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诗歌语言凝炼,内涵丰富,学习诗歌要以诵读为基础,通过反复的诵读初步感知诗的情感,走入诗歌情境。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还原诗歌情境,理解诗的情感,诗中的重要词语值得好好品析揣摩。
[关键词] 诗歌;诵读;想象联想;品析
“好的作品好比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其余八分之七在水下”——这是美国小说家海明威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总结出的“冰山理论”,即用最简洁的文字塑造鲜明的形象,而作品的思想感情则最大限度地埋藏于形象之中。我们不妨借用这一理论来认识诗歌,解读诗歌。诗歌呈现于我们眼前的只是凝炼的诗句,就如同那“冰山”露在水面的“八分之一”,而水下的“八分之七”则有待于我们充分地解读地、去感悟,这样才能读懂诗歌。
在诗歌的教学中,我一直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想象等方法来感悟诗意,走进诗歌情境,透过诗歌表面的文字探求其丰富的内涵。同时也让学生陶冶性情,培养审美情趣。
一、深情诵读,用心感悟
“熟悉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的这些经验无不在告诉我们诵读是学习诗歌的根本。学生在诵读诗歌时,会同时进行多种感官活动:目视、口读、耳听、脑思。当这些感官活动同时进行时,学习的速度就会更快,效率更高。诗句的文字本身只是一种静止的符号,当我们以声音的形式把它表达出来,它就形象生动起来。声音的高低起伏,节奏的快慢缓急本身就蕴含着情感。因此,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诵读,也自然会初步感受到诗歌的情感和诗句美妙的韵律,这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做了很好的铺垫。
诵读诗歌主要当然靠学生自己完成,但教师的指导点拨也是必不可少的。每学习一首诗歌,教师都可以为学生进行范读,并作读法指导。现在语文课本中的诗歌基本都有自己配套的朗读录音磁带,但不能以此来完全取代教师自己的范读,因为学生在听诵读录音时,可能还不能真正体会出情感和韵律,教师还应通过自己声情并茂地诵读和感染学生,并在诵读的节奏、语调、停顿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
比如,学习李白的《蜀道难)这首诗时,教师可以进行范读,并作这样一些诵读提示:开篇“噫吁城,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几句感情激昂豪放,要读出一种强烈的感叹意味,特别是“难于上青天”这几个字要用升调读,读来有种激荡人心之感。当读到全诗最后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长咨嗟”时,指导学生可以读得缓慢些,读出一种深深的概叹,“侧身西望”后可稍作停顿,最后的“长咨嗟”三个字应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给人一种意犹未尽,发人深思之感,学生们根据这样的诵读提示,朗诵时能够更好地把握情感,读得更有韵味。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们进行朗诵比赛,并相互比谁读得最富有情感,读得节奏停顿把握得最好,在相互竞争中他们也获得了一种乐趣,这种乐趣自然会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
诗歌中有时一个词语也值得我们去好好揣摩,看怎样才能读出最好的效果。比如《再别康桥》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一节中“荡漾”一词就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揣摩它的读法。“荡漾”一词本义为“一起一伏地动”,此时的诗人在康河的岸边看着夕阳中柳条闪闪发光,在诗人眼中那就是一位娇媚的新娘,她的倩影倒映在河水中,随着粼粼的波光而摇曳,这艳影不仅摇曳在水中。更荡漾在诗人心中,诗人为这艳影而着迷,但又要不舍地离开,内心起伏动荡,因此在读“荡漾”一词时,这两个字都应有延长音,还可以读出一些颤音,以表现出诗人此时起伏的心情。
学生诵读诗歌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个别读、分组读、全班齐读、男女生对读,两人对读、多人交替读、配乐朗读等,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得愉快愿意去读,读出情趣。比如,配乐朗读的方式可以借助音乐的魅力来感染学生,学生在音乐的配合下更容易走进诗歌的情境,理解诗意。比如教学《再别康桥》这首诗我们可以配上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作为诵读的背景音乐,悠扬动听的乐声中流露出的温情恰恰是诗人对康桥的不舍之情的很好诠释。有这样的音乐配合,学生们可以自然地进入诗歌情境,诵读也更富有情感。
二、想象联想,还原情境
