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者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灵魂有了天堂,就不在乎脚下的地狱。
  ——题记
  出行
  青海省。海北洲。刚察县。哈尔盖乡。环仓秀麻寺。
  久买智华四喇嘛在一个阴风凄凄的早晨出发了。
  那是一个不确定的早晨,不确定的钟点,时间被岁月的光和影分割成无数条块。他们就站在某一个条块之上,或条块之间。
  他们出门便忘记了老主持的交代。他们讨厌老主持的碎舌头,除了经文,满口废话。智慧需要教导吗?
  藏红色长袍和藏红色脸庞。久买智华四喇嘛像四条朱红色火焰。四条朱红色的火焰飘出环仓秀麻寺便燃烧了。心间波澜跌宕,双眸炯炯。他们看到了苍辽青藏和云朵深处,那里有灵魂的主。
  灵魂有了天堂,就不在乎谁做自己的地狱。
  两个月的时间,风和雨,霜与雪,雷鸣与闪电,他们四条朱红色的火焰将一起一伏,从环仓秀麻寺的门口,一串一串燃烧过去,绕青海湖一圈,再回到出发的地方。
  青海湖闪着欧洲中世纪贵妇八蓝瓷的眼,她爱这些孩子们。她为他们祝福,为他们赐予健康,平安,快乐和幸福。她甚至想伸出那渗着玫瑰芬手,抚慰他们的胸,膝和脚踝。那里有行走的茧壳。
  四条朱红色的火焰在猎猎长风中匍匐向前。双手向天。合十。屈膝。胸口紧贴大地。双手向前平伸。曲躬。起立。双脚跨出等身长短。再双手向天……
  身体就是脚步。灵魂在五体投地中一次又一次升腾,飞越。
  在久买智华四条朱红色火焰的前前后后,在高天与厚土之间,在流云之上,在青草之上,还有很多朝圣者,有一家人成行双人成对。也有独自前行。青海湖环湖三百多公里,朝圣者的身影此起彼伏。朝圣者的身体是灵魂的风幡。
  久买智华四条朱红色的火焰燃烧在青海湖畔。
  行走一:思想在思想之外
  “告诉人们你们掩埋的是我的肉体。”苏格拉底对站在刑床前的弟子柏拉图说。
  “我感谢神明,”柏拉图说,“使我托生为希腊人,而不是野蛮人;自由人而不是奴隶;男人而不是女人。不过最主要的还是,我出生在苏格拉底时代。”
  世间的太阳曾经有两次陨落,一次是苏格拉底死亡,一次是耶稣被钉上十字架。
  耶稣和苏格拉底是思想大师,也是行为艺术的大师,他们为了阐述自已缔造的思想,被迫用生命终结一切疑问。他们用自己的思想普度了自己,并且用生命写下求解的肯定式。
  人类两次陨落太阳之后,我们便听到了訇然有序的声音,那便是宗教铺天盖地的朗诵声。
  久买智华们很熟练地背诵着经文,那些句子在他们舌头上玉珠一般飞溅。他们从主持的传教中获得背诵的先机,从此他们的舌头就上纲上线。舌头不再是自己的舌头了,除了在口腔里搅拌糌粑和酥油,它的最大功能就是传播主的思想。
  久买智华们不再有思想,他们被排斥在自己的思想之外。自己不再是自己思想的臣民,他们只能在别人思想的峡谷里,辗转反侧,永无自己的光亮但又永远拥有了光亮。
  行走二:灵魂在灵魂之外
  久买智华是一个三十来岁身体康健的红衣喇嘛。他出生在青海湖畔一个藏牧民家里。他三岁时就被酒鬼父亲送到环仓秀麻寺做喇嘛。让孩子走进寺庙背诵经文那是酒鬼父亲干得最体面的一件事。酒鬼父亲在青稞大曲的沉醉中翘着舌头说,我把孩子送给了主,主从此就保佑了我的牛羊。
  久买智华是主持给取的名字。老主持的额头叠垒着破麻袋似的皱纹。下巴尖翘,两颧高凸,浑黄的小眼睛充满闪电的光芒。他用鸡爪似的手抚摩了一下这孩子的头。
  你就叫久买智华吧!
