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78岁的老后(刘启后)老师,是我很敬重的老一辈文艺家。因为,在我的感觉与认知中,老后作为一位优秀的地域文化学者和充满大爱的老艺术家,其德、识、才、学,都是可以大写的。
其德大也。作为湖南文艺界唯一的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定居隆回县城和省城长沙的他,以连续40多年的时光,300多次深入远离县城和长沙的小沙江、虎形山等花瑶地区,且有9个春节都是在花瑶山寨度过的,为的就是给瑶族父老乡亲拍出更新更美的图片,从更多的瑶胞那里淘到丰富多彩的传说、典故与歌谣。几十年中,他与7000多花瑶群众成了哥们亲戚,“后老师”“老后”,成了他在瑶山最响亮也最亲切的称呼。有人形象地说,花瑶山寨那些灵性的阿狗阿猫,都和这里的老人孩子挑花姑娘一起,成了老后镜头里熟练的模特了。他们和这里的古樹流云、梯田飞瀑、巨石板屋、古老歌谣一起,定格成了老后文章著作里永恒的风景。光有一份情怀、一份执着,没有一份对大地与民间的敬畏是不可能做到这些的。这种源于大爱的大德,是成就一位优秀文艺家的思想根源和道德基石。
其识大也。也许是天纵机缘,出生于湖南芷江的刘启后偏偏就生长生活在了隆回且工作在这里,又偏偏与古老的花瑶撞了个满怀。到过花瑶、欣赏过花瑶、感慨过花瑶的人何止成百上千?在很多人把古文化遗存和民间文化当作累赘和破烂废弃、淘汰甚至破坏的时候,唯有他却以敏锐的眼光、清醒的认识,把花瑶文明、古梅山腹地的原生态文明视为中华文明的活化石之一,把它们当作瑰宝和富矿,倾注以真情与深爱,不遗余力地去发掘、推介、呼吁保护与抢救。一首首山歌的记录,一条条花裙的收集,一个个手诀的积累,一幅幅年画的整理,一场场节庆活动、婚丧礼仪和巫师法事的跟拍,任风雨吹打记忆,任岁月苍老流年,任贫寒围困本该清静悠闲的花甲与古稀,老后,以常人难有的定力,在湘中的民间做着唐·吉珂德式的拼搏与努力。这一份艰辛与不易,非大见识大眼界大情怀者不能为也。为此,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先生在其文章和书信中多次赞誉老后,称他为“民间文化守望者”“民间文化保护领域的殉道者”“湘中文化的栋梁”“民间文化保护事业的无私奉献者”。
其才大也。老后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也是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还是很多民族音乐、民间美术研究机构的特聘研究员。他天分高,悟性好,身体素质也很好,天然一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劲头与派头。年过古稀了,仍然观察细微,反应敏捷,广搜博览,记忆超群,出口成章,下笔有神。田野采风,餐风露宿亦能对付;走起路来,腿脚依然稳健灵泛,还能时常表演单杠、双杆、拿顶、倒立行走等体操和武术节目。这一切,让很多后生晚辈自叹不如。于是,我们读他的《神秘的花瑶》等书,会被其情思飞跃、诗意盎然而多知多趣的文字所感染;我们看他的《我的父亲母亲》那样数以千计的图片和展览,会被他捕捉的一个个精彩瞬间所打动;我们听他那深受全国各地高校欢迎的《璀璨的乡土文明》的学术演讲,会被他的激情与深情所陶醉。他以灵为根、以勤为本积累造就的文化创意之才、宣传鼓动之才、活动组织之才,成就了花瑶民俗、滩头年画等众多湘中湘西南地域文化在国内高端的场所登堂入室并在国际范围的广泛流布。
其学大也。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近40年中,作为摄影家、作家、民俗文化学者的他,一直扎根于湖南隆回的花瑶地区,并以此为圆心,将行走的半径放大到了整个资江流域、雪峰山区以及大湘西区域。同时,他把民俗事象考察研究的范围,也由花瑶地区的民歌、服饰、婚俗与节庆民俗等放大到了对古梅山地区巫术、法事、民间美术、音乐、戏剧、舞蹈、医术、匠艺、绝技、体育及乡土文学等诸多方面。几十年如一日,他在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的天地里扎深根,掘深井,用硬办法,下苦功夫,倾其所有,心无旁骛,完成一部部厚实的著作,填补一项项学术文化空白,也获得了很多与很高的评价与赞誉。一部《花瑶女儿箱》里展示的花瑶挑花图样,就是从他搜集拍摄的2000多种裙花图样中精选编成的。从县、市到省级的道德模范、文化贡献奖,到2014全球华人十大中华文化人物、全球艺术家联盟摄影艺术终身成就奖、CSR中国文化奖杰出贡献人物、全国非遗保护十大新闻人物等,其中的任何一个奖项和称号,都是很有分量的。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老后,就这样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践,在大爱大德的基础上成就着他的大识、大才和大学。
古人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老后,这位文艺家志愿者的楷模、这位传统文化与乡土文明的守望者和殉道者,以其充实而有光辉的文化行动,把其人其事其文,大写于民间,也必然大写于地方文化的史册。
可以断言,对于隆回花瑶而言,对于古梅山核心区的文化而言,大德、大识、大才、大学、大有、大成如老后者,前无古人。
但我们更热切地期待和呼吁:后有来者。因为,后有来者,才更是民族文化之幸、家国之幸,也才是老后之幸!
