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新课标的理念,采取了一些新的策略和方法,收到了一些好的效果。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还给学生阅读主动权
传统的阅读教学重于讲、问、灌,而学生则忙于听、答、接。其结果教者觉得难,而学生更感到无趣、无味、学得苦。本来,人们茶余饭后,读书看报,觉得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为何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又难又苦呢?原因很明显:读书看报多自由呀,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爱怎样想就怎样想,无拘无束,方式方法,任由选择,自得其乐。而语文课的阅读就不同了,学生得跟着教师的教学设计走,选择什么方法,思考什么问题,多少时间,都在教师的控制下,学生就像为老师而读书,哪里能够“自得其乐”呢?因此,必须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使他们喜学、乐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内容(段、句),自由选择方法(朗读、默读、诵读、浏览),自由选择学习伙伴,自由提出疑问,自由发表感受……甚至连课文由谁先读(老师读、录音读、学生读),我都尊重学生的意见。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学生提出喜欢听录音读,我就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边放录音,边用悠扬舒缓的音乐渲染情境,激发起学生心中的美感,仿佛自己也处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景之中。他们听了一遍,还想听第二遍、第三遍,不知不觉中能把桂林山水的特点背诵出来了。又如在教学《长歌行》古诗时,有个学生说他能背诵这首古诗了。我听了有点惊讶,因为这首诗不是一般的绝句(四句诗),而是一首乐府民歌,他为什么能在教学之前便能背诵了呢?于是我高兴地鼓励他,请他先背诵这首诗给同学们欣赏欣赏。他很高兴地似模似样地背诵起来,当背诵到最后一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还露出一种叹息之情,获得同学们的热烈掌声。可见,学生有了阅读的主动权,他们就能主动地读,高兴地读,并从中获得美好的感受和乐趣。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有了阅读的主动权,还得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才能使他们“有权乐用”、“有权多用”。否则,他们往往就会成为“有权不用”的现象。培养兴趣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可通过创设情境、运用电教媒体、制造氛围、增设材料、巧设悬念、设置疑问、欣赏文中美、感受成功乐趣等等。.
例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我从题目入手,巧设疑问:“为什么父母对孩子写的第一首诗有如此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呢?你的看法又是怎样?”这么一提,“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们有了急着要破解的欲望,认真阅读课文,并议论纷纷。有的说母亲说得好,孩子很高兴;有的说父亲太严厉了,伤了孩子的心;有的说父母亲的评价都很好,对孩子有正反两方面的教育。真是众说纷纭。有的还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出父母对自己某方面的评价也有类似的现象,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可见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多么浓厚,对课文的理解又是多么深刻。
又如在教学《索溪峪的“野”》一文时,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喜爱文章哪些地方?有的说喜爱山野美,有的说喜爱水野美,有的说喜爱物野美,有的说喜爱人野美,还有的说喜爱文中首尾呼应那种文章结构美……学生们就像沉浸在美的幸福之中,受到美的熏陶,觉得阅读就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从而激发了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以读为本、重在感悟
很多事实证明,阅读课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是事倍功半的。这种以讲代读的方式也是有悖于现代教学理念的。《语文课程标准》里也明确地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以读为本,重在感悟,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只用了一句简单的开场白,(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你们一定很喜爱它!)便吸引学生主动地读起课文来。有的朗读,有的默读,有的一句一句地细读,有的浏览了一遍后细读自己喜爱的、重要的句段。同时在读中还运用多种方法来理解文中的生词。在圈画语句时,很多学生都圈画了我刚才说的那句话。我问大家为什么都圈画上这句话?他们都说:“谁不喜爱母亲呢?”说得很有情理。其实这句话也写得很美,还很有诗意:“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难怪学生们都喜爱了她。
在认真细读课文的基础上,我稍作点拨,便引导学生交流探讨文中所阐明的道理。学生们悟出的道理比老师估计的还要多,还要好。有的说:“一看题目,我就想到要有保护地球的意识。”有的说:“从‘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些句子中我就想到要好好地保护它。”有的说:“从科学家的证明,我就想到人类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去,唯一的办法就是要保护好地球,让它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还有个学生提出了一些与众不同的感受:认为地球虽然可爱,但它的性情有时也太粗暴了,一场地震,一场海啸,往往就把千百万人民的生命和财产一口吞掉,太可怕了。我们人类一定要开拓新领域,多造几个“新地球”,让人们能够安享太平。可见学生们的想象,真可谓达到有所创新的境界了。
四、自主探究、发展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由于知识经验,个性气质不同,学生的认知、体验、感悟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教师要尊重处于读者地位的学生,尊重学生阅读体验,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例如,在教学《匆匆》一文时,学生在小组交流探究作者提出的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为复返呢?)文中究竟有没有作出了回答?(预习提示的要求)
有的学生认为在第二段课文里回答了这个问题(作者写出自己的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有的学生认为在第三段课文里回答了这个问题(作者具体写出日子是怎样的来去匆匆,稍纵即逝)。
有的学生提出了异议:认为课文中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因为第二、三段都是作者叙述了日子匆匆流逝一去不复返的例子,而没有说明“为什么”。作者提出问题,而且前后首尾重复地问,看似在问,其实不是疑问,更不需要读者去找答案,只是表达了作者对日子匆匆流逝的无奈和留恋,引人思考如何珍惜时光。
从此可见,学生们的阅读感受,各有千秋。教学用书对此也没有作出确切的答案,有些被推荐的教案实例认为在第二或第三段里回答了这个问题,我觉得有欠妥之处,还是鼓励学生具有那种独特感受为好。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他们的个性。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个环节,在教学中必须还给学生阅读主动权,要从培养阅读兴趣入手,坚持以读为本,多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发展他们的个性,就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还给学生阅读主动权
