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讲了不少作文模式,教了不少写作技巧,可是一到正式写作,学生还是感到无话可说,即便要写,也是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勉强凑合成章,从而干瘪无味,给人无病呻吟之感。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写作兴趣不浓,缺乏生活积累。
《课文课标》明确指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本质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可见,观察是指导学生作文的基础,也是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小学生具有年龄小,头脑简单,知识水平有限,词汇贫乏,见识面窄,思维能力和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等特点。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乐写文章,会写文章,写出紧贴生活的好文章呢?我通过一年多的实践,认识到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努力:即要指导学生观察,也要指导学生思考,还要指导学生积累,积累词汇、积累知识。观察、思维、积累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1 在观察中进行比较
观察事物是为了认识事物,怎样才能深刻地认识事物呢?在观察中进行比较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人与人的比较,可以深刻地认识人,认识人的思想、品质、能力以及贡献大小;通过物与物的比较,可以深刻地认识物,认识物的性质、状态以及用途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是作者刻划人物、揭示主题的重要方法。“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是将我和农夫进行比较,这种比较观察越深入,对比手法就越能恰到好处。我们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也必须指导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进行思维活动。
指导学生进行比较观察,必须向学生提供比较观察的条件。有个学生平时上课不够专心,比较自负。一次,利用秋游的机会,我和他在河滨走廊上谈心。我们漫步在走廊上,谈话中我发现他经常用脚去踢走廊边的小草。我灵机一动,对他说:“你观察观察扒地根,再观察观察狗尾巴草,看看这两者有什么区别?”经我提示,他惭愧地低下了头。晚上,他在《我的一天》这篇作文里写道:“我仔细观察路旁的两棵小草,一株是扒地根,它紧贴着地面,非常踏实;另一株是狗尾巴草,它身材细长,在秋风里摇头晃脑,好像很得意的样子。看着,想着,我的眼睛渐渐模糊了,面前仿佛出现了一个快活的少年——他摇头晃脑,自鸣得意,啊!他多么象狗尾巴草呀!联系平时的表现,我深深地自责:我为什么不能象扒地根那样贴着地面,扎根土壤,诚实谦逊呢?”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不仅学会了观察,更重要的是使认识产生了飞跃。
2 在观察中进行联想
联想,是思维活跃的标志之一。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最好的办法是从观察入手,边观察边指导。比如让学生观察春天的梨花、桃花,要他们想到秋天的丰硕果实,这就是接近联想;让学生观察家乡的美景,要他们想到改革开放,这就是因果联想;让学生观察蜜蜂的繁忙,要他们想到劳动人民的勤劳,这就是相似联想;让学生观察挺拔的苍松,要他们想到多姿的柳树,这就是对比联想,等等。总之,在指导学生观察的时候,要指导他们如何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地想开去。要使学生想得开,关键在于观察得深,观察得细,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即内在联系。一旦掌握这种内在联系,就能想得开、想得远。也只有想得开,想得远,才能文思泉涌,而不至于无话可说。
怎样在观察的“深”和“细”上下功夫呢?今年,我校搬迁到新校舍,剪彩时要求学生人人带一束塑料花。我紧扣时机,引导学生实践。我把一束美丽的塑料花插在花瓶里,然后,把它放在讲台上,让大家展开讨论。交流时,有同学从塑料花的美丽想到做花工人高超的手艺和辛勤劳动;有的同学从塑料花的新艳的色彩想到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谈到这些以后,课堂上热闹的场面逐渐变为安静,这说明同学们的观察已经深不下去了。于是,我在塑料花上洒上一点香水,顿时,教室里香味弥漫,沁人心脾。这时,好几个同学一下子举起手来,抢着说:“塑料花光有花的外在美,没有花的内在香。”由此,想到社会上各色各样的人……观察得越深入、越细致,联想就越丰富、越开阔。这堂课的实践使我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联想。