其德大也。作为湖南文艺界唯一的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定居隆回县城和省城长沙的他,以连续40多年的时光,300多次深入远离县城和长沙的小沙江、虎形山等花瑶地区,且有9个春节都是在花瑶山寨度过的,为的就是给瑶族父老乡亲拍出更新更美的图片,从更多的瑶胞那里淘到丰富多彩的传说、典故与歌谣。几十年中,他与7000多花瑶群众成了哥们亲戚,“后老师”“老后”,成了他在瑶山最响亮也最亲切的称呼。有人形象地说,花瑶山寨那些灵性的阿狗阿猫,都和这里的老人孩子挑花姑娘一起,成了老后镜头里熟练的模特了。他们和这里的古樹流云、梯田飞瀑、巨石板屋、古老歌谣一起,定格成了老后文章著作里永恒的风景。光有一份情怀、一份执着,没有一份对大地与民间的敬畏是不可能做到这些的。这种源于大爱的大德,是成就一位优秀文艺家的思想根源和道德基石。
其识大也。也许是天纵机缘,出生于湖南芷江的刘启后偏偏就生长生活在了隆回且工作在这里,又偏偏与古老的花瑶撞了个满怀。到过花瑶、欣赏过花瑶、感慨过花瑶的人何止成百上千?在很多人把古文化遗存和民间文化当作累赘和破烂废弃、淘汰甚至破坏的时候,唯有他却以敏锐的眼光、清醒的认识,把花瑶文明、古梅山腹地的原生态文明视为中华文明的活化石之一,把它们当作瑰宝和富矿,倾注以真情与深爱,不遗余力地去发掘、推介、呼吁保护与抢救。一首首山歌的记录,一条条花裙的收集,一个个手诀的积累,一幅幅年画的整理,一场场节庆活动、婚丧礼仪和巫师法事的跟拍,任风雨吹打记忆,任岁月苍老流年,任贫寒围困本该清静悠闲的花甲与古稀,老后,以常人难有的定力,在湘中的民间做着唐·吉珂德式的拼搏与努力。这一份艰辛与不易,非大见识大眼界大情怀者不能为也。为此,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先生在其文章和书信中多次赞誉老后,称他为“民间文化守望者”“民间文化保护领域的殉道者”“湘中文化的栋梁”“民间文化保护事业的无私奉献者”。
其才大也。老后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也是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还是很多民族音乐、民间美术研究机构的特聘研究员。他天分高,悟性好,身体素质也很好,天然一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劲头与派头。年过古稀了,仍然观察细微,反应敏捷,广搜博览,记忆超群,出口成章,下笔有神。田野采风,餐风露宿亦能对付;走起路来,腿脚依然稳健灵泛,还能时常表演单杠、双杆、拿顶、倒立行走等体操和武术节目。这一切,让很多后生晚辈自叹不如。于是,我们读他的《神秘的花瑶》等书,会被其情思飞跃、诗意盎然而多知多趣的文字所感染;我们看他的《我的父亲母亲》那样数以千计的图片和展览,会被他捕捉的一个个精彩瞬间所打动;我们听他那深受全国各地高校欢迎的《璀璨的乡土文明》的学术演讲,会被他的激情与深情所陶醉。他以灵为根、以勤为本积累造就的文化创意之才、宣传鼓动之才、活动组织之才,成就了花瑶民俗、滩头年画等众多湘中湘西南地域文化在国内高端的场所登堂入室并在国际范围的广泛流布。
其学大也。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近40年中,作为摄影家、作家、民俗文化学者的他,一直扎根于湖南隆回的花瑶地区,并以此为圆心,将行走的半径放大到了整个资江流域、雪峰山区以及大湘西区域。同时,他把民俗事象考察研究的范围,也由花瑶地区的民歌、服饰、婚俗与节庆民俗等放大到了对古梅山地区巫术、法事、民间美术、音乐、戏剧、舞蹈、医术、匠艺、绝技、体育及乡土文学等诸多方面。几十年如一日,他在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的天地里扎深根,掘深井,用硬办法,下苦功夫,倾其所有,心无旁骛,完成一部部厚实的著作,填补一项项学术文化空白,也获得了很多与很高的评价与赞誉。一部《花瑶女儿箱》里展示的花瑶挑花图样,就是从他搜集拍摄的2000多种裙花图样中精选编成的。从县、市到省级的道德模范、文化贡献奖,到2014全球华人十大中华文化人物、全球艺术家联盟摄影艺术终身成就奖、CSR中国文化奖杰出贡献人物、全国非遗保护十大新闻人物等,其中的任何一个奖项和称号,都是很有分量的。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老后,就这样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践,在大爱大德的基础上成就着他的大识、大才和大学。
古人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老后,这位文艺家志愿者的楷模、这位传统文化与乡土文明的守望者和殉道者,以其充实而有光辉的文化行动,把其人其事其文,大写于民间,也必然大写于地方文化的史册。
可以断言,对于隆回花瑶而言,对于古梅山核心区的文化而言,大德、大识、大才、大学、大有、大成如老后者,前无古人。
但我们更热切地期待和呼吁:后有来者。因为,后有来者,才更是民族文化之幸、家国之幸,也才是老后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