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无抽搐电休克(MECT)对精神病急性发作期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各60例精神病急性发作期应用现代MECT和传统ECT分别进行治疗。结果:MECT治疗后疗效显进83.3%,好转13.3%、无效3.4%,和ECT疗效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MECT治疗精神分裂症有效率95.2%。1次起效8例,2~3次起效6例,6次起效54例。术后第1天头晕68.0%,术后短期记忆力下降34.1%,但疗程结束后基本能够恢复,无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急性发作期起效较快、安全性好、疗效显著和不良反应较少。
关键词 无抽搐电休克(MECT) 传统ECT 精神病急性发展期 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168
现代无抽搐电休克(MECT)是目前精神科临床治疗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治疗手段。因其不良反应轻,疗效肯定,而深受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肯定和患者的接纳[1]。现对MECT和传统电休克对精神病急性发作期治疗的疗效与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2月~2010年1月用现代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60例,全部入组患者符合CCMD-3诊断标准[2]:精神分裂症42例,心境障碍14例:其中躁狂症精神病2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躁狂发作)2例。其中男54例,女6例;年龄15~33岁,其中15~20岁18例,21~30岁40例,31~33岁2例,平均21.3±4.8岁;治疗400次。同期选择60例用ECT治疗的患者做比较,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上意义。
治疗方法:电休克治疗仪为醒脉通多功能电痉挛治疗监测仪。术前用麻醉剂丙泊酚2mg/kg,肌肉松弛剂琥泊酰胆碱1mg/kg,阿托品0.5~1.0mg/kg。ECT仪器是由上海生产,所有资料用(X±S)统计。
结 果
治疗次数:MECT治疗次数:1~5次14例,6~10次42例,11~12次4例,平均7.2±2.5次、ECT治疗次数4~10次,平均7.5±3.1次。两者统计学处理无差异。
两种治疗使用药物及日剂量情况:MECT治疗组:氯丙嗪100~400mg,氯氮平50~350mg,舒必利100~700mg,奋乃静6~10mg,利培酮2~4mg,阿普唑仑0.4~1.2mg。丙戍酸钠0.2~1.2g,氯硝安定2~6mg,碳酸锂0.5~1g。ECT治疗组:氯丙嗪200~400mg,氯氮平150~300mg,舒必利200~700mg,奋乃静6~14mg,利培酮2~6mg,劳拉西泮0.5~1.5mg,阿普唑仑0.4~1.2mg。
疗效比较:MECT组:显进50例(83.3%),好转8例(13.3%),无效2例(3.4%)。精神分裂症有效率95.2%,躁狂症有效率98.2%,抑郁症有效率97.6%。ECT组:显进48例(80.0%),好转10例(16.7%),无效2例(3.3%)。
起效时间:MECT组:治疗1次起效8例,2~3次起效6例,6次起效46例。ECT组:2~3次起效8例,6次起效52例。
疾病起效先后:MECT组:精神分裂症紧张型、抑郁症、分裂症双相障碍(目前抑郁发作)、精神分裂症青春型、分裂症样精神病、躁狂症、双相障碍(目前躁狂发作)样情感障碍(躁狂症)。ECT组:精神分裂症紧张型、抑郁症、双相障碍(目前抑郁发作)、精神分裂症青春型、分裂症样精神病、躁狂症、双相障碍(目前躁狂发作)、分裂症样情感障碍(躁狂症)分裂症样精神病。
并发躯体疾病情况:MECT组:4例,高血压病4例,曾经癫痫发作1例,糖尿病Ⅱ型2例,心电图显示ST段和T波改变各1例,慢性支气管炎1例,胆结石胆囊炎1例。ECT组:慢性胃炎1例,胆结石胆囊炎1例。
不良反应:MECT组:术后第1天出现头晕68.0%,术后短期逆行性遗忘34.1%,下颌关节无力14.4%,但整个疗程结束后能够全部恢复,无明显后遗症。ECT组:头痛10例,四肢酸痛28例,记忆力减退42例。但不良反应持续时间长,恢复较慢。
讨论
