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鉴赏的前提是理解,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美的因素,达到某种美的享受。在鉴赏诗歌时,鉴赏者首先接触其语言,并通过它来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形象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诗歌鉴赏特点 强化训练 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59-01
诗歌以其生动含蓄的语言,真挚醇美的情感,成为文学领域里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故而诗歌鉴赏自1993年在高考试题中出现后,深受广大中学教师的好评,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导向。
诗歌鉴赏的前提是理解,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美的因素,达到某种美的享受。在鉴赏诗歌时,鉴赏者首先接触其语言,并通过它来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形象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一、高考诗歌鉴赏的特点
纵观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可见其具有以下特点:
1.就选材而言
高考诗歌鉴赏题,在内容赏一般是短小精悍而且通俗易懂,在体式赏已涉及诗、词、曲等多种样式,在时代上已从唐、宋、元三代向现代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所选材料都与课文有着解不开的“情结”,常常是课本知识的迁移。
2.就题材而言
中国古典诗歌虽说是浩如烟海,但从题材的角度看,总有一些题材相同、情相近、手法相似的诗歌,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即事抒怀诗等几种类型。当然,这些诗很难有清晰额界限。阅读时,既要把握诗歌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功夫花在对诗词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
高考诗歌鉴赏题,一般以古诗为主,题目从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题目的设问角度在传承语句理解的特点外,还采取扩展式鉴赏。材料来自课外,但和课内都有必然练习。一般选取知名度较高,内涵丰富的诗篇,但难度并不大于教材中的同类作品,且一般不用教材外的典故。鉴赏角度广泛:(1)诗歌形象的鉴赏;(2)诗歌语言的鉴赏;(3)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4)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领悟。
这些都是公考检测的特点,我们在诗歌鉴赏时必须引起注意。
二、高考诗歌鉴赏的备考策略
中国诗歌富于抒情性,诗人的表现是情感式的,是通过抒情来表现主题。其次,诗歌通过创造意境来表达思想感情。意境是诗词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再次,诗歌是高度简练的,由于格律的限制,以简练的语言表现浓厚的意蕴。最后,由于入乐须依格律,诗歌富于音乐美。其音乐的节奏和韵律与内容传达的思想感情和谐一致,可以通过吟诵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鉴赏过程大致有三个阶段
1.“感觉”,对诗的形式或诗的形象的外在情状的反映。
2.“感染”,读者与诗人在思想感情上产生了共鸣。
3.“感触”,读者为诗的形所激发出的与之相关的一些感慨与思考。
在鉴赏过程中,不仅仅是读诗,更重要的是品诗,品尝出诗味,即品出情味、意味、兴味和韵味。我们是从现象、语言、表达方式、思想内容等方面品出诗味。
(二)诗歌鉴赏的必备条件
1.鉴赏者始终伴随着形象,融合着自己的思想情感。
2.鉴赏者总是充满着想象和联想投入诗的意境,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3.鉴赏者一直在审美活动中得到美感享受,对形象进行理性的认识和思考。
(三)诗歌鉴赏除了必须读懂语言,理解大意,了解作者及写背景等之外,还应把握其独特的特点。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强化训练:
1.通过吟诵体会诗情
诗歌格律的节奏和韵律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谐一致,古人写作诗文讲究“以声传情”,“声象相应”,那么,鉴赏者只有通过吟诵、品味,才能逐渐真切、清晰地感受到诗歌中描绘的形象,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感情,获得诗人当时对生活的体验,进而在思想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
2.把握诗的形象,领会诗的意境
诗人的感情蕴含在诗的形象和意境之中,这一特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尤为突出。诗忌直露,讲究含蓄,或情景交融,或写景寄情,或移情于景。因而领会诗的意境必须从把握诗的形象入手。在姜夔的《扬州慢》里,只有把握客观形象“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才能体会出作者由此产生的悲凉之感。
