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组单元以异国风情为主题,力求通过文本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引领学生去自主领略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这篇课文作者像拉家常似娓娓讲述着德国的风景民俗,又像在品一杯清茶似回味着一个通俗易懂、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比较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在设计本导学案时,坚持“以学生为本”,从“问题”入手,为学生“好学乐学”搭桥铺路,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全班展示探究等学习经历,通过初读、细读、品读层层深入的学习,使学生入情入境,感受异国的风情民俗。在学习中,学生可能对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运用缺乏了解,对揣摩文中蕴涵的情感和哲理缺乏深度,可以加之多媒体、情境创设、课外资料补充等多种手段,让学生走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感同身受品评与感悟。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地位。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地位。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同走进德国,去感受德国人的爱花之情。课堂上,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预设一: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花的脊梁”指的是什么?你们看,假设现在你们就坐在屋子里,花朵都朝外开,你们看到的只能是花的?
生:(齐读)脊梁。
师:当作者初次到德国,看到德国人都是把花的笑脸朝向窗外,而把花的脊梁对着自己,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吃惊、惊讶、奇怪、纳闷)
生:(齐读)是呀,德国人如此奇特的养花方式,多么令人惊奇呀!
师:作者把他的惊讶告诉了女房东,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女房东。这位像慈母一样的女房东“莞尔一笑”,这是怎样的笑?谁来笑着回答一下?
生:笑得多么平常呀,女房东觉得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所以她莞尔一笑地说——(生接正是这样!)正是怎样?(生交流),还有哪些语句?
预设二: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教师提问:“同学们觉得德国的街道怎么样?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学生们抢着回答:“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花的海洋。”徜徉在这花海般的街道上,欣赏着姹紫嫣红的鲜花,闻着阵阵迷人的花香,真是一种美的享受。难怪作者会发出赞叹。
共同展示,品读文本
预设一:在德国,美丽的仅仅是那些花吗?还有什么?你是从哪句知道的?德国的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 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 的花。教师总结:德国人正是这样,在种花与赏花间传递着一种快乐,他们通过种花给别人看诠释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美好的境界。说到这里,老师读一首小诗《给予》:如果你给我一条鱼;我就让你看到整个海洋世界;如果你给我一朵花;我就让你拥有一片花海;如果你给我一片树叶;我就让你看到整个树林……让我们每个人都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在自己心里;也在他人眼里。
预设二:转眼间35年过去了,当1980年,季老先生再次来到德国时,德国街头那美丽的花海,德国人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一直都没有改变,我们来看——这是作者故地重游后,写下的一段话。同学们,这样奇丽的景色,这样奇特的民族,难道不值得我们欣赏吗?
结束语
四五十年前,季老在德国留学的时候,看到了这样奇丽的景色;四五十年后,季老重返哥廷根,看到的依然是这样奇丽景色——假如你有机会去德国,去哥廷根,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目之所及,依然是——这样的景色,在中国看不到,在美国看不到,在法国也看不到。这是德国的特色,这是德国的文化。季老的这篇课文,为我们了解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打开了一扇奇特的窗。在接下来的课文中,我们将感受更多的异域风情,异国文化。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汾市教研室)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地位。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地位。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同走进德国,去感受德国人的爱花之情。课堂上,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预设一: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花的脊梁”指的是什么?你们看,假设现在你们就坐在屋子里,花朵都朝外开,你们看到的只能是花的?
生:(齐读)脊梁。
师:当作者初次到德国,看到德国人都是把花的笑脸朝向窗外,而把花的脊梁对着自己,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吃惊、惊讶、奇怪、纳闷)
生:(齐读)是呀,德国人如此奇特的养花方式,多么令人惊奇呀!
师:作者把他的惊讶告诉了女房东,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女房东。这位像慈母一样的女房东“莞尔一笑”,这是怎样的笑?谁来笑着回答一下?
生:笑得多么平常呀,女房东觉得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所以她莞尔一笑地说——(生接正是这样!)正是怎样?(生交流),还有哪些语句?
预设二: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教师提问:“同学们觉得德国的街道怎么样?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学生们抢着回答:“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花的海洋。”徜徉在这花海般的街道上,欣赏着姹紫嫣红的鲜花,闻着阵阵迷人的花香,真是一种美的享受。难怪作者会发出赞叹。
共同展示,品读文本
预设一:在德国,美丽的仅仅是那些花吗?还有什么?你是从哪句知道的?德国的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 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 的花。教师总结:德国人正是这样,在种花与赏花间传递着一种快乐,他们通过种花给别人看诠释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美好的境界。说到这里,老师读一首小诗《给予》:如果你给我一条鱼;我就让你看到整个海洋世界;如果你给我一朵花;我就让你拥有一片花海;如果你给我一片树叶;我就让你看到整个树林……让我们每个人都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在自己心里;也在他人眼里。
预设二:转眼间35年过去了,当1980年,季老先生再次来到德国时,德国街头那美丽的花海,德国人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一直都没有改变,我们来看——这是作者故地重游后,写下的一段话。同学们,这样奇丽的景色,这样奇特的民族,难道不值得我们欣赏吗?
结束语
四五十年前,季老在德国留学的时候,看到了这样奇丽的景色;四五十年后,季老重返哥廷根,看到的依然是这样奇丽景色——假如你有机会去德国,去哥廷根,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目之所及,依然是——这样的景色,在中国看不到,在美国看不到,在法国也看不到。这是德国的特色,这是德国的文化。季老的这篇课文,为我们了解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打开了一扇奇特的窗。在接下来的课文中,我们将感受更多的异域风情,异国文化。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汾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