于是白发苍苍、浑身是病的老英雄再度戎装上阵、为国效力。
北伐战果并不如意,并不是南宋的兵将太弱,而是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主和派在战争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私通金国,出卖了想要有所作为的年轻皇帝。再加上张浚现在心有余而力不足,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张浚申请退休,告老还乡。王十朋也写了自我检讨的《自劾》书,被贬往江西饶州。
不欺一生
张浚返乡时要经过饶州,王十朋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英雄偶像,两人一见如故。但是很可惜,张浚的人生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王十朋请张浚帮他题写书斋名,以便时时勉励自己。张浚虽是以带兵打仗闻名,但他本质上是文人和学者。他21岁考中进士,做过朝廷高级文官,有研究《易经》的专著《紫岩易传》传世。研究一本经书是古代儒家学者的标准工作任务,当年苏洵就因为没有写完研究《易经》的专著而抱憾终生,临终托付给儿子苏轼,苏轼到晚年才完成父亲的遗愿。另外,张浚的书法也很不错,传世作品有《彬父帖》《谈笑措置帖》(又称《虔贼陆梁》)。
张浚为王十朋题写了斋名“不欺室”,又题了一段跋文解释“不欺”,“不欺”的标准就是“合天人”,也就是不欺天地,不欺君民,不欺自己。王十朋非常喜欢“不欺室”这个斋名,因为它既符合当时的理学思潮,又切中了王十朋的为人准则。他给老宰相回了一封信,即他的传世墨迹《宠示帖》,文字如下:
十朋伏蒙宠示室铭题跋并和诗,三复钦叹。诗词意俱工,但过情之誉,非所敢当耳。铭跋高深微妙,然有所未谕者。“不欺”二字,岂晚学无力量之人所敢拟议?以是铭室,自知得罪。窃效古人座右铭,聊以自警云耳。张丞相以合天人为不欺,深得《中庸》谨独、《论语》一贯之旨,其说非不广大,其为训诫也,亦深且至矣。而高见以为未广,如是则吾夫子所谓“惟天为大”,“吾谁欺,欺天乎”之语亦未广耶?近世学者多流入于异端,反以吾圣人之道为小,又以天为小,而求其所谓大于虚无荒唐,清静寂灭,不验无实之间。是之所谓大者,非欺而何?不谓贤者过之而亦为是说也,大是饶舌。及“神游毗耶离城,稽首丈室”等语,虽出于戏翰弄墨,然先圣贤所不道,六经所不载,恐非先生长者为后学之训,未敢承教。金华子之学,亦杂于佛老,至其《读和韩诗》有“想见大颠师,不应谈□么”之句,识者伟之。圣道不明久矣,诸儒不能无罪。因高论雄文之及,辄敢布其狂言。十朋惶恐,右谨具呈。左奉议郎充集英殿修撰权发遣饶州军州事王十朋劄子。
王十朋在信中感谢他为自己取了一个这么好的斋名,并发表了自己对“不欺”的理解,认为它深得儒学之旨。他批判了释道两家反孔孟圣人之道的虚无思想。其中“圣道不明久矣,诸儒不能无罪”的自我反省又恰好赞扬了老宰相的弘扬圣人之举,同时又成为他们主张北伐的注释,体现了一名儒家学者鸿博的精神力量。
在题完这几个字不久,张浚就病逝于饶州,所以他为王十朋题写的斋名、跋文和诗歌差不多可以说是张浚的绝笔了。张浚去世以后,王十朋与张浚的儿子张栻(1133-1180)成为好朋友。张栻比王十朋小11岁,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是湖湘学派的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齐名。王十朋去世后,张栻为他撰写了墓志铭。
王十朋一生之言行始终贴合“不欺”的标准,成为南宋有名的文臣,后人将他与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五君子相提并论。
张浚一生毁誉交加,那是他处理事情的手段有点欠妥,然而他抗金之心至死不灭。另外,他还培养了一位杰出的理学家儿子张栻,也算一件大功劳。所以永州老百姓一直纪念他是有深刻原因的。
张浚活跃于南宋初年,是宋高宗赵构和宋孝宗赵昚朝的抗金名将,曾是岳飞、韩世忠等著名将领的领导。张浚在南宋政治与军事历史上留下了很多故事,而宋代传世名帖则为此提供了一些鲜为人知的重要信息。
一 试图拉拢岳飞的私信
“靖康之变”之后,宋朝皇室成员基本都被掳往金国,但是康王赵构成了漏网之鱼,因为金兵围困开封城时他没在城里,而是作为兵马大元帅驻守河北,朝廷命他率兵救援,他没有听从,而是躲到山东避战。金兵撤走之后,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是为高宗。
