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轼词是宋词中的蔚然大宗。世人都用豁达形容苏轼词的情怀,但苏轼词中也不乏清新之气。在苏轼咏茶的词作中,茶作为一个美好的意象成为了文人墨客深刻友谊的见证、成为了禅道寄寓诗人的机锋妙语、成为了君子刚正不阿人格、也成为了诗人心中长存的豁达情怀。
【关键词】苏轼;诗词;茶
“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是宋人日常七事之一。宋代文人好茶成风,苏东坡嗜之犹胜,苏轼词中也不乏精巧的咏茶之作。
茶是文人墨客之间交际交往的高雅媒介——“江夏無双种奇茗,汝阴六一夸新书。”
茶是参悟机理的佛前明灯——“尝茶看画亦不恶,问法求师了无碍。”
茶性总与人性相容,可作为君子的象征——“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茶味清淡茶香飘渺,人生亦可如一杯茶般恬淡——“乘闲携画卷,习静对香炉。”
茶之为平凡人所好,多在于它的物质功利性,而苏轼却着眼于茶之文化、之精神,以之同于香草美人、同于佛前菩提、同于豁达人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崇尚风雅的宋代文人常常集聚在一起谈论诗词歌赋,访友待客总是以茶会友、以茶为礼。
宴会之上美酒必不可少,但酒酣之后必定会有品茶这一环节,以茶解酒、茶酒并提,果真是极妙。
“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斗赢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暂留红袖,少却纱笼。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
景美客嘉,酒浓茶香,好一幅文人“诗酒趁华年”的工笔画。
当然, 礼尚往来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口口相传的优良美德,奔赴宴席时自然要为老友捎带一份心意满满的礼物,无论贵重与否,情义是最重要的。
“建茶三十片,不审味如何。奉赠包居士,僧房战睡魔。
“收藏爱惜待佳客,不敢包裹钻权幸。此诗有味君勿传,空使时人怒生瘿。”
君子之交淡如水, 茶文化风行的宋代不少的文人墨客总以茶为礼,既不失了礼仪,又为这友谊添上一层雅致。
“兽烟喷尽玉壶干,香分小凤团。”茶味至清至性,千言万语可化作同饮茶水后的一个点头称赞,也可化作茶烟袅袅时一同静静凝视的目光交错;千想万念可化作远方寄来的一包承载着情义的茶叶,也可化作风吹雨打都会奔赴的一场相顾无言唯有品茶的相会。
谈天说地、品茗闻香,妙哉。
花雨檐前乱,茶烟竹下孤
品茗被禅僧视为参禅悟道的必要途径。禅僧每以机语表达思想和启迪人心,而茶又时常被用于机锋妙语。
“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此句出自苏轼的《留题显圣寺》。不难发现,悟禅之地也少不了茶的存在。当然,类似的示例还有许多,如《又赠老谦》中“泻汤旧得茶三昧,觅句近窥诗一斑。清夜慢慢困披览,斋肠那得许铿顽。” “禅”,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源于人类的本能。人生中的烦恼都是自己找的,当心灵变得博大,空灵无物,犹如倒空了烦恼的杯子,便能恬淡安静。人的心灵若能如莲花与日月,超然平淡,无分别心、取舍心、爱憎心、得失心,便能获得快乐与祥和。水往低处流,云在天上飘,一切都自然和谐地发生,这就是平常心。拥有一颗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
而茶道便是在沏茶、赏茶、闻茶、饮茶的过程中,享受片刻的宁静与放松,撇开所有的杂念,真正拥有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之态。
禅、茶本一味,是哉。
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此诗为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全诗勾勒出了一幅美妙的动态美景:茶芽为云雾浸润,为泉水洗濯,清风徐来,茶香如同清晨的阳光一般细微、绵柔。苏轼笔下,茶的嫩芽如同不施粉黛的美人。美人出浴,如同出水芙蓉“天然去雕饰”,她的冰肌玉肤让人感受到一种窒息之美。
