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自然的朗读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blinze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是《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但2011年版里增加了下面一段话,“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课标增加的这段话,提倡自然朗读重在一个“自然”上,就像说话那样自然,但又不等同于说话,也不是简单地念字,而是融入了朗读者对作品的感知、感觉和感受。朗读者得心应“口”,听者才能心从耳顺。怎样做到朗读“自然”,笔者以为,以下几个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在阅读教学上下足功夫
  不论是教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文章,或是教说明文或说理文,都应该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憎爱之情,褒贬之义,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所以只有先在阅读教学上下足功夫,才能轻松地在朗读教学中出彩。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不同个性,引导学生或体会文本的感情美;或再现文本的形象美;或感受文本的语言美。例如《第一次抱母亲》《花瓣飘香》这类课文,文本体现出来的感情十分美好,很能打动人。可以通过朗读,体会文本的感情美,以自己的人生经验,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而《泉城》《九寨沟》这类课文则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使之在学生心中形成“内心视象”,当自己的“内心视象”与作者契合了,也就深得文章的意旨了。朗读起来才能以“情”动声,而不矫揉造作。
  二、教师要加强示范朗读
  出色的朗诵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营造出令人沉迷的艺术氛围,加强范读,要求教师一定要练好朗诵的基本功,要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熟练掌握朗诵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朗诵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感受力。
  而低年级学生学习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他们年幼少知,理解能力差,所以,有感情地朗读对儿童来说很难,这样就需要教师正确、耐心地去指导、范读,教给他们读的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为他们到高年级时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都须做到用普通话范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多音字及变调、轻音、儿化音;其次,教师在范读时要注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让孩子们在教师的范读中体会到逗号停一停,句号换口气的停顿方法。时间长了,学生很快就会掌握朗读停顿的方法,正确地朗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读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态,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
  三、加强朗读的指导和督促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诵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地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深入浅地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特别是最后两个层次,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诵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看法又都是深邃的,有鲜活生命力的,是植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此时的朗诵就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
  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布置朗诵预习作业,课堂上要检查,检查后要有中肯的评价,具体的指导,应适当给予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课后还要布置朗诵作业,不仅读课外的美文,鼓励学生对文质兼美的文章熟读成诵。
  四、开展活动,感受朗读的情趣
  有的文本,故事性很强,用对话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这样的文本,在读人物对话时,就要比较夸张地演读,极力模拟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情状。如《三顾茅庐》一文,用对话塑造了刘备、张飞、诸葛亮等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读的时候就要置身文境,把自己当作里面的人物形象,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刘备的求贤若渴,张飞的鲁莽。这也是一种“自然”。
  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让学生有兴趣读呢?我想到了让学生演课本剧,一些故事性强的课文就比较适合演一演,我让学生自主组成“剧团”,分配角色演一演,还要一个“导演”,这个“导演”必须朗读特别出色的,“演员”有什么不到位的地方,“导演”可以及时指正。最后从侧重人物语言方面,评选出最佳“演员”,看进步大小评选出最佳“导演”,最佳“剧团”。有了这些小光环,学生们更起劲了,只要有时间就研究台词,反复朗读;有的“剧团”为了得奖,私底下请老师帮忙,纠正读得不自然的地方。这样可以使朗读更生活化。
  正如叶圣陶所说:“朗读的时候,对于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综上所述,自然而然的朗读才能读出感情,读懂作者的心境,才能顺理成章的理解透文本。这样朗读就能做到像叶老和《课标修订稿》中说的“感情自然”了。
其他文献
小学美术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感知美、赏析美和创造美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在学生进行美术创作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学生有临摹画面到创作画面的过程中着重学生观察、创新、联想等多种能力,以不断提升学生绘画表现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强化意义,提升学生敏锐观察能力  美术创作的基础是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提升。有人曾经说过,世界生活中其实并不缺乏美,重要的是缺乏欣赏美的眼睛。只有拥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学生才能临摹
《劳动与技术》是一门新的学科,是一门学习日常生活与简单劳动的常识、技能的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具有技能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它与人们生活、社会、生产等联系非常紧密,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技能基础学科。通过《劳技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劳动教育,传授劳动技术,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素质和健康个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新课程改革思路和《浙江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纲要(试
在许多课堂教学乐器中,竖笛既经济又实用,深受广大老师的青睐。但说起竖笛教学,很多老师都会皱起眉头。竖笛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表现和享受音乐的过程。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持之以恒的训练,一旦进入学习就必须付出艰苦卓绝的脑力加体力的劳动。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喜欢竖笛,让竖笛真正的走进课堂,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呢?     一、充分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竖笛教学中,培养学
要使美育有机地渗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要使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能落到实处,就需要运用恰当的美育策略。笔者以《荷花》一课的课堂教学为例,从课堂教学的“起”“承”“转”“合”四个层次来谈美育策略的实施。  一、“起”——引人入胜,感受美  对于一堂课来讲,“起”就是导语,通过导语把本堂课要学的内容、要完成的目标导出来,引人入胜,让学生初步感受文本之美。导语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开门见山,也可以委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实践中常常余音未了,出现“上不完”现象,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探究内容过多过繁、探究材料喧宾夺主、探究方法欠缺指导等。针对这些现象,笔者围绕探究内容、探究材料、探究引领、探究延伸等4方面提出建义,让“上不完”的探究课成为不用“再探究”的探究课,从而真正成为有效的探究课堂。  一、探究现象  “上不完”的探究课,通常有以下这些原因所致。  (一)探究内容过多过繁  探究课的内容不
时间:2012年3月27日、4月10日  地点:四(4)班、四(1)班教室  一、观察缘起  在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很辛苦,學生学得很痛苦。教学过程中多灌输验证,少启发探讨;多职责压抑,少宽容引导;多包办限制,少激励创新。尤其是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是空泛,低质、缺乏策略的。课堂上只有严肃的单一对话,只有单调的文本剖析,学生昏昏欲睡,个性得不到张扬,思维得不到开放。因此长期
新课程实施以来,由于广大数学教师和研究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勇于探索,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走进数学课堂,我们真正地感受到新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生机和活力。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由于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理解上还不到位,导致种种实践行为上的偏差,使数学课堂教学走入了一些新的误区,从而出现了数学课堂教学无效或低效的现象。因此,如何走出这些教学误区,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不知道我们的同行们,有没有发现自己的音乐课堂很多时候都会出现以下的几个画面:  画面一:老师正在讲着黑板上的乐理知识,学生们有的很认真,可是有的学生却是一片茫然,从他们空洞的的眼神里,其实我们心里最清楚,此刻他们的思绪早已飞出九霄云外……  画面二:老师正在弹奏某首歌曲时,有的学生在听在唱,有的却以音乐书做盾牌,进行着自己的小游戏,上演着“掩耳盗铃”的故事……  画面三:像是搞地下站似的,音乐书下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意义。情感维系着兴趣,没有情感的培养,便没有兴趣的存在,缺乏兴趣,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主動性和积极性,教学将难以成功。学生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才能进入数学教学创设的情境之中,才能尽心去体味,领悟教学内容,掌握并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素质。下面就多年的教学教研实践,浅谈一些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一、热爱学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这个双边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做到爱学、想学、会学、乐学?。  一、融洽师生关系,促使学生“爱学”  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在教与学中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情趣。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师生之间只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