皇帝的私仇
在靖康之乱中还有一位重要的皇室人员也逃脱了,她就是哲宗皇帝的第一任皇后孟氏(1073—1131),也就是宋徽宗的嫂子,这是一位极富传奇的女人。惨剧发生时,她正在一所道观里反省,没人想起她,她便逃过一劫。高宗继位后,没有皇太后,因为高宗的亲生母亲已经跟着徽宗到金国去了,高宗就把这位伯母接到身边,尊为皇太后。
金人见宋朝复活,自然要赶尽杀绝,所以高宗即位之初基本上处于被金人追得四处逃窜的状态。建炎四年(1130),金人又追来了,情急之下,高宗往东跑,孟氏往南跑,孟氏一直被金人追到江西的虔州(今江西赣州)。正值兵荒马乱,虔州治安非常不好,孟氏先是被盗贼抢劫,后又被乱兵围攻住所,57岁的老太太着实吓得不轻,好在高宗及时派人把她救走了。据说高宗从此就记了仇,被外敌欺负我也就认了,一帮境内草民也敢欺负我们孤儿寡母,此仇必定要报。
国事家仇一起解决
三年以后,在大将吴玠(1093-1139)、韩世忠(1090-1151)、岳飞(1003—1142)(图2)等人的英勇抗击下,北方局势暂时稳定,高宗终于能分出兵力来收拾江西那个烂摊子了。
翻开地图,虔州位于北宋旧都开封的正南方约一千多公里处,这差不多是一级政治犯的流放距离。但是虔州却与其它流放地不同,多条河流汇聚于此,再一起流进南方的大动脉——赣江。虔州就卡在这片四通八达的水域中,广西、广东、江西等地的绝大部份物资都要通过水路汇集在这里,然后由纵贯南北的赣江一路向北偏东航行五百多公里,输送到长江码头九江市,再沿长江继续向东北方向航行五百多公里,到达扬州。在北宋,扬州是个中转站,财富会在扬州进入运河,继续往西北航行六百多公里,送往帝国的首都开封。
看完地图,就能想像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将军那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如何的沉郁悲慨了。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虔州如此重要,高宗是无论如何也要把它抓在自己手心里的。但是盗贼盘踞在那里的时间已久,成分复杂,既有当地豪强势力,也有兵匪流寇,更有流离失所的难民,加之地形也很复杂,所以之前的剿匪行动收效甚微,换了几茬人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现在高宗要出动大军去治这颗毒瘤,军界大佬一致推举由30岁的岳飞去执行这次军事任务,因为之前两湖、两广地区的游寇就是岳飞平掉的,高宗也暗自心许岳飞,他对这个比自己年长4岁的年轻“老将”很感兴趣,这个没有家庭背景、像鷹隼一样能“捕猎”的年轻人很值得培养成自己的心腹,高宗很希望岳飞成长为北宋开国元勋曹彬(931-999)那样“又红又专”的将军。
岳飞很爽快地接受了任务,但他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只杀匪首和一些重要人物,普通盗贼一律保全。高宗坚决不干,他要报仇,所以命岳飞屠了贼窝。岳飞也是个倔人,要他出兵,就这条件。高宗想了想,退了一步,让岳飞便宜行事。
私下拉拢岳飞管用吗?
当岳飞在虔州收拾贼寇时,另一位军界大佬张浚也在川陕一带忙着堵金兵。张浚在南宋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位值得书写的人物。在南宋建国伊始,正是由他带领一众英雄人物在川陕一带抵挡金兵,才使南宋度过了最危险的时刻。张浚是一位坚定的抗金分子,后来主和派的秦桧当政,张浚就被闲置了十几年,到宋孝宗时才被再度起用,可惜人老力衰,时事复杂,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在退休归家的路上客死饶州。
抵抗金军的张浚抽时间悄悄给岳飞写了一封信:
浚再拜:
虔贼陆梁,出于州郡,养成端倪,渐以滋蔓。左右谈笑措置,招抚剿除,惬当事。
会朝廷倚重巨镇,一听规谋,切望颐旨,早为之所,庶民获安居,为惠甚大。
僭率,僭率。
浚再拜
这封信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谈笑措置帖》(图3),“谈笑措置”是谈笑间就处置掉的意思。这封信的意思是:
虔州那帮贼寇太猖狂了,一帮本地人结成团伙,逐渐蔓延成势。不过你谈笑之间就可以把他们给解决了,或招抚,或剿除,都是大快人心的事。
虔州是个非常重要的地方,现在那里听由你来规划谋略,盼望你下个指令,早点把他们灭了,让百姓能安居乐业,这真是一件大好事。
我这话说得有点多余啊,请多多担待!
