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尼采说:“上帝死了。”
正如尼采的这句话动摇了整个西方世界的信仰一样,庄子的一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同样震惊了处于战国烦乱形势下的人们,他的“绝圣弃知”使他成为一个异类,不容于世人。在庄子生活的那个年代,世界就像一个热闹的大树林,里面飞禽走兽,都怀着各自的目的,在百家争鸣的世界里不停地叫唤,而庄子就是其中的一个另类。
要谈论庄子,心里诚惶诚恐,他的智慧、他对世界的看法不是我能把握的。世界何其大,未闻其始,难觅其终,以我二十年单薄的青春要想完全领悟庄子思想的精髓,未免有点痴心妄想。我不敢说我会提出如何精辟的见解,仅在这里,谈一谈对于庄子逍遥哲学的一点个人的想法。
记得我初中的时候,喜欢在乘公交车时胡思乱想,除了学习,心里想的最多的就是“我”这个东西,为什么我就只能是我而不能是另一个人,为什么我一出生这种我的思想就捆在我这一躯体里,为什么宇宙中会有一个“我”呢?“我”从哪里来的,宇宙又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为什么会存在?总之,这些问题一直困扰我至今,直到读了《庄子》,才开始有点明白。《齐物论》最后一段说从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自在飞舞的蝴蝶,十分开心得意,不知道还有庄周的存在。忽然醒过来,发现自己就是一个僵卧不动的庄周,不知道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由此可见,一般人是站在物的立场上来看待万物,万物之间是界限是分明的、确定的、不可逾越的,而庄子,他是站在“道”的立场上来看待万物,因而万物之间没有明确固定的界限,而是彼此一体,万物齐一;从道观万物,万物本质是一样的,物与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即“物化”
庄子的“物化”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一,庄周与蝴蝶“各有自然之分”,若是庄周,就接受自己是个“ 僵卧不动的”这样一个人;若是蝴蝶,那就自由自在地飞舞,尽情地享受生命的喜悦!其二,不管你是庄周还是蝴蝶,其实都是一个整体中的一小部分,而整体中的一切都在互相转化。物我同化,是一个忘物、忘我、与物具化、物我不分的庄子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庄子认为,现象是有所依赖的,不一样的,有分有化的;而本质则是无所依赖的,不分不化的。从现象上看,庄周和蝴蝶是具体的两个东西,是不一样的;但从本质上看,庄周和蝴蝶是一样的,都统归到道或一里。道有时化为庄周,有时化为蝴蝶,两者在外形上虽然有别,但它们都是道的外在物化现象。梦与现实 也都是道的外在物化现象。因此,无论是庄周、蝴蝶,还是梦、现实,它们究竟是什么,其实不必追求到底,因为从道的角度来看,什么都一样,万物齐一。以前所困扰我的关于“我”问题也不必要去追求了。“我”已存在于我的躯壳中,我由道而来,最终也将回归于道中去,我的存在与周围的事物都是虚幻的,只有我的思想,可以超脱我的躯壳无任何拘束地逍遥。我的思想不能被限制,它甚至能大过整个宇宙。
也许,庄子想要说的就是,世界的本源是虚无之道,我们拼了命追逐的东西可能根本不会为我们所拥有,名、利、是、非,都不过是过眼云烟,就连生存和性命也不是你所拥有的,是天地所赋予的,所以,我们不要执著于自我的存在,以为自己是主宰者,我们要做的,就是置身于自然,倾听天籁,学会如何去忘,忘却尘世一切束缚你心灵的东西,忘情,忘因物的得失而起的悲喜之情,以及对死亡的恐惧。齐物我,也就是“齐生死”。连生死都能淡然处之,还有什么东西是我们不能释怀的呢?如前面所说的,我们要在整体上看待万物的变化。既然一切变化都包含在整体中,我们又何必在意一时的得失成败呢?既然人生的起伏也在这个整体中,我们又何必在困境中放弃真实的自我呢?放弃自我,最后又能得到什么呢?所以,只有心灵和精神的自由、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境界才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
庄子所追求的是绝对的精神自由。他主张“吾丧我”,“吾”就是自我,是主观的精神世界;“我”即人的身体。“吾丧我”,就是摆脱身体的束缚,使精神活动超越而达到独立自由的境界。达到这种境界的自我超然物外,不牵挂人世间的一切,这样就实现了自我与道同体。既然要摆脱“我”,那么,“我”是生是死又有什么分别?有无相生,生死也一样,没有生,何来死,没有死,生又谈何说起?这样一来,生即死,死即生,“我”之死,就是“我”之生。
在庄子的眼里,生亦无喜,死亦何悲。妻子死后,他鼓盆而歌,他告诉惠施,生死就像四季的运行,循环不已,我们何必对四季有任何情绪反应?只要悟出了什么是“道”,生死早已不重要,因为那是合乎自然变化的。只有明白这种变化,才有逍遥之乐可言。
