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的多元化、社会转型给中国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政治、文明等方面的影响,对于校园道德领域也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冲击。传统的校园道德教育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从道德理念、道德教育的内容以及道德教育的具体方式等方面,确立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树立与时俱进的道德教育内容,选择多元化的道德教育方式,构建出一个全新的道德体系,才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校园道德 道德教育 道德体系
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家涂尔干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能够适应政治社会和其未来所处环境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能够获得专业知识和生存技能,还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当前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中西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都进行着激烈的碰撞,整个社会面临着极具复杂的变化,尤其是在网络社会时代,价值观多元化成为趋势。面临这种状况,学校传统的道德体系受到了来自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挑战,如何加强道德教育、重构校园道德体系,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品德,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当前学校道德体系的现状
中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反映在校园道德体系中表现为传统的价值观念习俗正在逐步的退出,然而现代的道德价值观念尚未完全形成,新的现实情况带来新的道德难题,而这些道德难题,并未在传统的道德体系中找到解决方案。诸如留守子女的道德教育问题、农民工随迁子女的道德教育问题、学生分化问题、校园暴力低龄化问题等,这些都是在新的现实情况下形成的新的道德难题,而这些道德难题需要加强道德教育,改变传统教育模式,重构道德教育体系才能够得以解决。
1.道德教育地位弱化。随着现在升学压力的变大,大部分学校更加注意对学生考试技能的培训,这样功利化的教育目的,导致了在学校教育中忽视对学生道德价值的培养,而学生自身由于学业过重,本应该拥有的道德教育和道德活动被削弱,缺少培养正确价值观念的环境和条件。道德教育的弱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学校课程的设置方面更加注重考试的科目,而忽视了其他学科和课外活动。尤其是一些具有育人价值的学科,比如音体美等学科,这些学科虽然在考试中并没有那么重要,但是他们对于培养学生的素养有着积极意义,但大部分学校都并不重视这些学科。甚至一些授课老师也认为这些学科可有可无,甚至占用这些学科的时间教授考试科目。第二,在学生评价方面采取量化标准,成绩成为衡量学生整体素质的唯一标杆。在学校教育中,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其他的教育工作者都认为孩子的成绩好是最为重要的,而道德品质可以先放一放。他们甚至会形成这样的一种观念:如果一个孩子的成绩是好的,那么他的个人品德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相反,一个成绩不太好的孩子,他的个人品德往往也都会值得怀疑。
2.道德教育方式表面化。因为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的特殊时期,有许多特殊的道德难题出现,许多学校在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因为并没有形成完善的道德体系,只能针对每一个特定的问题进行道德教育,比如说,当出现留守儿童自杀的事件时,学校就会把道德教育的重点放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方面;而当校园霸凌现象在网络上被广泛关注的时候,学校又会转而把道德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学生行为的约束和规范上。这就是所谓的“应景式”道德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使校园道德教育流于形式,变成一件“走过场”的事情,只能被动跟随着热门话题来进行道德教育的方式,也不利于学校建立成熟完善的道德体系。
3.道德教育主流价值模糊。在当前社会,文化多元性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伴随着这种多元性的趋势,价值选择也更加的多元化,道德教育必然也不能再拘束于传统单一的价值领域。然而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如何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点,是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的困境所在。现代的青少年成长于一个文化选择多元化的时代,如何在丰富道德价值体验的前提下,仍然能够明晰主流价值观,并使青少年接受主流的道德价值观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是道德教育的关键。
二、加强道德教育,重构道德体系
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道德教育困境、重构校园道德教育体系,需要从道德理念、道德教育的内容以及道德教育的方式等多个方面入手。唯有多管齐下,才能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尽快构建出成熟的校园道德体系。
1.树立以人为本的道德理念。道德教育的理念决定着道德教育过程的整体走向,正如康德所说的,在道德与人的关系上,人是根本,因为人既是道德的创造者,同时也是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因此学校在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在制定、具体实施道德教育计划的任何阶段,都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其核心和根本。其次,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参与道德教育活动的主动性。毕竟,任何校园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能够树立起真善美的价值取向和高尚的理想信念。