无抽搐电休克(MECT)是目前较安全而且有效的物理治疗方法[3]。钱卫娟等通过对P300的研究[4],认为P300电位属于内源性脑电活动。是一项判断认知功能的指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客观性、灵敏性。其中N1和P2为外源性成分,是评价受试者合作程度的可靠指标,N2和P3为内源性成分,与个体的记忆和注意等认知性成分有关[5],其潜伏期表示大脑在识别刺激中对事件进行编码、分类和识别的速度,客观地反映大脑认知功能和判断功能等高级思维活动。无抽搐电休克能使P3潜伏期缩短,P2波幅显著升高,潜伏期缩短表示大脑在识别刺激中对事件进行编码分类和识别的速度加快,而波幅的升高则反映大脑信息加工有效资源的动员程度高,所以结合本病例治疗可以推测MECT对患者的认知功能可能不仅没有损害,反而加快了大脑在识别刺激中对事件进行编码、分类和识别的速度,提高了患者注意思维判断及言语整合能力,与Nurminen等研究报道是一致的[6]。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些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和妄想)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患者的注意,使得大脑处理事物的速度变慢。MECT通过改善精神病性症状,改善抑郁心境,增快思维速度,从而改善大脑处理事物的速度。也就是说,即使MECT有直接损害记忆的成分,但是通过改善患者精神病性症状和抑郁症状,总体上还是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所以对各类精神障碍有肯定的疗效。
本研究中治疗患者60例,共进行400次MECT治疗。其中精神分裂症有效率95.2%,躁狂症有效率98.2%,抑郁症有效率97.6%。与文献报道MECT总有效率85.6%,显效率30.9%基本相似。本研究还发现在不同疾病及亚型中起效时间不同,精神分裂症紧张型起效时间较快,本次6例中,就诊时不说话、不进食、不活动的亚木僵患者,经1次治疗后很快改善;6例青春型患者治疗前用大剂量氯丙嗪和氯氮平系统治疗,兼亚冬眠治疗,疗效甚差,后配合MECT辅助治疗,疗效显著。其他抑郁症及分裂症双相障碍(目前抑郁发作)、分裂症样精神病、躁狂
症、双相障碍(目前躁狂发作)样情感障碍(躁狂症)类型均有较好疗效。本研究中还发现精神分裂症偏执型及躁狂症起效时间比ECT较晚,往往在6次以上,但都能够显效。60例中有2例疗效不显著,发现主要原因治疗次数低于6次、药物剂量没有同步增长有关。
本研究中发现术后第1天头晕68.0%,术后短期记忆力下降34.1%,下颌关节咀嚼无力14.4%,但都是短暂的,治疗结束后基本能够完全恢复,与范氏报道相同[7],基本在2~3周恢复。另外,MECT治疗范围和对象都较ECT广,术前用药要求较宽,治疗中可以伴用丙戍酸钠、氯硝安定和碳酸锂等抑制脑电波发作的药物和合并多种躯体疾病,但术前要求必须严格,术中既要异丙酚麻醉,又要琥珀酸胆碱肌松,尤其对有缺氧明显的肺部疾病、病窦综合征、有明显的心绞痛及冠心病史的患者不应使用。此外在400次治疗中有5例在治疗进行时发生排尿困难现象,所以要求术前小便必须排空。总的说来,MECT不仅治疗范围较广,而且安全系数也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整个MECT治疗中,除了必须严格注意适应证和禁忌证外,为了确保其疗效,还要及时适当地调整药物剂量,可以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增加或者减少药物剂量,对兴奋躁动或者行为紊乱患者,在MECT治疗术前可适时肌肉注射氟哌啶醇或者采取亚冬眠治疗,以便患者能够较好地配合。治疗次数最好>10次,不得低于6次。根据本组病例的治疗总结认为,在精神病急性发作期治疗要有一个完整的治疗过程。前3次治疗要1次/日,此后隔日1次,治疗6次后,可根据病情每周1~2次,疗程10~12次,以巩固疗效。而对于抑郁症患者,治疗次数及疗程可适当延长。可能影响大脑皮层癫痫样放电如丙戍酸钠和氯硝安定的药物应尽量少用,至少在行MECT治疗前1天晚上要停用上述药品。
综上所述,MECT在精神病急性发作期治疗中有其独特的疗效,表现为起效较快,安全性较好,对此类精神障碍可作为常规治疗手段。但一定要掌握其适应证与禁忌证,切不可麻痹大意,要及时排除躯体疾病,以免酿成大祸。
参考文献
1 朱良军,肖冬梅.电抽搐治疗的发展现状[J].九江医学,2001,16(2):123-124.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8.
3 曹志慎,傅深省.脉冲波无抽搐电休克对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干预的疗效分析[J].中华新医药,2003,2(5):33-34.
4 钱卫娟,范俭雄,等.无抽搐电休克对P300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6,16(6):330-332.
5 张明岛,陈兴时,等.脑诱发电位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258-261.
