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纲要》中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由此可见,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应当与幼儿的实际生活密切相连,幼儿生活既是幼儿园的科学活动的问题,又是幼儿解决科学活动的途径。 那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在《纲要》精神的指引下,让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真正贴近生活,让幼儿在生活中不断地获得丰富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知识、技能呢?
一、 日常科学活动——走出教室
幼儿天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了疑惑与兴趣,而科学活动正好满足了幼儿的这种探索欲望。科学活动产生于幼儿的生活,而生活情境又能帮助幼儿解决疑惑。这就要求教师突破按计划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把孩子从课堂教学的笼子里解放出来,在生活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尽量给他们“活”的教育。
首先是日常科学活动形式的生活化。日常生活中幼儿是自由的,不受各种常规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地说、做、想。过程组织生活化的策略就是联系幼儿生活,以触动幼儿的内心体验为核心,从创设情景中入手,根据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搭建幼儿内心体验的新平台,以深刻体验为基础,丰富幼儿的经验。例如在认识各种各样的车子时,我们先带孩子在幼儿园内观察老师们各种各样的车子,在观察中让幼儿随意的交谈,如车子的种类、车子的标志等等,适时地丰富了幼儿的认知范围,而且充分利用了我们学校这个丰富的大环境,并利用了“校车接送”这一资源,了解车子的组成还请司机叔叔做了详细的介绍。
二、科学实践活动——走进大自然
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大自然是知识的宝库,是活教材。”大自然中充斥着科学现象,无穷无尽的知识点,既能为孩子提供学习题材也能最有效地实现来源于生活,回归于活,学习身边的科学,解决身边的问题。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是幼儿的本能。置身在大自然中,他们可以直接去看、触摸、聆听、观察、探索。而切身的体验,全新的感受,对孩子来说将是一笔丰富的知识财富。
因此,结合我园“河阳文化”的特色活动,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和我们的环境优势,我们组织了孩子参观千亩桃园,参观豆腐坊等活动。并请桃园和豆腐坊的工作人员讲解介绍。在观察豆腐制作过程时,孩子们好奇地问着:“豆腐是用什么做的呢?”瞧,又一次极好的教育契机。这也充分说明了,孩子与环境的亲密接触中,是我们展开教育的最佳时机,也是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机。在探索中我们要抓住幼儿好奇的心理特征,捕捉点点滴滴的教育契机,让幼儿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科学教育渗透于一日活动中
在幼儿科学教育实践中,我们要树立“时时处处有教育”、“方方面面有科学”的观念。同时,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切实有效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做到科学教育时间生活化,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对幼儿进行“活”的教育,即渗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如组织孩子进行散步活动时,偶尔飘过的一片树叶、头顶飞过的一架飞机都会成为孩子关注的热点。这时我们就可以帮助幼儿认识和了解自然界,激发幼儿对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兴趣和探究之心。孩子们可以在塑胶地上走走,感受塑胶地的弹性;用落下的树枝搭自己喜欢的东西;在拣落叶时,有幼儿会问:“为什么树叶会掉下来?”幼儿们就可以相互交流各自的感受和发现,丰富和建构了新的知识和经验。可谓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孩子们会在运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生事物或事物的本质产生探究的欲望和激情,这个是什么、为什么、哪里去了的问题串联、累积、转化成了幼儿的自发生成活动。这时教师应该保护幼儿的这种好奇心,鼓励他们多质问,培养幼儿主动发现问题自主探索的精神。从孩子中捕捉有价值的问题,适时适宜地回应,并引导他们去探索。
一次,我倒了一大杯水,可是因为太烫不能喝。细心的扬扬看见了,说:“老师,我有办法让这杯水快快变冷!”扬扬的话引起了小朋友们的兴趣,很多孩子好奇地围了上来,于是 “让热水快点变冷”的科学探索活动应运而生了。猜想让水变冷的办法,围绕着“有什么办法让热水变冷”,我让孩子们充分猜想、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想法,并对不同意见提出质疑。孩子们的办法很多,“把热水杯放在冰箱里”“拿筷子在水里搅拌”“把热水放在窗上、让风吹冷”“用扇子扇风”“往杯里加冷水”等等。我鼓励他们用绘画的形式把想到的办法记录下来,以便进行实验。幼儿们能将学过的科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善于对生活中一些现象进行思考和探究,我想这就是科学活动的最终目的。