茶山之上的小小新芽有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姿态,就如同有着冰雪之心性、美玉之资质美人。
当然,以茶喻君子也是十分普遍的。苏轼在《和钱安道寄惠建茶》一词中赋建茶以君子禀性——耿直刚正、义气存生与草茶形成了鲜明对比。
去饰求真、天然本色,美哉。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众所周知,苏轼胸襟开阔、性情洒脱,不轻易为世俗所牵绊。他是随遇而安的典型代表,既能在富贵闲适中“人生得意须尽欢”,又能在安贫之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人生得意时有“黄金缕、密云龙”而人生窘迫时,田野人家的粗茶却也足以慰藉心灵。
苏轼从不刻意寻求富丽堂皇之态,茶的名贵与否,饮茶的地点方式高贵与否,这些都不重要。说到底,只是一盏茶。无论外表如何,终归是茶的外形、茶的香气、茶的精神文化。只要心灵与茶想通,即便只是在乡村野角捧着有缺口的泥碗大口喝着色香味并不上乘的粗茶,依然可以尽情享受茶所带来的那份宁静致远。
茶也是始终如一的,大有世人宠辱不惊之态,不论饮茶的人尊贵与否、不论烹茶的火鲜活与否、不论盛茶的器具是否精致,茶叶总是能将最炽烈的情谊传达给饮茶之人。
茶如此,人亦如此,这便是人生的大智慧。
豪迈开阔、始终如一,智哉。
结语
谈天说地、品茗闻香,妙哉。
去饰求真、天然本色,美哉。
豪迈开阔、始终如一,智哉。
妙、美、智。人如此,茶亦如此。
【参考文献】
[1]李懿.《苏轼咏茶诗的生命情境与文化底蕴》,《兰州学刊》.2015年2月刊
[2] 周树斌.《从来佳茗似佳人》,《农业考古》,1992年2月刊
[3] 张连举.《苏轼词中的茶文化》,《唐都学刊》,1990年第1期
[4]周圣弘.《苏轼的茶诗词述评》,《文学教育》,2011年8月刊
[5]陈楠.《苏轼咏茶诗词中的意象美》,《福建茶叶》,2016年第05期
[6] 金文凯.《浅谈苏轼的咏茶诗词》,《三明学院学报》,2006年9月第23卷第3期
【关键词】苏轼;诗词;茶
“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是宋人日常七事之一。宋代文人好茶成风,苏东坡嗜之犹胜,苏轼词中也不乏精巧的咏茶之作。
茶是文人墨客之间交际交往的高雅媒介——“江夏無双种奇茗,汝阴六一夸新书。”
茶是参悟机理的佛前明灯——“尝茶看画亦不恶,问法求师了无碍。”
茶性总与人性相容,可作为君子的象征——“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茶味清淡茶香飘渺,人生亦可如一杯茶般恬淡——“乘闲携画卷,习静对香炉。”
茶之为平凡人所好,多在于它的物质功利性,而苏轼却着眼于茶之文化、之精神,以之同于香草美人、同于佛前菩提、同于豁达人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崇尚风雅的宋代文人常常集聚在一起谈论诗词歌赋,访友待客总是以茶会友、以茶为礼。
宴会之上美酒必不可少,但酒酣之后必定会有品茶这一环节,以茶解酒、茶酒并提,果真是极妙。
“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斗赢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暂留红袖,少却纱笼。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
景美客嘉,酒浓茶香,好一幅文人“诗酒趁华年”的工笔画。
当然, 礼尚往来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口口相传的优良美德,奔赴宴席时自然要为老友捎带一份心意满满的礼物,无论贵重与否,情义是最重要的。
“建茶三十片,不审味如何。奉赠包居士,僧房战睡魔。
“收藏爱惜待佳客,不敢包裹钻权幸。此诗有味君勿传,空使时人怒生瘿。”
君子之交淡如水, 茶文化风行的宋代不少的文人墨客总以茶为礼,既不失了礼仪,又为这友谊添上一层雅致。
