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罪与救赎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h4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史铁生的作品中凸显了基督教的原罪观,如果说基督教认为人生而有罪的话,那么在史铁生看来这种原罪就是上帝赋予人类的“残疾”。这种残疾即人性的限制与阻障,注定了人要遭受种种的苦难。他笔下的救赎就是对残疾的补救,即充满着爱情、信仰、希望之路。
  [关键词]史铁生 原罪 信仰 爱情
  [中图分类号]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3-0076-02
  
  20世纪的中国文学承续了传统文学、佛学和道家等宗教思想的联系,也拥有中国文学的基督教思想资源。20世纪中国文学是在多样的文化情境里生长而创造出多样的文学意义,基督教就是它的一种文化情境,激活了它在参与现实、承担历史、感化人生、创造自我的多种可能性的文学时代的意义复杂性和边界性,显示了一个变化的文学时代的意义复杂性和边界性。
  史铁生自从上个世纪末创作作品以来,其特殊的个体经验和宗教反思赋予其作品别样的美学深度。在他作品的国度里,字里行间凸显出了对命运的追问和生命意义绝对存在的肯定,以及对人的困境的多种可能性透析,同时作品中也建构了基督教的理想。虽然史铁生表明自己并没有皈依任何一种宗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督徒,但我们通过他的作品,很难忽视基督教在他的思想中所占的位置以及作品传达出的基督文化的气息。作者内心哲思中的对基督教神性的感悟,预示了其精神与基督教精神的融合。
  
  一、原罪与残疾
  
  原罪观是基督教核心教义之一,《圣经》旧约视普世之人为罪人,就是每个人生下来便是带有深重的罪孽。罪的含义即“含有逾越,违犯……违背,不守神的律法偏离神的道,陷于一种悖逆的状态的意思”。由于人与生俱来的罪就注定要受无尽的苦难,接受惩罚,接受神性的试炼。
  在史铁生的小说和散文随笔中,他曾多次提到,上帝赋予人类的两件东西其一就是残疾其二是爱情。“上帝为人性写下的最本质的两条密码是:残疾与爱情。残疾即残缺、限制、阻障,残疾是属物的,是现实”,而“物质性永远是一种限制”。如果说基督教认为人生而有罪的话,那么在史铁生看来这种原罪就是上帝赋予人类的“残疾”。世界中的每个人都处于上帝所赋予的残疾(原罪)中,这种人力摆脱不掉的“残疾”使得人永远处于生存的困境中,各种各样的困境织成一张苦难的网。追溯史铁生的过往,他的残疾最初带给他的只是痛苦与绝望,他不明白为什么上帝把厄运偏偏降临在自己的身上。正如《圣经》记载中的约伯一样,上帝允许撒旦把善良、正直的约伯的全部夺取之后,又使他全身长满了毒疮。约伯最初的状态是痛苦和申诉,他质问上帝为什么要带给他苦难。现实生活中的史铁生在深刻的反思与追问,最终找到生命的终极意义,接受残缺和苦难,接受上帝的存在。
  结合史铁生的作品,主人公之一大多是一个残疾青年,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和史铁生的自我关照和自我体验的指涉有关,另一方面也透视出他在有意向人们揭示人类的残疾(原罪),以求寻找突围的途径。小说《原罪宿命》中开头作者就做出了铺垫,对这个故事的真确性,不必过于追究,不妨权当作是曾经进入了他的意识而后又合着他的意识出来的那些东西。寓言式的故事富有浓重的神话色彩,十叔年纪轻轻就得了高位截瘫,整日躺在床上,陪伴他的只是挂在墙壁周围的镜子里映照的“白楼”世界。从小说题目就能感知作者的寓意,十叔的残疾(原罪)限制着他的行动和自由,他惟一能做的就是从镜子里看外面的世界,想象外面的人和事,但对生活仍给予了信心和希望。作品结尾处暗示了希望,“总会找到的”。认识自己的残疾,但永远要保持希望,这才是信者之路,只要希望在,信心在,人类就能达到永恒。
  小说《宿命》里的主人公莫非,是个本来要出国的上进青年,但恰巧就是后来的那一秒钟的变故,使得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在他后来的回忆中发现改变他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一声狗屁。上帝总要给人性设置下最原始的限制和阻障,正如史铁生所说的命定之路,往前看有多数种可能,可回头看却发现命运之路只有一条。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上帝论中,神学家阿奎那曾提出过宇宙设计论的论证,宇宙所呈现的奇妙的和谐,有规律的秩序背后必有一位全知全能全善的设计者按着其目的而做出的这些安排。在此意义上,小说结尾就有了这样的安排:“上帝说世上要有这一声闷响,就有了这一声闷响,上帝看这是好的,事情就这样成了,有晚上有早晨,这是第七日以后所有的日子”,人皆陷于原罪中,根本无力自救,上帝的旨意和安排我们不能抗拒。从第七日之后,伴随着人类存在时间的展开,上帝用他那~双爱的眼睛关照着世人的罪,设置种种限制来惩罚,此番过程就是人类的宿命。
  
