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摘要:“智慧城市”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本文结合江苏省盐城市工作实际,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智慧城市;建设;基础;建议
2013年1月,住建部发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涉及90个城市(区、镇),盐城市城南新区名列其中。同年8月,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已扩展到193个。“智慧城市”建设,重在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工具,保障城市健康和谐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改善百姓的生活体验。但目前看,我市的建设水平,与“智慧城市”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尚不能成为领导决策的参谋,企业发展的助手,百姓生活的向导。现将有关情况简述如下:
一、 “智慧城市”的概念
《維基百科》对“智慧城市”有如下定义:“智慧城市”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的新模式。与此定义相契合,国际上的一些“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城市,越来越突出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比如欧盟启动了面向知识社会创新2.0的计划,致力于围绕市民需求将城市建设为各方共同参与的开放创新空间。韩国“智慧首尔2015”计划中,提出“利用大数据解决市民小烦恼”的口号。
二、 “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
“智慧城市”建设,有三大作用:一是改善民生;二是发展经济;三是科学决策。从现实情况看,我市已经具备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但整合力度有待加强。
第一,“智慧城市”建设缺少特色,有“千城一面”倾向。由于缺乏经验,定位不够清晰,在做顶层设计时,没有结合本地的优势产业特色。例如,“智慧盐城”的网站建设,附属在“智慧江苏”下面,里面的内容设置与省内其他省辖市雷同。设计的查询内容,其实也就是其他网站的链接而已。退一步讲,即使查询项是该网站自行设计的,也只是点状数据,没有连线分析的可能,谈不上深入挖掘,细致分析。攀智慧,有距离。
第二,部门数据无法高效使用,影响城市运行效率。目前,税务、电力、金融等条属部门,交通、教育、社保、卫生等市直部门的内部数据库都是比较完备的,但都局限于系统内部,部门间数据缺少交流的接口。互联网时代,突发事件处置、最新经济形势把握,一般来讲,24小时是上限。但领导很多决策的信息来源,基本还是以月度、季度为周期。新形势下,难免刻舟求剑。当前,以智慧盐城建设为抓手,整合各部门现成的数据库,无论对改善民生、发展经济,还是科学决策,都有极大帮助。
第三,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难以跟上发展步伐。“智慧城市”建设,除了发展理念、政策支持,更为基础的是研发人才队伍。总体而言,我市企业技术研发水平相对薄弱。进入互联网领域的企业基本都是中小企业,用于技术研发的资金很受限制,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物联网领域的技术创新人才更为匮乏,没有政府扶持,很难跟上先进地区“智慧城市”建设步伐。
三、 “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议
去年,我市提出“沿海当先、苏北领先、全省争先”的目标,落实到建设“智慧城市”上,就要在城市信息化方面走在全省前列。为此,必须大力提升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积极运用新兴网络和信息技术,推进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着力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
第一,注重顶层设计,增强推进整体合力。要把建设“智慧城市”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完善相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指定或组建统一的“智慧城市”主管部门,形成统筹“智慧城市”人、才、物、事的管理体制,以民生、经济、决策三大模块为基础,成立三个工作推进协调小组,以三大模块数据的实时调用、处理、分析为目标,将工作分工落实到相关部门,完善相应子模块,逐步形成网络、产业与应用发展之间的协同并进,营造良好的“智慧城市”发展氛围。
第二,强化政策引导,促进智慧产业集聚。在财政资金安排上重点在平台建设、应用示范、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投入。在符合用地政策的前提下,优先安排智慧产业、物联网等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将物联网产品和示范工程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在财政性资金采购中予以倾斜支持。加大对相关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智慧城市”试点的优惠政策,积极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盐城。
第三,夯实人才基础,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由于企业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动力和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智慧城市”的支撑者和引领者,专业培训机构是“智慧城市”的润滑剂和助推器,四者需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建设合理完善的“智慧城市”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以专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优势互补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研发和产业集聚带动人才集聚的机制,扩大对外开发和交流,引进技术和创业团队,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配套企业来我市共谋发展。
第四,营造创建氛围,改善市民体验效果。为更好实现“智慧城市”惠民的宗旨,政府应积极开展宣传或培训,提升市民的感知体验,营造“智慧城市”氛围,例如积极举办各类宣传推广活动,充分盘点总结“智慧城市”建设阶段性成果,降低智慧应用的学习门槛,帮助市民更多地了解、体验和参与到“智慧城市”实践中来。多形式、多渠道征集各方建议,特别是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新需求,提升互动性、激发民众创造性,形成全社会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作者简介:孙建华,江苏省盐城市统计局社会处处长,市统计学会副秘书长。
费彬彬,江苏省统计局盐城调查局。