“兽烟喷尽玉壶干,香分小凤团。”茶味至清至性,千言万语可化作同饮茶水后的一个点头称赞,也可化作茶烟袅袅时一同静静凝视的目光交错;千想万念可化作远方寄来的一包承载着情义的茶叶,也可化作风吹雨打都会奔赴的一场相顾无言唯有品茶的相会。
谈天说地、品茗闻香,妙哉。
花雨檐前乱,茶烟竹下孤
品茗被禅僧视为参禅悟道的必要途径。禅僧每以机语表达思想和启迪人心,而茶又时常被用于机锋妙语。
“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此句出自苏轼的《留题显圣寺》。不难发现,悟禅之地也少不了茶的存在。当然,类似的示例还有许多,如《又赠老谦》中“泻汤旧得茶三昧,觅句近窥诗一斑。清夜慢慢困披览,斋肠那得许铿顽。” “禅”,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源于人类的本能。人生中的烦恼都是自己找的,当心灵变得博大,空灵无物,犹如倒空了烦恼的杯子,便能恬淡安静。人的心灵若能如莲花与日月,超然平淡,无分别心、取舍心、爱憎心、得失心,便能获得快乐与祥和。水往低处流,云在天上飘,一切都自然和谐地发生,这就是平常心。拥有一颗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
而茶道便是在沏茶、赏茶、闻茶、饮茶的过程中,享受片刻的宁静与放松,撇开所有的杂念,真正拥有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之态。
禅、茶本一味,是哉。
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此诗为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全诗勾勒出了一幅美妙的动态美景:茶芽为云雾浸润,为泉水洗濯,清风徐来,茶香如同清晨的阳光一般细微、绵柔。苏轼笔下,茶的嫩芽如同不施粉黛的美人。美人出浴,如同出水芙蓉“天然去雕饰”,她的冰肌玉肤让人感受到一种窒息之美。
茶山之上的小小新芽有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姿态,就如同有着冰雪之心性、美玉之资质美人。
当然,以茶喻君子也是十分普遍的。苏轼在《和钱安道寄惠建茶》一词中赋建茶以君子禀性——耿直刚正、义气存生与草茶形成了鲜明对比。
去饰求真、天然本色,美哉。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众所周知,苏轼胸襟开阔、性情洒脱,不轻易为世俗所牵绊。他是随遇而安的典型代表,既能在富贵闲适中“人生得意须尽欢”,又能在安贫之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人生得意时有“黄金缕、密云龙”而人生窘迫时,田野人家的粗茶却也足以慰藉心灵。
苏轼从不刻意寻求富丽堂皇之态,茶的名贵与否,饮茶的地点方式高贵与否,这些都不重要。说到底,只是一盏茶。无论外表如何,终归是茶的外形、茶的香气、茶的精神文化。只要心灵与茶想通,即便只是在乡村野角捧着有缺口的泥碗大口喝着色香味并不上乘的粗茶,依然可以尽情享受茶所带来的那份宁静致远。
茶也是始终如一的,大有世人宠辱不惊之态,不论饮茶的人尊贵与否、不论烹茶的火鲜活与否、不论盛茶的器具是否精致,茶叶总是能将最炽烈的情谊传达给饮茶之人。
茶如此,人亦如此,这便是人生的大智慧。
豪迈开阔、始终如一,智哉。
结语
谈天说地、品茗闻香,妙哉。
去饰求真、天然本色,美哉。
豪迈开阔、始终如一,智哉。
妙、美、智。人如此,茶亦如此。
【参考文献】
[1]李懿.《苏轼咏茶诗的生命情境与文化底蕴》,《兰州学刊》.2015年2月刊
[2] 周树斌.《从来佳茗似佳人》,《农业考古》,1992年2月刊
[3] 张连举.《苏轼词中的茶文化》,《唐都学刊》,1990年第1期
[4]周圣弘.《苏轼的茶诗词述评》,《文学教育》,2011年8月刊
[5]陈楠.《苏轼咏茶诗词中的意象美》,《福建茶叶》,2016年第05期
[6] 金文凯.《浅谈苏轼的咏茶诗词》,《三明学院学报》,2006年9月第23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