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急剧扩张与耕地保护政策矛盾显现。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各地兴起了实行农民集中居住的浪潮。基于长沙市周边某县的970份调查问卷,分析了实行农民集中居住后存在的就业风险,并提出了控制风险的政策措施以保证农民集中居住的顺利推行和农民生活稳定。
关键词:就业风险控制;农民集中居住;问卷调查;长沙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108-02
引言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中央先后下发了八个“一号文件”来解决农村问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一五”、“十二五”规划都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同时,城市用地需求与18亿亩耕地保护的矛盾不断深化,要求我们必须节约、集约利用每一分土地。在此背景下,农民集中居住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大城市周边迅速开展起来。实行农民集中居住一方面可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同时又可节约大量土地。然而,通过各地的实践和学者的研究,不难发现,实行农民集中居住大都会遇到同样地问题——集中居住后农民的就业问题。集中居住后,农民的就业呈现怎样的状况、如何控制农民就业风险关系到集中居住政策的实施和社会的稳定。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农民集中居住的相关研究已有很多。如余建华等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阐述了农村居民对集中居住区建设的意愿[2]。张金明等通过对江都市80户农户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农民集中居住的意愿和影响因素[3]。孟焕民等就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中的规划选址、社区规模、建设标准等十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破解之道提出了看法[4]。杨继瑞等以四川省为例总结了农民集中居住的几种具体模式和推进农民适度集中居住的相关制度安排[5]。王志炜等通过设定时间段假设、运用图形和数据对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总体经济性进行论证,分析大城市周边的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6]。叶祥凤通过调查取得了大量第一手数据,分析了农民集中居住区社会保障的特点和成因,并提出解决对策。孙亚兰等分析了农民集中居住区绿化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7]。叶祥凤、廖功磊以某市A区300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劳动力就业调查为基础,分析其就业结构及成因,并结合实际提出对策建议[8]。纵观国内相关文献可知,目前国内关于农民集中居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民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集中居住区建设中存在问题和对策的概括性分析、农民集中居住的模式研究、农民集中居住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等。关于集中居住后就业问题,目前只有就业结构及其成因的分析或者是从整体上提出存在的就业问题,本文基于长沙市周边某县农民集中居住的970份调查问卷,对农民集中居住后就业状况做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控制农民集中居住后就业风险的政策措施,以期能给相应政策的实施以意见和建议。
一、调查问卷情况及结果分析
1.调查问卷情况。此次调查于2011年7月11—19日针对长沙市周边某县所有乡镇部分农民展开。共发放调查问卷1 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70份。问卷对象包括不同的年龄层次、职业、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和居住状态(集中居住和分散居住)。
2.问卷结果分析。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实行农民集中居住后,农民的就业状况怎样?农民就业存在哪些风险?本文基于问卷调查对其进行深入分析。(1)集中居住后农民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如果实行农民集中居住,您认为最突出的困难是”这一项,集中居住的对象选择“再就业困难”的比分散居住的对象选择“再就业困难”的高出了6.8个百分点。在“如果实行农民集中居住,您认为最关键的配套政策是”这一项,集中居住的对象选择“就业培训安置政策”的比分散居住的对象选择“就业培训安置政策”的高出3.3个百分点。说明,集中居住后,农民对就业问题更加重视,就业形式更加严峻。(2)集中居住后农业从业人数多且失业率较高,生活困难。调查数据说明实行农民集中居住后,仍然有27.9%的人从事传统形式的农业生产,这部分人虽然现在没有失业,但是远离田地,农业经营成本必然提高,再加集中居住后,平时的日常开支因为蔬菜等需要购买必然增加,使其生活更加艰辛。有15.1%的人在家中主要承担家务劳动,这部分人中除去部分60岁以上人口都是目前的失业人口,失业率较高。其生活来源依靠家中其他成员提供或者搬迁补偿款,生活无后续保障。集中居住后,由于失业以及相当部分的隐性失业使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有51.1%的农民家庭年收入在3万以下,生活困难甚至难以为继。(3)集中居住后各年龄段就业差异大,“40、50”就业困难。