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目前,我省各行各业都在开展“科学发展观”的大讨论。当前的新课改也迎合了这一主题,在这个理论中,提到了“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和“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的资源基础”及“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这些内容,与我们高中生物教学是紧密相联的。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不少章节提及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与发展相关的问题,但学生往往难以充分理解和正确对待,因此有必要加强与生物学知识有关的科学发展观教育,让高中学生具备科学发展观方面的知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一、充分利用教材素材。适时穿插
高中教材中涉及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很多,教师在讲解这些内容时不能蜻蜒点水,一带而过,错过科学发展观教育的良机,而应充分利用教材素材,仔细研究教材素材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选好切入点,有选择地适时地穿插。比如“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一节谈及我国的水资源有如下特点:一是总量丰富(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很少(居世界第88位)二是分布不均匀。商多北少;三是降水量的季节性变化大,水旱灾害经常发生;四是一部分水体遭到污染。从总体上说,我国是水资源十分紧缺的国家。这就是一个渗透科学发展观的好素材。教者可据此提出以下论题:①总量丰富,为什么人均占有晟很少?②水旱灾害经常发生,原因何在?③水体遭到污染的根本性原因是什么}学生热烈讨论后,教者适时穿插:人口众多与水资源不足的矛盾凸显控制人口增长的必要性,控制人口增长符合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水旱灾害频发以及一部分水体遭到污染是违背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所造成的恶果。
二、夯实生态基础知识。着力培养学生统一的、整体的生态观
突出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关系的教学,使学生真正领会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是一个统一的矛盾体,是不可分开的。比如在生物的进化中,生态环境是其必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生物的进化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其所处的环境。另外,生物作为生态境的组成成分,其行为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能调节大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平衡;腐生细菌对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也起着作用。
注重人、资源和环境三者关系的教学,建立学生的整体生态观。我国古代(老子)从宏观上所说的“道法自然”,(孟子)从微观上所说的“敷罟不入污池”“斧斤以时人山林”、“鸡豚狗彘之畜不失其时”,都体现了古人对环境、资源和人的需求关系的重视。人类社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物质资料再生产,生态环境诸因素是社会的自然财富,是发展生产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生产力的要素。但是近现代以来,由于对人、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重视不够,资源透支、环境破坏严重,人与自然的矛盾非常突出。比如讲解“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时,教者可以探入阐析三者关系。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主要源于以下因素: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森林的超量砍伐、草原开垦、草原的过度放牧、围湖造田等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以及环境污染等。这些因素其实都是人为因素,人是罪魁祸首。是人破坏了生物多样性,破坏了生物多样性,人也就没有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维持生物圈的稳态,走以人为本、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人类唯一正确的选择。
三、结合国情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适当介绍一些我国生态方面的相关国情。比如以下内容:①我国生态环境的先天脆弱性。其脆弱性,明显超出全球平均状况;国土面积的65%是山地或丘陵、70%每年受季风影响、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一个残酷的现实是: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②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严重不足。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缺水,其中110个严重缺水。我国人均耕地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分别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1.5%、9.7%。③我国环境恶化现状。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每年沙化土地扩大面积从560平方公里增加到2460平方公里,2007年我国沙漠总面积达130万平方公里;我国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我国目前的废水排放总量为439.5亿吨,超过环境容量的82%,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40.9%,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过度消耗甚至浪费的基础之上。2003年中国贡献了世界经济总量的不到4%,对钢材、水泥等材料的消耗却占到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消耗的铁矿石和氧化铝约50%、铜约60%、原油约34%都要依靠进口。我国每新增GDP一块钱要比世界其他国家平均多消耗3倍以上、比日本多13倍以上的能源。我周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比发达同家低50%以上。
四、开展活动渗透
课堂教学是渗透科学发展的主渠道,课外丰富多彩的活动则是课堂教学的延展和继续,有助于扩大学生视野,切身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及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从而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保护环境、保护自己家园的队伍中来,培养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
开展环境知识讲座。如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世界环境日(6月5日)等与环境有关的节日的南来、内容、标志及目的和意义;我国自然保护区专题介绍;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关于“非典”的启示;关于:“禽流感”“手足口病”的反思等。
