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菊色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2150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秋的山里静极了。
  一场过山雨刚刚洗浴后的田野里,到处都弥漫着青草味的气息,风吹过,路边的小叶杨细小的树枝哗哗作响,仿佛有人轻轻地在耳畔絮语。独自一人行走在这高天厚土的旷地里,似乎能听得见自己轻浅的脚步和暗自喜悦的心跳。
  阳光从云层间泼洒而来,这闪耀着七色光斑的瀑布从天幕之中倾泻到大地上,使人身上暖洋洋的。刚刚转过一个弯道,蓦然间,我看到眼前的乱石丛中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走近细细一看,原来是一丛丛、一簇簇盛开着的秋菊。
  也许是被刚才的雨丝儿浇润,每一枝仰脸微笑的花蕊间都挂着晶亮亮的露珠儿。这一地的菊色,蓝色的犹如宝石熠熠生辉、红色的好像火焰熊熊燃烧、黄色的恰似金箔闪闪发光、白色的就是纯银朗朗明澈……我在想,是谁在这荒山野岭的一偶,撒播下这些希望的种籽,在秋风中开放着悠远的思绪。
  看着眼前的情景,我又想起了故乡、想起了母亲,想起了那个湟水北岸生我养我的小村庄。
  在我的记忆中,年轻时的母亲是一个极喜种花的农妇,在我的少儿时代,每年春天,勤快的母亲就会在小小的庄廓院里和院以外的角角落落种上各色各样的花朵,但她最喜爱种植的就是菊花了,依她的话来说,在这所有的花里面,唯有菊花是最易种植的,它不挑土壤的肥沃与贫瘠,不论阳光的爱抚与远弃,不管水份的湿润与旱涸,只要你在春天播下针尖般微小的種籽,一定会在秋天里看到灿烂、繁硕的花朵。是啊,母亲喜爱的菊花所赋有的秉性,不也正是如母亲般那些许许多多乡下女子做人的品格吗?
  记得那些年,立秋过后,宽宽窄窄的土巷空地上开遍了菊花,那些大我们几岁的邻家姐姐们每天上学时,就会摘下一朵插在乌黑发亮的辫子上,欢呼雀跃着如快乐的鸟儿飞出村子,看着她们欢快的身影,母亲就会斜依着厚重的木质大门,脸上挂着浅浅的笑意。那时节,小小的庄廓院里香气四溢、繁花摇曳、一只只粉蝶在菊花丛中上下翻舞,的确是一个快乐的童话世界。
  如今,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多年了,但我老家村子里的那一条巷道里,家家户户的婶婶、嫂子们依旧有种植菊花的习惯。每当秋天从城市的喧嚣中回到故乡宁静的怀抱,那一巷道的菊色在秋光中尽情舞蹈,似乎是翘首期待的母亲,在盼望她的儿子从远方归来。
  夕阳流金,我们不舍离开这山地里盛开的一地秋菊,几行多年前为纪念母亲辞世而写下的诗行跃入脑际:旷野/这一地灿烂的菊色/在秋光中是如此的耀眼。是谁/擎起这一支支燃烧的火炬/为我温暖这即将到来的寒冬。
  我想,此时,故乡的菊花也是绽放这样姹紫嫣红吧。
  在这山里旷达而纯净的天空下,人淡如菊;在那故乡厚重而宽阔的土地上,菊美如人。
  ——选自《安徽文学》2017年第3期
其他文献
这么多年,我几乎走遍了青海,我曾到过青海南部草原的黄河源头、扎陵湖、鄂陵湖、阿尼玛卿雪山、长江源头的沱沱河、可可西里、澜沧江上游……以及环青海湖草原、祁连牧地、柴达木盆地。到过众多寺院庙宇,山乡村寨,并数次南达昆仑山口、唐古拉山口,直至藏北羌塘高原的安多、那曲、念青唐古拉山下、纳木措、羊八井、拉萨、世界最高峰下的珠峰大本营……青藏高原的辽阔之美、雄奇之象常让我流连忘返。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走遍青
期刊
一  老家有一棵柏树,苍苍然,郁郁然,孤立南院。其种属为祁连圆柏或刺柏,但隔壁邻舍亲朋好友都尊为“龙柏”。  龙柏岁在百年之上,具体岁时谁也说不清楚,相传是我祖上太爷亲植,树苗来自北山后,即老家以北祁连山支脉龙王山那边。那里崇山峻岭,卧虎藏龙,草木葳蕤,是祁连圆柏的故乡。  我在龙柏的注视下呱呱坠地,在龙柏的注视下艰难成人,在龙柏的注视下出门远行,也在龙柏的注视下送别了一个又一个亲人,迎来了一个又
期刊
