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近20年,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表达方式的更迭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就是媒体语言中的多重言语表现,这种多重表现既有外来文化的渗透因素也是民间文化诉求的表现,更是处在文化转型期的中国媒体的一种必然现象。本文拟从文化角度对目前电视媒体在使用语言过程中的多元言语现象进行梳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语境及其文化传播功能,并对多元文化时代媒体责任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媒体语言;多元文化;文化转型;媒体责任
媒体语言是一个上位概念、集合概念,是指各种媒体中对语言文字的使用方法、过程及其结果。如果严格地从语言学研究中区分语言与言语的角度来看,各种媒体中对语言文字的使用只能算是言语层面的问题,还不是语言层面的问题。但是,由于我们考虑问题多是从宏观的角度和集合了诸多媒体的整体思考的高度来探讨媒体中的语言文字使用问题,所以沿用一般所说的“媒体语言”这个说法,但是本文中探讨的仅限于媒体语言言语层面。
一、电视媒体语言多重言语表现
当代社会,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信息技术革命冲击社会各个领域,这就使得语言的变化比起过去任何时代都要复杂得多。随着全球化的来临,多元文化对媒体的冲击和影响不可避免,媒体作为前沿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其受多元文化的冲击更为直接和迅速,因此“多元现象”在电视媒体语言中表现较为突出。语言环境的复杂,一方面为语言运用提供了许多便利,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语言表达上的一些特殊现象,即在同一文本中掺杂几种不同的语言成分,形成“语码夹杂”的语言体式。对语码的选择使用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两种被使用的语码主次有别。在电视媒体语言中,其表征形式有方言、新词新语、港台腔及其表达形式、俚语行话及夹杂外语等。目前电视媒体“语码杂码”主要有三种形式:中英文夹杂现象、中文和方言夹杂及中文中夹杂有英文和方言语词。
中英文夹杂是目前电视媒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语码夹杂形式,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人们英语水平的提高,媒体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渐渐加入了一些人们熟知的英语词汇,例如在娱乐报道中主持人和记者通常会用上像“狠狠的Show了一回”、“歌迷朋友们都很High”、“你俩PK一下”、“在他的MTV里面请了××做嘉宾演员”等大多观众都能理解的中英文夹杂的语句。这一方面是因为一些专业性极强的术语,直接引用外文原词能更好表达其意;另一方面,这也是媒体标新立异、吸引观众眼球的一种表现。娱乐报道的主要收视人群是年轻人,在媒体语言中使用当下比较流行或是比较大众化的英语词汇,既能传达信息又能让报道体现出时尚感,符合年轻人的收视心理。近年来,中英文夹杂的现象渐渐从娱乐报道延伸到了电视剧、新闻报道、小品、谈话节目等节目形态中,这都是顺应语言使用者以及受众追求新异心理的结果。
中文和方言夹杂是近年来方言作品勃兴的一个间接表现。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从电影、广播到电视、互联网……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表达方式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就是方言作品的勃兴。而电视这种最深入大众的媒体,其方言形式自然更深得人心,从方言评书、方言小品、方言电视剧到方言栏目剧,形形色色得方言文本蔚为大观,从粤方言、四川方言乃至东北方言,大量方言作品涌现。以四川为例,不仅有《死水微澜》、《山城棒棒军》等优秀方言电视剧,还出现了《李博清散打评书》、《九根毛》等曲艺节目,重庆电视台还分别成立专门《天府龙门阵》、《雾都夜话》方言剧组。随着方言文本的兴起,一些地方电视台更是把它当作吸引观众眼球、提高收视率的重要手段,向传统的标准普通话这种主流言语形式发起挑战,更有甚者一些地方电视台已经把方言的触角伸到了新闻领域,用方言播新闻已成为目前电视新闻中的一个另类现象,这种被打上浓厚地域特色的方言节目在该方言使用区有很大的受众市场,它唤起了当地受众的身份认同,成为地方电视台抢占受众市场的一个重要砝码。
中文中夹杂有英文和方言词汇应该说是以上两类语码夹杂的混合产物,它是多元文化之间接触、碰撞、交融在语言上的反映,是一种“语言马赛克”现象。这些“语言马赛克”表面上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心理需求,利用这种创新手段去吸引观众的眼球,是一种单方面的行为,实际上媒体语言出现多元现象绝非偶然,它有更深层面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探究。
二、电视媒体多重言语表现的多元文化语境及其权力结构
社会文化形态决定了大众传媒文化的走向,电视媒体语言多重言语表现从根本上说是中国在文化转型期的一种必然结果。中国社会目前已经进入一种相当复杂的生存状态,这里现代思潮与后现代思潮杂糅并处、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相互斗争又相互融合、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你来我往、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此消彼长……在这样复杂的状态下,文化多元性就是一种必然现象,电视媒体语言多重言语现象就是其表征形式之一。
