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现实的教学中学生层次差次不齐,对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很好的接受讲授内容,必须对学生程度进行分层,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很好的掌握知识。
【关键词】 分层次教学 教学实践 因材实教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037-01
“语文是百科之母”,它的工具性关系到其它相关学科的学习,它的人文性与学生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知识技能,陶冶情操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语文素养高低参差不齐,如何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语文的兴趣和爱好,对语文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普通初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这势必对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兴趣是人的第一位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除了使教学内容形象、有趣外,另一个途径就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走上从一个成功到另一个成功的良性循环。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采用分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分层教学采用四步:预习阶段的“目标分层”、教学过程中的分组互动、教学结果检测中的分级评价、能力发展过程的分段发展。其基本思想就是立足学生特征、注重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个性、保护发展兴趣、激励发展潜能。具体做法指:
A、目标分层:根据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在课前预习和教学实施中设置A、B、C三层目标,要求学生百分之百地完成A层目标,百分之八十-----八十五完成B层目标,鼓励学生向更高层目标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引导,让学生来讲各自专攻的部分,教师相机点讲,完成课堂任务。
B、分组互动: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采取四人一组的方式实行“分组互动”,根据分层进行交叉组合,上、中、下三层学生合理搭配,确定组织能力强,发展水平较高的同学任组长,实现各组能独立有效地开展讨论和活动,这样,学生提问质疑,辨析疑难的交流过程,实际上就是语言运用,主动发展的过程,小组之间也形成互补互学结构。
C、分级评价:对学生一定阶段的发展水平进行分两级评价,即分为主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一般以一个单元教学为一阶段)。主体性评价先由学生自评,再进行小组互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形成性评价。
D、分段发展: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要想实现学生发展的“自能”状态,必须逐步实现师生关系的变化。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我发展水平,处于层次不断变化、发展、上升的过程中,必然会对师生关系产生影响,师生关系由“依靠式”到“主导式”再到“自能式”。
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和错杂的目标,课堂教学中如何操作呢?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归纳总结出如下几种办法:
(1)阅读教学设计有层次。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讲授一篇课文时,教师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采用研讨式的课堂教学方法,上课时多启发、善提问、精讲多思,引导各层次的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互相讨论、评价、暴露他们在思维及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老师心中有数,能对症下药,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大胆发表意见,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2)答问有层次,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反应有快有慢,如果只让反应快、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回答,不仅扼杀了中低层次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会养成中低层次学生的惰性。因此,课堂上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方式有三种:1、简单问题由低层到高层。这种方式可以唤起低层次学生的参与意识,回答正确,自己受到鼓舞,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得以更加激发;2、有难度的问题先高层后低层。有了高层次学生的示范性回答,再鼓励中低层次的学生做模仿性回答;3、有争议的问题各抒己见。学生的语文水平有差异,但不影响对有关问题的见解,中低层次的学生对有些问题也会有独到的见解。鼓励了他们的创造性,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3)评价有层次。课堂上,老师的评价会使学生产生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直接影响课堂的效果。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果用同一标准去评价,那低层的学生可能很难受到肯定。因此,实验过程中,老师始终坚持一个原则:视不同层次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使低层次的学生有兴趣,使高层次的学生有提高。
(4)训练有层次。低层次学生只要求完成基础题,中层次学生完成基础题、加深题。高层次学生完成基础题、加深题和拓宽题,让低层次的学生吃得了,高层次学生吃得饱。
(5)指导和辅导有层次。教师辅导也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经常比较,整理所说内容,对于C层学生,加强指导督促他们落实语文基础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B层学生,指导他们形成语文知识体系,形成强烈的语感,形成阅读和写作的良好习惯;对于A类学生,则主要是辅导他们让他们在写作方面形成了优势。有的放矢地辅导,巩固了课堂的效果。
(6) 单元考核层次化。每一单元学完后,均安排一次过关考核,它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据A、B、C三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同一份试卷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三个层次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也可直接注明部分题只要求A层学生完成,部分题只要求C层学生完成(可用附加题形式)。就是在统考中,也可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如上次考50分的,这次考60分就算达标了。在每次考核后,每层次的人员应作适当的变动,如A、B层中成绩最好的两名学生分别升为B、C层,而B、C层中成绩最差的两名学生分别降为A、B层。这样一来,基础差的学生感到有奔头,基础好的学生不敢有丝毫放松。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目标分层、训练分层、评价分层,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时的某些心理障碍,激发学习欲望,逐步形成学习活动时的最佳心理发展过程,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教学的有效参与度,大面积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分层次教学 教学实践 因材实教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037-01