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中,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幼儿感兴趣的是具体生动的科学现象,他们學习是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更直接的经验。幼儿的科学教育,必须从幼儿的生活出发,利用幼儿身边的人和事,以适合幼儿的方式,去组织科学教育活动,让幼儿能回到自己的生活中,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周围的人、事、物及其关系,真正做到“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一、 日常科学活动——走出教室
幼儿天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了疑惑与兴趣,而科学活动正好满足了幼儿的这种探索欲望。科学活动产生于幼儿的生活,而生活情境又能帮助幼儿解决疑惑。这就要求教师突破按计划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把孩子从课堂教学的笼子里解放出来,在生活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尽量给他们“活”的教育。
首先是日常科学活动形式的生活化。日常生活中幼儿是自由的,不受各种常规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地说、做、想。过程组织生活化的策略就是联系幼儿生活,以触动幼儿的内心体验为核心,从创设情景中入手,根据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搭建幼儿内心体验的新平台,以深刻体验为基础,丰富幼儿的经验。例如在认识各种各样的车子时,我们先带孩子在幼儿园内观察老师们各种各样的车子,在观察中让幼儿随意的交谈,如车子的种类、车子的标志等等,适时地丰富了幼儿的认知范围,而且充分利用了我们学校这个丰富的大环境,并利用了“校车接送”这一资源,了解车子的组成还请司机叔叔做了详细的介绍。
二、科学实践活动——走进大自然
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大自然是知识的宝库,是活教材。”大自然中充斥着科学现象,无穷无尽的知识点,既能为孩子提供学习题材也能最有效地实现来源于生活,回归于活,学习身边的科学,解决身边的问题。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是幼儿的本能。置身在大自然中,他们可以直接去看、触摸、聆听、观察、探索。而切身的体验,全新的感受,对孩子来说将是一笔丰富的知识财富。
因此,结合我园“河阳文化”的特色活动,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和我们的环境优势,我们组织了孩子参观千亩桃园,参观豆腐坊等活动。并请桃园和豆腐坊的工作人员讲解介绍。在观察豆腐制作过程时,孩子们好奇地问着:“豆腐是用什么做的呢?”瞧,又一次极好的教育契机。这也充分说明了,孩子与环境的亲密接触中,是我们展开教育的最佳时机,也是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机。在探索中我们要抓住幼儿好奇的心理特征,捕捉点点滴滴的教育契机,让幼儿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科学教育渗透于一日活动中
在幼儿科学教育实践中,我们要树立“时时处处有教育”、“方方面面有科学”的观念。同时,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切实有效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做到科学教育时间生活化,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对幼儿进行“活”的教育,即渗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如组织孩子进行散步活动时,偶尔飘过的一片树叶、头顶飞过的一架飞机都会成为孩子关注的热点。这时我们就可以帮助幼儿认识和了解自然界,激发幼儿对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兴趣和探究之心。孩子们可以在塑胶地上走走,感受塑胶地的弹性;用落下的树枝搭自己喜欢的东西;在拣落叶时,有幼儿会问:“为什么树叶会掉下来?”幼儿们就可以相互交流各自的感受和发现,丰富和建构了新的知识和经验。可谓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孩子们会在运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生事物或事物的本质产生探究的欲望和激情,这个是什么、为什么、哪里去了的问题串联、累积、转化成了幼儿的自发生成活动。这时教师应该保护幼儿的这种好奇心,鼓励他们多质问,培养幼儿主动发现问题自主探索的精神。从孩子中捕捉有价值的问题,适时适宜地回应,并引导他们去探索。
一次,我倒了一大杯水,可是因为太烫不能喝。细心的扬扬看见了,说:“老师,我有办法让这杯水快快变冷!”扬扬的话引起了小朋友们的兴趣,很多孩子好奇地围了上来,于是 “让热水快点变冷”的科学探索活动应运而生了。猜想让水变冷的办法,围绕着“有什么办法让热水变冷”,我让孩子们充分猜想、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想法,并对不同意见提出质疑。孩子们的办法很多,“把热水杯放在冰箱里”“拿筷子在水里搅拌”“把热水放在窗上、让风吹冷”“用扇子扇风”“往杯里加冷水”等等。我鼓励他们用绘画的形式把想到的办法记录下来,以便进行实验。幼儿们能将学过的科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善于对生活中一些现象进行思考和探究,我想这就是科学活动的最终目的。
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中,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幼儿感兴趣的是具体生动的科学现象,他们學习是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更直接的经验。幼儿的科学教育,必须从幼儿的生活出发,利用幼儿身边的人和事,以适合幼儿的方式,去组织科学教育活动,让幼儿能回到自己的生活中,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周围的人、事、物及其关系,真正做到“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