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曾经从事了六届高考文科综合科目的复习教学。从高考复习实践中深刻认识到:近几年来新课程高考命题更突出对生活有用地理的考察,联系实际,突出乡土地理特色,即命题逐渐走向实践化与生活化。很多高考试题都选择了密切联系我国和世界环境与人类发展的相关素材,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地理学科前沿,从地理角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全球变暖、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分布规律、焚风效应、特殊天气(雾、雾霾)的成因及分布等内容。这要求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极力加强和真正落实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下面以近两年来若干省区新课标高考试卷为例做简析。
2012年安徽文综卷30~31题
图11为我省平原地区某中学的操场和行道树示意图(晴天8:00前后,东操场大部分被行道树的树荫覆盖)。完成30~31题。
30. 为充分利用树荫遮阳,6月某日16:00—16:45该校某班同学上体育课的最佳场地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1.下列日期中,阳光照射行道树产生的阴影在地面转动角度最大的是
A. 5月1日
B. 6月1日
C. 7月1日
D. 8月1日
答案:30.A 31.C
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2卷)及37题
3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图6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6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2)读图6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3)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
综上所述,新课程地理高考命制更加注重地理学科特色(地域性、综合性、实践性),突出能力立意,注重对学生地理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不断发挥高考的导向作用,引导教学服务于实践与生活,并且更关注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有用的地理,关注学科的发展,不断提高命题的科学性。其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得以不断提升,更有利于选拔人才目标的实现。另外,从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2卷)可见,地理试题虽然没有涉及让学生望而生畏的地球的运动一章内容,但试题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如农业生产中地膜覆盖的作用与副作用,我国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相交处沙丘群的形成原因(狭管效应),并就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展开讨论,选择一种观点,提供论据。这些迹象表明地理学科对学生能力的考查重点正在逐步由模拟式的理论判断、分析、归纳向实际问题的探究转变,我把其称之为地理学科思维的实践化能力考查,这体现了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是“高中地理新课程应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现代化教育理念,反映地理学科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化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高三这一年,我特别给学生强调无论学习多忙,每天晚上的新闻联播一定要看,住校生看不上电视的,每天下午两节课后去图书馆,多看报纸、杂志,以及时地、大量地了解国内外大事。不能“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在课堂上也经常以近期发生的与地理学科相关的国内外大事为案例,让学生分析、探讨,来提高他们学科思维的实践能力。我还告诫学生不要忽视生活地理。有一道旅游地理题问:“去西藏旅游出发前应准备哪些生活用品?”。我们的学生大部分只能说出一两点“多带点吃的,多穿点”。这道题变向考查青藏高原的一些自然地理特征:高寒、缺氧、光照强。那你是不是应该考虑带上太阳镜、防晒霜、必备药品、小氧气瓶;青藏高原壮丽的雪域风光,独特的宗教建筑,你是不是还应带上相机。我们的孩子阅历浅,生活空间太狭小,准确地说缺乏理论指导生活和实践的能力。这种能力一方面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另一方面需要学生在有限的生活实践中有意识地通过锻炼来提高。这项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因为国家通过高考选拔的不是“书呆子”,而是能够学以致用的人才。
2012年安徽文综卷30~31题
图11为我省平原地区某中学的操场和行道树示意图(晴天8:00前后,东操场大部分被行道树的树荫覆盖)。完成30~31题。
30. 为充分利用树荫遮阳,6月某日16:00—16:45该校某班同学上体育课的最佳场地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1.下列日期中,阳光照射行道树产生的阴影在地面转动角度最大的是
A. 5月1日
B. 6月1日
C. 7月1日
D. 8月1日
答案:30.A 31.C
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2卷)及37题
3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图6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6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2)读图6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3)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
综上所述,新课程地理高考命制更加注重地理学科特色(地域性、综合性、实践性),突出能力立意,注重对学生地理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不断发挥高考的导向作用,引导教学服务于实践与生活,并且更关注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有用的地理,关注学科的发展,不断提高命题的科学性。其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得以不断提升,更有利于选拔人才目标的实现。另外,从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2卷)可见,地理试题虽然没有涉及让学生望而生畏的地球的运动一章内容,但试题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如农业生产中地膜覆盖的作用与副作用,我国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相交处沙丘群的形成原因(狭管效应),并就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展开讨论,选择一种观点,提供论据。这些迹象表明地理学科对学生能力的考查重点正在逐步由模拟式的理论判断、分析、归纳向实际问题的探究转变,我把其称之为地理学科思维的实践化能力考查,这体现了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是“高中地理新课程应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现代化教育理念,反映地理学科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化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高三这一年,我特别给学生强调无论学习多忙,每天晚上的新闻联播一定要看,住校生看不上电视的,每天下午两节课后去图书馆,多看报纸、杂志,以及时地、大量地了解国内外大事。不能“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在课堂上也经常以近期发生的与地理学科相关的国内外大事为案例,让学生分析、探讨,来提高他们学科思维的实践能力。我还告诫学生不要忽视生活地理。有一道旅游地理题问:“去西藏旅游出发前应准备哪些生活用品?”。我们的学生大部分只能说出一两点“多带点吃的,多穿点”。这道题变向考查青藏高原的一些自然地理特征:高寒、缺氧、光照强。那你是不是应该考虑带上太阳镜、防晒霜、必备药品、小氧气瓶;青藏高原壮丽的雪域风光,独特的宗教建筑,你是不是还应带上相机。我们的孩子阅历浅,生活空间太狭小,准确地说缺乏理论指导生活和实践的能力。这种能力一方面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另一方面需要学生在有限的生活实践中有意识地通过锻炼来提高。这项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因为国家通过高考选拔的不是“书呆子”,而是能够学以致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