领会诗的意境首先应注意根据诗词的具体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从诗中的形象去探求诗人的情感,而不应先入为主,以对诗人的一般了解来生搬硬套。因为,李白的诗并非全部都是旷达的,同样,杜甫的诗也非全部都沉郁。其次对诗词形象的把握。意境的领会应由表及里,逐渐深入。分析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许多梦中美景,不能仅仅对景物特征做表层理解,,更应看到诗人的创作意图。再次,把握作品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把握形象,领会意境。
3.品味,推敲语言,领会情致理趣
中国诗歌力求语言精练,凝缩,字少意多,其情致理趣耐人寻味。“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数只船横浦,一声笛起山前。”其中的“拂”面,船“横”以表现情致,“月”落,“一”声以体现理趣,皆十分传神,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宁静的夏夜,值得推敲,体味。
4.感悟诗句外的曲致
诗贵含蓄,诗人往往将情致藏在诗句的背后,借咏物叙事或用典而有所寄托。李清照《如梦令》里“知否知否?影视绿肥红瘦”表达出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四)灵活运用答题技巧,准确解答问题
1.借技巧抓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
诗歌贵现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托物言志,叙事则是寓情于景等等。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达,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从而顺利解答关于主旨一类的考题。
2.按需要看搭配,注意表达合语境
诗歌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有一类考题是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做这类题,一要看词语的搭配,二要看表现方法的需要,三要看是否合乎句意,合乎诗境,从而达到排误存正。
3.读原诗据题干,综合思考反片面
有些对思想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的考题,往往采用以偏概全的方法设置迷惑,干扰考生。应试时,应把原诗,注释以及题干中提供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才能解答。
诗歌鉴赏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功夫,需要长时间的文学素养培养,急功近利,往往事与愿违。整体阅读是鉴赏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方法和首要的步骤。只有通过整体阅读才能对一首诗歌的内容、主旨、形象、意境等作出进一步的准确恰当的鉴赏与评价,因而,我们在指导考生解答诗歌鉴赏题的同时,也应指导考生对诗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全面去把握,相信诗歌鉴赏水平会有一个大的提高。
【关键词】诗歌鉴赏特点 强化训练 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59-01
诗歌以其生动含蓄的语言,真挚醇美的情感,成为文学领域里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故而诗歌鉴赏自1993年在高考试题中出现后,深受广大中学教师的好评,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导向。
诗歌鉴赏的前提是理解,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美的因素,达到某种美的享受。在鉴赏诗歌时,鉴赏者首先接触其语言,并通过它来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形象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一、高考诗歌鉴赏的特点
纵观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可见其具有以下特点:
1.就选材而言
高考诗歌鉴赏题,在内容赏一般是短小精悍而且通俗易懂,在体式赏已涉及诗、词、曲等多种样式,在时代上已从唐、宋、元三代向现代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所选材料都与课文有着解不开的“情结”,常常是课本知识的迁移。
2.就题材而言
中国古典诗歌虽说是浩如烟海,但从题材的角度看,总有一些题材相同、情相近、手法相似的诗歌,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即事抒怀诗等几种类型。当然,这些诗很难有清晰额界限。阅读时,既要把握诗歌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功夫花在对诗词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
高考诗歌鉴赏题,一般以古诗为主,题目从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题目的设问角度在传承语句理解的特点外,还采取扩展式鉴赏。材料来自课外,但和课内都有必然练习。一般选取知名度较高,内涵丰富的诗篇,但难度并不大于教材中的同类作品,且一般不用教材外的典故。鉴赏角度广泛:(1)诗歌形象的鉴赏;(2)诗歌语言的鉴赏;(3)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4)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领悟。
这些都是公考检测的特点,我们在诗歌鉴赏时必须引起注意。
二、高考诗歌鉴赏的备考策略
