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纳入我校教学基地教学内容。经过实践取得较好效果。但也存在不足:一是教学目的尚不够明确;二是教学方法有待改进;三是与园区当局沟通有待加强;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要做到:一是明确以提升学员欣赏品位为教学目的;二是完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三是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员深入思考;四是加强与园区当局沟通。
关键词:地质公园;欣赏品位;教学目的
一、宁德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我市境内,坐落在太姥山脉和鹫峰山脉的群山之中
由白水洋、太姥山以及白云山三个园区组成,总面积为2660平方千米。是以晚中生代花岗岩、火山岩形成的山岳地貌及现代河流侵蚀地貌为主要特色兼有海岸、岛屿地貌、人文景观丰富、自然生态良好的综合性大型地质公园。随着2010年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成功,这里被更多的人们关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片山水中,放松身心,呼吸这里的新鲜空气,欣赏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观。
我校于2013年把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纳入教学基地的教学内容。此举有其积极意义。首先,这是学校教改的一个举措。以往的教学大多在学校教室内完成,时间长了难免会使学员产生视觉、听觉疲劳,影响教学效果。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让教师、学员走出校门,把课堂搬进大自然,这肯定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二是学员通过与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的亲密接触,可直观的感受到闽东山水的神奇与秀美,有助于激发出热爱家乡、建设美丽宁德的情感。同时,还可强化学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先进意识和理念;三是学员在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通过教学、参观和思考,可以了解一些过去较少接触的科学知识,以丰富学员的知识。经过一年多数次的教学实践,各班次学员普遍反映良好,效果是显著的。但也应该看到不足之处也是存在的,还有不少值得思考与改进的地方:
1.教学目的不够明确。任何一个教学活动都有一个教学目的是什么需要回答的。作为主讲教师,在接受这一授课任务时,并没有得到这个问题清晰回答,目的不明确,备课授课就没有方向,这就会影响效率。有一种看法认为到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只是走进大自然,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放松一下身心,欣赏一下自然美景,拍几张照片,暂时摆脱枯燥的课堂。我以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如果这么认为,这种活动称为旅游更为贴切。做为教学活动,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的。所以这是值得好好思考一下的问题。给教学目的一个准确的定位,对老师的备课和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教学方法有待改进。一年来的实践,在教学方法上有可取之处,但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以往这一教学活动,我们采用的方法由一位教师准备授课内容,并全程授课讲解,这样的方法虽然也有一定的效果,但局限也是明显的。首先,宁德地质公园是一大型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共有三个园区组成,虽然各园区具共同点,但是也存在各自的特征,并且是非常明显的。如白水洋的浅水广场;白云山的“石臼群”、断裂峡谷;太姥山的雄峰奇石等等。它们的背后都有大量且各不相同的科学信息,涉及到地学不少学科的相关知识,完全由一个人承担,备课困难较大,必然造成深度不足。其次,地质公园的教学活动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学员既有相对集中的时段,如行车过程、参观地质博物馆等;也有相对分散的时段,如在地质遗迹、景点参观时。这样由单一教师授课讲解,问题就出现了,这就是讲解对学员的覆盖面变化很大,尤其在相对分散的时候,接受授课信息的学员数量就会很少。三是以往授课全在园区内进行,授课的信息量很大,加之大多学员以往对地学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少,短时间内要接受大量生疏的信息,难免出现“消化不良”从而降低兴趣,影响到教学效果。
3.与园区管理经营单位沟通有待加强。把教学活动安排在园区,要与园区管理经营单位保持良好的沟通,这是教学活动保证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管理经营当局掌握着全部的资源,园区的信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没有很好的沟通,教学活动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去年下半年当我们到白云山园区时,才知道地质博物馆停业全面装修。地质公园的教学活动少了参观了解地质博物馆这一重要内容,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以往开展教学活动与园区联系主要由教研室,这一点也是值得商榷的。教研室主要是从事教学研究的,与外界联系由学校或教务部门出面似乎更合适有效。
二、基于以上认识,本人以为,只要我们还要继续开展宁德地质公园教学活动,我们就应当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正视存在的不足,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1.明确教学目的,提升学员欣赏地质公园的品位。地质公园与普通公园及一般风景旅游区是有所不同的,所谓 地质公园是指以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欣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独特的自然区域。应该把教学活动目的定位在提升学员欣赏地质公园品位上。提升欣赏品位至少有这几层意思,一是在观赏自然美景,面对大自然赐予的鬼斧神工的极品,不应仅停留在赞叹不绝上,而是要达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境界;二是了解一些与地质遗迹、自然美景形成、发展相关的地学知识;三是通过园区的教学活动,思想要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为了更好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在备课、授课中一定要突出重点、深入浅出。从地质公园定义中可看出,地质公园除具有普通公园和风景区的旅游功能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这就是它的地质元素即公园的地学价值和科研、科普功能。所以应该把重点放在地质元素上。
2.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特点相适应,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首先,要适当分工。如前所述,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属大型综合性地质公园,由白水洋、太姥山、白云山三个园区组成,它们各自特征明显,牵涉到不少学科的知识,加之园区还有其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信息量较大,适当分工,由不同教师分别承担不同的园区有利于教师更熟练的掌握信息,挖掘知识的深度。其次,要协作,发挥团队的作用。每一园区除主讲教师在学员相对集中时主讲,教研室其他教师也应对园区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大概了解,以便在学员相对分散时能与学员互动。再次,可考虑校内与园区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去园区之前安排一次校内课堂介绍,这样学员到园区后,有了一定的信息、知识储备,以克服因“消化不良”而提不起兴趣的局限性。
