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课题研究重在探索新课程改革条件下高中历史活动探究课操作原则和评价体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创新、勤于动手实践的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发展的眼光关注个体的发展,注意个体的差异性,使大多数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激发其成功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关键词】研究重点;改革条件下;评价体系;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5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2-0098-01
通过探究,改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优化了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统一的教育教学氛围,同时提高了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水平,活动课教学出新意。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研究重在强调学生在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创新,勤于动手实践的意识和能力,具备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等能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调坚持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意识,强调教育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互动过程,同时加强课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内容。历史活动探究课与常规历史的关系?历史活动探究课中,学生应得到如何的发展?历史活动探究课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怎样才能推动历史活动探究课的教学?历史活动探究课可以有哪些做为内容?通过这些研究构建高中历史活动探究课操作原则和评价评系,教学实践,从中概括提炼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性的对活动探究课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促进主体活动课教学的发展,从而构建高中历史活动探究课的教学模式。
2.研究方法:①行动研究法:专家、研究者、学生共同参与,设计、实施、考察、反思,使课题研究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基本模式:计划—实践—反思—再实践。
②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一般方法步骤:确定研究课题与对象——掌握相关参考资料——制定总结计划——搜集具体实事——进行分析综合——组织论证——总结研究成课。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为了使我们的教学符合时代要求,我们根据先进教育理论,充分体现教师的“导”完全为学生的“学”服务这一现代教学思想,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校本教研建设来探索形成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的探究性“活动课”历史教学模式。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历史活动课,以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使学生的历史学习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最终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主要有如下创新点:
1.教学目的性更明确:教师研究教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围绕学生和学习两个中心,回归教学的本意,在探究性历史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实践、探究”的学习精神,让学生能“自主地学,自主地做”,形成乐于协作,敢于探索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能够迎接学习中产生新问题的挑战,适应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2.课堂的开放性更广阔:教师开放地教,学生自主地学。教材、课外书、大自然与社会生活四环节互动互联,课堂有了更广阔的历史内蕴。历史活动课的开放性可体现在空间、时间、结论等方面,它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课题的操作性更方便:立足课堂,把教与学引向广阔的生活天地,大大解放了课堂教学。
四、活动课程理念下形成的基本教学模式
丰富多彩的人类历史,通过传递性课堂教学向学生讲解是教学的主要模式之一。除此之外的教学模式,都可以归属到活动课程的体系中。在课题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经过探究、实践、归纳总结出如下四类基本教学模式。
1.课堂讨论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根据各年级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具体设定的课时组织教学的。教学目的是巩固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分组交流时会带来观点的冲突、辩论的升级。学生参与性再掀高潮。
2.课外考察模式。课外考察是充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是中学历史活动课最常用的一种模式。总结的过程是归类和提升的过程,既要利用考察获取的资料,也要联系已学的书本知识。这是一个提高综合能力的阶段,也是最能体现教学成果的环节。
3.问题解决模式。问题解决模式是美国教育界20世纪80年代首先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在指导时要分阶段规定教学任务,各个时期形成前后呼应的特点。
五、主要研究成果和若干思考
1.改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本课题研究改变了过去学生跟在老师后面,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以前,大部分学生认为:“一个好的学生,就是上课要认真听老师课,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后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处在完全被动的学习状态。因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与乐趣。
2.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课题实践中,在通过教学手段的调整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我们注意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重视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中学习,把学习过程变成了学生实践、探究的过程。
3.优化了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统一的教育教学氛围。在历史活动课中,师生互动,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在课堂中起的是组织指导作用,老师教育学生以引导鼓励为主,师生关系平等而融洽,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优化了师生关系。
4.编写校本教材,活动课教学出新意。在成绩面前,我们也清楚看到高中历史活动探究课中折射的问题,我们不容乐观,更不能放弃,必须及时总结经验,认真反思。
1.评价问题。现行教育评价体制和升学考试的压力对活动课实践的冲击和影响,势必不利于历史活动探索课的开展和评价。
2.观念与认识的制约。有些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中不是积极主动的接受,而是被动中局限于简单完成任务。加上原有定式的影响,师生缺乏对教学理念的深刻认识,造成初始阶段的探究活动仅徘徊在参与程度,活动课质量不高又无法提升活动层次。随着课题的深入开展,一些人怕苦怕累,不敢深入探究,只停留在较低层面。
3.探索条件的制约。由于环境与客观实际条件的制约,给活动课带来许多困难,直接影响活动课的开展。
4.能力和素质的制约。由于诸多因素干扰,学生的人文基础差,自学程度低,判断历史现象和感知历史情景的能力有限,探究风气明显不足。这也需要教师在整个活动课中积极、合理引导学生。