2.确定与时俱进的道德教育内容。社会实践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根据社会需要灵活地确定自己的目标和策略,及时调整实践的具体内容。首先,校园道德教育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具体特点,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中学生,更加强调自我、喜欢张扬、个性叛逆,因此此时的道德教育就不能是一味的灌输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而应当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包容,在兼容并包的环境中让学生能够自觉认同主流的价值观念。同时,时代在变化,道德教育的内容要不断与时俱进。当前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逐渐形成,但市场经济的秩序还不完善,文化市场良莠不齐,校园道德教育应该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文明的要求和准则贯穿于道德教育的过程之中,使学生在价值选择上能够做到与国家和社会共进退。
3.选择多样化的道德教育方式。道德教育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教育方式的正确与否,因此,要构建全新的校园道德体系,必须树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教育方法。一方面,“实践出真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校园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道德教育的活动,投身于社会实践之中,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教育的一味灌输之中。例如可以多组织一些社会公益性的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上去,贡献自己的爱心,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借以鼓励她们树立乐于助人的思想道德品质。这种变“灌输式”为“参与式”的教育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道德教育方式的改变离不开其他社会力量的支持。例如学校可以联合一些社区或者家庭,多一些良性的互动。
三、结语
如何在青少年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是校园道德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然而在新经济时代之下,传统的道德教育体系已经不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道德教育面临着地位弱化,教育方式的表面化和流于形式,以及道德教育主流价值观模糊的困境。而要加强校园道德教育建设、重构道德体系,就必须从道德理念、道德教育的内容以及道德教育的具体方式等方面入手,树立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确定与时俱进的道德教育内容,选择多样化的道德教育方式,唯有如此,才能够尽快在校园里构建起一个全新的道德体系。
参考文献:
[1]爱弥尔·涂尔干著,陈金光等譯:《道德教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马林:《论当前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载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3]徐冬青:《关于学校道德教育重建的思考》[J].载于《复旦教育论坛》,2011年第4期.
作者简介:杨过房(1965.11—),男,大专,汉族。江西宁都人。现任职于江西省宁都县会同中学。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政治。
关键词:校园道德 道德教育 道德体系
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家涂尔干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能够适应政治社会和其未来所处环境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能够获得专业知识和生存技能,还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当前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中西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都进行着激烈的碰撞,整个社会面临着极具复杂的变化,尤其是在网络社会时代,价值观多元化成为趋势。面临这种状况,学校传统的道德体系受到了来自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挑战,如何加强道德教育、重构校园道德体系,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品德,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当前学校道德体系的现状
中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反映在校园道德体系中表现为传统的价值观念习俗正在逐步的退出,然而现代的道德价值观念尚未完全形成,新的现实情况带来新的道德难题,而这些道德难题,并未在传统的道德体系中找到解决方案。诸如留守子女的道德教育问题、农民工随迁子女的道德教育问题、学生分化问题、校园暴力低龄化问题等,这些都是在新的现实情况下形成的新的道德难题,而这些道德难题需要加强道德教育,改变传统教育模式,重构道德教育体系才能够得以解决。
1.道德教育地位弱化。随着现在升学压力的变大,大部分学校更加注意对学生考试技能的培训,这样功利化的教育目的,导致了在学校教育中忽视对学生道德价值的培养,而学生自身由于学业过重,本应该拥有的道德教育和道德活动被削弱,缺少培养正确价值观念的环境和条件。道德教育的弱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学校课程的设置方面更加注重考试的科目,而忽视了其他学科和课外活动。尤其是一些具有育人价值的学科,比如音体美等学科,这些学科虽然在考试中并没有那么重要,但是他们对于培养学生的素养有着积极意义,但大部分学校都并不重视这些学科。甚至一些授课老师也认为这些学科可有可无,甚至占用这些学科的时间教授考试科目。第二,在学生评价方面采取量化标准,成绩成为衡量学生整体素质的唯一标杆。在学校教育中,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其他的教育工作者都认为孩子的成绩好是最为重要的,而道德品质可以先放一放。他们甚至会形成这样的一种观念:如果一个孩子的成绩是好的,那么他的个人品德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相反,一个成绩不太好的孩子,他的个人品德往往也都会值得怀疑。