媒体是各种文化和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它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也更为迅速和敏感。长期以来,经典文化被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神圣价值规范,它渗透着历代文化精英的思想精华,久而久之沉淀成某种意识形态并逐渐形成一统天下的局面,甚至发展到不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出现的程度;但是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以其影响力消解和重新建构着经典文化,出现了现代人的媒体化生活和消费性艺术,它们对传统的文化等级秩序和深度追求构成了巨大消解。全球化语境中的当代中国社会空前地交织了多元文化因素,电视媒体出现中英夹杂和中文与方言的夹杂就是多元文化在媒体领域的一个突出表现。电视媒体语言中使用中英文夹杂实际上是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碰撞交流后的一个结果,它的广泛传播代表着一种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中心文化对亚文化的一种入侵和影响。而方言词汇在媒体的出现则是亚文化对中心文化的一种去中心化的表现,解中心化、去中心化是方言文本及地域意识相对中心观念的自我张扬、自我确认、自我提升的一个过程,它是地域亚文化不满自身地位的一个抗争表现,因此方言文本一出现在荧屏上就一发不可收拾,就连国家广电总局的几次叫停也不能让它从此销声匿迹。
我们目前正面临一场经典文化的变异和转型,经典文化的失宠和对经典观念的颠覆和消解是我们目前经典文化转型的表现。代表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文化价值规范与模铸人的思想、制约人的行为的文化力量的经典文化,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的权威性与传统性,但是,随着社会意识形态范式的调整,市场逻辑与消费优先的理念显现出巨大影响力和渗透性,消费时代的文化经典逐渐从单一性的、精英掌控的标准走向多元性的、动态选择的趣味。以往的电视作品以全国作为故事语境,以重大事件作为人物展现的舞台,传播主导意识形态,从事国家叙事,其语言采用标准汉语和纯正的普通话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但是在消费主义时代,人们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人们需要通过媒介获得多元文化信息,需要从媒介听到来自各方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媒体语言多重言语现象只是其其中一个表现形式,它离不开文化多元这个大的文化背景。
按照福柯的观念,语言与权力密切相关,电视媒体语言中文夹杂英文和方言词汇实际上也是各语言所代表的权力之间斗争的一种结果。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但是方言作为地域亚文化的象征,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和言语形式,却丧失了在大众传媒,在经典文本中的合法席位,在公共领域中这种文化的失语症是空前严峻的,文化焦虑在寻求自己的言语出口,从而产生对电视这种适合方言剧生产的文本产生呼吁,通过方言区居民社会文化生活的全景再现,在这个公共空间中产生文化自我认同,并通过跻身大众传媒,实现自身的经典化和文化层面的自我提升。
三、对多元文化时代媒体语言多重言语表现的思考
在文化多元时代,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媒体语言多重言语表现就是人们多元价值取向的结果,它虽然只是多元文化在媒体的一个形式上的、表象的表现,但是我们要看到其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因素,明确媒体在这一过程中的责任和作为。尽管网络媒体等新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媒体带来极大冲击,但是电视媒体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成为影响力最为广泛的媒体。电视媒体的审美取向、所提倡的文化理念等都会成为广大受众追逐的目标。媒体的文化取向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文化的走向。在这一过程中媒体起到的是“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作用,因此,媒体明确自身定位和角色、提高自身素质、引领受众向健康多元的方向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特别在当今多元文化信息背景下,受众的文化理念、审美取向丰富多元,怎样在受众接收信息过程中既能满足不同个体价值的需求又把受众引向积极健康的文化层次成为摆在电视媒体面前的一个重要难题。从公共传播的角度看,大众媒体具有信息传播和舆论表达两种基本功能。具体来看,媒体的功能还包括监测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文化、提供娱乐。在多元文化时代,大众传媒要明确媒体责任,充当好社会瞭望者的角色,于外,要努力在与国外媒体的竞争中争取应有的话语权,不在强权政治、强势文化前失语;于内,大众传媒应该站在宏观的角度来引导大众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前进。电视媒体语言言语多重现象只是受众在一定阶段、一定时期的需求,它不能代表一种永久的趋势,它是电视娱乐化的一个表现,媒体在这一过程中不应该一味迎合受众而是对他们进行引导。