6 Nurminen M,Valkonen-Korhonen M.Enhanced attention-dependent auditory processing by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in psychotic depression[J].J ECT,2005,21:19-24.
7 范俭雄,高小宁,徐敏.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的疗效总结[J].中华民政医学杂志,2000,12(6):329-330.
关键词 无抽搐电休克(MECT) 传统ECT 精神病急性发展期 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168
现代无抽搐电休克(MECT)是目前精神科临床治疗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治疗手段。因其不良反应轻,疗效肯定,而深受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肯定和患者的接纳[1]。现对MECT和传统电休克对精神病急性发作期治疗的疗效与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2月~2010年1月用现代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60例,全部入组患者符合CCMD-3诊断标准[2]:精神分裂症42例,心境障碍14例:其中躁狂症精神病2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躁狂发作)2例。其中男54例,女6例;年龄15~33岁,其中15~20岁18例,21~30岁40例,31~33岁2例,平均21.3±4.8岁;治疗400次。同期选择60例用ECT治疗的患者做比较,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上意义。
治疗方法:电休克治疗仪为醒脉通多功能电痉挛治疗监测仪。术前用麻醉剂丙泊酚2mg/kg,肌肉松弛剂琥泊酰胆碱1mg/kg,阿托品0.5~1.0mg/kg。ECT仪器是由上海生产,所有资料用(X±S)统计。
结 果
治疗次数:MECT治疗次数:1~5次14例,6~10次42例,11~12次4例,平均7.2±2.5次、ECT治疗次数4~10次,平均7.5±3.1次。两者统计学处理无差异。
两种治疗使用药物及日剂量情况:MECT治疗组:氯丙嗪100~400mg,氯氮平50~350mg,舒必利100~700mg,奋乃静6~10mg,利培酮2~4mg,阿普唑仑0.4~1.2mg。丙戍酸钠0.2~1.2g,氯硝安定2~6mg,碳酸锂0.5~1g。ECT治疗组:氯丙嗪200~400mg,氯氮平150~300mg,舒必利200~700mg,奋乃静6~14mg,利培酮2~6mg,劳拉西泮0.5~1.5mg,阿普唑仑0.4~1.2mg。
疗效比较:MECT组:显进50例(83.3%),好转8例(13.3%),无效2例(3.4%)。精神分裂症有效率95.2%,躁狂症有效率98.2%,抑郁症有效率97.6%。ECT组:显进48例(80.0%),好转10例(16.7%),无效2例(3.3%)。
起效时间:MECT组:治疗1次起效8例,2~3次起效6例,6次起效46例。ECT组:2~3次起效8例,6次起效52例。
疾病起效先后:MECT组:精神分裂症紧张型、抑郁症、分裂症双相障碍(目前抑郁发作)、精神分裂症青春型、分裂症样精神病、躁狂症、双相障碍(目前躁狂发作)样情感障碍(躁狂症)。ECT组:精神分裂症紧张型、抑郁症、双相障碍(目前抑郁发作)、精神分裂症青春型、分裂症样精神病、躁狂症、双相障碍(目前躁狂发作)、分裂症样情感障碍(躁狂症)分裂症样精神病。
并发躯体疾病情况:MECT组:4例,高血压病4例,曾经癫痫发作1例,糖尿病Ⅱ型2例,心电图显示ST段和T波改变各1例,慢性支气管炎1例,胆结石胆囊炎1例。ECT组:慢性胃炎1例,胆结石胆囊炎1例。
不良反应:MECT组:术后第1天出现头晕68.0%,术后短期逆行性遗忘34.1%,下颌关节无力14.4%,但整个疗程结束后能够全部恢复,无明显后遗症。ECT组:头痛10例,四肢酸痛28例,记忆力减退42例。但不良反应持续时间长,恢复较慢。
讨论
无抽搐电休克(MECT)是目前较安全而且有效的物理治疗方法[3]。钱卫娟等通过对P300的研究[4],认为P300电位属于内源性脑电活动。是一项判断认知功能的指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客观性、灵敏性。其中N1和P2为外源性成分,是评价受试者合作程度的可靠指标,N2和P3为内源性成分,与个体的记忆和注意等认知性成分有关[5],其潜伏期表示大脑在识别刺激中对事件进行编码、分类和识别的速度,客观地反映大脑认知功能和判断功能等高级思维活动。无抽搐电休克能使P3潜伏期缩短,P2波幅显著升高,潜伏期缩短表示大脑在识别刺激中对事件进行编码分类和识别的速度加快,而波幅的升高则反映大脑信息加工有效资源的动员程度高,所以结合本病例治疗可以推测MECT对患者的认知功能可能不仅没有损害,反而加快了大脑在识别刺激中对事件进行编码、分类和识别的速度,提高了患者注意思维判断及言语整合能力,与Nurminen等研究报道是一致的[6]。