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抽搐电休克对精神病急性发作期治疗体会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wangxin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无抽搐电休克(MECT)对精神病急性发作期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各60例精神病急性发作期应用现代MECT和传统ECT分别进行治疗。结果:MECT治疗后疗效显进83.3%,好转13.3%、无效3.4%,和ECT疗效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MECT治疗精神分裂症有效率95.2%。1次起效8例,2~3次起效6例,6次起效54例。术后第1天头晕68.0%,术后短期记忆力下降34.1%,但疗程结束后基本能够恢复,无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急性发作期起效较快、安全性好、疗效显著和不良反应较少。
  关键词 无抽搐电休克(MECT) 传统ECT 精神病急性发展期 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168
   现代无抽搐电休克(MECT)是目前精神科临床治疗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治疗手段。因其不良反应轻,疗效肯定,而深受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肯定和患者的接纳[1]。现对MECT和传统电休克对精神病急性发作期治疗的疗效与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2月~2010年1月用现代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60例,全部入组患者符合CCMD-3诊断标准[2]:精神分裂症42例,心境障碍14例:其中躁狂症精神病2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躁狂发作)2例。其中男54例,女6例;年龄15~33岁,其中15~20岁18例,21~30岁40例,31~33岁2例,平均21.3±4.8岁;治疗400次。同期选择60例用ECT治疗的患者做比较,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上意义。
   治疗方法:电休克治疗仪为醒脉通多功能电痉挛治疗监测仪。术前用麻醉剂丙泊酚2mg/kg,肌肉松弛剂琥泊酰胆碱1mg/kg,阿托品0.5~1.0mg/kg。ECT仪器是由上海生产,所有资料用(X±S)统计。
  结 果
   治疗次数:MECT治疗次数:1~5次14例,6~10次42例,11~12次4例,平均7.2±2.5次、ECT治疗次数4~10次,平均7.5±3.1次。两者统计学处理无差异。
   两种治疗使用药物及日剂量情况:MECT治疗组:氯丙嗪100~400mg,氯氮平50~350mg,舒必利100~700mg,奋乃静6~10mg,利培酮2~4mg,阿普唑仑0.4~1.2mg。丙戍酸钠0.2~1.2g,氯硝安定2~6mg,碳酸锂0.5~1g。ECT治疗组:氯丙嗪200~400mg,氯氮平150~300mg,舒必利200~700mg,奋乃静6~14mg,利培酮2~6mg,劳拉西泮0.5~1.5mg,阿普唑仑0.4~1.2mg。
   疗效比较:MECT组:显进50例(83.3%),好转8例(13.3%),无效2例(3.4%)。精神分裂症有效率95.2%,躁狂症有效率98.2%,抑郁症有效率97.6%。ECT组:显进48例(80.0%),好转10例(16.7%),无效2例(3.3%)。
   起效时间:MECT组:治疗1次起效8例,2~3次起效6例,6次起效46例。ECT组:2~3次起效8例,6次起效52例。
   疾病起效先后:MECT组:精神分裂症紧张型、抑郁症、分裂症双相障碍(目前抑郁发作)、精神分裂症青春型、分裂症样精神病、躁狂症、双相障碍(目前躁狂发作)样情感障碍(躁狂症)。ECT组:精神分裂症紧张型、抑郁症、双相障碍(目前抑郁发作)、精神分裂症青春型、分裂症样精神病、躁狂症、双相障碍(目前躁狂发作)、分裂症样情感障碍(躁狂症)分裂症样精神病。
   并发躯体疾病情况:MECT组:4例,高血压病4例,曾经癫痫发作1例,糖尿病Ⅱ型2例,心电图显示ST段和T波改变各1例,慢性支气管炎1例,胆结石胆囊炎1例。ECT组:慢性胃炎1例,胆结石胆囊炎1例。
