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利用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 幼儿科学教育的过程,是教师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但从本质上说,它是幼儿自己的科学探究过程。在科学教育中,如果没有幼儿的探究过程,就不存在科学教育的过程。幼儿期是接受新知的关键期,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主动学习、探索的欲望很强,此时,教育者要关心幼儿身边的事物,给孩子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氛围,注意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那么幼儿探究的兴趣能得以激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就会高涨,也能保持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只有這样的科学教育才能使幼儿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
一、捕捉兴趣点,生成科学探究内容
俗话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孩子正处于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只有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是远远不够的。孩子的兴趣,决定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孩子们不断探究他们所生存的这个“未知”世界的动力源泉,是开展各项活动的前提和保障。顺应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并随时通过适当的引导,使孩子们在自己的关注点和经验基础上获得发展,有利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探究欲。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善于倾听孩子们对某种事物的不同看法,从中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同时应随着孩子的这一兴趣引导孩子们进一步探究。如过端午节时,有一个小朋友带了一个彩色的网兜,里面装着红鸡蛋,于是几个小朋友都围上去,讨论着“这网兜里的蛋是生的,还是熟的?为什么是红蛋呢?我家的蛋为什么不是红色的?”孩子们讨论着。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倾听孩子们的谈话,很快会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从中引出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究主题。如:“怎样辨别鸡蛋的生、熟” “蛋是从哪来的,蛋有什么作用?鸡妈妈是怎样孵小鸡的”等等。当孩子讨论蛋是生的还是熟的时,教师引导幼儿用简单的小实验如旋转红蛋看蛋的转速与生蛋的转速有什么不同?教孩子比较鉴别,并启发孩子们说一说还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蛋的生熟呢?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集中幼儿注意力,还可以生成新的科学探究的内容。
二、精心设计,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一)多方引导——激发探究欲望
任何科学探究都要经历一定的活动程序或阶段,尽管研究问题的方式、途径和手段不同,没有绝对统一的模式,但是无论是哪类科学研究,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都要经过一些类似的活动过程,如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得出结论等。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也特别强调“提出假设——动手操作——记录信息并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这四个环节。提出假设就是让幼儿在探究之前,先猜想可能出现的结果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其目的在于引导幼儿在动手之前先动脑,增强其活动的计划性,使活动有明确的指向和目的。动手操作是幼儿学科学的一个主要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能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引起幼儿探究的兴趣,同时也可让事实来说话,通过结果的真实性让孩子从亲历的事实中建构知识,形成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和理解。记录信息主要是在实验过程中以及结束后,让幼儿采用多种方法详细将实验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引起他们认知的变化和不断的反思。在经过假设和实验记录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形成自己的科学认识。表达交流。在实验过程中要能够用准确的、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述,与同伴进行交流;鼓励小组或者集体的讨论、质疑,其目的同样是进一步加深幼儿对科学研究本身的认识,同时使他们学会相互交流与分享经验、相互尊重与合作。如在“吹泡泡”这一活动中,为孩子们准备了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器,并提出问题:“不同形状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一样吗”让幼儿讨论,并在记录纸上按自己的猜想进行记录,在动手操作时,要求幼儿按记录纸上的记录逐个进行验证,并做好记录。鼓励幼儿将记录纸上的前后记录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并相互交流。
通过主观猜想和客观事实的验证,孩子们懂得了让事实说话的道理,体验到了操作活动的乐趣,明白了有的事情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我想: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教师要有一双善于捕捉孩子感兴趣的事物的眼睛,便能促进幼儿主动积极的探究。
(二)创设条件——提供探究平台