  二、救赎与爱情
  
  基督教教义的救赎是“基督怎样完成拯救世人的使命的问题”即世人从罪的捆绑中得到解救,而重获自由。“原罪说本身必定要导向救赎的希望,导向一种出路”,史铁生笔下的救赎和出路就是对残疾的补救,即信仰与爱情。正如他在《答自己问》中这样说“他面对的是上帝布下的迷阵,他是在向外的征战屡遭失败之后靠内省去猜斯芬克斯的谜语的,以便人在天定的困境中得救。他天天都在问,人是什么人到底是什么要到哪儿去”,人类陷入对生存状态终极的追问中,人性的残缺引发了对上帝的思考和对话。海德格尔认为“所有的追问都是寻求,任何寻求都得接受所寻求之物事先对它的引导”。史铁生对生命意义和人性残缺的追问正是在上帝的引导下进行的,以寻求一种最终的解脱之路。终极的追问和关怀终究要与信仰相遇合,既然人生是无穷的苦难,“因此信仰就可能有了非同凡响的方向”。在史铁生看来,真正的信仰并不是什么福乐的许诺,如果信仰是为了福乐,那就是一种行贿的信仰。同时,不断的苦难正需要持续的希望,要保持希望,这才是信者之路,才是救赎之路,史铁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样的信仰之道。即便他活在人生的苦难中,仍认为得到人生就是“得到了一个快乐的过程”,生命就是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从哲学意义上,惩罚并不是放弃,恰是仍寄予某种希望,这就是悔改。恰如史铁生所说,耶稣只不过是要强调:罪,既然普遍存在于人的心中,那么忏悔对于每一个人就都是必要。
  “基督教复活信念的确立,实际上给出了一个明确而完整的历史图景,以安置人生的意义和希望”。史铁生曾在散文里提到“爱情属灵,是梦想,是对美满的期盼,是无边无限的,尤其是冲破边与限的可能,是残缺的补救”,“也许,上帝正是要以残疾的人来强调人的残疾,强调人的迷途和危境,强调爱的必须与神圣”,因此在史铁生的作品中爱情置于至高无尚的地位。不论是《我之舞》里面的老孟,还是《礼拜日》里的天奇和小堃,都在孤独的追寻着爱情,寻找着对方。爱的无限美好在激励着人性最深处的力量,生命的原始和淳朴是宇宙中最原始的构成。基督教文化特别强调爱情、歌颂爱情,赞美对妇女的礼让和崇敬。“博爱是理想,而爱情是这理想可期实现的部分,因此爱情便有了超出其本身的意义,它就象上帝为广博之爱保留的火种,像在现实的强大包围下一个谛听神谕的时机”。爱情得到了格外的赞美,这是人类与上帝对话的机会,也是对神性的寻觅,以发现人类生命的意义和重量。
  20世纪文学的作家群中,史铁生以其对人类生存的终极追问和终极关怀,发现了人性的残疾,这种残疾始终伴随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这种哲思式的追问使他的作品具有深远的审美意蕴。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发现,史铁生通过对自我关照和自我指涉的反思追问,发现了人类生存的困境、限制根本意义上是我们的原罪,这样的惩罚我们永远都无法摆脱。但他并不因此悲观绝望,原罪说注定有救赎的出路,他找到了永恒之路,即爱情、信仰、希望,人的一生就是希望的一生,爱的一生,信的一生,奔向天国的一生。史铁生的思考实质上也为我们人类现代的存在困境找到了出路。
其他文献
[摘要]批判现实主义在19世纪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出现了。并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得以飞速的发展。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在他众多的作品中,《艰难时世》对当时的资产阶级体制和教育伦理以及功利主义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在这部作品中,将上层的阶级贪婪和虚伪与人民大众的朴实无华进行了鲜明的对比。  [关键词]功利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 阶级斗争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摘要]BEC口语测试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商务工作环境中的口语交际能力。本文从话语运用和交际策略的角度着手,分析BEC口语测试的特点,以加强学生商务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其在实际商务语境中的英语口语交际水平。  [关键词]BEC口语测试 交际能力 话语运用 交际策略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044-02    前言  近年来,口语测试
摘 要:千百年来,师道尊严一直是高高在上的,“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就是对师道尊严极力守护的经典名句。学生不听话,就可以给予学生身心上的体罚,甚至开除学生,从而达到听从老师教诲的目的。  关键词:师生关系;物理课堂;兴趣  现在的法律更加能人性化,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规定初中阶段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更不能开除学生,让老师没有办法用过去的体罚手段对付现在的学生。老师的确有“调皮学生欺我真无