  久买智华,这个挂着鼻涕的小家伙脑袋轰的一声巨响,他似乎听到了青铜钹一样尖利的呼唤,从遥远冉冉而来。这名字智慧得了得。但久买智华并不懂得它的深远含义,包括到现在他也不会写,也不会认,能听懂的话语跟一只绵羊能听懂的差不多。但这并不妨碍他对主的认识。终日的诵经,让他彻底走出了自己的灵魂。他把灵魂交给了经文,交给了一身藏红色的长袍。也就是说,久买智华们不再需要自己的灵魂。灵魂这东西假若有些高玄,那么他们认为这高玄的东西不再对自己有任何意义。
  灵魂失去了惯常的意义。
  宗教徒从来不贩卖自己,他们没有自己。
  行走三:行走在行走之外
  老主持年轻的时候也绕青海湖边叩拜了一次,那时的行走是更加艰难,简直就是在芨芨草和鹅卵石中穿行。老主持不会忘记他的身体瘦弱的师兄,只行程一半便熄灭了朱红色的火焰。老主持就在路边埋了师兄还余温柔软的尸体,拧头继续向前。
  倒在朝圣的路上,本身也是一种幸福。
  一辈子就是为了这么长拜一次,因此行走具有里程碑或划时代的意义。不仅仅是寺里的喇嘛,信教的藏牧民一辈子都会来这么一次朝拜有什么比这更能激动他们人心的了。他们胸膛澎湃滚烫的热血。历经过朝拜,灵魂便可以安然、安详、安息。
  胶轮手推车里就载着一个临时的家:帐篷、毛毡、锅碗、酥油、炒面,还有因气温变化的几套衣服。
  简单的物质手段支撑着他们一个庞大的梦。
  在高天和厚壤之间,在长云之下,在大地之上,行走的身影将地平线点缀得生机盎然又慷慨悲壮。长风猎猎。天地间回响着行走者肚皮蹭磨土地的声音,额头敲叩地表的声音,心脏搏击胸鼓的声音,血液在血管呼啸的声音,思想和灵魂在滚烫中飞翔的声音。
  在青海湖畔石乃亥一塊开满紫色小花的草地上,我问久买智华如此行走的思考及意义。显然,他被这个问题难住了,因为,他从来没有这样思考过,以致他面红耳赤,手足无措,眼神散乱一片,像被木杆敲打梨花酒落一地的花瓣。
  我也不好意思起来。我赶快转移了话题。我想,他们的行走已超然在走、思考及意义之外。
  叩拜三百多公里,意义是苍白的,思考也是多余的。
  行走四:语言在语言之外   佛祖高居庙堂之上却一言不语,他用一撇似笑非笑涵盖了喜怒哀乐及一切思想。
  老主持对久买智华们说,阳光不需要语言,大地也不需要语言,我们心中装着主,我们也不需要语言。
  一路行走,久买智华们都很少言语,他们牢记“阳光不需要语言,大地不需要语言,我们心中装着主,我们也不需要语言”的告诫。他们也觉得语言的多余,往往正是语言局限了表达和交流,语言混乱了表达和交流。语言,声音的传递符号,对于行走,根本帮不了什么忙。行走的本身就是排斥语言的使用方式,澄清语言混乱的泥潭。
  昨晚下了雨,今天还没晴透,土地潮湿并满是水洼,草叶上还滚动着水珠。久买智华们将一顶小帐篷扎在路边,一块开放着紫色小花的草地上,他们决定等土地干透爽一些再走。于是,我们僧俗两个世界坐在柏油路边的道牙上,想完成一次交流。可以想象,交流的困难程度,一边是尽情使用语言的交流,一边是尽可能不使用语言的表达。
  半天的交流,只能提炼成如下几个简单句子。
  你们什么时候出发的?
