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兵临城下》是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为背景展开的一部战争题材电影,创造这部电影的是法国著名的导演让·雅克·阿诺,单就故事情节而言,讲述的是一位百发百中的神枪手瓦西里的故事,在情节方面可以说是没有太多的新颖之处,在凸显主题上,主人公的感情线略显多余,但从镜头语言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有许多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借鉴的地方。为此,本文从镜头的画面色彩、拍摄的角度、镜头景别和镜头剪辑组接上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期为电影的分镜头创作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镜头;色调;景别;角度;剪辑组接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1
一、电影画面色彩分析
(一)画面的色彩以冷色调为主,色彩较单一
与以往的战争题材电影不同,这部电影主要以冷色调为主,相比较于以往多数战争题材电影大红色的色彩,《兵临城下》这部电影,以灰色或者是暗灰色为主,天空的颜色是灰白色,渡船是黑色的,还有灰色的坦克、飞机、枪械等,同时街边的建筑物,雕像,甚至是水都带有浓重的暗色或是暗灰色,给人一种强烈的压抑感。
本片这种压抑的灰色,很好地营造了一种战争的残酷氛围,由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在整个二战当中具有转折的历史意义,面对刚开始苏联军队的节节败退,斯大林格勒也即将沦陷的局面,这种冷色调,很好地反映了苏联民众在当时的情况下,恐惧,悲观的情绪。用冷色调来处理这一情况,还给观影者一种心理上的压抑,促使观众融入影片当中,让观众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并反思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二)个别暖色调的出现,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
在冷色调为主的这部影片当中,个别出现的暖色调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色彩对比,突出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冲突性,社会上和军队上的不平等。比如:在德军神枪手科尼格上校去前线的火车上,金黄色香烟的特写镜头还有那鲜艳的红色台灯以及黄白的窗帘,用这种明亮的暖色调,突出科尼格上校与瓦西里之间的身份地位对比,将两人之间的冲突性很好的刻画出来。同样还有在赫鲁晓夫威胁达尼洛夫让瓦西里尽快解决科尼格的大厅,就用了明亮的暖色调,吊灯、桌布、墙纸都是明亮的黄色或者红色这种暖色调,在这里与全片比起来非常的不协调,把灰暗惨烈的战场前线和高级官员所在的干净明亮相对比,形成强烈的前后环境反差,用来讽刺苏联社会的不平等。
二、影片镜头拍摄的角度分析
本片采用了多角度的拍摄手法,从多个方面反映了战争的真实情况,除了最常见的平摄之外,俯拍和仰拍都用到了影片当中,在刻画人物当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拍摄的角度,给观众以心理上的暗示。比如:在拍摄科尼格上校时,面对这一是反面人物来讲,在表现手法上应该多用俯拍的角度来表现,然而在科尼格身上,却出人意料地安排了几个仰摄特写镜头,我并不认为这是对科尼格上校的赞美,应该是对科尼格这一军人形象的刻画,突出科尼格和主人公瓦西里身份上的悬殊以及两个对手之间的矛盾冲突性。在表现主人公瓦西里时,还采用了一个套镜头的拍摄,突出了主人公高超的狙击技术,形象地刻画了主人公神枪手的形象。还用俯拍的镜头刻画赫鲁晓夫在剧中形象,具有轻视和贬低人物的作用。
三、对电影镜头景别的分析
