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教学与高等教育间必然存在着衔接性。这种衔接性就意味着,素质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还关注到他们在大学学习阶段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的养成。素质教育的功能具有内隐性和长期性的特征。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学教学;功能定位;实践
关于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讨论已经持续了10多年,近年来又在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再次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从现有文献的论述可知,同行们大都就事论事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见解包括:素质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意义;如何在各学科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等。
诚然,上述研究成果在指导当前中学教学时肯定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建立狭隘视阈下的问题讨论,却无法在整体上优化对素质教育意义及具体实施的把握。作为基础教育部门的普通中学,其的中心任务是向高校输送合格人才。因此,中学教学与高等教育间必然存在着衔接性。这种衔接性就意味着,素质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还关注到他们在大学学习阶段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的养成。 由此,突破就事论事的狭隘视野,对于素质教育在中学教学中功能定位的认识就豁然开朗了。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中学教学与高等教育衔接中出现的问题
可以这么理解,中学阶段培养的通才而大学阶段培养的则是专才。惟有在中学阶段促进学生具备特定的素质,才能在大学这一分界线上朝向各自的专业领域进发。通过笔者与高校教师的交流后,在与高等教育衔接中出现的问题可概括如下:
(一)学生的问题意识缺乏
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表现在:(1)他们一般无条件的继承书本知识,而不去思考书本知识是否存在缺陷;(2)他们仍习惯于填鸭式的学习形态,尽管在认真记笔记却没有进行能动的思考。不难知晓,以上两个方面的表现实则是应试教育下的学习形态,而这种形态却严重影响到学生在大学阶段专业课程的学习。该问题的出现表明:中学在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时,应着重解决这个问题。
(二)学生的参与意识不足
与中学教学不中,高等教育阶段更加突出学生在课堂互动中进行学习。即教师引出一个知识点,然后引导学生围绕着该知识点在实践中的应用展开讨论。最后,在综合讨论结果形成共有的知识积累。但是据某高校教师反映,在进行上述互动教学时能够与自己形成互动的学生只占少数,而绝大多数学生则是消极的给予观望;并且,更加尴尬便是教师有时会自问自答。鉴于此笔者指出:目前中学所推崇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是否存在重形式、轻实质之嫌呢。
由此,以上学生在大学阶段所出现的学习困境,具有很强的习惯延续性。那就是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往往因突出学生在智力方面的素质培养,而忽略了对他们学习态度的积极塑造。
二、问题应对下的功能定位
以上问题或多或少的存在于各高校中,且具有全国性。关于这一点,许多媒体近年来也做过相应评论。那么,针对这些问题如何看待素质教学的功能定位呢。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认识:
(一)增进智育的功能
作为教育部门无论是中学还是高校,首先仍关注学生的智力水平。学生的智力水平惟有处于一定程度,才能适应高强度的学习环境。在传统中学教学中,一般假设学生的智力水平是确定的,只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教学。其实不然,在使得学生具备稳定的情绪和完善心智的同时,将有效的增强他们在智力发育水平。这也就表明,针对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而言,素质教育实施的好坏也将影响到他们的智力水平。
(二)增强感悟的功能
对于知识的习得不仅依靠自身的勤奋,还需要自身具有学习的悟性。拥有了这种感悟能力,便能使学生在触类旁通中获得存量更大的知识积累,且节约自己大量的时间。为此,当前普遍重视对学生引入问题意识、探究意识的培养,实则还在于增强他们的学习悟性。这也就构成了素质教育另一个不太被重视的功能。关于这一点,在学生进入到大学学习阶段时就能明显感知其的优越性来。
(三)提升合作的功能
合作是人类克服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知识存量能够无限积累的重要因素。学生无论是在中学还是在大学阶段,其在很多时候都须依赖于合作学习来获取知识。包括中学目前引入的“学案导学”模式,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环节便体现为合作学习;再包括在现阶段所提出的差异化教学模式,实则也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下来完成的。由此,素质教育在学生学习态度上的优化,将提升他们的合作能力。
三、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与具体的教学方法的应用不同,素质教育的上述功能具有内隐性和长期性的特征。内隐性体现在,这三项功能的释放具有潜移默化的形态;长期性则表明,学生上述能力的养成,需要在长期连续不断的刺激下来完成。
正因如此,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一)尊重学科教学的规律性
针对当前在素质教育领域提出的问题导向、探究式教学方法,笔者强调:应充分尊重学科教学的规律。一般而言,问题导向和探究方法更易应用在自然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中。而对于社会人文学科中的语文、历史、政治等课程,因其中包含着强烈的价值判断,若一味的引入上述教学方法则难免使学生在思维上以偏概全。这样一来,就影响到他们在智力发展中的思维全面和严密性。
(二)建立跨界教学的驱动性
所谓“跨界驱动”可以理解为,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应适时引入其它学科课程的知识。如,历史教师在讲授“鸦片战争”这章时,可以将学生先前所学语文课文《圆明园的毁灭》的知识点作为铺垫,这样将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感悟能力。与此同时,在理科教学中也可以引入人文信息,如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对风土人情的阐发。由此,通过跨学科教学的驱动就能增强学生的知识延展能力,构筑起知识的悟性。
(三)延伸学校教学的空间性
素质教育不单纯是中学教学范围的事情,同样也是学生家庭、社会的工作。为此,应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任务,延伸至他们的家庭领域和社会实践中。具体而言,教师在教学环节应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中设计出若干问题,学生在问题导向下结合现有资源展开探究性准备和完成活动。这样就自然放大了素质教育的功能。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了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参考文献:
[1]赵保福.浅谈中学素质教育[J]. 中华少年:教学版,2012(8).
