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素质教育实施的今天,如何全面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在日益被广大教师所重视,本文正是基于这个出发点,结合平时的教学心得,对数学教学实践策略展开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素质教育 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水平,必须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也是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所在。我们从事数学教学研究,其核心内容也应该是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它应该贯穿在教学和教研的全过程,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么如何“授渔”呢?
一、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强化思维能力
我们的数学教材是以定义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学生看到的往往只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过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着眼整个教学计划认真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的意图,重视知识的基本结构,使知识系统化、深刻化,这样才能做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找出弱点。同时充分利用教材因素,对概念的确立反复进行强化,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使新旧知识逐步形成紧密的环节,进而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去激发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规律的基础上,全面领会数学思维过程。
二、应用适当的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问,学生答。活动形式相对单一,学生的思维很封闭,思维没有伸缩空间。采用这种“一问一答”法,时间一长,学生的思维就会逐渐变成“直线型”,没有拓展空间,课堂气氛较低沉,教学效率也不高。
1.自我研究
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应该是知识的发现者。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尤其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让学生经常探讨关键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丰富的类比和想象,抓住发现的中心线索,掌握知识的整体,不断提高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我们强调学生自己对知识的研究,鼓励他们探索问题得出结论,支持他们大胆怀疑勇于创新,不“人云亦云”,不盲从“老师说的”和“书上写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促使其思考、推导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样既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而教者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把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因势利导,突出了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
2.集体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可以采取集体讨论的方法,把一个班级划分为几个小组,让每小组去归纳,总结课本上的章节,“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出尽可能多的创造性设想,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在集体讨论中,学生会始终处于积极状态,这样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学生在尝试了探索、发现后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后印象深刻,学习信心倍增,能较快地牢固地接收新知识。所以集体讨论对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有益的,对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也是有益的。
3.延迟评价
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更主要的是让他们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运用延迟评价的原则,可以丰富学生想象力,为其积极思考腾出自由的空间。学生寻求答案,特别是新颖独特的答案,是一个思维慢慢展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过早评价往往会成为思维展开的抑制因素。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课堂上应当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对于一时“迷路”的学生,不要马上否定,而要尽可能地肯定学生思维中的合理成分,争取更多学生参与进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会有一种“安全感”、“自由感”,从而无拘束、无顾虑地针对问题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起到相互启发的作用。
4.放大错例
“失败乃成功之母”,真正思考的人从错误中吸取的知识比从自己成就中吸取的知识更多,错误与探索相联姻,相交合,才能孕育出真理。在教学中,教师可应用错例,及时放大错例,让学生的思维在正确与错误的探索中得到启发。只有对“错例”进行理性反思、辨别异同、探寻“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杜绝旧病复发。
5.创设情景和直观演示
在数学教学中,强调创设思维情境实际上也就是强调了思维的活跃性、延伸性和发散性。因为,问题的解决始于思维情境,思维情境能引领学生解题方向,有助于发现问題的隐蔽关系,突破解题障碍,更有助于对问题解决进程的调节。因此,通过创设思维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迁移性,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种情境中得到有效开发。教师要善于积极引导,不断为学生创设富有探索性且有新异感的思维情境,激起学生思维火花,活化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
直观演示也是调动学生思维的一种好方法。在认识结构中,直观形象具有鲜明性和强烈性,它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经验。著名的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指出“直观、感性的要素是抽象思维的出发点。思维从这个出发点出发,然后离开它,摆脱它。”因此在新知识的引入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图表、图示、多媒体演示或者实验操作等直观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便更好的形成认知结构。
6.黑板演示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数学概念与法则,公式与定理、思想方法等理解掌握程度如何,这些信息不易从其表情、动作、语言中反映出来。而板演在教学中起到了多渠道的反馈调节作用。教师通过学生的板演,获取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在教学效率与教学目的对比中做出评估,弥补不足。学生则通过教师对自己或他人板演的评估分析,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具有好奇心、好胜心,以及自我表现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板演为学生提供了表现成功的机会。学生体验这种成功所带来的肯定的同时,也会感受到克服困难的满足和乐趣,从而强化了积极的自我评价和思维的训练。
7.合理选题
课堂练习是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最好途径,练习为分析、综合、辨别等思维方式奠定了基础。题在精而不在多。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归纳、总结,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因此,对习题的选择,不只是对定义、定理、方法进行复述,必须注意它的目的性、启发性、典型性和延伸性,要善于挖掘例题本身蕴含的内在规律,使之反应的数学理论既深刻、又广泛,具有一般的代表性。
实践表明教师只要做到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采取得体的教学方法,适时疏导,以知识讲方法,以方法取知识,重视和加强多样化教授方式训练,就能把学生引入全方位的思维活动,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全面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知识的形成过程和人的认知过程,体现了数学教育的实质。
(作者单位: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
[关键词]素质教育 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水平,必须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也是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所在。我们从事数学教学研究,其核心内容也应该是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它应该贯穿在教学和教研的全过程,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么如何“授渔”呢?