虽然这部电影是一部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为原型的战争题材的电影,在内容的表现上,并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也没有展现这场战役的宏观全局,而是通过战争中几个典型的人物,以战场狙击手为主线在小空间中展开斗争的故事。在镜头的运用上,以最能突出人物心理变化的特写镜头最为突出。尤其是对两位主人公对决时的眼神特写,最为震撼人们的心灵。
对瓦西里的眼神特写镜头,第一次是在记者会上,按照赫鲁晓夫的要求在斯大林画像面前宣示表忠诚的眼神特写,表达了主人公面对身份转变之后对未来的迷茫;第二次是经过与科尼格交锋失利之后,自我请求去前线的眼神特写,表达了主人公面对战争交锋失利后,对失败后的悲观心态以及对科尼格的愤怒;还有就是最后一次在于科尼格相约决斗是却得知了爱人塔尼娅的死讯时的有眼神特写,表达了主人公瓦西里对失去爱人后悲痛欲绝心态到对激起对侵略者的仇恨,誓要报仇的决心的转变。
对科尼格上校的眼神特写比表现了科尼格这个任务复杂的心理变化,电影在剧中交代了科尼格的儿子在战争刚开始就已经去世了,在面对沙夏时对眼神的特写,那一闪而过的慈爱表现科尼格复杂的内心世界,科尼格是一位军人,同时也是一位父亲,再冷酷眼神中的那一抹温情,是导演向我们表达了“人”这一物种最本质的本性,或许科尼格最终还是反面冷血的纳粹军人,但是却引导观众对战争的残酷、冷血进行人性的反思。
四、电影镜头剪辑组接的运用分析
虽然,这是让·雅克·阿诺导演第一次指导战争题材的电影,并且对导演本身来说这是一次艰巨的挑战,在战争片方面对电影内涵的表达不是很成熟,但是也是有很对精彩的地方。比如说:在一般战争题材的电影,在表达战场上的残酷是,多数是用机枪扫射的长镜头或战士开炮的场景和士兵倒下的长镜头剪辑组接在一起来表达。然而在这部影片当中,选择的画面是“喷着火舌的重机枪”和“在逃跑中陆续中枪倒地的士兵”之间反复切换,并且镜头的长度都很短,这种方法更好地表现出了战争的残酷无情这一深刻涵义。
还有一次,是在记者会上,赫鲁晓夫要瓦西里注视斯大林的画像,表示自己对国家和领袖的忠诚。在这里导演运用了隐喻蒙太奇的手法,利用闪回的镜头,从现实当中切换到瓦西里的梦境当中,用马被狼咬死,来隐喻接下来瓦西里和搭档寻杀科尼格不成,反而搭档被杀死的场面。镜头的剪辑组接非常的顺畅流利。
五、总结
《兵临城下》这部电影,在镜头语言的利用上,相当的丰富,从色彩,拍摄角度,景别和剪辑组接上都非常用心,对人物的刻画非常到位,引导人们对战争的残酷进行了强烈的反思,引发人们对人性的关注及反思,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也在一定程度上讽刺了前苏联政权,具有一定的政治意味。
参考文献:
[1]孔令勤 :《镜头和镜头语言》[J].《棗庄师专学报》,1990 年第3期.
关键词:镜头;色调;景别;角度;剪辑组接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1
一、电影画面色彩分析
(一)画面的色彩以冷色调为主,色彩较单一
与以往的战争题材电影不同,这部电影主要以冷色调为主,相比较于以往多数战争题材电影大红色的色彩,《兵临城下》这部电影,以灰色或者是暗灰色为主,天空的颜色是灰白色,渡船是黑色的,还有灰色的坦克、飞机、枪械等,同时街边的建筑物,雕像,甚至是水都带有浓重的暗色或是暗灰色,给人一种强烈的压抑感。
本片这种压抑的灰色,很好地营造了一种战争的残酷氛围,由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在整个二战当中具有转折的历史意义,面对刚开始苏联军队的节节败退,斯大林格勒也即将沦陷的局面,这种冷色调,很好地反映了苏联民众在当时的情况下,恐惧,悲观的情绪。用冷色调来处理这一情况,还给观影者一种心理上的压抑,促使观众融入影片当中,让观众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并反思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二)个别暖色调的出现,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