这封信里没什么重要的事,只是鼓励和赞扬岳飞为国平寇,但如果仔细推敲一下,这封信就很值得思考了。此时张浚的职位是川陕宣抚处置使,这是高宗为他量身定制的官名,拥有军政财等各项大权,是坐镇一方的大佬,被认为是与高宗在东南方的朝廷实力相当的另一个小朝廷。而岳飞虽然很能打仗,但此时的官阶在所有武将中也只算得上是中上游,手下部众也不过万人,与张浚差了很多级。此外,张浚在川陕,岳飞在江西,平时也没什么私交,那为什么张浚明知不太合适却还是要写一封没有实质内容的信给岳飞?言辞还那么温暖?难道只是一位老大哥送来的初夏的问候?联系张浚之后的言行和他升任宰相后的战略主张就可明白,他是坚定的主战派,他需要这些手握重兵的武将们的支持,张浚低姿态向岳飞示好,就是在拉拢关系,扩大自己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应该说,张浚是非常聪明的,他看出来岳飞是个“潜力股”,将来必能成为一代名将,如果能跟岳飞搞好关系,将来北伐必将如虎添翼。 岳飞果然没有让人失望,他用三个月的时间荡平了贼寇,胜利班师。高宗给岳飞各种升官、加恩、赏赐,岳飞的儿子岳云和部下也都得到各种厚奖。此外,高宗还把另外一些部队交给岳飞统管,岳家军扩充到两万余人。
那张浚对岳飞的私下拉拢到底有没有作用呢?了解岳飞的人应该都知道,岳飞效忠的永远是国家,而不是某个人,他一生的志向是收复中原。高宗赵构对他百般恩宠,一直想让他做个听话的乖宝宝,最后都没有实现,一个大臣的私下拉拢又怎能让岳飞心动呢?张浚和岳飞此后并不和睦,四年之后的“淮西兵变”前夕,他们还因为一支军队的指挥权而闹僵。所以估计岳飞看到这封信时,只会“谈笑措置”,呵呵一笑就扔开了吧。
二 盛赞未来宰相的为公私信
在两宋史上,以一介书生的身份成名疆场的除了北宋的章楶(1027-1102)之外,还有一位就是南宋的虞允文(1110-1174),他俩还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大器晚成,早年平淡,晚年发迹。
默默无闻的大半生
虞允文是四川仁寿人,少年聪慧,7岁就能写作,“靖康之变”那年他17岁,正是准备科考求取功名的年紀。宋室南迁后,边逃亡边平乱,一晃就是好几年,安稳下来之后又遇上奸臣秦桧当权,蜀中名士普遍禁用,所以虞允文的前半生都在老家读书。
44岁那年,虞允文终于考中进士,先在西南地区当了个基层干部,后来进入朝廷任职。50岁那年,虞允文获得了一个面见高宗的机会,他口才好,头脑清晰,高宗对他很满意,就派他出使金国。在和金国贵族娱乐放松的时候,大家一起玩射箭游戏,这明显是要看虞允文这个南宋文人的笑话。没想到虞允文一箭射了个耙心,把在场所有人都惊到了。虞允文细心观察金国的情况,回来后向朝廷汇报,说金国最近很有可能会南侵,建议朝廷加强防御,不过他人微言轻,没引起重视。
到了这个年龄,虞允文这个中年才步入仕途的普通小文官,一般来说也不会有太大的发展了,很快他就会像众多小官员一样无声地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但是金兵果然南下了,在抵抗金兵的过程中,虞允文因为一个意外而在历史上闪亮登场。
一战救国成名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国著名的暴君完颜亮(1122-1161)靠一柄屠刀登上皇位,迁都开封府,想以此为中心吞并整个南宋。完颜亮率领倾国之兵数十万南下,所向披靡。由于南宋抵抗将领的怯懦避战,仅一个月,完颜亮就穿过淮河,抵达长江,准备在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渡江,饮马江南。
