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才骚

来源 :杭州·生活品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zn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能因为年纪的缘故,最近常把青山和乡愁挂在嘴上了,但凡有朋友说去乡下看看,不管有没有杀猪饭,我都是积极响应者。
  陶渊明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公显然是个有眼光的人,不是超前,而是超后。
  陈子昂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可理解成是有人在跟他玩一个捉迷藏的游戏。
  孟浩然说“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我想他怎么不叫上我呢,我打个的就过去了。
  好在终于有人叫我了。驱车半个小时,就到了一处叫蟠龙山居的地方,一座孤零零的房子,朋友说,这是爷爷留下的祖屋。
  爷爷70多,奶奶90多,都是高寿时才走的。奶奶走后老屋就荒芜了,如同我们这个时代荒芜的内心。几年前,父亲说:“要不把这房子退给村里吧,还有五千块钱好拿呢。”朋友想了想之后,最后是他拿出了五千块钱给了父亲,说你帮着去修一修吧。
  这一修就是五六年,修一座乡野老屋,修田园之花草瓜蔬,同时也就是修辞和修心。于是就有了这蟠龙山居,有了呼朋唤友,有了觥筹交错。第一次去时还是夏天,一边喝酒,一边喂蚊子。且想,这蚊子也是原生态的吧。山居前一坐,竟不想起身了,极目远山山青云白,叙叨时光之碎片;近观甲虫静卧瓜叶,佯问此山有虎否,笼在何处是否上锁?
  你懂的。
  我先是被树上的桃子所吸引,一摸二摘三咬,谢老师说,一分钟前魂灵势儿还在树上……我因是孙猴子转世,桃子于我,自然不用多客气了。
  抹完嘴巴再打量“蟠龙山居”的题匾,“蟠龙”易写,“山居”难书,是啊是啊,笔画多相对容易,而越是简单越是难,简单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诸如松土浇水,培秧育苗。农人天天在做的,一个文人来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老奶奶在此独居二十年,会是什么感觉呢?今人喜作惊人之语,于是才有“时间都去哪儿”的问题,又不作哲学之追问,那就去问问老奶奶吧。朋友说我们现在说的话,奶奶是能听见的。这么一说,我便有点惴惴然,因为这山里如果没有灯,那这个黑就是无边无际的,虽然星星是不用发愁的,还有一种飞舞的星星也会来陪你讲鬼故事。我们到山居时还是下午,当我拿出手机对着花草瓜蔬咔嚓个不停时,朋友指着一片片镂空的南瓜叶问我,你知道这是谁干的吗,萤火虫!
  他还补充说,现在还没有一种农药能治得了它。
  换一种视角看,这萤火虫还真是大自然的能工巧匠呢,正如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放在今天还真是一个优势。袁老师说以前这里差不多路都荒了,没人再从这里经过,而现在还真有两三个农夫荷锄而过,真的,这不是台湾校园歌曲中的场景。
  还有一方荷池,红荷正开,白莲含苞。莲叶田田,蝉鸣声声。最喜的是悬挂的葫芦,大如灯笼,小如灯炮,绿色好身材,丰满不减肥。而黄瓜们则相对低调,可能因细瘦及满脸的粉刺之故,还尚待阁闺中。或者它也是在想,你们这几个城里人,这里好了往这里跑,吃饱喝足还不拍拍屁股走人?
  是啊是啊,出污泥必然有染,但可不可以借这一方山水,一间山居来洗一洗呢?
  山居没有养一只鸡,也没有养一条狗,因为平时还是铁将军守门,朋友也只是隔三岔五来此劳作打理。我们刚坐下的时候,是听到过一声鸡叫的,约是从百米开外传来,且是公鸡的叫声,这有点诡异的。可能公鸡是来通知一声,这也是它的势力范围,若有携母鸡者可与它联系。
  老子说,鸡犬相闻,老死不相住来,这很可能是他心目中的居住狀态。想想也真是奇怪,莫非老子的时代城市化也已成灾难,那我们不还处在轮回的圈子中吗?“啪”的一声,一只蚊子呜呼了,另一朋友正在屋里写心经呢,那是不是也是一种超度?