  不知道。
  你们走了多长时间?
  不知道。
  你们还要走多长时间?
  不知道。
  你们朝拜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心中的主。
  你们心中的主是谁?
  主就是主。
  回归
  三百多公里,绕青海湖一圈,再回到环仓秀麻寺的门口,回到出发的地方,他们才能将身体还原,将脚步复位。
  老主持手里的转经筒呼啦啦的摇了好几个月,连睡觉也没停止,一直在为弟子们祈祷。老主持将头偏在寺庙的木门槛上,他的目光变得又瘦又长。
  突然,他擦亮了浑黄眼球里的闪电,因为,他看见了四条燃烧的火焰从视野中烈烈而来。


  穿过风霜,穿过雨露,穿过雷鸣和闪电。四条朱红色的藏袍,彼起此伏,在环湖三百多公里的行程里,将思想之外的思想,灵魂之外的灵魂,语言之外的语言和行走之外的行走,作了最庄严神圣的或者说书写镌刻。没有也不需用石碑镂记,大地的书页已经载之入史。
  四条朱红色的藏袍,在叩拜中鲜活、灵动、成长,最终成了四条朱红的火焰。
  聽说,完成了朝拜的人,灵魂都能找到天堂。天堂,是一个敞开大门的梦工厂。俗世的欲望者,摸不清去天堂的方向,他们是被主故意迷失在大地上的羔羊。
  老主持看见回归的四条燃烧的火焰,心便醉了,以致浑黄眼球里的闪电都有些迷茫。
  老主持看着自己的弟子,一句话都说不上来,高原强劲的风拂摇着朱红色藏袍的下摆。老主持一一看过弟子的眼睛,便折身回寺,他回头对久买智华说:关上身后的大门。
  老主持在内心深处一直埋藏着一个大梦,那就是叩拜完青藏长路,在佛光日夜升腾的地方……
  回归,是再次出发的新始点。
  环仓秀麻寺的诵经声再度訇然响起……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精选》

其他文献
從接二连三的莫名其妙地昏倒在地,到最后查出肺癌,父亲生病已经整整两年了。两年来,从家到外地求医的这条路,来来回回,南下北上,风里雨里,我和弟妹三人轮流陪着他,已经走了不下几十次。其间的艰辛和无奈,加之疾病的折磨,让我每每想起的时候,心里总是一阵阵发酸。  北方的冬夜,一向冷得让人揪心。赶火车的时间往往是在后半夜。站在月台上等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像条冰棱子,一不留心,就要断掉。可当我回头时,却看到父
期刊
一  很久以来,我一直以为美好的一切都在那遥不可及的远方。三十年前,我怀揣着一个乡村少年的梦想从湟水岸边的小村庄出发时,我并不知道将会在生命的途中经历什么,最终将会到达哪里。当我一点一点地把梦想种植在现实的大地上,在生长与成熟的过程中,我的心灵经历了一次苏醒,之所以这样说,那是因为在我走过许多日子,经历了许多的人和事之后,当又一个秋天悄然而至时,我恍然惊觉生命深处对光阴的柔情,仿佛温暖触手可摸,我
期刊
在当下青海文坛,就创作者数量而言,诗歌书写者的人数绝对超过了散文书写者的人数,但从创作质量去评判,青海散文的高度似乎已悄然超越了当下诗歌的高度。这样的判断基准不是说获得了什么奖项,而是出于他们的创作姿态以及赋予文字的独特内涵。  以本期“昆仑草”栏目所收“青海散文七家”作品为例——毫不夸张地讲,他们的书写保证了散文创作应有的品相——雅致、性灵、节制,小处见大,散而有神,可以从生活的细碎中翻检出生命
期刊
杂碎是青海的美食,也是青海的飲食男女。在坊间,杂碎有两个诨名,一曰舌尖霸,二曰口腹宝。  麦克·哈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个人》这本书里,孔子和萨特两位智者都位列其中。一中一西两个人,在相同的饮食男女这个哲学命题上认识非常相似,结论高度契合,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令人点赞称奇。孔子说,食色性也。萨特说,吃饭就是交配。中国人色上相对保守,孔子是其代表,话语表达上也能看得出,显得委婉和优雅一些。中国人