“文学创作是作家对生活图景和人生情境的舞台化过程。无论文学家采用何种语言型构方式和表现手法,从生活到文学的转换过程中,都必须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实现。”①“鉴赏者通过语言捕捉作品中原生态的审美意象,从而加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认识。这个过程同样靠联想和想象来实现”。②诗人对客观世界加入了自己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创作了诗歌,我们在读诗时必须人物化的语言出发,充分想象联想,来还原审美意象,还原情境,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诗歌,读懂诗歌。诗歌就是读者与诗人进行思想沟通情感交流的媒介,读者不仅可以通过诗歌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还可以加入个人的情感色彩,进行自己个性化的解读。
, 读诗离不开想象和联想,诗歌的教学中更应努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引导学生走入诗境,感受诗的美。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
1 设计问题,激发思考
例如《古诗十九首)中(涉江采芙蓉)一诗: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名男子还是名女子厂问题一出,学生们开始热烈地讨论,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几分钟后,我请学生举手回答。第一个学生说:“应该是名女子,因为‘采芙蓉’更像是一个女子的行为,男子一般不会去采摘花朵吧,”第二个学生说:“我认为应该是男子,‘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说明主人公是出门在外,远离家乡的,而在当时社会就有一些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背井离乡。出门在外”。这两种观点似乎都有道理,我又追问了一句:“是否还有第三种可能呢?”这一问使刚刚平静下来的班级又热闹起来,学生们感到很惊讶,甚至有人就说“不是男子不就是女子吗?难道还能不男不女?”一语出全班哄笑,终于又有一名女同学站起来说出了她的理解:“我认为诗的前四句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来写的,写自己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思念,五六两句又是以男子的口吻来写他对家乡及妻子的思念。结尾两句是写这两人共同的忧伤痛苦,整首诗如同是两幅画面组成,”她刚说完,班上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通过这样的两个小问题便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学生在想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时,也就融人了自己对诗歌的人个性化解读。
2 给学生一个想象的支点。
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有时可以引导他们从一个点出发进行想象,以此来走人诗歌的情境。比如(雨巷)这首诗中的“丁香姑娘”这一形象诗人并没有具体描述,而是说“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我让学生抓住“丁香一样”这一关键词语进行想象,想象这位姑娘的容貌、衣着、神情、动作,在脑海中构建一个清晰的“丁香姑娘”的形象。学生们有的想象这位姑娘应该是身穿一件淡紫色的旗袍,理由是“淡紫色”往往代表着忧郁,这与丁香姑娘的气质很相符,有的相这位姑娘穿一身白色的长裙、散发着美丽孤高的气息,如同一支白色的丁香花,还有的学生想象丁香姑娘的眼神是凄迷的、忧伤的,她一边举伞前行,一边发出微微的叹息…,学生们想象出了许许多多丁香姑娘的形象,各具特色而又不失共性。
3 化诗为文,为诗配图
诗歌的语言是凝炼、含蓄的,学习诗歌还要透过凝炼的诗句,探求其深层内涵,运用想象和联想最大限度地拓展诗歌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将诗歌改写成散文化的文字,这也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解读。有时还可以为诗句配上一些图画。如在教《诗经·莱薇》时,我让学生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诗配图画,一名学生为这四句配上两副图画,一幅图面上寥寥几笔勾勒出杨柳的形状,树下是一名男子仰头凝望若有所思,一幅画面上大雪纷飞,雪中一名土卒在泥泞的道路上艰难跋涉。两幅画面生动地还原了诗歌的情境,表现出了主人公当初离家时的不舍与归途中的孤独。通过为诗配图的形式,将纯粹的文字转化成形象的画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三、细心揣摩,品词赏句
古诗用词十分讲究,一字一句都值得细心推敲、体会,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诗的情感意境。比如“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莫笑农家腊酒浑”、(陆游(游山西村))“金樽清酒斗十干”(李白(行路难))这几句诗都写到了酒,杜甫停下的是盛放“浊酒”的杯子,酒以清为上品,晚年穷困潦倒的杜甫平日所饮的只能是品质低劣的“浊酒”;陆游来到农家做客,主人拿出的是自家酿造的腊酒,虽不是上品,也是农家的佳酿,酒中飘出的是农家的淳朴热情;而李白面前放着金樽盛放的价格昂贵的清酒,可失意的李白哪有心情去品尝呢?再美的酒也无法消减诗人心中的苦闷惆怅。同是饮酒,酒中的滋味各异。这些都值得好好品味。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们通过联想比较品析这些词句。