  烧水沏茶,茶是红茶,朋友说是自制的,我说你学过吗,他说是第一次做。我不懂茶,然观其汤色,甚是可爱,品而有味,味甚甘冽。不说二八少女吧,三八是一定有的,关键是有韵味,茶好一定要水好,说这水是山泉水,泉水经自来水管道而来,这倒是很不错的路径。路径很重要,人到中年之后,真正的朋友反而少了,那就珍惜眼前的吧。
  晚餐终于开锅了,水煮花生,凉拌黄瓜,更喜的是南瓜饼,从柴灶上活生生地出炉。酒是木瓜酒,有点清冽,口感甚怪。好久没这么素了,也有荤的,但却不记得了。此时夜已全黑,山风吹灯,像是一出戏的场景。有不少飞虫者,似扮群众演员,前来扑火,灯前的噼啪噼啪声,竟让我暗生联想。我们也曾是扑火者,纸上的扑火者,但现在我们更想有一处山居,来安放我们的身躯和身躯中的灵魂,因为就躯体而言,一凳一床就可矣,而精神层面的则要寻寻觅觅的。其实我们也就是路人甲乙丙丁,今天在山居,明天可能在水边了。所喜的是可随性地边吃边聊,聊文坛掌故,着边际和不着边际的,都在酒杯的碰撞中落进肚里。也有陋习不改者,如我,低头要将这戏现场直播出去。此处还有信号吗?有!朋友大声地说,还有两套信号呢!不过是要输密码的。
  密码是多少,来了告诉你。
  下山时小风一吹,脚步竟有些轻飘飘了。蟠龙有意念,山居半日闲,都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那此时此刻或斯年斯月,是不是可以叫:留得轻衫在,不愁没才骚。错了错了,还是青山好。
其他文献
新年伊始,应邀参与了一次关于杭州上城区“文化发展战略”的小型讨论会。对于这样一个大命题和恳请各界人士集体地进行前瞻性探讨,我首先是非常认可和内心为之感动的。因为上城区这片杭州老城的核心区域,承载着太多的杭城历史和文化精髓;它的未来发展模式和如何精心建设,肯定有太多的人有太多的话想说了。这个话题以及相关的丰富命题,不仅决定了众多“老杭州人”的个人生活记忆能否完整和美好地延续,决定了无数“江南人家”的
期刊
农历丙申新春佳节悄然来临,根据古老的十二生肖纪年法,今年属于猴年。猿猴、猕猴、猢猴被人们喜称为“美猴王”。  关于“美猴王”与“喜”(福、禄、寿、喜、财,为中国五种传统俗信)结缘,到底有什么来历呢?  它的来历有点“神”。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关于猴王的传说,它是从我国西部的拜猿部族引进的。藏族亦名吐蕃,其先祖就是以猴为图腾的。在我国早期女娲“抟土为人”的母系氏族传说中,就出现了泥猴。相传今日河南的
期刊
我在北方吃过馄饨。北方的馄饨更像饺子,皮厚馅少,清汤寡水,一大把虾皮,一大把香菜,吃起来没有什么滋味。  南方的馄饨,尤其是杭州的馄饨,相比之下就小清新了。  江南的馄饨,有些出神入化的意思。我在运河边上一条小弄堂里,看一个老妇捏馄饨,不能叫包馄饨,只是捏——只见她在案板前现做,馅是筷子尖儿挑来的,一挑,一沾,一刮,信手把那面皮儿一捏,手上的馄饨就成一个花骨朵的模样了。速度快到叫人眼花。不一会儿,
期刊
古时的西溪,清幽雅逸,吸引了历代众多文人前来隐居、读书、题咏、吟和。于是,古时的西溪成了读书的好地方。  文人来西溪读书,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代的荀子。古时西溪的范围包括良渚,现今的良渚博物馆就坐落在荀山南麓。荀山高仅三十余米,实际上算不上山,只是一个小丘。可就是这个小丘,据《杭县志稿》载,相传却曾是荀子的读书处。  明清文人喜欢在西溪隐居、游览、读书、吟诵。有了文人前来读书,自然也便有了藏书。古时
