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教材的实施,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现代媒体教育技术的优越性,新教材要求教师角色重新定位。课堂教学过程是课程的开发的过程,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为学生今后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为此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谈一下媒体教育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教材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对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要求,就是要求改变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改变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沉闷和严肃,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此,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可以通过多媒体对课本、图形、图像、动态和声音等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了学生的眼、耳、脑等器官,让他们兴奋起来,创造了一个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的情境。所以,在教学课件制作过程中我们注重利用图形、音乐和动画等多种信息来补充刺激学生的多种器官,使教学内容具体化真实化、趣味化和多样化,有力地唤醒学生的注意,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比如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我设计了有关的教学课件,使用这些课件时,屏幕就出现了:美丽清晰的地平线上,太阳开始露出了可爱的笑脸。将这一美丽的景物形象地比喻为直线和圆的关系。在舒缓、优美的音乐的伴奏下,一首“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散文诗轻轻诵来……组合成一个巨大的、诱
人的“探索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悟”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公共点个数方面存在的本质特征,教师提示学生去发现: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位置关系可分为几种类型?分类的标准是什么?能否像判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那样,通过数量关系来判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样,使学生学会运用联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去探索问题实质,并且这样探索的兴趣也会持续下去。
二、引导学生把握探索的方法
在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庞杂的问题明晰化、静态的问题动态化,而这些目标的达成,是靠运用媒体教育技术来实现的。尤其是数学CAI课件的设计和使用,可以闪烁、变色、平移、翻折、旋转和透视等,还可以设计问题模型和供学生探试的情境,这为指导学生的探索方法,开辟了崭新的天地。如我们充分利用媒体教育技术寓教于乐的特点,设计运用了二次函数增减性的二维动画片。有机地把数形结合、化归等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地学会研究、探索问题的方法,自觉养成自我探索的习惯。
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初中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媒体教育技术,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概括的过渡,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如《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一课中,先使用计算机演示长方体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引出了新知,同时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通过以上的观察、练习,再用计算机演示本课时的学习难点“正方形的平面展开图”。这样,利用媒体教育技术演示,能让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结构,解决抽象性数学的知识与学生形象思维的矛盾,建立空间观念。
四、帮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新课标中明确规定: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然而常规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等限制,无法有效地创设较多的实际问题情境,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用电教媒体就能恰如其分的解决这个问题。如在学习《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上给出的探究情景,发现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神州行和全球通两种电话卡各有各的优点,但当自己要为父母选择适合的电话卡时,应该如何选择呢?这样用多媒体设置场景,帮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真切,情趣盎然。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总之,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利用媒体教育技术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让学生真正地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从而达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教材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对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要求,就是要求改变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改变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沉闷和严肃,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此,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可以通过多媒体对课本、图形、图像、动态和声音等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了学生的眼、耳、脑等器官,让他们兴奋起来,创造了一个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的情境。所以,在教学课件制作过程中我们注重利用图形、音乐和动画等多种信息来补充刺激学生的多种器官,使教学内容具体化真实化、趣味化和多样化,有力地唤醒学生的注意,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比如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我设计了有关的教学课件,使用这些课件时,屏幕就出现了:美丽清晰的地平线上,太阳开始露出了可爱的笑脸。将这一美丽的景物形象地比喻为直线和圆的关系。在舒缓、优美的音乐的伴奏下,一首“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散文诗轻轻诵来……组合成一个巨大的、诱
人的“探索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悟”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公共点个数方面存在的本质特征,教师提示学生去发现: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位置关系可分为几种类型?分类的标准是什么?能否像判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那样,通过数量关系来判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样,使学生学会运用联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去探索问题实质,并且这样探索的兴趣也会持续下去。
二、引导学生把握探索的方法
在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庞杂的问题明晰化、静态的问题动态化,而这些目标的达成,是靠运用媒体教育技术来实现的。尤其是数学CAI课件的设计和使用,可以闪烁、变色、平移、翻折、旋转和透视等,还可以设计问题模型和供学生探试的情境,这为指导学生的探索方法,开辟了崭新的天地。如我们充分利用媒体教育技术寓教于乐的特点,设计运用了二次函数增减性的二维动画片。有机地把数形结合、化归等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地学会研究、探索问题的方法,自觉养成自我探索的习惯。
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初中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媒体教育技术,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概括的过渡,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如《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一课中,先使用计算机演示长方体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引出了新知,同时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通过以上的观察、练习,再用计算机演示本课时的学习难点“正方形的平面展开图”。这样,利用媒体教育技术演示,能让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结构,解决抽象性数学的知识与学生形象思维的矛盾,建立空间观念。
四、帮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新课标中明确规定: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然而常规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等限制,无法有效地创设较多的实际问题情境,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用电教媒体就能恰如其分的解决这个问题。如在学习《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上给出的探究情景,发现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神州行和全球通两种电话卡各有各的优点,但当自己要为父母选择适合的电话卡时,应该如何选择呢?这样用多媒体设置场景,帮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真切,情趣盎然。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总之,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利用媒体教育技术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让学生真正地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从而达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