传统的阅读教学重于讲、问、灌,而学生则忙于听、答、接。其结果教者觉得难,而学生更感到无趣、无味、学得苦。本来,人们茶余饭后,读书看报,觉得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为何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又难又苦呢?原因很明显:读书看报多自由呀,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爱怎样想就怎样想,无拘无束,方式方法,任由选择,自得其乐。而语文课的阅读就不同了,学生得跟着教师的教学设计走,选择什么方法,思考什么问题,多少时间,都在教师的控制下,学生就像为老师而读书,哪里能够“自得其乐”呢?因此,必须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使他们喜学、乐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内容(段、句),自由选择方法(朗读、默读、诵读、浏览),自由选择学习伙伴,自由提出疑问,自由发表感受……甚至连课文由谁先读(老师读、录音读、学生读),我都尊重学生的意见。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学生提出喜欢听录音读,我就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边放录音,边用悠扬舒缓的音乐渲染情境,激发起学生心中的美感,仿佛自己也处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景之中。他们听了一遍,还想听第二遍、第三遍,不知不觉中能把桂林山水的特点背诵出来了。又如在教学《长歌行》古诗时,有个学生说他能背诵这首古诗了。我听了有点惊讶,因为这首诗不是一般的绝句(四句诗),而是一首乐府民歌,他为什么能在教学之前便能背诵了呢?于是我高兴地鼓励他,请他先背诵这首诗给同学们欣赏欣赏。他很高兴地似模似样地背诵起来,当背诵到最后一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还露出一种叹息之情,获得同学们的热烈掌声。可见,学生有了阅读的主动权,他们就能主动地读,高兴地读,并从中获得美好的感受和乐趣。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有了阅读的主动权,还得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才能使他们“有权乐用”、“有权多用”。否则,他们往往就会成为“有权不用”的现象。培养兴趣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可通过创设情境、运用电教媒体、制造氛围、增设材料、巧设悬念、设置疑问、欣赏文中美、感受成功乐趣等等。.
例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我从题目入手,巧设疑问:“为什么父母对孩子写的第一首诗有如此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呢?你的看法又是怎样?”这么一提,“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们有了急着要破解的欲望,认真阅读课文,并议论纷纷。有的说母亲说得好,孩子很高兴;有的说父亲太严厉了,伤了孩子的心;有的说父母亲的评价都很好,对孩子有正反两方面的教育。真是众说纷纭。有的还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出父母对自己某方面的评价也有类似的现象,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可见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多么浓厚,对课文的理解又是多么深刻。
又如在教学《索溪峪的“野”》一文时,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喜爱文章哪些地方?有的说喜爱山野美,有的说喜爱水野美,有的说喜爱物野美,有的说喜爱人野美,还有的说喜爱文中首尾呼应那种文章结构美……学生们就像沉浸在美的幸福之中,受到美的熏陶,觉得阅读就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从而激发了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以读为本、重在感悟
很多事实证明,阅读课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是事倍功半的。这种以讲代读的方式也是有悖于现代教学理念的。《语文课程标准》里也明确地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以读为本,重在感悟,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只用了一句简单的开场白,(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你们一定很喜爱它!)便吸引学生主动地读起课文来。有的朗读,有的默读,有的一句一句地细读,有的浏览了一遍后细读自己喜爱的、重要的句段。同时在读中还运用多种方法来理解文中的生词。在圈画语句时,很多学生都圈画了我刚才说的那句话。我问大家为什么都圈画上这句话?他们都说:“谁不喜爱母亲呢?”说得很有情理。其实这句话也写得很美,还很有诗意:“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难怪学生们都喜爱了她。
在认真细读课文的基础上,我稍作点拨,便引导学生交流探讨文中所阐明的道理。学生们悟出的道理比老师估计的还要多,还要好。有的说:“一看题目,我就想到要有保护地球的意识。”有的说:“从‘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些句子中我就想到要好好地保护它。”有的说:“从科学家的证明,我就想到人类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去,唯一的办法就是要保护好地球,让它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还有个学生提出了一些与众不同的感受:认为地球虽然可爱,但它的性情有时也太粗暴了,一场地震,一场海啸,往往就把千百万人民的生命和财产一口吞掉,太可怕了。我们人类一定要开拓新领域,多造几个“新地球”,让人们能够安享太平。可见学生们的想象,真可谓达到有所创新的境界了。
四、自主探究、发展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由于知识经验,个性气质不同,学生的认知、体验、感悟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教师要尊重处于读者地位的学生,尊重学生阅读体验,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例如,在教学《匆匆》一文时,学生在小组交流探究作者提出的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为复返呢?)文中究竟有没有作出了回答?(预习提示的要求)
有的学生认为在第二段课文里回答了这个问题(作者写出自己的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有的学生认为在第三段课文里回答了这个问题(作者具体写出日子是怎样的来去匆匆,稍纵即逝)。
有的学生提出了异议:认为课文中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因为第二、三段都是作者叙述了日子匆匆流逝一去不复返的例子,而没有说明“为什么”。作者提出问题,而且前后首尾重复地问,看似在问,其实不是疑问,更不需要读者去找答案,只是表达了作者对日子匆匆流逝的无奈和留恋,引人思考如何珍惜时光。
从此可见,学生们的阅读感受,各有千秋。教学用书对此也没有作出确切的答案,有些被推荐的教案实例认为在第二或第三段里回答了这个问题,我觉得有欠妥之处,还是鼓励学生具有那种独特感受为好。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他们的个性。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个环节,在教学中必须还给学生阅读主动权,要从培养阅读兴趣入手,坚持以读为本,多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发展他们的个性,就会收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