在冷色调为主的这部影片当中,个别出现的暖色调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色彩对比,突出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冲突性,社会上和军队上的不平等。比如:在德军神枪手科尼格上校去前线的火车上,金黄色香烟的特写镜头还有那鲜艳的红色台灯以及黄白的窗帘,用这种明亮的暖色调,突出科尼格上校与瓦西里之间的身份地位对比,将两人之间的冲突性很好的刻画出来。同样还有在赫鲁晓夫威胁达尼洛夫让瓦西里尽快解决科尼格的大厅,就用了明亮的暖色调,吊灯、桌布、墙纸都是明亮的黄色或者红色这种暖色调,在这里与全片比起来非常的不协调,把灰暗惨烈的战场前线和高级官员所在的干净明亮相对比,形成强烈的前后环境反差,用来讽刺苏联社会的不平等。
二、影片镜头拍摄的角度分析
本片采用了多角度的拍摄手法,从多个方面反映了战争的真实情况,除了最常见的平摄之外,俯拍和仰拍都用到了影片当中,在刻画人物当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拍摄的角度,给观众以心理上的暗示。比如:在拍摄科尼格上校时,面对这一是反面人物来讲,在表现手法上应该多用俯拍的角度来表现,然而在科尼格身上,却出人意料地安排了几个仰摄特写镜头,我并不认为这是对科尼格上校的赞美,应该是对科尼格这一军人形象的刻画,突出科尼格和主人公瓦西里身份上的悬殊以及两个对手之间的矛盾冲突性。在表现主人公瓦西里时,还采用了一个套镜头的拍摄,突出了主人公高超的狙击技术,形象地刻画了主人公神枪手的形象。还用俯拍的镜头刻画赫鲁晓夫在剧中形象,具有轻视和贬低人物的作用。
三、对电影镜头景别的分析
虽然这部电影是一部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为原型的战争题材的电影,在内容的表现上,并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也没有展现这场战役的宏观全局,而是通过战争中几个典型的人物,以战场狙击手为主线在小空间中展开斗争的故事。在镜头的运用上,以最能突出人物心理变化的特写镜头最为突出。尤其是对两位主人公对决时的眼神特写,最为震撼人们的心灵。
对瓦西里的眼神特写镜头,第一次是在记者会上,按照赫鲁晓夫的要求在斯大林画像面前宣示表忠诚的眼神特写,表达了主人公面对身份转变之后对未来的迷茫;第二次是经过与科尼格交锋失利之后,自我请求去前线的眼神特写,表达了主人公面对战争交锋失利后,对失败后的悲观心态以及对科尼格的愤怒;还有就是最后一次在于科尼格相约决斗是却得知了爱人塔尼娅的死讯时的有眼神特写,表达了主人公瓦西里对失去爱人后悲痛欲绝心态到对激起对侵略者的仇恨,誓要报仇的决心的转变。
对科尼格上校的眼神特写比表现了科尼格这个任务复杂的心理变化,电影在剧中交代了科尼格的儿子在战争刚开始就已经去世了,在面对沙夏时对眼神的特写,那一闪而过的慈爱表现科尼格复杂的内心世界,科尼格是一位军人,同时也是一位父亲,再冷酷眼神中的那一抹温情,是导演向我们表达了“人”这一物种最本质的本性,或许科尼格最终还是反面冷血的纳粹军人,但是却引导观众对战争的残酷、冷血进行人性的反思。
四、电影镜头剪辑组接的运用分析
虽然,这是让·雅克·阿诺导演第一次指导战争题材的电影,并且对导演本身来说这是一次艰巨的挑战,在战争片方面对电影内涵的表达不是很成熟,但是也是有很对精彩的地方。比如说:在一般战争题材的电影,在表达战场上的残酷是,多数是用机枪扫射的长镜头或战士开炮的场景和士兵倒下的长镜头剪辑组接在一起来表达。然而在这部影片当中,选择的画面是“喷着火舌的重机枪”和“在逃跑中陆续中枪倒地的士兵”之间反复切换,并且镜头的长度都很短,这种方法更好地表现出了战争的残酷无情这一深刻涵义。
还有一次,是在记者会上,赫鲁晓夫要瓦西里注视斯大林的画像,表示自己对国家和领袖的忠诚。在这里导演运用了隐喻蒙太奇的手法,利用闪回的镜头,从现实当中切换到瓦西里的梦境当中,用马被狼咬死,来隐喻接下来瓦西里和搭档寻杀科尼格不成,反而搭档被杀死的场面。镜头的剪辑组接非常的顺畅流利。
五、总结
《兵临城下》这部电影,在镜头语言的利用上,相当的丰富,从色彩,拍摄角度,景别和剪辑组接上都非常用心,对人物的刻画非常到位,引导人们对战争的残酷进行了强烈的反思,引发人们对人性的关注及反思,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也在一定程度上讽刺了前苏联政权,具有一定的政治意味。
参考文献:
[1]孔令勤 :《镜头和镜头语言》[J].《棗庄师专学报》,1990 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