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高校教师的管理中,应采取精神激励、公平公正的奖惩和民主参与激励等措施,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而学生工作管理者一般常用目标激励、关怀激励、支持激励和奖励激励等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学习、工作和思想方面的积极性,为国家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 高等学校;教育管理;激励方式
加强高校自身的科学管理十分重要。在组织管理理论中,激励是现代管理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为刺激他人或自身完成一个预期的行为过程而采取的行为,是建立在满足个人某种需求期望的基础上,其结果是让个人对工作产生满足感与公平感。在当前,高校管理者应该深刻理会和着重掌握激励理论,并运用于构建高校的激励机制之中去,以调动高等学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任务,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
一 激励理论的概述
激励是指根据人的需要,科学地运用一定的外部刺激手段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励概念包含三个要素:一是激励手段必须符合人的需要;二是激励手段是一定的外部刺激,运用它去激发人的动机,使之朝一定目标进行,三是激励过程是从动机到目标实现的过程。管理工作中的激励机制,是指有预见地通过特定的外界刺激激发和引导个体的积极性朝向一定目标进行,直至目标的达成。激励机制不同于一般的工作方式方法,它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运用灵活多样的激励方式去启迪人的心智潜能。
激励理论的本质特征是相信人都有一定的潜能,相信人都有积极向上的一面,是对人类需要的理解、信任、尊重和关怀。20世纪以来,西方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激励理论,从不同的依据出发可以把这些理论大致划分为三大类:一是从社会人的角度对人性的深刻理解,相信人都有一定的潜能和积极性,即内容型激励理论(Content Theory);二是从人性出发,对人类基本的物质与精神的需求的理解和尊重,即过程型激励理论(ProcessTheory);三是从行为学的观点看待需要与行为的关系,需要是行为的原动力,行为则是满足需要的必要条件,即行为塑造(修正)型激励理论(Behavioral Modification Theory)。
二 高校教育管理的激励方式
(一)教师管理的激励方式
激发高校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当前,高校激发教师积极性最重要的举措主要集中在教师职务聘任制和岗位津贴分配制两个方面。教师职务聘任制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一项新的用人制度。但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实施的教师职务聘任制,本质上不是真正的聘任制,只能说是一种相对封闭条件下具有明显过渡色彩的校内聘任制。它能解决“能上”、“能进”的问题,却难以解决“能下”、“能出”的问题,限制了这一制度对教师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岗位津贴分配制度视高校教师为“经济人”,这一认识反映了对高校教师人性看法的简单化倾向。从高校教师的实际情况看,他们都有对金钱等物质方面的迫切需求,但在人生价值、事业有成、自我实现的追求上也非常强烈。因此,在高校教师的管理中,应运用以下几种激励措施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实现高等教育管理的目标。
精神激励。高等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知识分子的最大特点并不只是物质方面的满足,而是他们的劳动成果得到社会的承认,也就是精神上得到满足。所以,在经济条件得到满足之后,精神激励便成为激励的主导因素。学校应在肯定经济激励对保护教职工积极性的同时,突出精神因素的激励作用,把精神激励的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统一起来发挥作用。特别是蕴含于工作本身的激励因素,包括教学科研成果得到社会承认,晋升职务职称,外出(包括出国)进修提高等。这些激励措施都会使教师和科研人员坚定事业心和责任感,激发教职工的潜能,使个人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人的价值。
公平公正的奖惩措施。奖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方法,“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就是指管理者要赏罚分明,善于通过奖励和惩罚这两种激励手段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提高绩效的目的。高等学校构建管理激励机制必须有教职工参与,发扬主人翁精神,这也是民主参与激励机制的基本内涵。民主与公正有密切联系,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公正意味着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要求做到平等、正大光明,受到民主的监督。只有重视满足教职工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鼓励教职工的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共同的价值观,才能实现有效的管理。
(二)学生管理的激励方式
高等学校管理者要正确运用激励理论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学习、工作和思想方面的积极性,为国家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学生工作管理者一般常用以下管理措施:
目标激励。根据人的不同需要,设置不同的目标,以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许多学生想考取研究生、拿到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学校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及各自特点,设置学年和四年的目标,对达到目标的学生给予表彰或奖励。
关怀激励。学校通过对学生的多方关怀,激励他们对学校、对事业的热爱,增强他们立志成才、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有些学生在高中读书时是学生中的佼佼者,到大学成为普通一员,心理压力很大,这些学生需要心理关怀。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及时与他们谈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关怀。
支持激励。学校要激发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帮助他们制定工作和学习计划,尊重并支持他们独立开展工作和进行科学研究。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处于社会的中心位置,是产生新知识、新信息的场所,知识的生产力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高等教育的管理中,以人为本的观念贯穿着管理的全过程,正确处理好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营造团结和谐的氛围,可以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所以学习和运用激励理论,适时引进激励机制,针对不同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方式,一定能不断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彤,组织行为学,北京