“幼儿有学习的需要,也有巨大的学习潜能”,幼儿喜欢尝试、喜欢发现、喜欢用各种形式表现自己。如: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实验材料──积塑、木块、石子、玻璃瓶等等,供幼儿探究沉浮的现象。在活动中,幼儿用这些材料分别做实验,探究它们在水里的情况,结果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有的幼儿发现木块是漂在水上的,一次又一次地尝试把它按下去,但只要手一松,木块就会漂上来。还有的幼儿发现玻璃瓶放进水里后,先是漂着的,过一会儿灌进了水,就慢慢地沉下去了;如果把玻璃瓶的盖子盖好不让水流入,它就不会沉下去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发现,对活动的兴趣也很浓。教师还组织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大胆地讲给大家听,并且进一步验证这些发现。最后,师生一起总结了今天的收获:“今天我们发现了很多秘密,这些东西有的会浮在水面上,有的是沉到水里的。知道了物体为什么会有沉、浮的现象,以后我们还要把别的东西放到水里,看看它们会是怎样的结果。”
(三)巧妙设计——拓展探究主题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才能有主动学习探索的欲望,而很多科学知识的探索与积累过程本身是枯燥乏味的。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注意从幼儿自身的实际出发,巧妙设计,来拓展孩子的科学探究主题。如大班科学活动:“认认电”。首先让幼儿操作电动玩具,并修理坏的电动玩具,启发幼儿懂得电池有电,电流有方向性的道理。然后让幼儿展开想象:“我发明的电器是什么样的。”然而有一位幼儿问是不是只要装对了电池就能动起来,老师不急着告诉答案,而是拿来导线、电珠、电池等,引导幼儿讨论“究竟是不是装对了电池,玩具就能动起来呢”,鼓励幼儿用实验材料动手进行实验,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灵活地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反问、动手实验的方法让孩子们自己寻找答案。把小小的“焦点”拓展成为又一个幼儿探索的主题。
三、挖掘资源,家长参与探究活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幼儿园的最佳合作伙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在幼儿教育中,家长对幼儿的影响至关重要。幼儿园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家长的参与必不可少。在每次的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前,我们通过“家长园地”“请您参与”等栏目,向家长传递一些科学教育方面的信息,并鼓励家长利用网络、家庭生活中的事物等来指导孩子进行家庭科学探究活动。如水的三态变化等,孩子在与家长共同探索过程中提出的许多问题让家长感到科学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家长来自各行各业,有些家长是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我们利用这些资源开展了“家长自愿者”活动。请家长进课堂给孩子们当“老师”,给孩子们讲解演示,会使孩子们感到新鲜,增强学习探究的兴趣,丰富知识与感受,同时也丰富了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内容。如请当化学老师的爸爸来园给孩子们做小实验;请当医生的姥姥、搞计算机研究的爷爷、亲历孩子成长的母亲来园给孩子们讲将他们身边的科学知识等等,这样,既调动了孩子们探究的热情,学到了科学知识,同时也密切了亲子关系。把家长请到幼儿园来直接给孩子上课,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而且可以促使他们不断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如何把高深的科学知识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教给孩子,从而促使家长不断思考,不断学习,进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总之,科学探究是幼儿学科学的核心,它需要社会、家庭、教师、幼儿的共同努力。通过探究活动,丰盈幼儿科学活动,带幼儿走进科学,让幼儿徜徉在科学的世界里。
一、捕捉兴趣点,生成科学探究内容
俗话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孩子正处于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只有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是远远不够的。孩子的兴趣,决定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孩子们不断探究他们所生存的这个“未知”世界的动力源泉,是开展各项活动的前提和保障。顺应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并随时通过适当的引导,使孩子们在自己的关注点和经验基础上获得发展,有利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探究欲。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善于倾听孩子们对某种事物的不同看法,从中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同时应随着孩子的这一兴趣引导孩子们进一步探究。如过端午节时,有一个小朋友带了一个彩色的网兜,里面装着红鸡蛋,于是几个小朋友都围上去,讨论着“这网兜里的蛋是生的,还是熟的?为什么是红蛋呢?我家的蛋为什么不是红色的?”孩子们讨论着。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倾听孩子们的谈话,很快会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从中引出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究主题。如:“怎样辨别鸡蛋的生、熟” “蛋是从哪来的,蛋有什么作用?鸡妈妈是怎样孵小鸡的”等等。当孩子讨论蛋是生的还是熟的时,教师引导幼儿用简单的小实验如旋转红蛋看蛋的转速与生蛋的转速有什么不同?教孩子比较鉴别,并启发孩子们说一说还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蛋的生熟呢?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集中幼儿注意力,还可以生成新的科学探究的内容。
二、精心设计,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一)多方引导——激发探究欲望