将调查问卷按被调查对象的年龄分为40岁以下和40~60岁两个年龄阶段进行统计,从中可以看出年龄在40岁以下的人群中从事非农职业的占63.6%,从事农业的占17.6%;而40~60岁之间的人群从事非农职业的占53.4%,从事农业的占33.1%,说明各个年龄阶段的就业差异较大。集中居住后依然有相当部分居民从事农业生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很难找到其他稳定的职业。40~60岁人群中有33.1%的从事农业生产,且有高达14.4%的人口处于失业状态,说明“40、50”人群就业困难。(4)集中居住后女性就业更为困难。此次调查,按性别统计“您在家中主要承担”这一项,男性选择“务工”的占34.5%、务农的占32.3%、“家务”的占5.6%、“非农自主经营”的占21.6%、其他的占6%。女性选择“务工”的占19.5%、务农的占21.4%、“家务”的占28.9%、“非农自主经营”的占28.9%、其他的占1.3%。女性中“务工”的比例低于男性15个百分点,“家务”的比例高于男性23.3个百分点,说明集中居住后女性的失业率高,就业更为困难。
二、集中居住后农民就业风险控制的政策措施
农民集中居住改变了农民沿袭几千年的传统生活,让其突然融入新的环境,靠市场来解决其就业问题,固然给农民带来极大困难。政府可以采取各项措施加以引导,帮助农民尽快适应脱离田地自谋出路的新环境。 1.实施就业倾斜政策。集中居住后农民就业相当困难,政府可以在就业政策方面加以倾斜:一是岗位竞争上倾斜。鼓励和支持企业在招聘时向集中居住区农民适当的倾斜,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集中居住区农民。二是资金支持上倾斜。集中居住后,不乏有一些农民因为有一技之长而有自主创业的想法,而资金往往成为其最大难题。政府可以简化农民小额贷款申请程序,降低申请门槛,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服务。三是就业信息分享上倾斜。多方收集区内外的用工信息,组织劳务交流洽谈会,向集中居住后农民公布用工信息,为失业农民提供有针对性的用工信息。
2.立足自身,充分挖掘就业空间。集中居住后,部分农民,尤其是“50后”群体,由于年龄较大,知识水平较低等原因就业异常困难。政府应该立足自身,在本地寻找就业岗位,解决其就业问题。第一,在集中居住区的环卫、保安、物业管理等公共服务岗位优先安排集中居住后的“40、50”和妇女等就业困难群体,解决其就业问题。第二,积极与辖区内商场、餐饮等行业联系,优先吸纳集中居住后的就业困难农民从事适合的工作。
3.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业技能。集中居住后农民就业困难,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农民缺乏一定的职业技能,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对此,当地政府可以通过各类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集中居住后农民提供优惠、优质服务,提高职业技能。
4.建立基本生活保障机制,解决农民基本生活问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集中居住后一段时间,部分农民生活较为困难。对此,政府可以建立生活保障机制,为生活困难的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帮助其渡过生活困难时期。一是实行就业补贴政策,为连续三个月以上没有找到工作或找到工作但工资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且有就业再就业愿望的集中居住后农民提供就业补贴,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二是提供最低生活补助。城市生活困难居民有最低生活补助,可以借助这一政策,为集中居住后生活困难农民提供农民最低生活补助,具体标准由各地政府依据当地最低生活标准制定。三是扩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农村养老问题一直是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居住后因为失去田地,生活费用提高等原因农村养老问题更加突出,政府可以在加大政府支付比例的基础上扩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的范围,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实现全覆盖。
实行农民集中居住,可以节约农村建设用地,通过一定程序可以将其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缓解城市用地紧张局势。研究表明,实行农民集中居住将会遇到就业等影响集中居住后农民生活的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加以研究,给予足够重视,化解矛盾,保障政策的实施和农民生活。
参考文献:
[1] 李本智.基于全域城市化视角的农村集中居住实践探析——以宁波市镇海区为例[J].规划师,2010,(10):109.
[2] 余建华,孙峰,等.新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农民意愿及对策探究[J].经济问题,2007,(12).
[3] 张金明,陈利根.农民集中居住的意愿、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以江苏省江都市为例[J].农村经济,2009,(10).
[4] 孟焕民,徐伟荣,等.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若干思考——苏州农村较大型集中居住区调查[J].现代经济探讨,2010,(4).
[5] 杨继瑞,周晓蓉.统筹城乡背景的农民集中居住及其制度重构——以四川为例[J].改革,2010,(8).
[6] 王志炜,张礼兵.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可行性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20).
[7] 孙亚兰,李国荣.农民集中居住区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2).