期刊
春色渐新,梨花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草薰风暖摇征辔,凭澜此地闻天音。甬城茫茫,扁舟何许,夕阳已随姚江去。碧云犹叠山河壮,足迹深深清明行。仰看良渚河姆渡,天一阁前泪眼殊?岭南苍穹,银河星辰,我自南来东海行,踏绛龙王气,天畔语相闻,混沌疑初判,洪荒若始分。文章千古事,月涌姚江流。赋罢闻诗咏,乾坤日夜浮。遥忆三清尊,静候天音斩红尘。临海屈蟠依怪石,青笋零落点苍苔。牸牛将犊过,雄雉挟雌飞。山寺烟钟远,村墟
期刊
我要带你走进的这片森林,更接近于我少年时期的生活本真。因为我的祖辈们都是居住在这片森林里的,从幼年记事开始,我就是这片森林里的一个分子,一个自然的存在。  拉尔宁的森林,或者说是坐落在一片原始次生林里的这个村庄,叫拉尔宁。关于拉尔宁这个名称,无从考证,我所知道的,只是它的归属很有源渊,曾是宗喀十三族之一的隆奔族所辖一系,其领地主人是拉科官人桑杰尼珠,《塔尔寺志》曾记载,正是这位桑杰尼珠出资修建了塔
期刊
那时,我家刚建设了一个土夯的庄廓院,坐落在远离村庄的两个小山怀抱之中,宁静而恬然。山脚下,有一条灌溉用的水沟,从庄廓西边墙根穿过。那是一个麦苗正绿油菜飘黄的下午,当家人在劳作之后,坐在屋里小憩时,大片大片的乌云黑压压地从西边的天空翻滚而来,顷刻间布满晴朗的天空。风猛烈地吹过,一些刚长成的树叶,也在未及金色的辉煌时,便纷纷惨然落地。看得出,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了。  父亲、我和弟弟,連忙拿起铁锹,赶到院
期刊
初秋的山里静极了。  一场过山雨刚刚洗浴后的田野里,到处都弥漫着青草味的气息,风吹过,路边的小叶杨细小的树枝哗哗作响,仿佛有人轻轻地在耳畔絮语。独自一人行走在这高天厚土的旷地里,似乎能听得见自己轻浅的脚步和暗自喜悦的心跳。  阳光从云层间泼洒而来,这闪耀着七色光斑的瀑布从天幕之中倾泻到大地上,使人身上暖洋洋的。刚刚转过一个弯道,蓦然间,我看到眼前的乱石丛中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走近细细一看,原来是
期刊
蜗居在钢筋混凝土狭小空间里的城里人,眼看着周围的土地被矗立的高楼据有,视线逼仄,空气污染,噪音喧嚣的处世环境,时常向往乡下清静安逸的日子。  我不由得想起小时候因饥饿到田地里生食蔬果,却不用担心有害成分的伤害,尤其联想起了和大人们一起烧野灰的情景。  青藏高原的河湟谷地,三十年前的农村,几乎所有的村庄都要靠烧野灰来弥补庄稼的肥力。每一处山坡洼地,只要有草木茂盛的草皮,都是烧野灰的最佳原料。那一堆堆
期刊
高高的越城岭,莽莽苍苍。无数个峰峦,拔地而起,直插蓝天。山与山之间的峡谷中,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向上延伸着,望不到边际。一群山里汉子,挑着锅碗瓢盆,背着行囊,行走在高高的山路上。也许是累了,也许是为了打破山中的寂静,他们中,有人忽然唱起歌谣:  为人莫当放油郎,一年四季走他乡。  赚得几个钱和米,情妹上了别人床……  这是一群放松油的男人,为了生计,他们相邀背井离乡,来到湘西南越城岭的大森林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