[关键词] 诗歌;诵读;想象联想;品析
“好的作品好比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其余八分之七在水下”——这是美国小说家海明威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总结出的“冰山理论”,即用最简洁的文字塑造鲜明的形象,而作品的思想感情则最大限度地埋藏于形象之中。我们不妨借用这一理论来认识诗歌,解读诗歌。诗歌呈现于我们眼前的只是凝炼的诗句,就如同那“冰山”露在水面的“八分之一”,而水下的“八分之七”则有待于我们充分地解读地、去感悟,这样才能读懂诗歌。
在诗歌的教学中,我一直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想象等方法来感悟诗意,走进诗歌情境,透过诗歌表面的文字探求其丰富的内涵。同时也让学生陶冶性情,培养审美情趣。
一、深情诵读,用心感悟
“熟悉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的这些经验无不在告诉我们诵读是学习诗歌的根本。学生在诵读诗歌时,会同时进行多种感官活动:目视、口读、耳听、脑思。当这些感官活动同时进行时,学习的速度就会更快,效率更高。诗句的文字本身只是一种静止的符号,当我们以声音的形式把它表达出来,它就形象生动起来。声音的高低起伏,节奏的快慢缓急本身就蕴含着情感。因此,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诵读,也自然会初步感受到诗歌的情感和诗句美妙的韵律,这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做了很好的铺垫。
诵读诗歌主要当然靠学生自己完成,但教师的指导点拨也是必不可少的。每学习一首诗歌,教师都可以为学生进行范读,并作读法指导。现在语文课本中的诗歌基本都有自己配套的朗读录音磁带,但不能以此来完全取代教师自己的范读,因为学生在听诵读录音时,可能还不能真正体会出情感和韵律,教师还应通过自己声情并茂地诵读和感染学生,并在诵读的节奏、语调、停顿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
比如,学习李白的《蜀道难)这首诗时,教师可以进行范读,并作这样一些诵读提示:开篇“噫吁城,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几句感情激昂豪放,要读出一种强烈的感叹意味,特别是“难于上青天”这几个字要用升调读,读来有种激荡人心之感。当读到全诗最后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长咨嗟”时,指导学生可以读得缓慢些,读出一种深深的概叹,“侧身西望”后可稍作停顿,最后的“长咨嗟”三个字应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给人一种意犹未尽,发人深思之感,学生们根据这样的诵读提示,朗诵时能够更好地把握情感,读得更有韵味。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们进行朗诵比赛,并相互比谁读得最富有情感,读得节奏停顿把握得最好,在相互竞争中他们也获得了一种乐趣,这种乐趣自然会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
诗歌中有时一个词语也值得我们去好好揣摩,看怎样才能读出最好的效果。比如《再别康桥》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一节中“荡漾”一词就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揣摩它的读法。“荡漾”一词本义为“一起一伏地动”,此时的诗人在康河的岸边看着夕阳中柳条闪闪发光,在诗人眼中那就是一位娇媚的新娘,她的倩影倒映在河水中,随着粼粼的波光而摇曳,这艳影不仅摇曳在水中。更荡漾在诗人心中,诗人为这艳影而着迷,但又要不舍地离开,内心起伏动荡,因此在读“荡漾”一词时,这两个字都应有延长音,还可以读出一些颤音,以表现出诗人此时起伏的心情。
学生诵读诗歌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个别读、分组读、全班齐读、男女生对读,两人对读、多人交替读、配乐朗读等,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得愉快愿意去读,读出情趣。比如,配乐朗读的方式可以借助音乐的魅力来感染学生,学生在音乐的配合下更容易走进诗歌的情境,理解诗意。比如教学《再别康桥》这首诗我们可以配上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作为诵读的背景音乐,悠扬动听的乐声中流露出的温情恰恰是诗人对康桥的不舍之情的很好诠释。有这样的音乐配合,学生们可以自然地进入诗歌情境,诵读也更富有情感。
二、想象联想,还原情境
“文学创作是作家对生活图景和人生情境的舞台化过程。无论文学家采用何种语言型构方式和表现手法,从生活到文学的转换过程中,都必须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实现。”①“鉴赏者通过语言捕捉作品中原生态的审美意象,从而加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认识。这个过程同样靠联想和想象来实现”。②诗人对客观世界加入了自己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创作了诗歌,我们在读诗时必须人物化的语言出发,充分想象联想,来还原审美意象,还原情境,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诗歌,读懂诗歌。诗歌就是读者与诗人进行思想沟通情感交流的媒介,读者不仅可以通过诗歌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还可以加入个人的情感色彩,进行自己个性化的解读。
