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以下三种解释:
一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二是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三是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和一般知识。
我个人理解。针对我们的教育对象,“文化”指的是运用文字的能力。那么,“情感类教材的文化解读”就应该是在情感类教材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我就以《第一次抱母亲》为例,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写的是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真实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深深的爱,更表达了一位孝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这是一篇情感型课文。如何让学生走进语言文字,体会到母亲的伟大,感悟到孝子的情怀,并从语言文字中走出来,感受到自己的母亲,感悟到自己也该表达爱,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这对于年龄尚幼的四年级学生来说的确不是很容易,他们还没有太多的经历,他们依然还处于被精心呵护的阶段,要体会母亲的爱意并要学会对母亲感恩,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就有赖于课堂的预设,有赖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更有赖于课堂的生成。老师的情感引领和表达的示范显得尤为重要。
这节语文课中,我运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创设情境。
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进入情感型课文的最佳途径,也培养了他们对同一类事物的概括能力。支玉恒老师说:“面对千差万别、个性迥异的学生,教师应当始终充满创新的意识,让自己的每一节课都能新意迭出,让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始终有新的感受和体验,始终对语文充满着兴趣和向往。”导入新课时,我用了母亲抱孩子的照片。这些照片较多是本校老师与子女的合影,也有学生与妈妈的合影,这就给学生一份情感的近距离;精读文章时,我用自己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情感储备,并结合学生即将回家的情况让学生再一次打开情感的闸门;布置的作业也是学生愿意做、愿意交流的。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不但内化了课文的语言,而且能用流畅真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使他们在课堂内与作者的情感成为零距离的亲密接触。
(2)培养质疑。
学贵有疑,在有疑处思考学习方是长进。所以,在出示课题时,就引导学生去质疑。如我是怎样抱母亲的?我为什么要抱母亲?在学习课文时更要让学生产生疑问:小护士为什么不愿离开?母亲为什么会流泪?在疑问中学会思考,在疑问中找到情感的共鸣,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学习。
(3)培养学生会抓关键词句读书思考的习惯。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语文能力,逐渐养成会抓关键词句读书思考的习惯,这是一种受益终身的语文学习方式。
(4)利用教师自身的资源。
要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单单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还是不够的,因为毕竟作者所描述的离学生实际很遥远,如何让这份相同的感情走到学生面前,教师自身的资源可以说是一种特别好的引领。老师用自己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经历去激发学生回忆经历。学生听着发生在自己老师身上的故事,感受着熟悉的人和事,情感之舟就会驶向自己心灵的港湾。因为这是学生身边新鲜的人与事,所以更容易调动他们的情感储备,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门,让倾诉成为课堂学习的需要。
(5)注重学生自我感悟。
当抽象的文字符号被学生用自我感悟去想象体悟的时候,这时的文字才是立体的,才是饱含情感的,也才是最能感动人的语文。
(6)让课堂表达成为课外实践。
让课堂表达成为课外实践,进而成为课外拓展与体验,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一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二是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三是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和一般知识。
我个人理解。针对我们的教育对象,“文化”指的是运用文字的能力。那么,“情感类教材的文化解读”就应该是在情感类教材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我就以《第一次抱母亲》为例,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写的是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真实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深深的爱,更表达了一位孝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这是一篇情感型课文。如何让学生走进语言文字,体会到母亲的伟大,感悟到孝子的情怀,并从语言文字中走出来,感受到自己的母亲,感悟到自己也该表达爱,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这对于年龄尚幼的四年级学生来说的确不是很容易,他们还没有太多的经历,他们依然还处于被精心呵护的阶段,要体会母亲的爱意并要学会对母亲感恩,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就有赖于课堂的预设,有赖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更有赖于课堂的生成。老师的情感引领和表达的示范显得尤为重要。
这节语文课中,我运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创设情境。
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进入情感型课文的最佳途径,也培养了他们对同一类事物的概括能力。支玉恒老师说:“面对千差万别、个性迥异的学生,教师应当始终充满创新的意识,让自己的每一节课都能新意迭出,让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始终有新的感受和体验,始终对语文充满着兴趣和向往。”导入新课时,我用了母亲抱孩子的照片。这些照片较多是本校老师与子女的合影,也有学生与妈妈的合影,这就给学生一份情感的近距离;精读文章时,我用自己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情感储备,并结合学生即将回家的情况让学生再一次打开情感的闸门;布置的作业也是学生愿意做、愿意交流的。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不但内化了课文的语言,而且能用流畅真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使他们在课堂内与作者的情感成为零距离的亲密接触。
(2)培养质疑。
学贵有疑,在有疑处思考学习方是长进。所以,在出示课题时,就引导学生去质疑。如我是怎样抱母亲的?我为什么要抱母亲?在学习课文时更要让学生产生疑问:小护士为什么不愿离开?母亲为什么会流泪?在疑问中学会思考,在疑问中找到情感的共鸣,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学习。
(3)培养学生会抓关键词句读书思考的习惯。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语文能力,逐渐养成会抓关键词句读书思考的习惯,这是一种受益终身的语文学习方式。
(4)利用教师自身的资源。
要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单单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还是不够的,因为毕竟作者所描述的离学生实际很遥远,如何让这份相同的感情走到学生面前,教师自身的资源可以说是一种特别好的引领。老师用自己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经历去激发学生回忆经历。学生听着发生在自己老师身上的故事,感受着熟悉的人和事,情感之舟就会驶向自己心灵的港湾。因为这是学生身边新鲜的人与事,所以更容易调动他们的情感储备,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门,让倾诉成为课堂学习的需要。
(5)注重学生自我感悟。
当抽象的文字符号被学生用自我感悟去想象体悟的时候,这时的文字才是立体的,才是饱含情感的,也才是最能感动人的语文。
(6)让课堂表达成为课外实践。
让课堂表达成为课外实践,进而成为课外拓展与体验,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