一、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强化思维能力
我们的数学教材是以定义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学生看到的往往只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过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着眼整个教学计划认真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的意图,重视知识的基本结构,使知识系统化、深刻化,这样才能做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找出弱点。同时充分利用教材因素,对概念的确立反复进行强化,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使新旧知识逐步形成紧密的环节,进而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去激发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规律的基础上,全面领会数学思维过程。
二、应用适当的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问,学生答。活动形式相对单一,学生的思维很封闭,思维没有伸缩空间。采用这种“一问一答”法,时间一长,学生的思维就会逐渐变成“直线型”,没有拓展空间,课堂气氛较低沉,教学效率也不高。
1.自我研究
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应该是知识的发现者。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尤其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让学生经常探讨关键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丰富的类比和想象,抓住发现的中心线索,掌握知识的整体,不断提高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我们强调学生自己对知识的研究,鼓励他们探索问题得出结论,支持他们大胆怀疑勇于创新,不“人云亦云”,不盲从“老师说的”和“书上写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促使其思考、推导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样既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而教者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把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因势利导,突出了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
2.集体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可以采取集体讨论的方法,把一个班级划分为几个小组,让每小组去归纳,总结课本上的章节,“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出尽可能多的创造性设想,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在集体讨论中,学生会始终处于积极状态,这样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学生在尝试了探索、发现后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后印象深刻,学习信心倍增,能较快地牢固地接收新知识。所以集体讨论对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有益的,对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也是有益的。
3.延迟评价
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更主要的是让他们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运用延迟评价的原则,可以丰富学生想象力,为其积极思考腾出自由的空间。学生寻求答案,特别是新颖独特的答案,是一个思维慢慢展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过早评价往往会成为思维展开的抑制因素。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课堂上应当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对于一时“迷路”的学生,不要马上否定,而要尽可能地肯定学生思维中的合理成分,争取更多学生参与进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会有一种“安全感”、“自由感”,从而无拘束、无顾虑地针对问题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起到相互启发的作用。
4.放大错例
“失败乃成功之母”,真正思考的人从错误中吸取的知识比从自己成就中吸取的知识更多,错误与探索相联姻,相交合,才能孕育出真理。在教学中,教师可应用错例,及时放大错例,让学生的思维在正确与错误的探索中得到启发。只有对“错例”进行理性反思、辨别异同、探寻“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杜绝旧病复发。
5.创设情景和直观演示
在数学教学中,强调创设思维情境实际上也就是强调了思维的活跃性、延伸性和发散性。因为,问题的解决始于思维情境,思维情境能引领学生解题方向,有助于发现问題的隐蔽关系,突破解题障碍,更有助于对问题解决进程的调节。因此,通过创设思维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迁移性,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种情境中得到有效开发。教师要善于积极引导,不断为学生创设富有探索性且有新异感的思维情境,激起学生思维火花,活化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
直观演示也是调动学生思维的一种好方法。在认识结构中,直观形象具有鲜明性和强烈性,它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经验。著名的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指出“直观、感性的要素是抽象思维的出发点。思维从这个出发点出发,然后离开它,摆脱它。”因此在新知识的引入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图表、图示、多媒体演示或者实验操作等直观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便更好的形成认知结构。
6.黑板演示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数学概念与法则,公式与定理、思想方法等理解掌握程度如何,这些信息不易从其表情、动作、语言中反映出来。而板演在教学中起到了多渠道的反馈调节作用。教师通过学生的板演,获取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在教学效率与教学目的对比中做出评估,弥补不足。学生则通过教师对自己或他人板演的评估分析,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具有好奇心、好胜心,以及自我表现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板演为学生提供了表现成功的机会。学生体验这种成功所带来的肯定的同时,也会感受到克服困难的满足和乐趣,从而强化了积极的自我评价和思维的训练。
7.合理选题
课堂练习是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最好途径,练习为分析、综合、辨别等思维方式奠定了基础。题在精而不在多。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归纳、总结,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因此,对习题的选择,不只是对定义、定理、方法进行复述,必须注意它的目的性、启发性、典型性和延伸性,要善于挖掘例题本身蕴含的内在规律,使之反应的数学理论既深刻、又广泛,具有一般的代表性。
实践表明教师只要做到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采取得体的教学方法,适时疏导,以知识讲方法,以方法取知识,重视和加强多样化教授方式训练,就能把学生引入全方位的思维活动,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全面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知识的形成过程和人的认知过程,体现了数学教育的实质。
(作者单位: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