摘要:“智慧城市”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本文结合江苏省盐城市工作实际,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智慧城市;建设;基础;建议
2013年1月,住建部发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涉及90个城市(区、镇),盐城市城南新区名列其中。同年8月,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已扩展到193个。“智慧城市”建设,重在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工具,保障城市健康和谐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改善百姓的生活体验。但目前看,我市的建设水平,与“智慧城市”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尚不能成为领导决策的参谋,企业发展的助手,百姓生活的向导。现将有关情况简述如下:
一、 “智慧城市”的概念
《維基百科》对“智慧城市”有如下定义:“智慧城市”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的新模式。与此定义相契合,国际上的一些“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城市,越来越突出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比如欧盟启动了面向知识社会创新2.0的计划,致力于围绕市民需求将城市建设为各方共同参与的开放创新空间。韩国“智慧首尔2015”计划中,提出“利用大数据解决市民小烦恼”的口号。
二、 “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
“智慧城市”建设,有三大作用:一是改善民生;二是发展经济;三是科学决策。从现实情况看,我市已经具备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但整合力度有待加强。
第一,“智慧城市”建设缺少特色,有“千城一面”倾向。由于缺乏经验,定位不够清晰,在做顶层设计时,没有结合本地的优势产业特色。例如,“智慧盐城”的网站建设,附属在“智慧江苏”下面,里面的内容设置与省内其他省辖市雷同。设计的查询内容,其实也就是其他网站的链接而已。退一步讲,即使查询项是该网站自行设计的,也只是点状数据,没有连线分析的可能,谈不上深入挖掘,细致分析。攀智慧,有距离。
第二,部门数据无法高效使用,影响城市运行效率。目前,税务、电力、金融等条属部门,交通、教育、社保、卫生等市直部门的内部数据库都是比较完备的,但都局限于系统内部,部门间数据缺少交流的接口。互联网时代,突发事件处置、最新经济形势把握,一般来讲,24小时是上限。但领导很多决策的信息来源,基本还是以月度、季度为周期。新形势下,难免刻舟求剑。当前,以智慧盐城建设为抓手,整合各部门现成的数据库,无论对改善民生、发展经济,还是科学决策,都有极大帮助。
第三,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难以跟上发展步伐。“智慧城市”建设,除了发展理念、政策支持,更为基础的是研发人才队伍。总体而言,我市企业技术研发水平相对薄弱。进入互联网领域的企业基本都是中小企业,用于技术研发的资金很受限制,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物联网领域的技术创新人才更为匮乏,没有政府扶持,很难跟上先进地区“智慧城市”建设步伐。
三、 “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议
去年,我市提出“沿海当先、苏北领先、全省争先”的目标,落实到建设“智慧城市”上,就要在城市信息化方面走在全省前列。为此,必须大力提升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积极运用新兴网络和信息技术,推进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着力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
第一,注重顶层设计,增强推进整体合力。要把建设“智慧城市”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完善相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指定或组建统一的“智慧城市”主管部门,形成统筹“智慧城市”人、才、物、事的管理体制,以民生、经济、决策三大模块为基础,成立三个工作推进协调小组,以三大模块数据的实时调用、处理、分析为目标,将工作分工落实到相关部门,完善相应子模块,逐步形成网络、产业与应用发展之间的协同并进,营造良好的“智慧城市”发展氛围。
第二,强化政策引导,促进智慧产业集聚。在财政资金安排上重点在平台建设、应用示范、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投入。在符合用地政策的前提下,优先安排智慧产业、物联网等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将物联网产品和示范工程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在财政性资金采购中予以倾斜支持。加大对相关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智慧城市”试点的优惠政策,积极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盐城。
第三,夯实人才基础,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由于企业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动力和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智慧城市”的支撑者和引领者,专业培训机构是“智慧城市”的润滑剂和助推器,四者需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建设合理完善的“智慧城市”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以专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优势互补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研发和产业集聚带动人才集聚的机制,扩大对外开发和交流,引进技术和创业团队,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配套企业来我市共谋发展。
第四,营造创建氛围,改善市民体验效果。为更好实现“智慧城市”惠民的宗旨,政府应积极开展宣传或培训,提升市民的感知体验,营造“智慧城市”氛围,例如积极举办各类宣传推广活动,充分盘点总结“智慧城市”建设阶段性成果,降低智慧应用的学习门槛,帮助市民更多地了解、体验和参与到“智慧城市”实践中来。多形式、多渠道征集各方建议,特别是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新需求,提升互动性、激发民众创造性,形成全社会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作者简介:孙建华,江苏省盐城市统计局社会处处长,市统计学会副秘书长。
费彬彬,江苏省统计局盐城调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