“语文是百科之母”,它的工具性关系到其它相关学科的学习,它的人文性与学生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知识技能,陶冶情操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语文素养高低参差不齐,如何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语文的兴趣和爱好,对语文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普通初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这势必对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兴趣是人的第一位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除了使教学内容形象、有趣外,另一个途径就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走上从一个成功到另一个成功的良性循环。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采用分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分层教学采用四步:预习阶段的“目标分层”、教学过程中的分组互动、教学结果检测中的分级评价、能力发展过程的分段发展。其基本思想就是立足学生特征、注重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个性、保护发展兴趣、激励发展潜能。具体做法指:
A、目标分层:根据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在课前预习和教学实施中设置A、B、C三层目标,要求学生百分之百地完成A层目标,百分之八十-----八十五完成B层目标,鼓励学生向更高层目标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引导,让学生来讲各自专攻的部分,教师相机点讲,完成课堂任务。
B、分组互动: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采取四人一组的方式实行“分组互动”,根据分层进行交叉组合,上、中、下三层学生合理搭配,确定组织能力强,发展水平较高的同学任组长,实现各组能独立有效地开展讨论和活动,这样,学生提问质疑,辨析疑难的交流过程,实际上就是语言运用,主动发展的过程,小组之间也形成互补互学结构。
C、分级评价:对学生一定阶段的发展水平进行分两级评价,即分为主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一般以一个单元教学为一阶段)。主体性评价先由学生自评,再进行小组互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形成性评价。
D、分段发展: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要想实现学生发展的“自能”状态,必须逐步实现师生关系的变化。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我发展水平,处于层次不断变化、发展、上升的过程中,必然会对师生关系产生影响,师生关系由“依靠式”到“主导式”再到“自能式”。
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和错杂的目标,课堂教学中如何操作呢?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归纳总结出如下几种办法:
(1)阅读教学设计有层次。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讲授一篇课文时,教师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采用研讨式的课堂教学方法,上课时多启发、善提问、精讲多思,引导各层次的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互相讨论、评价、暴露他们在思维及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老师心中有数,能对症下药,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大胆发表意见,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2)答问有层次,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反应有快有慢,如果只让反应快、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回答,不仅扼杀了中低层次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会养成中低层次学生的惰性。因此,课堂上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方式有三种:1、简单问题由低层到高层。这种方式可以唤起低层次学生的参与意识,回答正确,自己受到鼓舞,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得以更加激发;2、有难度的问题先高层后低层。有了高层次学生的示范性回答,再鼓励中低层次的学生做模仿性回答;3、有争议的问题各抒己见。学生的语文水平有差异,但不影响对有关问题的见解,中低层次的学生对有些问题也会有独到的见解。鼓励了他们的创造性,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3)评价有层次。课堂上,老师的评价会使学生产生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直接影响课堂的效果。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果用同一标准去评价,那低层的学生可能很难受到肯定。因此,实验过程中,老师始终坚持一个原则:视不同层次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使低层次的学生有兴趣,使高层次的学生有提高。
(4)训练有层次。低层次学生只要求完成基础题,中层次学生完成基础题、加深题。高层次学生完成基础题、加深题和拓宽题,让低层次的学生吃得了,高层次学生吃得饱。
(5)指导和辅导有层次。教师辅导也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经常比较,整理所说内容,对于C层学生,加强指导督促他们落实语文基础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B层学生,指导他们形成语文知识体系,形成强烈的语感,形成阅读和写作的良好习惯;对于A类学生,则主要是辅导他们让他们在写作方面形成了优势。有的放矢地辅导,巩固了课堂的效果。
(6) 单元考核层次化。每一单元学完后,均安排一次过关考核,它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据A、B、C三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同一份试卷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三个层次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也可直接注明部分题只要求A层学生完成,部分题只要求C层学生完成(可用附加题形式)。就是在统考中,也可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如上次考50分的,这次考60分就算达标了。在每次考核后,每层次的人员应作适当的变动,如A、B层中成绩最好的两名学生分别升为B、C层,而B、C层中成绩最差的两名学生分别降为A、B层。这样一来,基础差的学生感到有奔头,基础好的学生不敢有丝毫放松。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目标分层、训练分层、评价分层,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时的某些心理障碍,激发学习欲望,逐步形成学习活动时的最佳心理发展过程,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教学的有效参与度,大面积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