3 在观察中训练想象
我在一份报刊上看到这样的一幅画,画面上硝烟弥漫,乌云滚滚。在一片低洼的草地上,一个负伤的战士,他头上缠着绷带,双手拄着一根木棍,支撑自己的上身,艰难地向前爬,眼里充满坚信的目光。画题名叫《信念》。习作课上,我让同学们欣赏这幅画,起初大家还不太理解《信念》的意思。查字典以后,明白了“信念”就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的确信。“确信什么呀?”我提出这个问题以后,大家开始则茫然,因为画面本身没有这个答案;经过一小段时间后,则喜形于色,啊!他们开始想象了:“他确信的是能赶上队伍。”“他确信自己已能够找到老百姓。”“他确信革命必将取得胜利。”我肯定了他们的见解以后又问:“如果是赶队伍,那将是怎样的情形啊?”同学们想得更具体了,也许他碰到敌人设法隐蔽,也许他被敌人抓住而奋力反抗,也许饥饿难忍而以野草充饥,也许因伤口疼痛而昏厥过去,也许……同学们交流以后,接着我又问:“你们怎么知道他昏厥过去呢?”有的同学回答:他爬着向前,说明腿受重伤;他头部绷带上还有殷红的血迹,说明他随时有昏厥的危险。我说:象这样根据观察到的景象,运用推理创造出新的形象,这就叫推理想象。当然,我们说的想象,是以现实为基础的,具有正确方向的,有积极意义的合理的想象,决不是胡思乱想。
在指导学生观察和思维实践的时候,我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有的同学能察而有所得,思而有所获;有的学生却熟视无睹,百思而不解。这是什么原因呢?比如,我在上五年级第一单元作文时,让学生写校园的一个地方,观察校园里的升旗台,学生左看右看,就是写不出来。再比如,我也曾叫学生写一篇太空探索的科学幻想习作,学生左想右想,就是想得不够合理。这是什么原因?经调查了解,学生告诉我,写升旗台苦于辞汇贫乏,写科幻作品苦于缺乏天文和宇宙航行方面的有关知识。这就说明语言是观察和思维的必备条件,知识修养和生活经验是发展想象的重要依据。词汇丰富,观察越容易进行;知识越多,想象就越丰富,写文章就越能得心应手。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但从本源上说应该在指导学生观察思维和积累方面多下功夫,这样的习作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充满情趣和活力。
《课文课标》明确指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本质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可见,观察是指导学生作文的基础,也是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小学生具有年龄小,头脑简单,知识水平有限,词汇贫乏,见识面窄,思维能力和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等特点。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乐写文章,会写文章,写出紧贴生活的好文章呢?我通过一年多的实践,认识到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努力:即要指导学生观察,也要指导学生思考,还要指导学生积累,积累词汇、积累知识。观察、思维、积累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1 在观察中进行比较
观察事物是为了认识事物,怎样才能深刻地认识事物呢?在观察中进行比较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人与人的比较,可以深刻地认识人,认识人的思想、品质、能力以及贡献大小;通过物与物的比较,可以深刻地认识物,认识物的性质、状态以及用途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是作者刻划人物、揭示主题的重要方法。“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是将我和农夫进行比较,这种比较观察越深入,对比手法就越能恰到好处。我们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也必须指导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进行思维活动。