长江是南宋最后一道屏障,如果真的被完颜亮冲过来,那广袤而富饶的江南地区就会任由金军的铁蹄碾压。宋高宗的第一反应是跑,南宋的都城就在靠海的临安(今浙江杭州),他要漂到海上去避难。在宰相陈康伯等人的苦劝下,高宗才勉强留下督战。朝廷派了枢密院的领导叶义问去前线督战,同时派虞允文参谋军事。(图4 )
采石矶一带的原守将王权不战而逃,朝廷就改派李显忠(1109-1177)任主将。在李显忠到任之前,采石矶的士兵群龙无首,必须有人去安抚,叶义问待在三十公里外的建康(今江苏南京)不敢上前线,就派了虞允文前往。到达前线后,虞允文着实吓了一跳,对岸的敌人已经战鼓雷雷,自己这边的士兵却还在晒太阳、唠家常,随时准备逃跑。情况紧急,虞允文只好亲自组织迎战。有人悄悄跟他说:您是来劳军的,不是指挥打仗的,这样做是越权行事,万一败了,可是要受重罚的。虞允文厉声说:国难当头,我岂能躲避!于是当场来了一番激动人心的演讲,再把他劳军所带的各种钱、物、委任状一齐摆出来,士兵们的斗志都被鼓舞起来了,然后虞允文又组织民兵和百姓协助。就这样,从未指挥过战斗的老书生虞允文硬是靠着一万多士兵和五艘战船把完颜亮的渡江部队给挡了回去。(图5)
虞允文胜后前往镇江看望病重的刘锜,刘锜握着他的手说:“朝廷养兵三十年,我们面对敌人却没有任何办法,今天大功出在一个书生身上,我当真要羞愧死了!”
采石矶之战对整个战局有决定性意义。就在完颜亮强攻采石矶之前,金国后院发生政变,完颜雍登基做了皇帝。完颜亮本该立即回去收拾后院,可是他没有这么干,而是期望从采石矶渡江,扫平南宋,再凭着灭国之功回去收拾完颜雍。应该说想法是很好的,但是他没想过万一过不了江会怎么样。采石矶之战失败,火爆的完颜亮急火攻心,下令所有人必须三天内渡江,没有足够的船就游过去,违令者全军连坐。金军将士早就对严苛的完颜亮不满了,现在又被他这样逼迫,众怒纷纷,再加上他们听说完颜雍已经当上了新皇帝,所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趁完颜亮睡觉时把他射成了刺猬,然后再用弓弦阻断了他最后一口气。以杀戮自己人登上皇位的完颜亮最终也被自己人杀戮,他的死终止了金兵对南宋的入侵,新上任的完颜雍是金国难得的好皇帝,他派人跟南宋讲和,局势终于又安稳了。
一介书生虞允文在采石矶之战中表现出来的爱国、沉着、勇敢精神,为他赢得了极大的荣誉,他也因此而成为南宋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
偶然还是必然?
宋高宗对虞允文非常满意,给了他很多奖励。第二年,高宗把他任命为川陕宣谕使,让他去考察川陕地区的政治民情,按察官吏,并安抚当地百姓。在虞允文出发之前,高宗找他和65岁的张浚一起面谈。张浚曾多年在川陕地区任职,后来官至宰相。可是后来高宗的国策是以和为主,再加上秦桧的钳制,主战派的张浚被闲置了十几年,“幽居”在湖南永州的山区里。如今秦桧已死,狼烟再起,高宗迫于战况,不得不重新启用张浚,让他主管两淮军政要务。
张浚多年担任川陕一把手,对当地了如指掌,虞允文此行巡视川陕,找他前来座谈,是最合适的人选。虞允文本来就是四川人,张浚在川陕一带抗击金兵、创造很多传奇的时候,虞允文已经快30岁了,他对张浚应该是非常熟悉的。
虞允文出使川陕后,考察那里的兵马、财赋等情况,听取工作汇报,沿途还会见了很多军政要员,收集了很多信息,在馆驿中写了一篇详细的考察报告呈送给高宗,并附上了自己的安邦定国之计。 不久之后,虞允文收到张浚寄来的一封信,文字如下:
浚顿首再拜:
今日早,上封示彬父回御前递论事剳子,圣意喜甚。
伟哉!深切著明之论也。今士大夫才识学皆不到,而又重于为己,轻于谋国,尚焉足与图事哉!