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流语境下,媒体应该最大限度发挥大众传媒的潜在功能。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的心灵,媒体应当向当前泛滥的娱乐新闻低俗化倾向说不,回归新闻的价值本位,为受众提供健康的、对身心有益的娱乐内容。
关键词:媒体语言;多元文化;文化转型;媒体责任
媒体语言是一个上位概念、集合概念,是指各种媒体中对语言文字的使用方法、过程及其结果。如果严格地从语言学研究中区分语言与言语的角度来看,各种媒体中对语言文字的使用只能算是言语层面的问题,还不是语言层面的问题。但是,由于我们考虑问题多是从宏观的角度和集合了诸多媒体的整体思考的高度来探讨媒体中的语言文字使用问题,所以沿用一般所说的“媒体语言”这个说法,但是本文中探讨的仅限于媒体语言言语层面。
一、电视媒体语言多重言语表现
当代社会,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信息技术革命冲击社会各个领域,这就使得语言的变化比起过去任何时代都要复杂得多。随着全球化的来临,多元文化对媒体的冲击和影响不可避免,媒体作为前沿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其受多元文化的冲击更为直接和迅速,因此“多元现象”在电视媒体语言中表现较为突出。语言环境的复杂,一方面为语言运用提供了许多便利,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语言表达上的一些特殊现象,即在同一文本中掺杂几种不同的语言成分,形成“语码夹杂”的语言体式。对语码的选择使用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两种被使用的语码主次有别。在电视媒体语言中,其表征形式有方言、新词新语、港台腔及其表达形式、俚语行话及夹杂外语等。目前电视媒体“语码杂码”主要有三种形式:中英文夹杂现象、中文和方言夹杂及中文中夹杂有英文和方言语词。
中英文夹杂是目前电视媒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语码夹杂形式,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人们英语水平的提高,媒体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渐渐加入了一些人们熟知的英语词汇,例如在娱乐报道中主持人和记者通常会用上像“狠狠的Show了一回”、“歌迷朋友们都很High”、“你俩PK一下”、“在他的MTV里面请了××做嘉宾演员”等大多观众都能理解的中英文夹杂的语句。这一方面是因为一些专业性极强的术语,直接引用外文原词能更好表达其意;另一方面,这也是媒体标新立异、吸引观众眼球的一种表现。娱乐报道的主要收视人群是年轻人,在媒体语言中使用当下比较流行或是比较大众化的英语词汇,既能传达信息又能让报道体现出时尚感,符合年轻人的收视心理。近年来,中英文夹杂的现象渐渐从娱乐报道延伸到了电视剧、新闻报道、小品、谈话节目等节目形态中,这都是顺应语言使用者以及受众追求新异心理的结果。
中文和方言夹杂是近年来方言作品勃兴的一个间接表现。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从电影、广播到电视、互联网……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表达方式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就是方言作品的勃兴。而电视这种最深入大众的媒体,其方言形式自然更深得人心,从方言评书、方言小品、方言电视剧到方言栏目剧,形形色色得方言文本蔚为大观,从粤方言、四川方言乃至东北方言,大量方言作品涌现。以四川为例,不仅有《死水微澜》、《山城棒棒军》等优秀方言电视剧,还出现了《李博清散打评书》、《九根毛》等曲艺节目,重庆电视台还分别成立专门《天府龙门阵》、《雾都夜话》方言剧组。随着方言文本的兴起,一些地方电视台更是把它当作吸引观众眼球、提高收视率的重要手段,向传统的标准普通话这种主流言语形式发起挑战,更有甚者一些地方电视台已经把方言的触角伸到了新闻领域,用方言播新闻已成为目前电视新闻中的一个另类现象,这种被打上浓厚地域特色的方言节目在该方言使用区有很大的受众市场,它唤起了当地受众的身份认同,成为地方电视台抢占受众市场的一个重要砝码。
中文中夹杂有英文和方言词汇应该说是以上两类语码夹杂的混合产物,它是多元文化之间接触、碰撞、交融在语言上的反映,是一种“语言马赛克”现象。这些“语言马赛克”表面上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心理需求,利用这种创新手段去吸引观众的眼球,是一种单方面的行为,实际上媒体语言出现多元现象绝非偶然,它有更深层面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探究。
二、电视媒体多重言语表现的多元文化语境及其权力结构
社会文化形态决定了大众传媒文化的走向,电视媒体语言多重言语表现从根本上说是中国在文化转型期的一种必然结果。中国社会目前已经进入一种相当复杂的生存状态,这里现代思潮与后现代思潮杂糅并处、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相互斗争又相互融合、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你来我往、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此消彼长……在这样复杂的状态下,文化多元性就是一种必然现象,电视媒体语言多重言语现象就是其表征形式之一。