[摘要]一次次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对我们的思想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与转变。然而,尽管思想观念变了,但实践行为却不能与时俱进,理论与实践脱了节。听了一节公开课,更是感慨颇多。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领头雁”,课堂教学却找不出“新课标”理念的痕迹。他们担心:运用新理念、新模式会影响考试成绩。作者认为,用新的教学思想指导教学实践,灵活运用“六模块”教学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
摘 要:在推动改革开放的过程之中我国的信息技术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与其他的技术形式相比,信息技术的功能非常强大,直接改变着我国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为了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许多老师着眼于信息技术使用的实际要求,积极利用这一技术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保障学生掌握学科学习的技巧和要求。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意义重大,对此,本文以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为分析
摘 要:游戏化教学法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可应对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兴趣不足的问题,提升教育成效。本文在论述运用游戏化教学法必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具体的实施思路,认为教师可以游戏导入课程,以游戏巩固知识,以游戏开展探究,并以游戏提升认知。教师要立足教与学的规律,灵活运用游戏化教学法,使之与数学知识深度融合。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法,小学数学,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游戏化教学法对于创新教学实
[摘要]在中国古代,文人常以悲愤凄怨、怀才不遇的形象出现。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便是这些文人中一个突出的典型。本文试以辛弃疾的创作和人生经历为切入点,分析中国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的悲剧命运及其悲剧产生的原因,进而探讨古今文人的心理差异及其对当今知识分子如何立身处世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辛弃疾 创作 古代文人 怀才不遇  [中图分类号]J2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
[摘要]电视相亲节目为了博人眼球,提高关注度和收视率,用嘉宾的雷人话语来娱乐大众,却引发了观众的质疑和争议,节目中宣扬的拜金主义,混淆美丑善恶,不分是非曲直,传递了不健康的价值观念从而严重误导了观众,这样的节目在拷问电视媒体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更影响了电视媒体在群众中的公信力,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相亲节目 娱乐化 低俗化 收视率 媒体责任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近十几年来国际理论语言学界新兴的一个语言学学派。汉语至今已有长达五千年的历史,而汉字作为汉语的重要载体也已存在四千多年,其含义必然与中国世世代代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密不可分。作者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指导,并结合孔孟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中国古代建筑以及五行等知识,以“东”“西”为例,探求这两个词在汉语语言中的产生与演变。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词义 儒家思想 中庸之道 五行  [中
摘 要:在幼儿园水上游戏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从幼儿兴趣出发,投放有针对性的材料;从幼儿发展需要出发,投放具有层次性的材料,是提高水上游戏质量,培养幼儿探究兴趣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水上游戏开展的具体实践,对水上游戏材料地有效运用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幼儿园;水上游戏;材料投放;策略  爱玩水是孩子们的天性,因此幼儿园开展的水上游戏也成了孩子们的最爱。在水上游戏中,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探究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