2.道德教育方式表面化。因为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的特殊时期,有许多特殊的道德难题出现,许多学校在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因为并没有形成完善的道德体系,只能针对每一个特定的问题进行道德教育,比如说,当出现留守儿童自杀的事件时,学校就会把道德教育的重点放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方面;而当校园霸凌现象在网络上被广泛关注的时候,学校又会转而把道德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学生行为的约束和规范上。这就是所谓的“应景式”道德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使校园道德教育流于形式,变成一件“走过场”的事情,只能被动跟随着热门话题来进行道德教育的方式,也不利于学校建立成熟完善的道德体系。
3.道德教育主流价值模糊。在当前社会,文化多元性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伴随着这种多元性的趋势,价值选择也更加的多元化,道德教育必然也不能再拘束于传统单一的价值领域。然而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如何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点,是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的困境所在。现代的青少年成长于一个文化选择多元化的时代,如何在丰富道德价值体验的前提下,仍然能够明晰主流价值观,并使青少年接受主流的道德价值观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是道德教育的关键。
二、加强道德教育,重构道德体系
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道德教育困境、重构校园道德教育体系,需要从道德理念、道德教育的内容以及道德教育的方式等多个方面入手。唯有多管齐下,才能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尽快构建出成熟的校园道德体系。
1.树立以人为本的道德理念。道德教育的理念决定着道德教育过程的整体走向,正如康德所说的,在道德与人的关系上,人是根本,因为人既是道德的创造者,同时也是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因此学校在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在制定、具体实施道德教育计划的任何阶段,都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其核心和根本。其次,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参与道德教育活动的主动性。毕竟,任何校园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能够树立起真善美的价值取向和高尚的理想信念。
2.确定与时俱进的道德教育内容。社会实践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根据社会需要灵活地确定自己的目标和策略,及时调整实践的具体内容。首先,校园道德教育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具体特点,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中学生,更加强调自我、喜欢张扬、个性叛逆,因此此时的道德教育就不能是一味的灌输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而应当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包容,在兼容并包的环境中让学生能够自觉认同主流的价值观念。同时,时代在变化,道德教育的内容要不断与时俱进。当前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逐渐形成,但市场经济的秩序还不完善,文化市场良莠不齐,校园道德教育应该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文明的要求和准则贯穿于道德教育的过程之中,使学生在价值选择上能够做到与国家和社会共进退。
3.选择多样化的道德教育方式。道德教育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教育方式的正确与否,因此,要构建全新的校园道德体系,必须树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教育方法。一方面,“实践出真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校园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道德教育的活动,投身于社会实践之中,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教育的一味灌输之中。例如可以多组织一些社会公益性的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上去,贡献自己的爱心,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借以鼓励她们树立乐于助人的思想道德品质。这种变“灌输式”为“参与式”的教育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道德教育方式的改变离不开其他社会力量的支持。例如学校可以联合一些社区或者家庭,多一些良性的互动。
三、结语
如何在青少年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是校园道德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然而在新经济时代之下,传统的道德教育体系已经不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道德教育面临着地位弱化,教育方式的表面化和流于形式,以及道德教育主流价值观模糊的困境。而要加强校园道德教育建设、重构道德体系,就必须从道德理念、道德教育的内容以及道德教育的具体方式等方面入手,树立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确定与时俱进的道德教育内容,选择多样化的道德教育方式,唯有如此,才能够尽快在校园里构建起一个全新的道德体系。
参考文献:
[1]爱弥尔·涂尔干著,陈金光等譯:《道德教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马林:《论当前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载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3]徐冬青:《关于学校道德教育重建的思考》[J].载于《复旦教育论坛》,2011年第4期.
作者简介:杨过房(1965.11—),男,大专,汉族。江西宁都人。现任职于江西省宁都县会同中学。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