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在学校,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快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从书入手,学以致用。二、鼓励学生,勇于模仿。三、广泛阅读,获取信息。四、评改方式,多样结合。
【关键词】 写作能力;教科书;模仿;阅读;评改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新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于是,老师们将作文话题一出,便让学生自由作文。看起来好像给了学生自由,感觉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却又存在一个该怎样说、怎样说好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少学生作文内容丰富,语言却前言不搭后语,结构松散,主题不突出甚至没有主题等。所以,我认为,作文教学应有相应的作文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传授。但是,我们到底要传授一些什么样的写作知识和技能技巧给学生呢?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教科书入手积累写作素材學以致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学生要写出有血有肉的作文,就必需有大量的写作素材积累。学生的生活圈子很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去积累更多的素材呢,我们可以从教科书入手。
如我们学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知道史铁生在双腿瘫痪后,最终凭着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战胜了自己,成为一名著名作家。这个实例可以用于“身残志坚”“恒心毅力” “逆境出人才”等话题。另外在《我与地坛》里还提到他的母亲,是母亲在史铁生绝望颓废的日子里,一直默默地陪伴在他的身旁。面对脾气坏到极点的儿子,她小心翼翼地揣摩儿子的心理,当儿子久不见踪影时,她焦灼地围着偌大的地坛一遍又一遍不辞辛劳地寻找,他是在母亲的关爱中,在地坛沧桑的历史启迪中,想通了生命的意义,走上了写作之路。所以,它也适用于“母爱”的话题。
再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它可用于“责任”话题,诸葛亮在其位,谋其事,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也可用于“品德”话题,诸葛亮在后《出师表》写出了。“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一震古烁今的名句,就充分表现了尽忠报国的高尚情怀和坚贞不屈的顽强意志。还可用于“公正”话题,他在《出师表》中劝诫刘禅平时为人处事,要做到公正无私,不要偏信偏听。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所以同学们平时在看教科书时,一定要多思,勤思,善思。
二、鼓励学生,勇于模仿
巴金先生曾说:“只有写,你才能真正会写。”学生的模仿性很强,仿写范文对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很有好处的。因为学生通过模仿进行写作,既可降低学习的难度,又能收到较明显的效果。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可以让学生从范文中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
例如,我们在学习了《济南的冬天》《春》等文章后,可以试着让学生仿写我们所住地方的《春》《夏》《秋》《冬》,让他们把课文中学到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合理地运用到习作中。再如让学生学写书信,我们可以先给学生示范一篇书信文章,再让学生进行范写。从而学习书信的写作格式。
三、提倡学生广泛阅读
写作没有速成法,没有所谓的捷径,只能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要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就必须让写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尤其是网络阅读,好多家长视网络为“洪水猛兽”,其实大可不必,就如网络阅读,现代社会是网络时代,网络上的新闻是最新的,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资料,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就有“新意”,另外在网络上我们可以和老师、同学甚至素不相识的人进行沟通交流,扩大我们的知识面、交流我们的新思想,共同进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也可以多读一些文学名著,和有思想的人交流,现在都有初中生推荐读本,如《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指定书目等,同学们可以多读,而且要求是精读。
四、教师的评改、学生的自我评改与学生间互相评改相结合
在教学中经常会见到这样一幕:这边老师累得半死,好不容易修改完一次作文,而那边作文到了学生手中,学生往往是漫不经心地看一眼评语,就把作文收进书桌,一方面,教师为命题搜肠刮肚,为批改挑灯夜改,为讲评口干舌燥;另一方面,学生写作文抓耳挠腮,读批语索然寡味,听讲评昏昏欲睡。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从而提高作文的教学效果呢?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新《课标》还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所以,在作文评价前,老师首先要跟学生讲明白这样做的意义,让学生明白这不是教师在偷懒,而是要教会学生自批自改以利于学生将来的写作。至于评改的具体操作,应该已是老生常谈,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不懈地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语文课程新探》,陆志平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84页