指导学生进行比较观察,必须向学生提供比较观察的条件。有个学生平时上课不够专心,比较自负。一次,利用秋游的机会,我和他在河滨走廊上谈心。我们漫步在走廊上,谈话中我发现他经常用脚去踢走廊边的小草。我灵机一动,对他说:“你观察观察扒地根,再观察观察狗尾巴草,看看这两者有什么区别?”经我提示,他惭愧地低下了头。晚上,他在《我的一天》这篇作文里写道:“我仔细观察路旁的两棵小草,一株是扒地根,它紧贴着地面,非常踏实;另一株是狗尾巴草,它身材细长,在秋风里摇头晃脑,好像很得意的样子。看着,想着,我的眼睛渐渐模糊了,面前仿佛出现了一个快活的少年——他摇头晃脑,自鸣得意,啊!他多么象狗尾巴草呀!联系平时的表现,我深深地自责:我为什么不能象扒地根那样贴着地面,扎根土壤,诚实谦逊呢?”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不仅学会了观察,更重要的是使认识产生了飞跃。
2 在观察中进行联想
联想,是思维活跃的标志之一。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最好的办法是从观察入手,边观察边指导。比如让学生观察春天的梨花、桃花,要他们想到秋天的丰硕果实,这就是接近联想;让学生观察家乡的美景,要他们想到改革开放,这就是因果联想;让学生观察蜜蜂的繁忙,要他们想到劳动人民的勤劳,这就是相似联想;让学生观察挺拔的苍松,要他们想到多姿的柳树,这就是对比联想,等等。总之,在指导学生观察的时候,要指导他们如何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地想开去。要使学生想得开,关键在于观察得深,观察得细,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即内在联系。一旦掌握这种内在联系,就能想得开、想得远。也只有想得开,想得远,才能文思泉涌,而不至于无话可说。
怎样在观察的“深”和“细”上下功夫呢?今年,我校搬迁到新校舍,剪彩时要求学生人人带一束塑料花。我紧扣时机,引导学生实践。我把一束美丽的塑料花插在花瓶里,然后,把它放在讲台上,让大家展开讨论。交流时,有同学从塑料花的美丽想到做花工人高超的手艺和辛勤劳动;有的同学从塑料花的新艳的色彩想到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谈到这些以后,课堂上热闹的场面逐渐变为安静,这说明同学们的观察已经深不下去了。于是,我在塑料花上洒上一点香水,顿时,教室里香味弥漫,沁人心脾。这时,好几个同学一下子举起手来,抢着说:“塑料花光有花的外在美,没有花的内在香。”由此,想到社会上各色各样的人……观察得越深入、越细致,联想就越丰富、越开阔。这堂课的实践使我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联想。
3 在观察中训练想象
我在一份报刊上看到这样的一幅画,画面上硝烟弥漫,乌云滚滚。在一片低洼的草地上,一个负伤的战士,他头上缠着绷带,双手拄着一根木棍,支撑自己的上身,艰难地向前爬,眼里充满坚信的目光。画题名叫《信念》。习作课上,我让同学们欣赏这幅画,起初大家还不太理解《信念》的意思。查字典以后,明白了“信念”就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的确信。“确信什么呀?”我提出这个问题以后,大家开始则茫然,因为画面本身没有这个答案;经过一小段时间后,则喜形于色,啊!他们开始想象了:“他确信的是能赶上队伍。”“他确信自己已能够找到老百姓。”“他确信革命必将取得胜利。”我肯定了他们的见解以后又问:“如果是赶队伍,那将是怎样的情形啊?”同学们想得更具体了,也许他碰到敌人设法隐蔽,也许他被敌人抓住而奋力反抗,也许饥饿难忍而以野草充饥,也许因伤口疼痛而昏厥过去,也许……同学们交流以后,接着我又问:“你们怎么知道他昏厥过去呢?”有的同学回答:他爬着向前,说明腿受重伤;他头部绷带上还有殷红的血迹,说明他随时有昏厥的危险。我说:象这样根据观察到的景象,运用推理创造出新的形象,这就叫推理想象。当然,我们说的想象,是以现实为基础的,具有正确方向的,有积极意义的合理的想象,决不是胡思乱想。
在指导学生观察和思维实践的时候,我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有的同学能察而有所得,思而有所获;有的学生却熟视无睹,百思而不解。这是什么原因呢?比如,我在上五年级第一单元作文时,让学生写校园的一个地方,观察校园里的升旗台,学生左看右看,就是写不出来。再比如,我也曾叫学生写一篇太空探索的科学幻想习作,学生左想右想,就是想得不够合理。这是什么原因?经调查了解,学生告诉我,写升旗台苦于辞汇贫乏,写科幻作品苦于缺乏天文和宇宙航行方面的有关知识。这就说明语言是观察和思维的必备条件,知识修养和生活经验是发展想象的重要依据。词汇丰富,观察越容易进行;知识越多,想象就越丰富,写文章就越能得心应手。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但从本源上说应该在指导学生观察思维和积累方面多下功夫,这样的习作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充满情趣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