   不良反应:MECT组:术后第1天出现头晕68.0%,术后短期逆行性遗忘34.1%,下颌关节无力14.4%,但整个疗程结束后能够全部恢复,无明显后遗症。ECT组:头痛10例,四肢酸痛28例,记忆力减退42例。但不良反应持续时间长,恢复较慢。
   讨论
   无抽搐电休克(MECT)是目前较安全而且有效的物理治疗方法[3]。钱卫娟等通过对P300的研究[4],认为P300电位属于内源性脑电活动。是一项判断认知功能的指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客观性、灵敏性。其中N1和P2为外源性成分,是评价受试者合作程度的可靠指标,N2和P3为内源性成分,与个体的记忆和注意等认知性成分有关[5],其潜伏期表示大脑在识别刺激中对事件进行编码、分类和识别的速度,客观地反映大脑认知功能和判断功能等高级思维活动。无抽搐电休克能使P3潜伏期缩短,P2波幅显著升高,潜伏期缩短表示大脑在识别刺激中对事件进行编码分类和识别的速度加快,而波幅的升高则反映大脑信息加工有效资源的动员程度高,所以结合本病例治疗可以推测MECT对患者的认知功能可能不仅没有损害,反而加快了大脑在识别刺激中对事件进行编码、分类和识别的速度,提高了患者注意思维判断及言语整合能力,与Nurminen等研究报道是一致的[6]。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些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和妄想)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患者的注意,使得大脑处理事物的速度变慢。MECT通过改善精神病性症状,改善抑郁心境,增快思维速度,从而改善大脑处理事物的速度。也就是说,即使MECT有直接损害记忆的成分,但是通过改善患者精神病性症状和抑郁症状,总体上还是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所以对各类精神障碍有肯定的疗效。
   本研究中治疗患者60例,共进行400次MECT治疗。其中精神分裂症有效率95.2%,躁狂症有效率98.2%,抑郁症有效率97.6%。与文献报道MECT总有效率85.6%,显效率30.9%基本相似。本研究还发现在不同疾病及亚型中起效时间不同,精神分裂症紧张型起效时间较快,本次6例中,就诊时不说话、不进食、不活动的亚木僵患者,经1次治疗后很快改善;6例青春型患者治疗前用大剂量氯丙嗪和氯氮平系统治疗,兼亚冬眠治疗,疗效甚差,后配合MECT辅助治疗,疗效显著。其他抑郁症及分裂症双相障碍(目前抑郁发作)、分裂症样精神病、躁狂
  症、双相障碍(目前躁狂发作)样情感障碍(躁狂症)类型均有较好疗效。本研究中还发现精神分裂症偏执型及躁狂症起效时间比ECT较晚,往往在6次以上,但都能够显效。60例中有2例疗效不显著,发现主要原因治疗次数低于6次、药物剂量没有同步增长有关。
   本研究中发现术后第1天头晕68.0%,术后短期记忆力下降34.1%,下颌关节咀嚼无力14.4%,但都是短暂的,治疗结束后基本能够完全恢复,与范氏报道相同[7],基本在2~3周恢复。另外,MECT治疗范围和对象都较ECT广,术前用药要求较宽,治疗中可以伴用丙戍酸钠、氯硝安定和碳酸锂等抑制脑电波发作的药物和合并多种躯体疾病,但术前要求必须严格,术中既要异丙酚麻醉,又要琥珀酸胆碱肌松,尤其对有缺氧明显的肺部疾病、病窦综合征、有明显的心绞痛及冠心病史的患者不应使用。此外在400次治疗中有5例在治疗进行时发生排尿困难现象,所以要求术前小便必须排空。总的说来,MECT不仅治疗范围较广,而且安全系数也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整个MECT治疗中,除了必须严格注意适应证和禁忌证外,为了确保其疗效,还要及时适当地调整药物剂量,可以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增加或者减少药物剂量,对兴奋躁动或者行为紊乱患者,在MECT治疗术前可适时肌肉注射氟哌啶醇或者采取亚冬眠治疗,以便患者能够较好地配合。治疗次数最好>10次,不得低于6次。根据本组病例的治疗总结认为,在精神病急性发作期治疗要有一个完整的治疗过程。前3次治疗要1次/日,此后隔日1次,治疗6次后,可根据病情每周1~2次,疗程10~12次,以巩固疗效。而对于抑郁症患者,治疗次数及疗程可适当延长。可能影响大脑皮层癫痫样放电如丙戍酸钠和氯硝安定的药物应尽量少用,至少在行MECT治疗前1天晚上要停用上述药品。
   综上所述,MECT在精神病急性发作期治疗中有其独特的疗效,表现为起效较快,安全性较好,对此类精神障碍可作为常规治疗手段。但一定要掌握其适应证与禁忌证,切不可麻痹大意,要及时排除躯体疾病,以免酿成大祸。
   参考文献
  1 朱良军,肖冬梅.电抽搐治疗的发展现状[J].九江医学,2001,16(2):123-124.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8.