2 鲁茗,试论激励理论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关键词 高等学校;教育管理;激励方式
加强高校自身的科学管理十分重要。在组织管理理论中,激励是现代管理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为刺激他人或自身完成一个预期的行为过程而采取的行为,是建立在满足个人某种需求期望的基础上,其结果是让个人对工作产生满足感与公平感。在当前,高校管理者应该深刻理会和着重掌握激励理论,并运用于构建高校的激励机制之中去,以调动高等学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任务,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
一 激励理论的概述
激励是指根据人的需要,科学地运用一定的外部刺激手段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励概念包含三个要素:一是激励手段必须符合人的需要;二是激励手段是一定的外部刺激,运用它去激发人的动机,使之朝一定目标进行,三是激励过程是从动机到目标实现的过程。管理工作中的激励机制,是指有预见地通过特定的外界刺激激发和引导个体的积极性朝向一定目标进行,直至目标的达成。激励机制不同于一般的工作方式方法,它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运用灵活多样的激励方式去启迪人的心智潜能。
激励理论的本质特征是相信人都有一定的潜能,相信人都有积极向上的一面,是对人类需要的理解、信任、尊重和关怀。20世纪以来,西方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激励理论,从不同的依据出发可以把这些理论大致划分为三大类:一是从社会人的角度对人性的深刻理解,相信人都有一定的潜能和积极性,即内容型激励理论(Content Theory);二是从人性出发,对人类基本的物质与精神的需求的理解和尊重,即过程型激励理论(ProcessTheory);三是从行为学的观点看待需要与行为的关系,需要是行为的原动力,行为则是满足需要的必要条件,即行为塑造(修正)型激励理论(Behavioral Modification Theory)。
二 高校教育管理的激励方式
(一)教师管理的激励方式
激发高校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当前,高校激发教师积极性最重要的举措主要集中在教师职务聘任制和岗位津贴分配制两个方面。教师职务聘任制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一项新的用人制度。但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实施的教师职务聘任制,本质上不是真正的聘任制,只能说是一种相对封闭条件下具有明显过渡色彩的校内聘任制。它能解决“能上”、“能进”的问题,却难以解决“能下”、“能出”的问题,限制了这一制度对教师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岗位津贴分配制度视高校教师为“经济人”,这一认识反映了对高校教师人性看法的简单化倾向。从高校教师的实际情况看,他们都有对金钱等物质方面的迫切需求,但在人生价值、事业有成、自我实现的追求上也非常强烈。因此,在高校教师的管理中,应运用以下几种激励措施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实现高等教育管理的目标。
精神激励。高等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知识分子的最大特点并不只是物质方面的满足,而是他们的劳动成果得到社会的承认,也就是精神上得到满足。所以,在经济条件得到满足之后,精神激励便成为激励的主导因素。学校应在肯定经济激励对保护教职工积极性的同时,突出精神因素的激励作用,把精神激励的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统一起来发挥作用。特别是蕴含于工作本身的激励因素,包括教学科研成果得到社会承认,晋升职务职称,外出(包括出国)进修提高等。这些激励措施都会使教师和科研人员坚定事业心和责任感,激发教职工的潜能,使个人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人的价值。
公平公正的奖惩措施。奖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方法,“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就是指管理者要赏罚分明,善于通过奖励和惩罚这两种激励手段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提高绩效的目的。高等学校构建管理激励机制必须有教职工参与,发扬主人翁精神,这也是民主参与激励机制的基本内涵。民主与公正有密切联系,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公正意味着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要求做到平等、正大光明,受到民主的监督。只有重视满足教职工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鼓励教职工的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共同的价值观,才能实现有效的管理。
(二)学生管理的激励方式
高等学校管理者要正确运用激励理论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学习、工作和思想方面的积极性,为国家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学生工作管理者一般常用以下管理措施:
目标激励。根据人的不同需要,设置不同的目标,以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许多学生想考取研究生、拿到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学校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及各自特点,设置学年和四年的目标,对达到目标的学生给予表彰或奖励。
关怀激励。学校通过对学生的多方关怀,激励他们对学校、对事业的热爱,增强他们立志成才、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有些学生在高中读书时是学生中的佼佼者,到大学成为普通一员,心理压力很大,这些学生需要心理关怀。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及时与他们谈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关怀。
支持激励。学校要激发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帮助他们制定工作和学习计划,尊重并支持他们独立开展工作和进行科学研究。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处于社会的中心位置,是产生新知识、新信息的场所,知识的生产力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高等教育的管理中,以人为本的观念贯穿着管理的全过程,正确处理好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营造团结和谐的氛围,可以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所以学习和运用激励理论,适时引进激励机制,针对不同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方式,一定能不断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彤,组织行为学,北京
2 鲁茗,试论激励理论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