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9-0-02
2014年国家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纲领性文件明确规定,中小学教育應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学化学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辨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五大方面。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传授必备知识,更要提升学生的能力,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让学生了解化学、运用化学、最终实现终身学习。而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初中化学知识构成的主干,是学生学习化学基本概念、理论、实验的基础和素材,是相关理论知识的落脚点,也是培育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关键点。
本文以《碳和碳的化合物》复习为例,从问题引导、设计实验、构建知识网络三个方面浅析在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中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几点尝试。
一、以问题为引导,加强学生自主学习
对于复习课,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对相关知识逐一复习,然后再习题巩固。这样程式化的归纳讲解,教师的单向信息输出多,学生的信息反馈少。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学生也不能及时发现自已存在的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复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而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要让学生明确要学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因此,问题的提出尤为关键。
1.利用导学案,复习基础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较为基础的知识设置成一些问题,形成导学案,让学生带着相关问题去复习课本,扫除知识盲区,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
例如,碳单质物理性质的复习我作了如下的设计。
1.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有_____、_____和_____。它们的物理性质存在差异是因为__________。
2.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_____的物质,常用作裁玻璃的_____;又因为对光有极好的折射性,可加工成_____。
3.石墨是一种深灰色的有金属光泽而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石墨具有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导电、熔点高、润滑性好等物理性质。对应的用途:
作_____、作_____、作_____。
4.木炭主要是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它具有__________结构,因此它具有较强的_____能力。活性炭也具备这个性质,常用于_____和_____。
5.C60分子是一种由_____构成的碳分子,它形似足球,这种结构的碳分子很稳定。
2.设置问题讨论,突破难点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不错的,但对于知识难点,往往无从下手。深究原因,本人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本身的知识缺陷,另一方面则是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思考,没有养成良好的钻研习惯。教学中可让学生多讨论、多思考,从而突破难点。
例如,关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的复习,可设置以下讨论:
(1)设计实验鉴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两瓶无色气体?
(2)如何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
如何除去一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为什么化学性质不同?
以上几个问题,从利用物质性质进行鉴别——除杂——差异原因(结构不同),层层深入,学生对CO和CO2的性质自然有更加清晰的认识,难点也就得以解决。而且,在对问题的思考、讨论中,必然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钻研精神,提升学生对物质的微观认识。
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但能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学困生,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成绩。
二、巧用实验,提高学生能力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培育学生“科学探究与社会责任”这一学科素养的重要媒介。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初步形成科学探究习惯。
1.重视教材所涉及的基本实验,提高对物质性质的认识
教材中安排大量的“实验”、“探究”,课标和考试大纲规定了学生必做的八个基础实验。在中考复习阶段,教师应注重对相关实验的复习讲解。通过对实验的现象、原理、注意事项等知识的复习,学生可以更加明确物质的性质。
如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复习时,可先画出装置图,让学生回忆相关现象,再对现象进行解释,并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这样,通过实验建模来形成立体认识,相比单纯复习碳单质有还原性而没有借助实验体现,学生必然有更深的认识。
再如,在复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时,可引导学生先画出完整的实验装置图,然后再复习反应原理、实验装置选择的依据,仪器的连接顺序及注意事项(如长颈漏斗应伸入液面以下)、气体的检验和验满(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确立)、实验成败的关键和实验过程的操作等。这样,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必然胸有成竹,而且还能强化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提高探究能力。
2.整合实验,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对基础实验的复习,能够使学生对物质的性质有更深的认识。但在总复习阶段,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课堂上往往没办法将课本的重要实验一一再现。而且,这种单个实验的复习,思维量小,模式较为固定,对提高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帮助有限。而如果将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整合再现,以一个较新颖的模型出现,则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也能使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较大的提升。 例如有关二氧化碳制备与性质的复习,可将课本几个重要实验进行整合,采用以下实验进行复习教学。
实验器材:塑料瓶、蠟烛、塑料管(旺旺冰管)、导管
实验药品: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蓝色石蕊试纸
实验装置如下:
实验操作:往装有石灰石的塑料管(图1)中加入稀盐酸,将塑料管放入塑料瓶(图
2)中,拧紧瓶盖(图3)。待低的蜡烛熄灭后,堵住低处的导管口。
观察、记录、分析:
现象 分析与结论
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产生大量气泡 实验室可通过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CaCO3+2HCl==CaCl2+H2O+CO2↑
低的蜡烛先熄灭,高的蜡烛后熄灭 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H2O
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成红色,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不变色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
本实验将课本四个重要实验进行综合,实验装置的创新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同时利用生活的物质进行实验,感受化学实验就在身边,渗透学生创新意识。一个实验,四个探究,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实验效率和复习质量,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构建知识网络,培养模型认知思想
复习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加强理解和记忆,还应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使之对相关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构建清晰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对于元素化学物部分知识,各物质性质有密切关联,构建知识网络可以加深学生理解各物质的相关知识及联系,使学生思维得到整体性发展。
如在复习碳和碳的化合物知识时:
环节1:教师引导学生将含碳的重要物质按物质类别写出来:
环节2:请学生思考以上哪些物质间能发生转化,用箭头连接并指出主要转化条件。
环节3:写出相关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通过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模型,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物质间的转化、方程式的归纳整理都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形成较为系统的记忆。实践证明,对知识进行精加工,形成简明易懂的知识网络图,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复习效率。
