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使品德与社会课堂呈现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人际交往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那么,怎样使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成功呢?
一、要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在讨论中交流思想,互补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在目前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合作学习小组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而座位的编排往往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使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因此我认为教师不应拘泥于座位前后的四人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而可以以学习内容为依据,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可以根据男女性别、兴趣爱好来分组,也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他们的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固定座位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同时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
如我在教学浙教版第九册第一单元《我心中的那颗星》一课时,有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环节:交流自己崇拜的“明星”,介绍“明星们”成长的艰辛历程及其优秀品质。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自由在班里寻找“知音”,组成小组。如有五六位同学崇拜的明星都是刘翔,组成小组后,从刘翔的成长经历说到他的优秀品质,又交流了自己崇拜他的原因,气氛非常热烈。再看其他小组,有共同崇拜科学家的,当然也有共同崇拜歌星的,因为“志趣”相同,大家畅所欲言,共享了资源,分享了乐趣。在接下来的小组代表交流汇报中,更可谓精彩纷呈啊。
二、合作学习中分工职责要明确
在课堂中,很多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都会要求是“小组里每个人按顺序说一说,等一会儿小组里派代表来发言”。可在全班交流发言时,很多小组都没有代表来交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学生对于小组内的分工并不明确:要派代表?怎么派?派谁?这些问题所反映的其实就是学生还没有形成职责明确的小组合作学习分工的习惯。
因此,要使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组员之间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很重要。一般情况下四人小组应有四个角色:小组长、记录人、汇报人、评价人。组内的角色分工还可以进行轮换,一旦角色明确就不容易造成少数人包办小组合作学习的现象。我有时也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如《让我们来寻根》一课中“保护母亲河”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分头制定了“保护母亲河”的方案,到底哪个方案更加切实可行呢?接下来我们就要在小组内开展评价。怎样评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方法!
老师边说边出示评价方法:
1、轮一轮,组内同学依次轮流介绍自己的活动方案。
2、说一说,轮到的同学向组内的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活动方案,要注意说清理由。
3、听一听,当一个同学介绍时其他同学要认真听。
4、评一评,小组要对组内每一位同学的方案进行评价,评完以后请派代表汇报评价结果。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然后各小组按照要求开始小组合作活动。其中一组的活动片段如下:
组长:我们来评ⅩⅩⅩ的活动方案吧。
生1:我觉得他的活动方案……
生2:我觉得他的活动方案……
……
在案例中,我在布置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时,要求的分工非常明确,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自己的任务和职责,因而每一个学生也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客观评价,使得这一次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从中,我们还能发现明确的组内分工能促进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保障。在课堂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老师一宣布讨论,教室里立即“嗡”声一片,热闹非凡,学生能以最快的速度组合成组。仔细一看,合作学习并不合作,要么有的小组演变成了个别学生的“一言堂”,少数同学往往一言不发,等待小组中的领袖侃侃而谈,大家在热闹中草草结束所谓的“合作学习”;要么,走向另一极端,你说,我说,大家抢着说,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以致合作学习结束后,整个小组尚不能拿出一个或两个代表小组总体意见的观点。
那么,如何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呢?
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首先要培养思考的习惯。教师要在合作学习之前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让学生在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互相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情感、态度、能力等都得到发挥和提高。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富有成效的。
其次要培养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和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在教学中,我尽力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保护、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同时我也会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鼓励、引导、帮助,以促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认真倾听等良好合作习惯的养成。
四、采用恰当的小组合作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常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很多时候,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常常停留在对个别交流学生的评价上,而忽略了对这些学生所在小组的集体评价。老师很少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因此我觉得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激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要重视个人评价和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更要注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们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教学中,我经常性的进行最佳小组的评比,或以推出“小组发言人”的形式,激励所有成员主动承担责任,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局面,强化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要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在讨论中交流思想,互补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在目前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合作学习小组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而座位的编排往往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使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因此我认为教师不应拘泥于座位前后的四人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而可以以学习内容为依据,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可以根据男女性别、兴趣爱好来分组,也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他们的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固定座位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同时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
如我在教学浙教版第九册第一单元《我心中的那颗星》一课时,有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环节:交流自己崇拜的“明星”,介绍“明星们”成长的艰辛历程及其优秀品质。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自由在班里寻找“知音”,组成小组。如有五六位同学崇拜的明星都是刘翔,组成小组后,从刘翔的成长经历说到他的优秀品质,又交流了自己崇拜他的原因,气氛非常热烈。再看其他小组,有共同崇拜科学家的,当然也有共同崇拜歌星的,因为“志趣”相同,大家畅所欲言,共享了资源,分享了乐趣。在接下来的小组代表交流汇报中,更可谓精彩纷呈啊。
二、合作学习中分工职责要明确
在课堂中,很多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都会要求是“小组里每个人按顺序说一说,等一会儿小组里派代表来发言”。可在全班交流发言时,很多小组都没有代表来交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学生对于小组内的分工并不明确:要派代表?怎么派?派谁?这些问题所反映的其实就是学生还没有形成职责明确的小组合作学习分工的习惯。
因此,要使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组员之间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很重要。一般情况下四人小组应有四个角色:小组长、记录人、汇报人、评价人。组内的角色分工还可以进行轮换,一旦角色明确就不容易造成少数人包办小组合作学习的现象。我有时也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如《让我们来寻根》一课中“保护母亲河”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分头制定了“保护母亲河”的方案,到底哪个方案更加切实可行呢?接下来我们就要在小组内开展评价。怎样评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方法!
老师边说边出示评价方法:
1、轮一轮,组内同学依次轮流介绍自己的活动方案。
2、说一说,轮到的同学向组内的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活动方案,要注意说清理由。
3、听一听,当一个同学介绍时其他同学要认真听。
4、评一评,小组要对组内每一位同学的方案进行评价,评完以后请派代表汇报评价结果。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然后各小组按照要求开始小组合作活动。其中一组的活动片段如下:
组长:我们来评ⅩⅩⅩ的活动方案吧。
生1:我觉得他的活动方案……
生2:我觉得他的活动方案……
……
在案例中,我在布置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时,要求的分工非常明确,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自己的任务和职责,因而每一个学生也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客观评价,使得这一次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从中,我们还能发现明确的组内分工能促进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保障。在课堂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老师一宣布讨论,教室里立即“嗡”声一片,热闹非凡,学生能以最快的速度组合成组。仔细一看,合作学习并不合作,要么有的小组演变成了个别学生的“一言堂”,少数同学往往一言不发,等待小组中的领袖侃侃而谈,大家在热闹中草草结束所谓的“合作学习”;要么,走向另一极端,你说,我说,大家抢着说,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以致合作学习结束后,整个小组尚不能拿出一个或两个代表小组总体意见的观点。
那么,如何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呢?
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首先要培养思考的习惯。教师要在合作学习之前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让学生在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互相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情感、态度、能力等都得到发挥和提高。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富有成效的。
其次要培养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和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在教学中,我尽力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保护、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同时我也会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鼓励、引导、帮助,以促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认真倾听等良好合作习惯的养成。
四、采用恰当的小组合作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常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很多时候,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常常停留在对个别交流学生的评价上,而忽略了对这些学生所在小组的集体评价。老师很少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因此我觉得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激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要重视个人评价和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更要注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们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教学中,我经常性的进行最佳小组的评比,或以推出“小组发言人”的形式,激励所有成员主动承担责任,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局面,强化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