[8] 叶凤祥,廖功磊.农民集中居住区居民就业状况及对策研究——以某市A区300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调查为例[J].调查
世界,2010,(6).[责任编辑 陈凤雪]
关键词:就业风险控制;农民集中居住;问卷调查;长沙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108-02
引言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中央先后下发了八个“一号文件”来解决农村问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一五”、“十二五”规划都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同时,城市用地需求与18亿亩耕地保护的矛盾不断深化,要求我们必须节约、集约利用每一分土地。在此背景下,农民集中居住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大城市周边迅速开展起来。实行农民集中居住一方面可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同时又可节约大量土地。然而,通过各地的实践和学者的研究,不难发现,实行农民集中居住大都会遇到同样地问题——集中居住后农民的就业问题。集中居住后,农民的就业呈现怎样的状况、如何控制农民就业风险关系到集中居住政策的实施和社会的稳定。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农民集中居住的相关研究已有很多。如余建华等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阐述了农村居民对集中居住区建设的意愿[2]。张金明等通过对江都市80户农户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农民集中居住的意愿和影响因素[3]。孟焕民等就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中的规划选址、社区规模、建设标准等十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破解之道提出了看法[4]。杨继瑞等以四川省为例总结了农民集中居住的几种具体模式和推进农民适度集中居住的相关制度安排[5]。王志炜等通过设定时间段假设、运用图形和数据对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总体经济性进行论证,分析大城市周边的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6]。叶祥凤通过调查取得了大量第一手数据,分析了农民集中居住区社会保障的特点和成因,并提出解决对策。孙亚兰等分析了农民集中居住区绿化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7]。叶祥凤、廖功磊以某市A区300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劳动力就业调查为基础,分析其就业结构及成因,并结合实际提出对策建议[8]。纵观国内相关文献可知,目前国内关于农民集中居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民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集中居住区建设中存在问题和对策的概括性分析、农民集中居住的模式研究、农民集中居住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等。关于集中居住后就业问题,目前只有就业结构及其成因的分析或者是从整体上提出存在的就业问题,本文基于长沙市周边某县农民集中居住的970份调查问卷,对农民集中居住后就业状况做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控制农民集中居住后就业风险的政策措施,以期能给相应政策的实施以意见和建议。
一、调查问卷情况及结果分析
1.调查问卷情况。此次调查于2011年7月11—19日针对长沙市周边某县所有乡镇部分农民展开。共发放调查问卷1 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70份。问卷对象包括不同的年龄层次、职业、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和居住状态(集中居住和分散居住)。
2.问卷结果分析。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实行农民集中居住后,农民的就业状况怎样?农民就业存在哪些风险?本文基于问卷调查对其进行深入分析。(1)集中居住后农民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如果实行农民集中居住,您认为最突出的困难是”这一项,集中居住的对象选择“再就业困难”的比分散居住的对象选择“再就业困难”的高出了6.8个百分点。在“如果实行农民集中居住,您认为最关键的配套政策是”这一项,集中居住的对象选择“就业培训安置政策”的比分散居住的对象选择“就业培训安置政策”的高出3.3个百分点。说明,集中居住后,农民对就业问题更加重视,就业形式更加严峻。(2)集中居住后农业从业人数多且失业率较高,生活困难。调查数据说明实行农民集中居住后,仍然有27.9%的人从事传统形式的农业生产,这部分人虽然现在没有失业,但是远离田地,农业经营成本必然提高,再加集中居住后,平时的日常开支因为蔬菜等需要购买必然增加,使其生活更加艰辛。有15.1%的人在家中主要承担家务劳动,这部分人中除去部分60岁以上人口都是目前的失业人口,失业率较高。其生活来源依靠家中其他成员提供或者搬迁补偿款,生活无后续保障。集中居住后,由于失业以及相当部分的隐性失业使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有51.1%的农民家庭年收入在3万以下,生活困难甚至难以为继。(3)集中居住后各年龄段就业差异大,“40、50”就业困难。将调查问卷按被调查对象的年龄分为40岁以下和40~60岁两个年龄阶段进行统计,从中可以看出年龄在40岁以下的人群中从事非农职业的占63.6%,从事农业的占17.6%;而40~60岁之间的人群从事非农职业的占53.4%,从事农业的占33.1%,说明各个年龄阶段的就业差异较大。集中居住后依然有相当部分居民从事农业生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很难找到其他稳定的职业。40~60岁人群中有33.1%的从事农业生产,且有高达14.4%的人口处于失业状态,说明“40、50”人群就业困难。(4)集中居住后女性就业更为困难。此次调查,按性别统计“您在家中主要承担”这一项,男性选择“务工”的占34.5%、务农的占32.3%、“家务”的占5.6%、“非农自主经营”的占21.6%、其他的占6%。女性选择“务工”的占19.5%、务农的占21.4%、“家务”的占28.9%、“非农自主经营”的占28.9%、其他的占1.3%。女性中“务工”的比例低于男性15个百分点,“家务”的比例高于男性23.3个百分点,说明集中居住后女性的失业率高,就业更为困难。
