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当前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与社会需求不太适应的书呆子,现代学徒制是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职业技术教育最重要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发展
随着发达国家对现代学徒制的不断探索和推进,我国政府也开始高度重视现代学徒制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14年6月23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习近平主席在会上强调“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
一、现代学徒制的演变
早期的学徒制是指在共同劳动中徒弟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方式。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职业学校教育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学徒制。但是职业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导致了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学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怪异现象。进入20世纪以来,现代学徒制在经济全球化、科技迅速发展、国际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不足
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但在经济超速发展的今天,高等职业教育也明显地凸显出一些不足之处。
1.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不能与时俱进。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对人才的劳动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部份高职院校目前采取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仍居重要位置,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创新性思维,同时一些教学改革没有深入企业市场调研,脱离市场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达不到企业用人要求,造成企业急需人才而毕业生又找不到工作的弊端。
2.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不够深入。校企合作模式一直存在着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学校热,企业冷,校企合作水平仅停留在认识生产实习的层次,远远落后于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学校在校企合作中从企业获得场地、设备和技术人员,是受益的一方;而企业一方面缺乏对职业教育行业的研究与关注,另一方面企业在为学校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同时却不能从院校那里得到更多的创造价值,甚至还因此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诸如此类因素造成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不够、动力不足;再者就是在校企合作关系中政府的参与力度不够,相关政策难以发挥实施。所以校企合作一直是流于形式,很难有实质性、持久性的发展。
3.高职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需求相脱节。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学生的就业观和职业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渴望尝试多元化的职业选择。但我们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与他们的需求明显地不相适应,一些高职院校在课程开发中脱离市场需求,没有事先进行岗位能力分析,达不到企业等用人部门的要求;在专业设置上随意性较大,盲目跟风增加新专业,造成毕业生过剩;而有的急需人才又缺少相应的专业来培养。没有培养出他们适应市场的能力,导致在校就读的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毕业的学生就业找工作难;到岗后,进入角色慢。
三、现代学徒制的优势
1.加强了技能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比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服务于企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加强技能教学环节,强化技能水平,增强学生就业竞争优势,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现代学徒制招生即招工,学生入学即入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拥有双重身份,使培养与便用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真实的生产情境、典型工作任务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企业主要以实践的发挥创新意识培养为主,达到专业设置与产业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这种培养模式既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又可以减轻学校的物力成本,这企业提供了合格的人力资本,是一种校企又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2.深化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实现校企无缝对接。现代学徒制是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企业为主管,可以更好地整合校企双方资源,通过校企双方成本分担和效益共享,以及政府的资金支持,实现校企联通,主教融通 ,三方共赢。在现代学徒制下,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目标,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徒制学生学习需求三方达到平衡,同时实现人才质量、投入成本与既定收益的平衡。选择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专业,引导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等。校企之间签订合作协议,职业院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新型的学徒制更好地适应了劳动力市场需求,解决了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不匹配问题,既解决企业用工难的问题,同时又降低了纯学校教育引起的各种弊端,因此极大地调动了政府、学校及企业的积极性,真正地现校企间的无缝对接
3.实现了学生从学校到职场的平稳过渡。现代学徒制中学生具有多重性,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学徒,学生和学徒身份相互交替,学校和企业联合进行招生招工,学生入学即具备双重身份,学生在校的学习和将来就业均有保障。在校学习既取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同时又完成了企业所需岗位技能知识培训,通过技能考核能够获得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毕业时基本已是企业员工。现代学徒制学生的课程设置,基础课程开设较广,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专业课程可以参考企业工作岗位所需作为项目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再通过企业的操作技能训练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获得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既保证职业的稳定性与发展性,也建立了职业认同感,就业满意度。确保学生一定时期内稳定地停留在企业,为学生构建发展的价值取向,同时满足企业对培训投入和产出经济效益。 校企间的无缝对接,实现了学生由学校到职场的平稳过渡,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成长,同时也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把企业人力资源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
职业院校引入现代学徒制,既有利于提升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发展产业经济提供大批技艺精湛并具备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又可以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人才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振洪 成军,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 能力培养研究,2015.2.
[2] 李祥,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常州大学学报,2015.1.
[3] 付媛媛 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职业教育,2015.2.
[4] 丁怀青,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分析,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5.3.