期刊
李博士桥巷,东起杭州市上城区光复路,西至中山中路中段,是一条长约三十米、宽约三米的沥青小巷。因宋李博士居此而名。  李博士(?~1255年),据《宋史·李性传》载:李性传,字成之,隆州井研(今属四川)人。嘉定四年(1211年)进士,曾进言宁宗以“格物致知”为治国之本,升武学博士、太常博士兼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太常寺丞兼权工部郎中、迁起居舍人兼侍讲。以孝宗服丧三年事迹,为天下表率。历升起居郎、礼部侍郎
期刊
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化名人,不能不说到作家陈蝶仙。  蝶仙(1879-1940年),原名嵩寿,笔名“天虚我生”。他说:“我的上半生花费在学问上,下半生花费在工业上,而一无所成。人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我竟虚生一世,于是,取笔名为‘天虛我生’。”  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一页  蝶仙不仅是一位活跃的小说家,也是无敌牌牙粉的创始人。1879年,蝶仙出生在杭州的一个中医家庭,自幼天资聪慧,为晚清贡生,当
期刊
作 者:周华诚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 介:在他的“乡村实验”里,我们惊愕地发现:劳动的尊严正在恢复,土地的神性亦在释放。米粒之光,为何大放光华?毫无疑问,那种赤脚躬身的姿态,正在唤醒一种久远的“国家记忆”。  你知道稻子会开小小的白色花朵吗?知道稻花从开放到闭合只有一个多小时吗?你知道村庄是从草叶尖上醒来的吗?知道稻叶上的露珠会在太阳落山前呼啦一下全冒出来吗?  哦,我以前还真
期刊
从粗放到精致,我们需要从物质、精神、老年价值观诸多方面一一对号入座,着力提升。  近日,一组“最酷85岁老爷爷”的时尚照片在网络上“火了”。在这组拍摄于厦门的照片中,老人穿着打扮很“潮”——他戴着墨镜和鸭舌帽,隔着护栏远眺大海;他一袭西装打扮,搭配绿色领结,戴着白色耳机线;他坐在星巴克的休闲椅上与美女交谈。  “最酷85岁老爷爷”的时尚照片在网络上“火了”不足为奇,因为照片中的“最酷爷爷”够酷、够
期刊
北风一起,寒意顿生,一般人都想吃点热乎乎的东西暖身。商家投合吃客的胃口,便推出冬令砂锅菜。所谓砂锅菜,其实就是杂烩,把许多荤素的生、熟材料放在一只砂锅里炖煮。自然,不是所有的菜的料作同时放进去的。有的材料用生料,如青菜、冬笋片、火腿片、胡萝卜片等;有的材料用熟料,如肉圆、鸡块、肚条、大虾等。还要准备一点好汤打底,如鸡汤、火腿汤、骨头汤都可以。先将汤烧好,放入生料稍煮然后放入熟料,一起炖成,浓香四溢
期刊
1984年秋天,正是杭州桂子飘香的中秋佳节。赵无极回到杭州,是为了拜访阔别36年的故乡与母校,来西子湖畔故地重游。虽然位于宝石山下的故居葛岭24号今已易主,母校也已从孤山东麓平湖秋月(当年的哈同花园)迁到柳浪闻莺南首。但西子湖畔仍能寻觅到他不少青春的记忆。  杭州,这是赵无极美术生涯中极为重要的一站。尽管赵无极1921年2月13日出生于北京,童年在江苏南通读书并学习绘画,但1935年14岁时,他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