不管怎样,庄子逍遥游的境界我们无法达到,但如果真能听从心的呼唤,拥有精神的自由,“我”之死,又有何可俱呢?人生如梦,庄子也许就是想劝世人不要过于执着,眼前所有的一切总有走向终结的一天,只有心灵的自由才能给你无限的空间。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如尼采的这句话动摇了整个西方世界的信仰一样,庄子的一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同样震惊了处于战国烦乱形势下的人们,他的“绝圣弃知”使他成为一个异类,不容于世人。在庄子生活的那个年代,世界就像一个热闹的大树林,里面飞禽走兽,都怀着各自的目的,在百家争鸣的世界里不停地叫唤,而庄子就是其中的一个另类。
要谈论庄子,心里诚惶诚恐,他的智慧、他对世界的看法不是我能把握的。世界何其大,未闻其始,难觅其终,以我二十年单薄的青春要想完全领悟庄子思想的精髓,未免有点痴心妄想。我不敢说我会提出如何精辟的见解,仅在这里,谈一谈对于庄子逍遥哲学的一点个人的想法。
记得我初中的时候,喜欢在乘公交车时胡思乱想,除了学习,心里想的最多的就是“我”这个东西,为什么我就只能是我而不能是另一个人,为什么我一出生这种我的思想就捆在我这一躯体里,为什么宇宙中会有一个“我”呢?“我”从哪里来的,宇宙又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为什么会存在?总之,这些问题一直困扰我至今,直到读了《庄子》,才开始有点明白。《齐物论》最后一段说从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自在飞舞的蝴蝶,十分开心得意,不知道还有庄周的存在。忽然醒过来,发现自己就是一个僵卧不动的庄周,不知道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由此可见,一般人是站在物的立场上来看待万物,万物之间是界限是分明的、确定的、不可逾越的,而庄子,他是站在“道”的立场上来看待万物,因而万物之间没有明确固定的界限,而是彼此一体,万物齐一;从道观万物,万物本质是一样的,物与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即“物化”
庄子的“物化”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一,庄周与蝴蝶“各有自然之分”,若是庄周,就接受自己是个“ 僵卧不动的”这样一个人;若是蝴蝶,那就自由自在地飞舞,尽情地享受生命的喜悦!其二,不管你是庄周还是蝴蝶,其实都是一个整体中的一小部分,而整体中的一切都在互相转化。物我同化,是一个忘物、忘我、与物具化、物我不分的庄子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庄子认为,现象是有所依赖的,不一样的,有分有化的;而本质则是无所依赖的,不分不化的。从现象上看,庄周和蝴蝶是具体的两个东西,是不一样的;但从本质上看,庄周和蝴蝶是一样的,都统归到道或一里。道有时化为庄周,有时化为蝴蝶,两者在外形上虽然有别,但它们都是道的外在物化现象。梦与现实 也都是道的外在物化现象。因此,无论是庄周、蝴蝶,还是梦、现实,它们究竟是什么,其实不必追求到底,因为从道的角度来看,什么都一样,万物齐一。以前所困扰我的关于“我”问题也不必要去追求了。“我”已存在于我的躯壳中,我由道而来,最终也将回归于道中去,我的存在与周围的事物都是虚幻的,只有我的思想,可以超脱我的躯壳无任何拘束地逍遥。我的思想不能被限制,它甚至能大过整个宇宙。
也许,庄子想要说的就是,世界的本源是虚无之道,我们拼了命追逐的东西可能根本不会为我们所拥有,名、利、是、非,都不过是过眼云烟,就连生存和性命也不是你所拥有的,是天地所赋予的,所以,我们不要执著于自我的存在,以为自己是主宰者,我们要做的,就是置身于自然,倾听天籁,学会如何去忘,忘却尘世一切束缚你心灵的东西,忘情,忘因物的得失而起的悲喜之情,以及对死亡的恐惧。齐物我,也就是“齐生死”。连生死都能淡然处之,还有什么东西是我们不能释怀的呢?如前面所说的,我们要在整体上看待万物的变化。既然一切变化都包含在整体中,我们又何必在意一时的得失成败呢?既然人生的起伏也在这个整体中,我们又何必在困境中放弃真实的自我呢?放弃自我,最后又能得到什么呢?所以,只有心灵和精神的自由、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境界才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
庄子所追求的是绝对的精神自由。他主张“吾丧我”,“吾”就是自我,是主观的精神世界;“我”即人的身体。“吾丧我”,就是摆脱身体的束缚,使精神活动超越而达到独立自由的境界。达到这种境界的自我超然物外,不牵挂人世间的一切,这样就实现了自我与道同体。既然要摆脱“我”,那么,“我”是生是死又有什么分别?有无相生,生死也一样,没有生,何来死,没有死,生又谈何说起?这样一来,生即死,死即生,“我”之死,就是“我”之生。
在庄子的眼里,生亦无喜,死亦何悲。妻子死后,他鼓盆而歌,他告诉惠施,生死就像四季的运行,循环不已,我们何必对四季有任何情绪反应?只要悟出了什么是“道”,生死早已不重要,因为那是合乎自然变化的。只有明白这种变化,才有逍遥之乐可言。
不管怎样,庄子逍遥游的境界我们无法达到,但如果真能听从心的呼唤,拥有精神的自由,“我”之死,又有何可俱呢?人生如梦,庄子也许就是想劝世人不要过于执着,眼前所有的一切总有走向终结的一天,只有心灵的自由才能给你无限的空间。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