作者简介:黎璞琛(1971-),女,湖南汨罗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发展
随着发达国家对现代学徒制的不断探索和推进,我国政府也开始高度重视现代学徒制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14年6月23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习近平主席在会上强调“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
一、现代学徒制的演变
早期的学徒制是指在共同劳动中徒弟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方式。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职业学校教育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学徒制。但是职业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导致了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学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怪异现象。进入20世纪以来,现代学徒制在经济全球化、科技迅速发展、国际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不足
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但在经济超速发展的今天,高等职业教育也明显地凸显出一些不足之处。
1.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不能与时俱进。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对人才的劳动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部份高职院校目前采取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仍居重要位置,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创新性思维,同时一些教学改革没有深入企业市场调研,脱离市场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达不到企业用人要求,造成企业急需人才而毕业生又找不到工作的弊端。
2.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不够深入。校企合作模式一直存在着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学校热,企业冷,校企合作水平仅停留在认识生产实习的层次,远远落后于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学校在校企合作中从企业获得场地、设备和技术人员,是受益的一方;而企业一方面缺乏对职业教育行业的研究与关注,另一方面企业在为学校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同时却不能从院校那里得到更多的创造价值,甚至还因此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诸如此类因素造成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不够、动力不足;再者就是在校企合作关系中政府的参与力度不够,相关政策难以发挥实施。所以校企合作一直是流于形式,很难有实质性、持久性的发展。
3.高职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需求相脱节。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学生的就业观和职业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渴望尝试多元化的职业选择。但我们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与他们的需求明显地不相适应,一些高职院校在课程开发中脱离市场需求,没有事先进行岗位能力分析,达不到企业等用人部门的要求;在专业设置上随意性较大,盲目跟风增加新专业,造成毕业生过剩;而有的急需人才又缺少相应的专业来培养。没有培养出他们适应市场的能力,导致在校就读的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毕业的学生就业找工作难;到岗后,进入角色慢。
三、现代学徒制的优势
1.加强了技能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比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服务于企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加强技能教学环节,强化技能水平,增强学生就业竞争优势,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现代学徒制招生即招工,学生入学即入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拥有双重身份,使培养与便用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真实的生产情境、典型工作任务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企业主要以实践的发挥创新意识培养为主,达到专业设置与产业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这种培养模式既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又可以减轻学校的物力成本,这企业提供了合格的人力资本,是一种校企又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2.深化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实现校企无缝对接。现代学徒制是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企业为主管,可以更好地整合校企双方资源,通过校企双方成本分担和效益共享,以及政府的资金支持,实现校企联通,主教融通 ,三方共赢。在现代学徒制下,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目标,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徒制学生学习需求三方达到平衡,同时实现人才质量、投入成本与既定收益的平衡。选择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专业,引导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等。校企之间签订合作协议,职业院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新型的学徒制更好地适应了劳动力市场需求,解决了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不匹配问题,既解决企业用工难的问题,同时又降低了纯学校教育引起的各种弊端,因此极大地调动了政府、学校及企业的积极性,真正地现校企间的无缝对接
3.实现了学生从学校到职场的平稳过渡。现代学徒制中学生具有多重性,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学徒,学生和学徒身份相互交替,学校和企业联合进行招生招工,学生入学即具备双重身份,学生在校的学习和将来就业均有保障。在校学习既取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同时又完成了企业所需岗位技能知识培训,通过技能考核能够获得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毕业时基本已是企业员工。现代学徒制学生的课程设置,基础课程开设较广,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专业课程可以参考企业工作岗位所需作为项目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再通过企业的操作技能训练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获得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既保证职业的稳定性与发展性,也建立了职业认同感,就业满意度。确保学生一定时期内稳定地停留在企业,为学生构建发展的价值取向,同时满足企业对培训投入和产出经济效益。 校企间的无缝对接,实现了学生由学校到职场的平稳过渡,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成长,同时也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把企业人力资源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
职业院校引入现代学徒制,既有利于提升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发展产业经济提供大批技艺精湛并具备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又可以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人才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振洪 成军,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 能力培养研究,2015.2.
[2] 李祥,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常州大学学报,2015.1.
[3] 付媛媛 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职业教育,2015.2.
[4] 丁怀青,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分析,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5.3.
作者简介:黎璞琛(1971-),女,湖南汨罗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