开展课外研究性活动。比如“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研究性活动,组织学生对当地工厂的污水排放及生活污水进行了专题调研。对污水的主要污染物、污染源周围水体中的生物分布以及周围农作物的生长状况等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井提出了防治措施。严峻的污染现实会深深地触动着学生的内心,学生们会切身体会到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否则得不偿失。
人只有认识到问题,才能去解决问题。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一、充分利用教材素材。适时穿插
高中教材中涉及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很多,教师在讲解这些内容时不能蜻蜒点水,一带而过,错过科学发展观教育的良机,而应充分利用教材素材,仔细研究教材素材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选好切入点,有选择地适时地穿插。比如“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一节谈及我国的水资源有如下特点:一是总量丰富(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很少(居世界第88位)二是分布不均匀。商多北少;三是降水量的季节性变化大,水旱灾害经常发生;四是一部分水体遭到污染。从总体上说,我国是水资源十分紧缺的国家。这就是一个渗透科学发展观的好素材。教者可据此提出以下论题:①总量丰富,为什么人均占有晟很少?②水旱灾害经常发生,原因何在?③水体遭到污染的根本性原因是什么}学生热烈讨论后,教者适时穿插:人口众多与水资源不足的矛盾凸显控制人口增长的必要性,控制人口增长符合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水旱灾害频发以及一部分水体遭到污染是违背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所造成的恶果。
二、夯实生态基础知识。着力培养学生统一的、整体的生态观
突出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关系的教学,使学生真正领会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是一个统一的矛盾体,是不可分开的。比如在生物的进化中,生态环境是其必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生物的进化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其所处的环境。另外,生物作为生态境的组成成分,其行为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能调节大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平衡;腐生细菌对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也起着作用。
注重人、资源和环境三者关系的教学,建立学生的整体生态观。我国古代(老子)从宏观上所说的“道法自然”,(孟子)从微观上所说的“敷罟不入污池”“斧斤以时人山林”、“鸡豚狗彘之畜不失其时”,都体现了古人对环境、资源和人的需求关系的重视。人类社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物质资料再生产,生态环境诸因素是社会的自然财富,是发展生产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生产力的要素。但是近现代以来,由于对人、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重视不够,资源透支、环境破坏严重,人与自然的矛盾非常突出。比如讲解“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时,教者可以探入阐析三者关系。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主要源于以下因素: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森林的超量砍伐、草原开垦、草原的过度放牧、围湖造田等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以及环境污染等。这些因素其实都是人为因素,人是罪魁祸首。是人破坏了生物多样性,破坏了生物多样性,人也就没有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维持生物圈的稳态,走以人为本、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人类唯一正确的选择。
三、结合国情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适当介绍一些我国生态方面的相关国情。比如以下内容:①我国生态环境的先天脆弱性。其脆弱性,明显超出全球平均状况;国土面积的65%是山地或丘陵、70%每年受季风影响、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一个残酷的现实是: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②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严重不足。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缺水,其中110个严重缺水。我国人均耕地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分别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1.5%、9.7%。③我国环境恶化现状。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每年沙化土地扩大面积从560平方公里增加到2460平方公里,2007年我国沙漠总面积达130万平方公里;我国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我国目前的废水排放总量为439.5亿吨,超过环境容量的82%,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40.9%,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过度消耗甚至浪费的基础之上。2003年中国贡献了世界经济总量的不到4%,对钢材、水泥等材料的消耗却占到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消耗的铁矿石和氧化铝约50%、铜约60%、原油约34%都要依靠进口。我国每新增GDP一块钱要比世界其他国家平均多消耗3倍以上、比日本多13倍以上的能源。我周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比发达同家低50%以上。
四、开展活动渗透
课堂教学是渗透科学发展的主渠道,课外丰富多彩的活动则是课堂教学的延展和继续,有助于扩大学生视野,切身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及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从而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保护环境、保护自己家园的队伍中来,培养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
开展环境知识讲座。如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世界环境日(6月5日)等与环境有关的节日的南来、内容、标志及目的和意义;我国自然保护区专题介绍;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关于“非典”的启示;关于:“禽流感”“手足口病”的反思等。
开展课外研究性活动。比如“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研究性活动,组织学生对当地工厂的污水排放及生活污水进行了专题调研。对污水的主要污染物、污染源周围水体中的生物分布以及周围农作物的生长状况等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井提出了防治措施。严峻的污染现实会深深地触动着学生的内心,学生们会切身体会到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否则得不偿失。
人只有认识到问题,才能去解决问题。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