媒体是各种文化和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它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也更为迅速和敏感。长期以来,经典文化被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神圣价值规范,它渗透着历代文化精英的思想精华,久而久之沉淀成某种意识形态并逐渐形成一统天下的局面,甚至发展到不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出现的程度;但是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以其影响力消解和重新建构着经典文化,出现了现代人的媒体化生活和消费性艺术,它们对传统的文化等级秩序和深度追求构成了巨大消解。全球化语境中的当代中国社会空前地交织了多元文化因素,电视媒体出现中英夹杂和中文与方言的夹杂就是多元文化在媒体领域的一个突出表现。电视媒体语言中使用中英文夹杂实际上是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碰撞交流后的一个结果,它的广泛传播代表着一种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中心文化对亚文化的一种入侵和影响。而方言词汇在媒体的出现则是亚文化对中心文化的一种去中心化的表现,解中心化、去中心化是方言文本及地域意识相对中心观念的自我张扬、自我确认、自我提升的一个过程,它是地域亚文化不满自身地位的一个抗争表现,因此方言文本一出现在荧屏上就一发不可收拾,就连国家广电总局的几次叫停也不能让它从此销声匿迹。
我们目前正面临一场经典文化的变异和转型,经典文化的失宠和对经典观念的颠覆和消解是我们目前经典文化转型的表现。代表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文化价值规范与模铸人的思想、制约人的行为的文化力量的经典文化,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的权威性与传统性,但是,随着社会意识形态范式的调整,市场逻辑与消费优先的理念显现出巨大影响力和渗透性,消费时代的文化经典逐渐从单一性的、精英掌控的标准走向多元性的、动态选择的趣味。以往的电视作品以全国作为故事语境,以重大事件作为人物展现的舞台,传播主导意识形态,从事国家叙事,其语言采用标准汉语和纯正的普通话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但是在消费主义时代,人们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人们需要通过媒介获得多元文化信息,需要从媒介听到来自各方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媒体语言多重言语现象只是其其中一个表现形式,它离不开文化多元这个大的文化背景。
按照福柯的观念,语言与权力密切相关,电视媒体语言中文夹杂英文和方言词汇实际上也是各语言所代表的权力之间斗争的一种结果。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但是方言作为地域亚文化的象征,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和言语形式,却丧失了在大众传媒,在经典文本中的合法席位,在公共领域中这种文化的失语症是空前严峻的,文化焦虑在寻求自己的言语出口,从而产生对电视这种适合方言剧生产的文本产生呼吁,通过方言区居民社会文化生活的全景再现,在这个公共空间中产生文化自我认同,并通过跻身大众传媒,实现自身的经典化和文化层面的自我提升。
三、对多元文化时代媒体语言多重言语表现的思考
在文化多元时代,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媒体语言多重言语表现就是人们多元价值取向的结果,它虽然只是多元文化在媒体的一个形式上的、表象的表现,但是我们要看到其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因素,明确媒体在这一过程中的责任和作为。尽管网络媒体等新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媒体带来极大冲击,但是电视媒体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成为影响力最为广泛的媒体。电视媒体的审美取向、所提倡的文化理念等都会成为广大受众追逐的目标。媒体的文化取向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文化的走向。在这一过程中媒体起到的是“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作用,因此,媒体明确自身定位和角色、提高自身素质、引领受众向健康多元的方向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特别在当今多元文化信息背景下,受众的文化理念、审美取向丰富多元,怎样在受众接收信息过程中既能满足不同个体价值的需求又把受众引向积极健康的文化层次成为摆在电视媒体面前的一个重要难题。从公共传播的角度看,大众媒体具有信息传播和舆论表达两种基本功能。具体来看,媒体的功能还包括监测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文化、提供娱乐。在多元文化时代,大众传媒要明确媒体责任,充当好社会瞭望者的角色,于外,要努力在与国外媒体的竞争中争取应有的话语权,不在强权政治、强势文化前失语;于内,大众传媒应该站在宏观的角度来引导大众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前进。电视媒体语言言语多重现象只是受众在一定阶段、一定时期的需求,它不能代表一种永久的趋势,它是电视娱乐化的一个表现,媒体在这一过程中不应该一味迎合受众而是对他们进行引导。
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流语境下,媒体应该最大限度发挥大众传媒的潜在功能。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的心灵,媒体应当向当前泛滥的娱乐新闻低俗化倾向说不,回归新闻的价值本位,为受众提供健康的、对身心有益的娱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