伴随着课题研究的开展,我们课题组老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进一步增强了教科研意识、水平,有效的改善教学行为,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苦乐参半的探究活动,有摸索与困惑,有成功与喜悦,但作为教育者,我们会孜孜以求,不断探索,正如屈原《离骚》中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关键词】研究重点;改革条件下;评价体系;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5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2-0098-01
通过探究,改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优化了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统一的教育教学氛围,同时提高了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水平,活动课教学出新意。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研究重在强调学生在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创新,勤于动手实践的意识和能力,具备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等能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调坚持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意识,强调教育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互动过程,同时加强课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内容。历史活动探究课与常规历史的关系?历史活动探究课中,学生应得到如何的发展?历史活动探究课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怎样才能推动历史活动探究课的教学?历史活动探究课可以有哪些做为内容?通过这些研究构建高中历史活动探究课操作原则和评价评系,教学实践,从中概括提炼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性的对活动探究课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促进主体活动课教学的发展,从而构建高中历史活动探究课的教学模式。
2.研究方法:①行动研究法:专家、研究者、学生共同参与,设计、实施、考察、反思,使课题研究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基本模式:计划—实践—反思—再实践。
②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一般方法步骤:确定研究课题与对象——掌握相关参考资料——制定总结计划——搜集具体实事——进行分析综合——组织论证——总结研究成课。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为了使我们的教学符合时代要求,我们根据先进教育理论,充分体现教师的“导”完全为学生的“学”服务这一现代教学思想,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校本教研建设来探索形成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的探究性“活动课”历史教学模式。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历史活动课,以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使学生的历史学习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最终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主要有如下创新点:
1.教学目的性更明确:教师研究教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围绕学生和学习两个中心,回归教学的本意,在探究性历史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实践、探究”的学习精神,让学生能“自主地学,自主地做”,形成乐于协作,敢于探索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能够迎接学习中产生新问题的挑战,适应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2.课堂的开放性更广阔:教师开放地教,学生自主地学。教材、课外书、大自然与社会生活四环节互动互联,课堂有了更广阔的历史内蕴。历史活动课的开放性可体现在空间、时间、结论等方面,它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课题的操作性更方便:立足课堂,把教与学引向广阔的生活天地,大大解放了课堂教学。
四、活动课程理念下形成的基本教学模式
丰富多彩的人类历史,通过传递性课堂教学向学生讲解是教学的主要模式之一。除此之外的教学模式,都可以归属到活动课程的体系中。在课题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经过探究、实践、归纳总结出如下四类基本教学模式。
1.课堂讨论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根据各年级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具体设定的课时组织教学的。教学目的是巩固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分组交流时会带来观点的冲突、辩论的升级。学生参与性再掀高潮。
2.课外考察模式。课外考察是充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是中学历史活动课最常用的一种模式。总结的过程是归类和提升的过程,既要利用考察获取的资料,也要联系已学的书本知识。这是一个提高综合能力的阶段,也是最能体现教学成果的环节。
3.问题解决模式。问题解决模式是美国教育界20世纪80年代首先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在指导时要分阶段规定教学任务,各个时期形成前后呼应的特点。
五、主要研究成果和若干思考
1.改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本课题研究改变了过去学生跟在老师后面,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以前,大部分学生认为:“一个好的学生,就是上课要认真听老师课,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后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处在完全被动的学习状态。因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与乐趣。
2.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课题实践中,在通过教学手段的调整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我们注意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重视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中学习,把学习过程变成了学生实践、探究的过程。
3.优化了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统一的教育教学氛围。在历史活动课中,师生互动,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在课堂中起的是组织指导作用,老师教育学生以引导鼓励为主,师生关系平等而融洽,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优化了师生关系。
4.编写校本教材,活动课教学出新意。在成绩面前,我们也清楚看到高中历史活动探究课中折射的问题,我们不容乐观,更不能放弃,必须及时总结经验,认真反思。
1.评价问题。现行教育评价体制和升学考试的压力对活动课实践的冲击和影响,势必不利于历史活动探索课的开展和评价。
2.观念与认识的制约。有些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中不是积极主动的接受,而是被动中局限于简单完成任务。加上原有定式的影响,师生缺乏对教学理念的深刻认识,造成初始阶段的探究活动仅徘徊在参与程度,活动课质量不高又无法提升活动层次。随着课题的深入开展,一些人怕苦怕累,不敢深入探究,只停留在较低层面。
3.探索条件的制约。由于环境与客观实际条件的制约,给活动课带来许多困难,直接影响活动课的开展。
4.能力和素质的制约。由于诸多因素干扰,学生的人文基础差,自学程度低,判断历史现象和感知历史情景的能力有限,探究风气明显不足。这也需要教师在整个活动课中积极、合理引导学生。
伴随着课题研究的开展,我们课题组老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进一步增强了教科研意识、水平,有效的改善教学行为,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苦乐参半的探究活动,有摸索与困惑,有成功与喜悦,但作为教育者,我们会孜孜以求,不断探索,正如屈原《离骚》中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