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些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和妄想)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患者的注意,使得大脑处理事物的速度变慢。MECT通过改善精神病性症状,改善抑郁心境,增快思维速度,从而改善大脑处理事物的速度。也就是说,即使MECT有直接损害记忆的成分,但是通过改善患者精神病性症状和抑郁症状,总体上还是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所以对各类精神障碍有肯定的疗效。
本研究中治疗患者60例,共进行400次MECT治疗。其中精神分裂症有效率95.2%,躁狂症有效率98.2%,抑郁症有效率97.6%。与文献报道MECT总有效率85.6%,显效率30.9%基本相似。本研究还发现在不同疾病及亚型中起效时间不同,精神分裂症紧张型起效时间较快,本次6例中,就诊时不说话、不进食、不活动的亚木僵患者,经1次治疗后很快改善;6例青春型患者治疗前用大剂量氯丙嗪和氯氮平系统治疗,兼亚冬眠治疗,疗效甚差,后配合MECT辅助治疗,疗效显著。其他抑郁症及分裂症双相障碍(目前抑郁发作)、分裂症样精神病、躁狂
症、双相障碍(目前躁狂发作)样情感障碍(躁狂症)类型均有较好疗效。本研究中还发现精神分裂症偏执型及躁狂症起效时间比ECT较晚,往往在6次以上,但都能够显效。60例中有2例疗效不显著,发现主要原因治疗次数低于6次、药物剂量没有同步增长有关。
本研究中发现术后第1天头晕68.0%,术后短期记忆力下降34.1%,下颌关节咀嚼无力14.4%,但都是短暂的,治疗结束后基本能够完全恢复,与范氏报道相同[7],基本在2~3周恢复。另外,MECT治疗范围和对象都较ECT广,术前用药要求较宽,治疗中可以伴用丙戍酸钠、氯硝安定和碳酸锂等抑制脑电波发作的药物和合并多种躯体疾病,但术前要求必须严格,术中既要异丙酚麻醉,又要琥珀酸胆碱肌松,尤其对有缺氧明显的肺部疾病、病窦综合征、有明显的心绞痛及冠心病史的患者不应使用。此外在400次治疗中有5例在治疗进行时发生排尿困难现象,所以要求术前小便必须排空。总的说来,MECT不仅治疗范围较广,而且安全系数也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整个MECT治疗中,除了必须严格注意适应证和禁忌证外,为了确保其疗效,还要及时适当地调整药物剂量,可以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增加或者减少药物剂量,对兴奋躁动或者行为紊乱患者,在MECT治疗术前可适时肌肉注射氟哌啶醇或者采取亚冬眠治疗,以便患者能够较好地配合。治疗次数最好>10次,不得低于6次。根据本组病例的治疗总结认为,在精神病急性发作期治疗要有一个完整的治疗过程。前3次治疗要1次/日,此后隔日1次,治疗6次后,可根据病情每周1~2次,疗程10~12次,以巩固疗效。而对于抑郁症患者,治疗次数及疗程可适当延长。可能影响大脑皮层癫痫样放电如丙戍酸钠和氯硝安定的药物应尽量少用,至少在行MECT治疗前1天晚上要停用上述药品。
综上所述,MECT在精神病急性发作期治疗中有其独特的疗效,表现为起效较快,安全性较好,对此类精神障碍可作为常规治疗手段。但一定要掌握其适应证与禁忌证,切不可麻痹大意,要及时排除躯体疾病,以免酿成大祸。
参考文献
1 朱良军,肖冬梅.电抽搐治疗的发展现状[J].九江医学,2001,16(2):123-124.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8.
3 曹志慎,傅深省.脉冲波无抽搐电休克对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干预的疗效分析[J].中华新医药,2003,2(5):33-34.
4 钱卫娟,范俭雄,等.无抽搐电休克对P300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6,16(6):330-332.
5 张明岛,陈兴时,等.脑诱发电位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258-261.
6 Nurminen M,Valkonen-Korhonen M.Enhanced attention-dependent auditory processing by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in psychotic depression[J].J ECT,2005,21:19-24.
7 范俭雄,高小宁,徐敏.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的疗效总结[J].中华民政医学杂志,2000,12(6):329-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