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可塑性最佳,对新奇的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和探索愿望。因此,在该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往往可以收到令人喜出望外的效果。本文立足于教学实践,简单阐述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措施,实属浅陋愚见,权当引玉之砖。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
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基于社会发展需要,落实德育教育越来越重要。小学语文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能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一、精心挖掘语文课文中的德育素材
现在的语文课本都设计了单元主题,每个单元主题蕴涵了一定的道德情操。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个单元主题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个单元的教育点,即每个单元主题可以运用文章的哪些内容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例如:六年级语文上册专题组织八单元,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感受自然》这一主题单元编入《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野”》等课文,课文内容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的美好情操,又能引导学生学会对自然界中一些现象产生兴趣,愿意去观察,去探索。又如“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单元收入《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等课文,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赤子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了这些课文,同学们为祖国的日新月异感到骄傲、自豪,并立志从小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这一些内容只要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抓住每单元的主题思想,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学生定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二、在“读”“想”“演”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自古以来,’“读”在语文教学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语言精炼优雅,意蕴深刻,境界动人,就是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小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爱美情趣的重要素材。教师可以采用激趣诵读法,引导学生对美的感知,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达到和古人相感应相契合的境界。也可以采用想象入境法教学生学习,教学中假如老师用自己的讲解或抄诗词大意的方式代替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不仅将活生生的诗词弄得索然无味,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所以应该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去呈现诗词中的形象,从而获得美的体验和创造。除了老师的引导之外,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图片展示、多媒体呈现等辅助方式来进行,进一步让他们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从而感悟形象。还可以采用激情表演法,让学生将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诗词内容用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如《寻隐者不遇》一诗,可以让学生扮演“童子”和“寻师者”,以便将寻师者那急切、惆怅的形象表现出来。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实践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实践活动,是对语文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形成个性的另一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可以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品质;可以培养学生爱国、爱人民、立志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品德。这些体验活动的积聚,会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和发现自我,进而转化为一种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使思想品德的养成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意识。
四、小组合作学习法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内容往往更能得到开发,一些隐藏的德育知识在小组交流讨论中会得到展现,促进学生对于自身的思考以及今后的规划。比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通过自主预习以及教师讲解只能感受到小兴安岭的美,以为文章就是表达了作者对于小兴安岭的赞美之情。但是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在多人的讨论和“头脑风暴”中,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感知到作者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从对某个地点的赞美拓展到对祖国的热爱,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树立报效祖国的决心。
五、在语文教學中进行德育要有适度性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的德育越来越受重视,但是教育不能一味地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德育,而是要有适度性,使得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既能有效掌握语文课本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又能有效获得思想境界的提升,让德育教育有效进行,双管齐下,才能让学生得到综合发展。例如,在学习《梅花魂》这一课时,可能以很多小学生的思维是无法有效理解文章当中的“祖父”对祖国的思念、眷恋之情的,那么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为了德育而进行德育,强行将爱国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这样不仅达不到良好的德育的目的,还会造成语文教学效率的降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教育,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有效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文字表达能力,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成果。同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受到他人精神的感染,有效对学生道德品质进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得到综合性发展。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应该有效利用这个优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渗透,使得学生不仅能够有效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文教学成果,还能有效丰富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使得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精神素养能够得到全方位提升,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
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基于社会发展需要,落实德育教育越来越重要。小学语文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能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一、精心挖掘语文课文中的德育素材
现在的语文课本都设计了单元主题,每个单元主题蕴涵了一定的道德情操。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个单元主题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个单元的教育点,即每个单元主题可以运用文章的哪些内容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例如:六年级语文上册专题组织八单元,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感受自然》这一主题单元编入《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野”》等课文,课文内容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的美好情操,又能引导学生学会对自然界中一些现象产生兴趣,愿意去观察,去探索。又如“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单元收入《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等课文,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赤子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了这些课文,同学们为祖国的日新月异感到骄傲、自豪,并立志从小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这一些内容只要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抓住每单元的主题思想,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学生定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二、在“读”“想”“演”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自古以来,’“读”在语文教学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语言精炼优雅,意蕴深刻,境界动人,就是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小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爱美情趣的重要素材。教师可以采用激趣诵读法,引导学生对美的感知,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达到和古人相感应相契合的境界。也可以采用想象入境法教学生学习,教学中假如老师用自己的讲解或抄诗词大意的方式代替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不仅将活生生的诗词弄得索然无味,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所以应该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去呈现诗词中的形象,从而获得美的体验和创造。除了老师的引导之外,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图片展示、多媒体呈现等辅助方式来进行,进一步让他们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从而感悟形象。还可以采用激情表演法,让学生将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诗词内容用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如《寻隐者不遇》一诗,可以让学生扮演“童子”和“寻师者”,以便将寻师者那急切、惆怅的形象表现出来。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实践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实践活动,是对语文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形成个性的另一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可以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品质;可以培养学生爱国、爱人民、立志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品德。这些体验活动的积聚,会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和发现自我,进而转化为一种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使思想品德的养成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意识。
四、小组合作学习法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内容往往更能得到开发,一些隐藏的德育知识在小组交流讨论中会得到展现,促进学生对于自身的思考以及今后的规划。比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通过自主预习以及教师讲解只能感受到小兴安岭的美,以为文章就是表达了作者对于小兴安岭的赞美之情。但是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在多人的讨论和“头脑风暴”中,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感知到作者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从对某个地点的赞美拓展到对祖国的热爱,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树立报效祖国的决心。
五、在语文教學中进行德育要有适度性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的德育越来越受重视,但是教育不能一味地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德育,而是要有适度性,使得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既能有效掌握语文课本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又能有效获得思想境界的提升,让德育教育有效进行,双管齐下,才能让学生得到综合发展。例如,在学习《梅花魂》这一课时,可能以很多小学生的思维是无法有效理解文章当中的“祖父”对祖国的思念、眷恋之情的,那么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为了德育而进行德育,强行将爱国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这样不仅达不到良好的德育的目的,还会造成语文教学效率的降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教育,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有效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文字表达能力,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成果。同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受到他人精神的感染,有效对学生道德品质进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得到综合性发展。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应该有效利用这个优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渗透,使得学生不仅能够有效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文教学成果,还能有效丰富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使得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精神素养能够得到全方位提升,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岑,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1.68.
[2]孙丽,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课外语文,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