, 读诗离不开想象和联想,诗歌的教学中更应努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引导学生走入诗境,感受诗的美。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
1 设计问题,激发思考
例如《古诗十九首)中(涉江采芙蓉)一诗: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名男子还是名女子厂问题一出,学生们开始热烈地讨论,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几分钟后,我请学生举手回答。第一个学生说:“应该是名女子,因为‘采芙蓉’更像是一个女子的行为,男子一般不会去采摘花朵吧,”第二个学生说:“我认为应该是男子,‘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说明主人公是出门在外,远离家乡的,而在当时社会就有一些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背井离乡。出门在外”。这两种观点似乎都有道理,我又追问了一句:“是否还有第三种可能呢?”这一问使刚刚平静下来的班级又热闹起来,学生们感到很惊讶,甚至有人就说“不是男子不就是女子吗?难道还能不男不女?”一语出全班哄笑,终于又有一名女同学站起来说出了她的理解:“我认为诗的前四句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来写的,写自己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思念,五六两句又是以男子的口吻来写他对家乡及妻子的思念。结尾两句是写这两人共同的忧伤痛苦,整首诗如同是两幅画面组成,”她刚说完,班上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通过这样的两个小问题便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学生在想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时,也就融人了自己对诗歌的人个性化解读。
2 给学生一个想象的支点。
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有时可以引导他们从一个点出发进行想象,以此来走人诗歌的情境。比如(雨巷)这首诗中的“丁香姑娘”这一形象诗人并没有具体描述,而是说“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我让学生抓住“丁香一样”这一关键词语进行想象,想象这位姑娘的容貌、衣着、神情、动作,在脑海中构建一个清晰的“丁香姑娘”的形象。学生们有的想象这位姑娘应该是身穿一件淡紫色的旗袍,理由是“淡紫色”往往代表着忧郁,这与丁香姑娘的气质很相符,有的相这位姑娘穿一身白色的长裙、散发着美丽孤高的气息,如同一支白色的丁香花,还有的学生想象丁香姑娘的眼神是凄迷的、忧伤的,她一边举伞前行,一边发出微微的叹息…,学生们想象出了许许多多丁香姑娘的形象,各具特色而又不失共性。
3 化诗为文,为诗配图
诗歌的语言是凝炼、含蓄的,学习诗歌还要透过凝炼的诗句,探求其深层内涵,运用想象和联想最大限度地拓展诗歌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将诗歌改写成散文化的文字,这也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解读。有时还可以为诗句配上一些图画。如在教《诗经·莱薇》时,我让学生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诗配图画,一名学生为这四句配上两副图画,一幅图面上寥寥几笔勾勒出杨柳的形状,树下是一名男子仰头凝望若有所思,一幅画面上大雪纷飞,雪中一名土卒在泥泞的道路上艰难跋涉。两幅画面生动地还原了诗歌的情境,表现出了主人公当初离家时的不舍与归途中的孤独。通过为诗配图的形式,将纯粹的文字转化成形象的画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三、细心揣摩,品词赏句
古诗用词十分讲究,一字一句都值得细心推敲、体会,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诗的情感意境。比如“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莫笑农家腊酒浑”、(陆游(游山西村))“金樽清酒斗十干”(李白(行路难))这几句诗都写到了酒,杜甫停下的是盛放“浊酒”的杯子,酒以清为上品,晚年穷困潦倒的杜甫平日所饮的只能是品质低劣的“浊酒”;陆游来到农家做客,主人拿出的是自家酿造的腊酒,虽不是上品,也是农家的佳酿,酒中飘出的是农家的淳朴热情;而李白面前放着金樽盛放的价格昂贵的清酒,可失意的李白哪有心情去品尝呢?再美的酒也无法消减诗人心中的苦闷惆怅。同是饮酒,酒中的滋味各异。这些都值得好好品味。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们通过联想比较品析这些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