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复习课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将复习课上的有新意,有效率,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达到必备知识的掌握和关键能力的有效提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一直是广大教育者在不断研究的课题。教学中只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以素养为导向,以知识为基础,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2014年国家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纲领性文件明确规定,中小学教育應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学化学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辨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五大方面。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传授必备知识,更要提升学生的能力,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让学生了解化学、运用化学、最终实现终身学习。而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初中化学知识构成的主干,是学生学习化学基本概念、理论、实验的基础和素材,是相关理论知识的落脚点,也是培育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关键点。
本文以《碳和碳的化合物》复习为例,从问题引导、设计实验、构建知识网络三个方面浅析在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中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几点尝试。
一、以问题为引导,加强学生自主学习
对于复习课,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对相关知识逐一复习,然后再习题巩固。这样程式化的归纳讲解,教师的单向信息输出多,学生的信息反馈少。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学生也不能及时发现自已存在的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复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而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要让学生明确要学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因此,问题的提出尤为关键。
1.利用导学案,复习基础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较为基础的知识设置成一些问题,形成导学案,让学生带着相关问题去复习课本,扫除知识盲区,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
例如,碳单质物理性质的复习我作了如下的设计。
1.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有_____、_____和_____。它们的物理性质存在差异是因为__________。
2.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_____的物质,常用作裁玻璃的_____;又因为对光有极好的折射性,可加工成_____。
3.石墨是一种深灰色的有金属光泽而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石墨具有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导电、熔点高、润滑性好等物理性质。对应的用途:
作_____、作_____、作_____。
4.木炭主要是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它具有__________结构,因此它具有较强的_____能力。活性炭也具备这个性质,常用于_____和_____。
5.C60分子是一种由_____构成的碳分子,它形似足球,这种结构的碳分子很稳定。
2.设置问题讨论,突破难点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不错的,但对于知识难点,往往无从下手。深究原因,本人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本身的知识缺陷,另一方面则是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思考,没有养成良好的钻研习惯。教学中可让学生多讨论、多思考,从而突破难点。
例如,关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的复习,可设置以下讨论:
(1)设计实验鉴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两瓶无色气体?
(2)如何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
如何除去一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为什么化学性质不同?
以上几个问题,从利用物质性质进行鉴别——除杂——差异原因(结构不同),层层深入,学生对CO和CO2的性质自然有更加清晰的认识,难点也就得以解决。而且,在对问题的思考、讨论中,必然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钻研精神,提升学生对物质的微观认识。
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但能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学困生,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成绩。
二、巧用实验,提高学生能力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培育学生“科学探究与社会责任”这一学科素养的重要媒介。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初步形成科学探究习惯。
1.重视教材所涉及的基本实验,提高对物质性质的认识
教材中安排大量的“实验”、“探究”,课标和考试大纲规定了学生必做的八个基础实验。在中考复习阶段,教师应注重对相关实验的复习讲解。通过对实验的现象、原理、注意事项等知识的复习,学生可以更加明确物质的性质。
如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复习时,可先画出装置图,让学生回忆相关现象,再对现象进行解释,并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这样,通过实验建模来形成立体认识,相比单纯复习碳单质有还原性而没有借助实验体现,学生必然有更深的认识。
再如,在复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时,可引导学生先画出完整的实验装置图,然后再复习反应原理、实验装置选择的依据,仪器的连接顺序及注意事项(如长颈漏斗应伸入液面以下)、气体的检验和验满(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确立)、实验成败的关键和实验过程的操作等。这样,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必然胸有成竹,而且还能强化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提高探究能力。
2.整合实验,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对基础实验的复习,能够使学生对物质的性质有更深的认识。但在总复习阶段,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课堂上往往没办法将课本的重要实验一一再现。而且,这种单个实验的复习,思维量小,模式较为固定,对提高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帮助有限。而如果将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整合再现,以一个较新颖的模型出现,则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也能使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较大的提升。 例如有关二氧化碳制备与性质的复习,可将课本几个重要实验进行整合,采用以下实验进行复习教学。
实验器材:塑料瓶、蠟烛、塑料管(旺旺冰管)、导管
实验药品: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蓝色石蕊试纸
实验装置如下:
实验操作:往装有石灰石的塑料管(图1)中加入稀盐酸,将塑料管放入塑料瓶(图
2)中,拧紧瓶盖(图3)。待低的蜡烛熄灭后,堵住低处的导管口。
观察、记录、分析:
现象 分析与结论
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产生大量气泡 实验室可通过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CaCO3+2HCl==CaCl2+H2O+CO2↑
低的蜡烛先熄灭,高的蜡烛后熄灭 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H2O
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成红色,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不变色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
本实验将课本四个重要实验进行综合,实验装置的创新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同时利用生活的物质进行实验,感受化学实验就在身边,渗透学生创新意识。一个实验,四个探究,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实验效率和复习质量,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构建知识网络,培养模型认知思想
复习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加强理解和记忆,还应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使之对相关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构建清晰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对于元素化学物部分知识,各物质性质有密切关联,构建知识网络可以加深学生理解各物质的相关知识及联系,使学生思维得到整体性发展。
如在复习碳和碳的化合物知识时:
环节1:教师引导学生将含碳的重要物质按物质类别写出来:
环节2:请学生思考以上哪些物质间能发生转化,用箭头连接并指出主要转化条件。
环节3:写出相关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通过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模型,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物质间的转化、方程式的归纳整理都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形成较为系统的记忆。实践证明,对知识进行精加工,形成简明易懂的知识网络图,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复习效率。
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复习课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将复习课上的有新意,有效率,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达到必备知识的掌握和关键能力的有效提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一直是广大教育者在不断研究的课题。教学中只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以素养为导向,以知识为基础,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