幸公留意川陕上流近事,及人才之可用,事机之可为,措置之可行者,归以告上。至望。二十日午。不宣。
浚顿首再拜
彬父制置尚书友契台坐
这封信大概意思如下:
今天早上,皇上把你写的报告封好并派人送给我看了,皇上非常高兴。
真了不起!你说的都是切中要点的话。现在很多士大夫,才气不够,见识不广,学问不精,私心又重,不肯为国效力,哪能与他们共图大计!
希望你能留意川陕上层人事,发掘可用的人才,趁此机会解决一些重要而又紧要的事,回来以后再汇报给皇上。向你致以最恳切的希望!
这篇墨迹流传至今,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彬父帖》(图6),彬父是虞允文的字。
五十多岁的虞允文由于一次意外而成为传奇,但这是偶然还是厚积薄发?虞允文后来的经历更证明了他的走红不是偶然。主战的孝宗即位后,张浚和虞允文都获得了重用。虞允文后来掌管全国军务,最后官至宰相,为国家做出了更多的贡献。
虞允文死后葬在他的老家,即今天的四川省仁寿县虞丞乡丞相村,其墓地仍在。宋孝宗指派宋氏家族为虞允文守墓,这一守就守了八百多年,现在的守墓人是第十三代。
三 教诲状元的斋名
慶历六年(1046)秋,邓州人贾黯状元及第,回乡后拜见当地的父母官范仲淹,想向宦海浮沉几十年的老前辈求得一点做官的窍门,范仲淹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君不忧不显,惟‘不欺’二字可终身行之。”不知贾黯有没有一生遵循“不欺”二字,但南宋的一名状元却是对这两个字终身行之。
被时代耽误的状元
这个状元名叫王十朋(1112-1171)(图7),字龟龄,温州乐清人。少时聪明勤奋,每天要念诵数千字的文章,但是生不逢时,正该参加科举考试的年龄却赶上了靖康之难(1127),然后山河破碎,皇室颠沛,接着又是奸臣秦桧当道,不但拖延了参加考试的时间,也让他屡次科考不第,仕进无门。
在绝望中继续等待机会的王十朋一边继续读书著述,一边在浙江乐清的梅溪开书院授徒,学生多达百多人,外地慕名前来者络绎不绝,学生中有成就者不在少数,梅溪书院后来成为江浙著名的书院之一。王十朋整个中青年时代都是在家乡度过的,虽然人生不得志,但他从未蹉跎岁月,他的《苏轼诗集注》在当时和后来都很有影响,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秦桧(1090-1055)倒台后,王十朋终于迎来了命运的转机。45岁的王十朋终于考中进士,并且在宋高宗亲自主持的廷试中以独特的见解夺得状元,从此进入南宋官场。不久宋高宗退位,35岁的宋孝宗(1127-1194)赵眘继位,这位年轻皇帝想要光复祖业的雄心壮志让主战派的王十朋热血沸腾。
不计后果的主战派
为了支持北伐,王十朋把宋孝宗赵眘的老师史浩(1106-1194)揪出来口诛笔伐一通。这史浩只比王十朋大6岁,但是精于为官之道,他那不与金人为敌的思想深得宋高宗赵构的欢心,赵构特地任命他为儿子赵眘的老师。赵眘是个特别孝顺的皇帝,如果不先把主和的史浩拉下来,北伐很有可能就会胎死腹中,所以王十朋连上两道奏章,把史浩骂得狗血淋头:
臣闻人臣之罪,莫大于怀奸误国,植党盗权,忌言蔽贤,欺君诎上,有一于此,罪不容诛,众恶备焉,其何可赦。
臣谨按尚书右仆射史浩,人品凡下,天姿险奸,昔为士人,以榷酤犯罪,身几不免,及试吏州县,奸赃狼藉,恶声播闻。
王十朋这么干是完全不计后果的,因为他不曾考虑北伐会不会失败,到时史浩会不会卷土重来,自己会不会被报复,当然更想不到未来还有一个更厉害的复仇分子会出现,这是连史浩自己也没有想到的,那就是史浩的儿子、著名奸相史弥远(1164-1233)。
王十朋做的另外一件有名的事情就是极力推荐主战派的张浚(1097-1164)为北伐主帅。张浚的命运与宋金关系休戚与共,需要抗金时,他就会被重用,而当金国同意议和时,皇帝就会将张浚贬到边远的地区,张浚因此两度被贬湖南永州。
王十朋对张浚仰慕已久,为了推进北伐大计,他极力推荐张浚复出。从客观上来讲,张浚不是最佳人选,他已经被闲置了好长一段时间,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可是环顾四周,真正能打仗的人几乎没有,岳飞那个时代的名将都已消逝在历史中了,只剩下一个张浚。于是白发苍苍、浑身是病的老英雄再度戎装上阵、为国效力。