首先需要交代,所谓奔腾,其一喻指牦牛在雪域高原生生不息,创造着生命的极致和不朽的神话;其二是实指一种动作状态。  牦牛之于青藏高原,犹舟船之于江河湖海,鹰隼之于浩茫天宇。鱼儿离不开水,葵花离不開太阳,牦牛离不开雪域高原。  是广袤无垠的青藏高原,给牦牛家族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草和盐碱,使牦牛种群有了绵延不绝生息繁衍的空间和理由。在青藏高原,无论低海拔地区的平野山垣还是氧气稀薄的高山草甸,甚至
期刊
從接二连三的莫名其妙地昏倒在地,到最后查出肺癌,父亲生病已经整整两年了。两年来,从家到外地求医的这条路,来来回回,南下北上,风里雨里,我和弟妹三人轮流陪着他,已经走了不下几十次。其间的艰辛和无奈,加之疾病的折磨,让我每每想起的时候,心里总是一阵阵发酸。  北方的冬夜,一向冷得让人揪心。赶火车的时间往往是在后半夜。站在月台上等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像条冰棱子,一不留心,就要断掉。可当我回头时,却看到父
期刊
一  很久以来,我一直以为美好的一切都在那遥不可及的远方。三十年前,我怀揣着一个乡村少年的梦想从湟水岸边的小村庄出发时,我并不知道将会在生命的途中经历什么,最终将会到达哪里。当我一点一点地把梦想种植在现实的大地上,在生长与成熟的过程中,我的心灵经历了一次苏醒,之所以这样说,那是因为在我走过许多日子,经历了许多的人和事之后,当又一个秋天悄然而至时,我恍然惊觉生命深处对光阴的柔情,仿佛温暖触手可摸,我
期刊
在当下青海文坛,就创作者数量而言,诗歌书写者的人数绝对超过了散文书写者的人数,但从创作质量去评判,青海散文的高度似乎已悄然超越了当下诗歌的高度。这样的判断基准不是说获得了什么奖项,而是出于他们的创作姿态以及赋予文字的独特内涵。  以本期“昆仑草”栏目所收“青海散文七家”作品为例——毫不夸张地讲,他们的书写保证了散文创作应有的品相——雅致、性灵、节制,小处见大,散而有神,可以从生活的细碎中翻检出生命
期刊
杂碎是青海的美食,也是青海的飲食男女。在坊间,杂碎有两个诨名,一曰舌尖霸,二曰口腹宝。  麦克·哈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个人》这本书里,孔子和萨特两位智者都位列其中。一中一西两个人,在相同的饮食男女这个哲学命题上认识非常相似,结论高度契合,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令人点赞称奇。孔子说,食色性也。萨特说,吃饭就是交配。中国人色上相对保守,孔子是其代表,话语表达上也能看得出,显得委婉和优雅一些。中国人
期刊
春色渐新,梨花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草薰风暖摇征辔,凭澜此地闻天音。甬城茫茫,扁舟何许,夕阳已随姚江去。碧云犹叠山河壮,足迹深深清明行。仰看良渚河姆渡,天一阁前泪眼殊?岭南苍穹,银河星辰,我自南来东海行,踏绛龙王气,天畔语相闻,混沌疑初判,洪荒若始分。文章千古事,月涌姚江流。赋罢闻诗咏,乾坤日夜浮。遥忆三清尊,静候天音斩红尘。临海屈蟠依怪石,青笋零落点苍苔。牸牛将犊过,雄雉挟雌飞。山寺烟钟远,村墟
期刊
我要带你走进的这片森林,更接近于我少年时期的生活本真。因为我的祖辈们都是居住在这片森林里的,从幼年记事开始,我就是这片森林里的一个分子,一个自然的存在。  拉尔宁的森林,或者说是坐落在一片原始次生林里的这个村庄,叫拉尔宁。关于拉尔宁这个名称,无从考证,我所知道的,只是它的归属很有源渊,曾是宗喀十三族之一的隆奔族所辖一系,其领地主人是拉科官人桑杰尼珠,《塔尔寺志》曾记载,正是这位桑杰尼珠出资修建了塔
期刊
那时,我家刚建设了一个土夯的庄廓院,坐落在远离村庄的两个小山怀抱之中,宁静而恬然。山脚下,有一条灌溉用的水沟,从庄廓西边墙根穿过。那是一个麦苗正绿油菜飘黄的下午,当家人在劳作之后,坐在屋里小憩时,大片大片的乌云黑压压地从西边的天空翻滚而来,顷刻间布满晴朗的天空。风猛烈地吹过,一些刚长成的树叶,也在未及金色的辉煌时,便纷纷惨然落地。看得出,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了。  父亲、我和弟弟,連忙拿起铁锹,赶到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