中国诗歌富于抒情性,诗人的表现是情感式的,是通过抒情来表现主题。其次,诗歌通过创造意境来表达思想感情。意境是诗词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再次,诗歌是高度简练的,由于格律的限制,以简练的语言表现浓厚的意蕴。最后,由于入乐须依格律,诗歌富于音乐美。其音乐的节奏和韵律与内容传达的思想感情和谐一致,可以通过吟诵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鉴赏过程大致有三个阶段
1.“感觉”,对诗的形式或诗的形象的外在情状的反映。
2.“感染”,读者与诗人在思想感情上产生了共鸣。
3.“感触”,读者为诗的形所激发出的与之相关的一些感慨与思考。
在鉴赏过程中,不仅仅是读诗,更重要的是品诗,品尝出诗味,即品出情味、意味、兴味和韵味。我们是从现象、语言、表达方式、思想内容等方面品出诗味。
(二)诗歌鉴赏的必备条件
1.鉴赏者始终伴随着形象,融合着自己的思想情感。
2.鉴赏者总是充满着想象和联想投入诗的意境,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3.鉴赏者一直在审美活动中得到美感享受,对形象进行理性的认识和思考。
(三)诗歌鉴赏除了必须读懂语言,理解大意,了解作者及写背景等之外,还应把握其独特的特点。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强化训练:
1.通过吟诵体会诗情
诗歌格律的节奏和韵律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谐一致,古人写作诗文讲究“以声传情”,“声象相应”,那么,鉴赏者只有通过吟诵、品味,才能逐渐真切、清晰地感受到诗歌中描绘的形象,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感情,获得诗人当时对生活的体验,进而在思想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
2.把握诗的形象,领会诗的意境
诗人的感情蕴含在诗的形象和意境之中,这一特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尤为突出。诗忌直露,讲究含蓄,或情景交融,或写景寄情,或移情于景。因而领会诗的意境必须从把握诗的形象入手。在姜夔的《扬州慢》里,只有把握客观形象“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才能体会出作者由此产生的悲凉之感。
领会诗的意境首先应注意根据诗词的具体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从诗中的形象去探求诗人的情感,而不应先入为主,以对诗人的一般了解来生搬硬套。因为,李白的诗并非全部都是旷达的,同样,杜甫的诗也非全部都沉郁。其次对诗词形象的把握。意境的领会应由表及里,逐渐深入。分析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许多梦中美景,不能仅仅对景物特征做表层理解,,更应看到诗人的创作意图。再次,把握作品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把握形象,领会意境。
3.品味,推敲语言,领会情致理趣
中国诗歌力求语言精练,凝缩,字少意多,其情致理趣耐人寻味。“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数只船横浦,一声笛起山前。”其中的“拂”面,船“横”以表现情致,“月”落,“一”声以体现理趣,皆十分传神,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宁静的夏夜,值得推敲,体味。
4.感悟诗句外的曲致
诗贵含蓄,诗人往往将情致藏在诗句的背后,借咏物叙事或用典而有所寄托。李清照《如梦令》里“知否知否?影视绿肥红瘦”表达出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四)灵活运用答题技巧,准确解答问题
1.借技巧抓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
诗歌贵现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托物言志,叙事则是寓情于景等等。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达,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从而顺利解答关于主旨一类的考题。
2.按需要看搭配,注意表达合语境
诗歌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有一类考题是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做这类题,一要看词语的搭配,二要看表现方法的需要,三要看是否合乎句意,合乎诗境,从而达到排误存正。
3.读原诗据题干,综合思考反片面
有些对思想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的考题,往往采用以偏概全的方法设置迷惑,干扰考生。应试时,应把原诗,注释以及题干中提供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才能解答。
诗歌鉴赏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功夫,需要长时间的文学素养培养,急功近利,往往事与愿违。整体阅读是鉴赏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方法和首要的步骤。只有通过整体阅读才能对一首诗歌的内容、主旨、形象、意境等作出进一步的准确恰当的鉴赏与评价,因而,我们在指导考生解答诗歌鉴赏题的同时,也应指导考生对诗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全面去把握,相信诗歌鉴赏水平会有一个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