任何科学探究都要经历一定的活动程序或阶段,尽管研究问题的方式、途径和手段不同,没有绝对统一的模式,但是无论是哪类科学研究,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都要经过一些类似的活动过程,如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得出结论等。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也特别强调“提出假设——动手操作——记录信息并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这四个环节。提出假设就是让幼儿在探究之前,先猜想可能出现的结果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其目的在于引导幼儿在动手之前先动脑,增强其活动的计划性,使活动有明确的指向和目的。动手操作是幼儿学科学的一个主要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能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引起幼儿探究的兴趣,同时也可让事实来说话,通过结果的真实性让孩子从亲历的事实中建构知识,形成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和理解。记录信息主要是在实验过程中以及结束后,让幼儿采用多种方法详细将实验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引起他们认知的变化和不断的反思。在经过假设和实验记录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形成自己的科学认识。表达交流。在实验过程中要能够用准确的、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述,与同伴进行交流;鼓励小组或者集体的讨论、质疑,其目的同样是进一步加深幼儿对科学研究本身的认识,同时使他们学会相互交流与分享经验、相互尊重与合作。如在“吹泡泡”这一活动中,为孩子们准备了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器,并提出问题:“不同形状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一样吗”让幼儿讨论,并在记录纸上按自己的猜想进行记录,在动手操作时,要求幼儿按记录纸上的记录逐个进行验证,并做好记录。鼓励幼儿将记录纸上的前后记录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并相互交流。
通过主观猜想和客观事实的验证,孩子们懂得了让事实说话的道理,体验到了操作活动的乐趣,明白了有的事情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我想: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教师要有一双善于捕捉孩子感兴趣的事物的眼睛,便能促进幼儿主动积极的探究。
(二)创设条件——提供探究平台
“幼儿有学习的需要,也有巨大的学习潜能”,幼儿喜欢尝试、喜欢发现、喜欢用各种形式表现自己。如: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实验材料──积塑、木块、石子、玻璃瓶等等,供幼儿探究沉浮的现象。在活动中,幼儿用这些材料分别做实验,探究它们在水里的情况,结果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有的幼儿发现木块是漂在水上的,一次又一次地尝试把它按下去,但只要手一松,木块就会漂上来。还有的幼儿发现玻璃瓶放进水里后,先是漂着的,过一会儿灌进了水,就慢慢地沉下去了;如果把玻璃瓶的盖子盖好不让水流入,它就不会沉下去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发现,对活动的兴趣也很浓。教师还组织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大胆地讲给大家听,并且进一步验证这些发现。最后,师生一起总结了今天的收获:“今天我们发现了很多秘密,这些东西有的会浮在水面上,有的是沉到水里的。知道了物体为什么会有沉、浮的现象,以后我们还要把别的东西放到水里,看看它们会是怎样的结果。”
(三)巧妙设计——拓展探究主题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才能有主动学习探索的欲望,而很多科学知识的探索与积累过程本身是枯燥乏味的。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注意从幼儿自身的实际出发,巧妙设计,来拓展孩子的科学探究主题。如大班科学活动:“认认电”。首先让幼儿操作电动玩具,并修理坏的电动玩具,启发幼儿懂得电池有电,电流有方向性的道理。然后让幼儿展开想象:“我发明的电器是什么样的。”然而有一位幼儿问是不是只要装对了电池就能动起来,老师不急着告诉答案,而是拿来导线、电珠、电池等,引导幼儿讨论“究竟是不是装对了电池,玩具就能动起来呢”,鼓励幼儿用实验材料动手进行实验,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灵活地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反问、动手实验的方法让孩子们自己寻找答案。把小小的“焦点”拓展成为又一个幼儿探索的主题。
三、挖掘资源,家长参与探究活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幼儿园的最佳合作伙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在幼儿教育中,家长对幼儿的影响至关重要。幼儿园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家长的参与必不可少。在每次的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前,我们通过“家长园地”“请您参与”等栏目,向家长传递一些科学教育方面的信息,并鼓励家长利用网络、家庭生活中的事物等来指导孩子进行家庭科学探究活动。如水的三态变化等,孩子在与家长共同探索过程中提出的许多问题让家长感到科学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家长来自各行各业,有些家长是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我们利用这些资源开展了“家长自愿者”活动。请家长进课堂给孩子们当“老师”,给孩子们讲解演示,会使孩子们感到新鲜,增强学习探究的兴趣,丰富知识与感受,同时也丰富了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内容。如请当化学老师的爸爸来园给孩子们做小实验;请当医生的姥姥、搞计算机研究的爷爷、亲历孩子成长的母亲来园给孩子们讲将他们身边的科学知识等等,这样,既调动了孩子们探究的热情,学到了科学知识,同时也密切了亲子关系。把家长请到幼儿园来直接给孩子上课,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而且可以促使他们不断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如何把高深的科学知识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教给孩子,从而促使家长不断思考,不断学习,进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总之,科学探究是幼儿学科学的核心,它需要社会、家庭、教师、幼儿的共同努力。通过探究活动,丰盈幼儿科学活动,带幼儿走进科学,让幼儿徜徉在科学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