[2]肖帝城.浅谈如何有效推进中学素质教育[J]. 中学教学参考,2011(33).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学教学;功能定位;实践
关于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讨论已经持续了10多年,近年来又在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再次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从现有文献的论述可知,同行们大都就事论事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见解包括:素质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意义;如何在各学科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等。
诚然,上述研究成果在指导当前中学教学时肯定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建立狭隘视阈下的问题讨论,却无法在整体上优化对素质教育意义及具体实施的把握。作为基础教育部门的普通中学,其的中心任务是向高校输送合格人才。因此,中学教学与高等教育间必然存在着衔接性。这种衔接性就意味着,素质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还关注到他们在大学学习阶段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的养成。 由此,突破就事论事的狭隘视野,对于素质教育在中学教学中功能定位的认识就豁然开朗了。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中学教学与高等教育衔接中出现的问题
可以这么理解,中学阶段培养的通才而大学阶段培养的则是专才。惟有在中学阶段促进学生具备特定的素质,才能在大学这一分界线上朝向各自的专业领域进发。通过笔者与高校教师的交流后,在与高等教育衔接中出现的问题可概括如下:
(一)学生的问题意识缺乏
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表现在:(1)他们一般无条件的继承书本知识,而不去思考书本知识是否存在缺陷;(2)他们仍习惯于填鸭式的学习形态,尽管在认真记笔记却没有进行能动的思考。不难知晓,以上两个方面的表现实则是应试教育下的学习形态,而这种形态却严重影响到学生在大学阶段专业课程的学习。该问题的出现表明:中学在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时,应着重解决这个问题。
(二)学生的参与意识不足
与中学教学不中,高等教育阶段更加突出学生在课堂互动中进行学习。即教师引出一个知识点,然后引导学生围绕着该知识点在实践中的应用展开讨论。最后,在综合讨论结果形成共有的知识积累。但是据某高校教师反映,在进行上述互动教学时能够与自己形成互动的学生只占少数,而绝大多数学生则是消极的给予观望;并且,更加尴尬便是教师有时会自问自答。鉴于此笔者指出:目前中学所推崇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是否存在重形式、轻实质之嫌呢。
由此,以上学生在大学阶段所出现的学习困境,具有很强的习惯延续性。那就是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往往因突出学生在智力方面的素质培养,而忽略了对他们学习态度的积极塑造。
二、问题应对下的功能定位
以上问题或多或少的存在于各高校中,且具有全国性。关于这一点,许多媒体近年来也做过相应评论。那么,针对这些问题如何看待素质教学的功能定位呢。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认识:
(一)增进智育的功能
作为教育部门无论是中学还是高校,首先仍关注学生的智力水平。学生的智力水平惟有处于一定程度,才能适应高强度的学习环境。在传统中学教学中,一般假设学生的智力水平是确定的,只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教学。其实不然,在使得学生具备稳定的情绪和完善心智的同时,将有效的增强他们在智力发育水平。这也就表明,针对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而言,素质教育实施的好坏也将影响到他们的智力水平。
(二)增强感悟的功能
对于知识的习得不仅依靠自身的勤奋,还需要自身具有学习的悟性。拥有了这种感悟能力,便能使学生在触类旁通中获得存量更大的知识积累,且节约自己大量的时间。为此,当前普遍重视对学生引入问题意识、探究意识的培养,实则还在于增强他们的学习悟性。这也就构成了素质教育另一个不太被重视的功能。关于这一点,在学生进入到大学学习阶段时就能明显感知其的优越性来。
(三)提升合作的功能
合作是人类克服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知识存量能够无限积累的重要因素。学生无论是在中学还是在大学阶段,其在很多时候都须依赖于合作学习来获取知识。包括中学目前引入的“学案导学”模式,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环节便体现为合作学习;再包括在现阶段所提出的差异化教学模式,实则也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下来完成的。由此,素质教育在学生学习态度上的优化,将提升他们的合作能力。
三、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与具体的教学方法的应用不同,素质教育的上述功能具有内隐性和长期性的特征。内隐性体现在,这三项功能的释放具有潜移默化的形态;长期性则表明,学生上述能力的养成,需要在长期连续不断的刺激下来完成。
正因如此,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一)尊重学科教学的规律性
针对当前在素质教育领域提出的问题导向、探究式教学方法,笔者强调:应充分尊重学科教学的规律。一般而言,问题导向和探究方法更易应用在自然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中。而对于社会人文学科中的语文、历史、政治等课程,因其中包含着强烈的价值判断,若一味的引入上述教学方法则难免使学生在思维上以偏概全。这样一来,就影响到他们在智力发展中的思维全面和严密性。
(二)建立跨界教学的驱动性
所谓“跨界驱动”可以理解为,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应适时引入其它学科课程的知识。如,历史教师在讲授“鸦片战争”这章时,可以将学生先前所学语文课文《圆明园的毁灭》的知识点作为铺垫,这样将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感悟能力。与此同时,在理科教学中也可以引入人文信息,如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对风土人情的阐发。由此,通过跨学科教学的驱动就能增强学生的知识延展能力,构筑起知识的悟性。
(三)延伸学校教学的空间性
素质教育不单纯是中学教学范围的事情,同样也是学生家庭、社会的工作。为此,应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任务,延伸至他们的家庭领域和社会实践中。具体而言,教师在教学环节应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中设计出若干问题,学生在问题导向下结合现有资源展开探究性准备和完成活动。这样就自然放大了素质教育的功能。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了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参考文献:
[1]赵保福.浅谈中学素质教育[J]. 中华少年:教学版,2012(8).
[2]肖帝城.浅谈如何有效推进中学素质教育[J]. 中学教学参考,20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