北伐战果并不如意,并不是南宋的兵将太弱,而是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主和派在战争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私通金国,出卖了想要有所作为的年轻皇帝。再加上张浚现在心有余而力不足,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张浚申请退休,告老还乡。王十朋也写了自我检讨的《自劾》书,被贬往江西饶州。
不欺一生
张浚返乡时要经过饶州,王十朋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英雄偶像,两人一见如故。但是很可惜,张浚的人生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王十朋请张浚帮他题写书斋名,以便时时勉励自己。张浚虽是以带兵打仗闻名,但他本质上是文人和学者。他21岁考中进士,做过朝廷高级文官,有研究《易经》的专著《紫岩易传》传世。研究一本经书是古代儒家学者的标准工作任务,当年苏洵就因为没有写完研究《易经》的专著而抱憾终生,临终托付给儿子苏轼,苏轼到晚年才完成父亲的遗愿。另外,张浚的书法也很不错,传世作品有《彬父帖》《谈笑措置帖》(又称《虔贼陆梁》)。
张浚为王十朋题写了斋名“不欺室”,又题了一段跋文解释“不欺”,“不欺”的标准就是“合天人”,也就是不欺天地,不欺君民,不欺自己。王十朋非常喜欢“不欺室”这个斋名,因为它既符合当时的理学思潮,又切中了王十朋的为人准则。他给老宰相回了一封信,即他的传世墨迹《宠示帖》,文字如下:
十朋伏蒙宠示室铭题跋并和诗,三复钦叹。诗词意俱工,但过情之誉,非所敢当耳。铭跋高深微妙,然有所未谕者。“不欺”二字,岂晚学无力量之人所敢拟议?以是铭室,自知得罪。窃效古人座右铭,聊以自警云耳。张丞相以合天人为不欺,深得《中庸》谨独、《论语》一贯之旨,其说非不广大,其为训诫也,亦深且至矣。而高见以为未广,如是则吾夫子所谓“惟天为大”,“吾谁欺,欺天乎”之语亦未广耶?近世学者多流入于异端,反以吾圣人之道为小,又以天为小,而求其所谓大于虚无荒唐,清静寂灭,不验无实之间。是之所谓大者,非欺而何?不谓贤者过之而亦为是说也,大是饶舌。及“神游毗耶离城,稽首丈室”等语,虽出于戏翰弄墨,然先圣贤所不道,六经所不载,恐非先生长者为后学之训,未敢承教。金华子之学,亦杂于佛老,至其《读和韩诗》有“想见大颠师,不应谈□么”之句,识者伟之。圣道不明久矣,诸儒不能无罪。因高论雄文之及,辄敢布其狂言。十朋惶恐,右谨具呈。左奉议郎充集英殿修撰权发遣饶州军州事王十朋劄子。
王十朋在信中感谢他为自己取了一个这么好的斋名,并发表了自己对“不欺”的理解,认为它深得儒学之旨。他批判了释道两家反孔孟圣人之道的虚无思想。其中“圣道不明久矣,诸儒不能无罪”的自我反省又恰好赞扬了老宰相的弘扬圣人之举,同时又成为他们主张北伐的注释,体现了一名儒家学者鸿博的精神力量。
在题完这几个字不久,张浚就病逝于饶州,所以他为王十朋题写的斋名、跋文和诗歌差不多可以说是张浚的绝笔了。张浚去世以后,王十朋与张浚的儿子张栻(1133-1180)成为好朋友。张栻比王十朋小11岁,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是湖湘学派的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齐名。王十朋去世后,张栻为他撰写了墓志铭。
王十朋一生之言行始终贴合“不欺”的标准,成为南宋有名的文臣,后人将他与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五君子相提并论。
张浚一生毁誉交加,那是他处理事情的手段有点欠妥,然而他抗金之心至死不灭。另外,他还培养了一位杰出的理学家儿子张栻,也算一件大功劳。所以永州老百姓一直纪念他是有深刻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