二、集中居住后农民就业风险控制的政策措施
农民集中居住改变了农民沿袭几千年的传统生活,让其突然融入新的环境,靠市场来解决其就业问题,固然给农民带来极大困难。政府可以采取各项措施加以引导,帮助农民尽快适应脱离田地自谋出路的新环境。 1.实施就业倾斜政策。集中居住后农民就业相当困难,政府可以在就业政策方面加以倾斜:一是岗位竞争上倾斜。鼓励和支持企业在招聘时向集中居住区农民适当的倾斜,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集中居住区农民。二是资金支持上倾斜。集中居住后,不乏有一些农民因为有一技之长而有自主创业的想法,而资金往往成为其最大难题。政府可以简化农民小额贷款申请程序,降低申请门槛,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服务。三是就业信息分享上倾斜。多方收集区内外的用工信息,组织劳务交流洽谈会,向集中居住后农民公布用工信息,为失业农民提供有针对性的用工信息。
2.立足自身,充分挖掘就业空间。集中居住后,部分农民,尤其是“50后”群体,由于年龄较大,知识水平较低等原因就业异常困难。政府应该立足自身,在本地寻找就业岗位,解决其就业问题。第一,在集中居住区的环卫、保安、物业管理等公共服务岗位优先安排集中居住后的“40、50”和妇女等就业困难群体,解决其就业问题。第二,积极与辖区内商场、餐饮等行业联系,优先吸纳集中居住后的就业困难农民从事适合的工作。
3.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业技能。集中居住后农民就业困难,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农民缺乏一定的职业技能,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对此,当地政府可以通过各类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集中居住后农民提供优惠、优质服务,提高职业技能。
4.建立基本生活保障机制,解决农民基本生活问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集中居住后一段时间,部分农民生活较为困难。对此,政府可以建立生活保障机制,为生活困难的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帮助其渡过生活困难时期。一是实行就业补贴政策,为连续三个月以上没有找到工作或找到工作但工资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且有就业再就业愿望的集中居住后农民提供就业补贴,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二是提供最低生活补助。城市生活困难居民有最低生活补助,可以借助这一政策,为集中居住后生活困难农民提供农民最低生活补助,具体标准由各地政府依据当地最低生活标准制定。三是扩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农村养老问题一直是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居住后因为失去田地,生活费用提高等原因农村养老问题更加突出,政府可以在加大政府支付比例的基础上扩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的范围,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实现全覆盖。
实行农民集中居住,可以节约农村建设用地,通过一定程序可以将其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缓解城市用地紧张局势。研究表明,实行农民集中居住将会遇到就业等影响集中居住后农民生活的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加以研究,给予足够重视,化解矛盾,保障政策的实施和农民生活。
参考文献:
[1] 李本智.基于全域城市化视角的农村集中居住实践探析——以宁波市镇海区为例[J].规划师,2010,(10):109.
[2] 余建华,孙峰,等.新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农民意愿及对策探究[J].经济问题,2007,(12).
[3] 张金明,陈利根.农民集中居住的意愿、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以江苏省江都市为例[J].农村经济,2009,(10).
[4] 孟焕民,徐伟荣,等.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若干思考——苏州农村较大型集中居住区调查[J].现代经济探讨,2010,(4).
[5] 杨继瑞,周晓蓉.统筹城乡背景的农民集中居住及其制度重构——以四川为例[J].改革,2010,(8).
[6] 王志炜,张礼兵.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可行性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20).
[7] 孙亚兰,李国荣.农民集中居住区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2).
[8] 叶凤祥,廖功磊.农民集中居住区居民就业状况及对策研究——以某市A区300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调查为例[J].调查
世界,2010,(6).[责任编辑 陈凤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