  3 曹志慎,傅深省.脉冲波无抽搐电休克对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干预的疗效分析[J].中华新医药,2003,2(5):33-34.
  4 钱卫娟,范俭雄,等.无抽搐电休克对P300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6,16(6):330-332.
  5 张明岛,陈兴时,等.脑诱发电位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258-261.
  6 Nurminen M,Valkonen-Korhonen M.Enhanced attention-dependent auditory processing by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in psychotic depression[J].J ECT,2005,21:19-24.
  7 范俭雄,高小宁,徐敏.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的疗效总结[J].中华民政医学杂志,2000,12(6):329-330.
  
其他文献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149   静脉营养也称胃肠道外营养,对长期不能经口喂养的早产儿通过静脉各种营养素,达到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分为部分静脉营养和完全静脉营养。静脉营养是早产儿营养支持的重要内容,是宫内经母体输送营养的延续,是提高超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的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之一。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应用静脉营养支持疗法治疗早产儿60例
期刊
围产期窒息所致脑缺氧缺血性损伤(HIE)和颅内出血(ICH)为新生儿期危害较大的常见病,常引起新生儿急性死亡以及慢性神经系统损伤。而早期诊断并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能有效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致残率。现将收治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75例的CT诊断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月~2009年1月收治因围产期窒息致新生儿脑损伤患儿75例,经临床诊断及CT检查确诊为新生儿HIE。其中合并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14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使用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使用盐酸氨溴索静点治疗。观察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平均住院日以及机械通气需求率指标。结果:治疗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平均住院日、以及机械通气需求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效果良好,早
期刊
关键词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 诊断 治疗 儿童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143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是指由于鼻部疾病引起分泌物倒流鼻后和咽喉等部位,直接或间接刺激咳嗽感受器,导致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1],是儿童慢性咳嗽中最常见却又容易被忽略的病因。因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不少基层医生认识不足,往往将本病引起的咳嗽误诊为气管、支气管炎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匹多莫德辅助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RI)的临床疗效以及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匹多莫德治疗组(即治疗组,n=30)及常规治疗组(即对照组,n=30)。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同时检测治疗前后免疫抗体。结果:匹多莫德治疗组在症状缓解以及预防感染反复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治疗后IgA有所升高、IgE有所下降(P<0.05),IgG
期刊
摘要目的:评价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用于支撑喉镜下声带手术的可行性。方法:住院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静脉注射丙泊酚3.0mg/kg配以维库溴铵0.1mg/kg诱导麻醉,在2分钟内完成气管插管术;B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0~1.5mg/kg,后注入瑞芬太尼1.0μg/kg,2分钟内完成麻醉诱导插管术,然后静脉持续注射瑞芬太尼0.1~0.3μg/(kg·分)维持麻醉。结果:两组镇痛效果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异丙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用于无痛人流术的效果。方法:选择200例早孕妇女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100例,A组应用氯胺酮+异丙酚组,术前1~2分,静脉注射氯胺酮1~2mg/kg(100mg稀释成10ml),然后缓慢注射异丙酚至睫毛反射消失,呼之不应时手术。B组为单纯异丙酚组,异丙酚用法同A组;术中必要时追加异丙酚30~50mg。结果:两组麻醉效果相当,头晕发生率B组高于A组(P<0.0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复合舒芬太尼骶管麻醉对学龄前儿童麻醉苏醒期情绪、行为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芬太尼组(F组)与舒芬太尼组(S组)。各组患儿入室后主麻医生态度和蔼地与患儿交流、鼓励。开放静脉后基础麻醉,顺序咪唑安定0.1mg/kg、得普利麻2mg/kg静脉注射。极不合作需氯胺酮(5mg/kg,肌肉注射)、咪唑安定(0.15mg/kg)基础麻醉的剔出观察。再以0.5%罗哌卡因(
期刊
摘要 前列腺切除术97例的临床资料。年龄46~92岁,平均67岁。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大量出血6例,轻度尿失禁7例,耻骨后隙感染2例,直肠壁损伤1例,术后排尿不畅4例。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症 前列腺切除术并发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166   2000年1月~2005年1月采用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97例,对其手术并
期刊
关键词 肾巨大血管平滑肌脂瘤 早期手术 保留肾单位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163   巨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自发破裂出血,出血量大病情重,病情急,易出现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是泌尿外科急症。   2006年7月~2011年2月对收治巨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破裂出血患者5例的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例患者均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