3、《中学生的写作认知能力与培养》,王可著,科学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关键词】 写作能力;教科书;模仿;阅读;评改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新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于是,老师们将作文话题一出,便让学生自由作文。看起来好像给了学生自由,感觉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却又存在一个该怎样说、怎样说好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少学生作文内容丰富,语言却前言不搭后语,结构松散,主题不突出甚至没有主题等。所以,我认为,作文教学应有相应的作文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传授。但是,我们到底要传授一些什么样的写作知识和技能技巧给学生呢?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教科书入手积累写作素材學以致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学生要写出有血有肉的作文,就必需有大量的写作素材积累。学生的生活圈子很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去积累更多的素材呢,我们可以从教科书入手。
如我们学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知道史铁生在双腿瘫痪后,最终凭着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战胜了自己,成为一名著名作家。这个实例可以用于“身残志坚”“恒心毅力” “逆境出人才”等话题。另外在《我与地坛》里还提到他的母亲,是母亲在史铁生绝望颓废的日子里,一直默默地陪伴在他的身旁。面对脾气坏到极点的儿子,她小心翼翼地揣摩儿子的心理,当儿子久不见踪影时,她焦灼地围着偌大的地坛一遍又一遍不辞辛劳地寻找,他是在母亲的关爱中,在地坛沧桑的历史启迪中,想通了生命的意义,走上了写作之路。所以,它也适用于“母爱”的话题。
再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它可用于“责任”话题,诸葛亮在其位,谋其事,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也可用于“品德”话题,诸葛亮在后《出师表》写出了。“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一震古烁今的名句,就充分表现了尽忠报国的高尚情怀和坚贞不屈的顽强意志。还可用于“公正”话题,他在《出师表》中劝诫刘禅平时为人处事,要做到公正无私,不要偏信偏听。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所以同学们平时在看教科书时,一定要多思,勤思,善思。
二、鼓励学生,勇于模仿
巴金先生曾说:“只有写,你才能真正会写。”学生的模仿性很强,仿写范文对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很有好处的。因为学生通过模仿进行写作,既可降低学习的难度,又能收到较明显的效果。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可以让学生从范文中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
例如,我们在学习了《济南的冬天》《春》等文章后,可以试着让学生仿写我们所住地方的《春》《夏》《秋》《冬》,让他们把课文中学到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合理地运用到习作中。再如让学生学写书信,我们可以先给学生示范一篇书信文章,再让学生进行范写。从而学习书信的写作格式。
三、提倡学生广泛阅读
写作没有速成法,没有所谓的捷径,只能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要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就必须让写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尤其是网络阅读,好多家长视网络为“洪水猛兽”,其实大可不必,就如网络阅读,现代社会是网络时代,网络上的新闻是最新的,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资料,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就有“新意”,另外在网络上我们可以和老师、同学甚至素不相识的人进行沟通交流,扩大我们的知识面、交流我们的新思想,共同进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也可以多读一些文学名著,和有思想的人交流,现在都有初中生推荐读本,如《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指定书目等,同学们可以多读,而且要求是精读。
四、教师的评改、学生的自我评改与学生间互相评改相结合
在教学中经常会见到这样一幕:这边老师累得半死,好不容易修改完一次作文,而那边作文到了学生手中,学生往往是漫不经心地看一眼评语,就把作文收进书桌,一方面,教师为命题搜肠刮肚,为批改挑灯夜改,为讲评口干舌燥;另一方面,学生写作文抓耳挠腮,读批语索然寡味,听讲评昏昏欲睡。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从而提高作文的教学效果呢?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新《课标》还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所以,在作文评价前,老师首先要跟学生讲明白这样做的意义,让学生明白这不是教师在偷懒,而是要教会学生自批自改以利于学生将来的写作。至于评改的具体操作,应该已是老生常谈,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不懈地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语文课程新探》,陆志平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84页
3、《中学生的写作认知能力与培养》,王可著,科学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