3.注意引导学员深入思考。人们对有兴趣的事物就会思考,思考同样也可提升人们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提出问题,促进学员深入思考。园区内同样存在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一是尚存争论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自然界任何重大科学问题尤其是地质自然科学 问题,几乎都有争论,已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争论本身就有价值。把园区内尚有争论的问题交给学员,让其深入思考,如白云山园区对于蟾溪、龙亭溪等晶洞碱长花岗岩基岩河床上发育的壶穴成因,目前存在两种不同外动力地质作用认识和成因解释。一种是“冰臼说”,代表人物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两位教授。此观点认为,石臼是第四纪后期,冰川融水携带冰碎屑、岩屑物质沿冰川裂隙自上而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对下覆基岩进行冲击和研磨形成石臼。是古冰川遗迹之一。另一种是“壶穴说”,园区内发育于河谷中的石臼应是一种河床侵蚀地貌,是现代河床流水侵蚀形成的壶穴,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是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二是一些神奇的地质现象是何产生的。如白水洋的浅水广场,为什么在崇山峻岭之中会形成如此开阔平坦的盆地?为什么浅水广场的基岩是侵入岩——正长班岩,而不是遍布园区的火山岩?形成这神奇地质现象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再如白云山的石臼为什么总是发育在花岗岩基岩上?做为教师适时给出这些问题可以促进学员思考,提高兴趣度,掌握更多的知识。
4.加强与园区管理经营单位沟通,以期得到更多的支持。与园区管理经营单位沟通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一是因为园区经营状况不是不变的;二是园区管理经营单位掌握着全部资源。在教学活动开展前及进行中保持顺畅沟通,了解准确信息,求得支持帮助是很有必要的。学校应在这方面有所加强。
以上是本人对宁德地质公园教学基地教学活动的一些看法。相信只要我们努力了,就会把这一教学活动开展得更好。让学员更满意。
关键词:地质公园;欣赏品位;教学目的
一、宁德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我市境内,坐落在太姥山脉和鹫峰山脉的群山之中
由白水洋、太姥山以及白云山三个园区组成,总面积为2660平方千米。是以晚中生代花岗岩、火山岩形成的山岳地貌及现代河流侵蚀地貌为主要特色兼有海岸、岛屿地貌、人文景观丰富、自然生态良好的综合性大型地质公园。随着2010年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成功,这里被更多的人们关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片山水中,放松身心,呼吸这里的新鲜空气,欣赏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观。
我校于2013年把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纳入教学基地的教学内容。此举有其积极意义。首先,这是学校教改的一个举措。以往的教学大多在学校教室内完成,时间长了难免会使学员产生视觉、听觉疲劳,影响教学效果。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让教师、学员走出校门,把课堂搬进大自然,这肯定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二是学员通过与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的亲密接触,可直观的感受到闽东山水的神奇与秀美,有助于激发出热爱家乡、建设美丽宁德的情感。同时,还可强化学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先进意识和理念;三是学员在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通过教学、参观和思考,可以了解一些过去较少接触的科学知识,以丰富学员的知识。经过一年多数次的教学实践,各班次学员普遍反映良好,效果是显著的。但也应该看到不足之处也是存在的,还有不少值得思考与改进的地方:
1.教学目的不够明确。任何一个教学活动都有一个教学目的是什么需要回答的。作为主讲教师,在接受这一授课任务时,并没有得到这个问题清晰回答,目的不明确,备课授课就没有方向,这就会影响效率。有一种看法认为到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只是走进大自然,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放松一下身心,欣赏一下自然美景,拍几张照片,暂时摆脱枯燥的课堂。我以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如果这么认为,这种活动称为旅游更为贴切。做为教学活动,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的。所以这是值得好好思考一下的问题。给教学目的一个准确的定位,对老师的备课和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教学方法有待改进。一年来的实践,在教学方法上有可取之处,但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以往这一教学活动,我们采用的方法由一位教师准备授课内容,并全程授课讲解,这样的方法虽然也有一定的效果,但局限也是明显的。首先,宁德地质公园是一大型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共有三个园区组成,虽然各园区具共同点,但是也存在各自的特征,并且是非常明显的。如白水洋的浅水广场;白云山的“石臼群”、断裂峡谷;太姥山的雄峰奇石等等。它们的背后都有大量且各不相同的科学信息,涉及到地学不少学科的相关知识,完全由一个人承担,备课困难较大,必然造成深度不足。其次,地质公园的教学活动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学员既有相对集中的时段,如行车过程、参观地质博物馆等;也有相对分散的时段,如在地质遗迹、景点参观时。这样由单一教师授课讲解,问题就出现了,这就是讲解对学员的覆盖面变化很大,尤其在相对分散的时候,接受授课信息的学员数量就会很少。三是以往授课全在园区内进行,授课的信息量很大,加之大多学员以往对地学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少,短时间内要接受大量生疏的信息,难免出现“消化不良”从而降低兴趣,影响到教学效果。
3.与园区管理经营单位沟通有待加强。把教学活动安排在园区,要与园区管理经营单位保持良好的沟通,这是教学活动保证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管理经营当局掌握着全部的资源,园区的信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没有很好的沟通,教学活动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去年下半年当我们到白云山园区时,才知道地质博物馆停业全面装修。地质公园的教学活动少了参观了解地质博物馆这一重要内容,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以往开展教学活动与园区联系主要由教研室,这一点也是值得商榷的。教研室主要是从事教学研究的,与外界联系由学校或教务部门出面似乎更合适有效。
二、基于以上认识,本人以为,只要我们还要继续开展宁德地质公园教学活动,我们就应当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正视存在的不足,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1.明确教学目的,提升学员欣赏地质公园的品位。地质公园与普通公园及一般风景旅游区是有所不同的,所谓 地质公园是指以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欣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独特的自然区域。应该把教学活动目的定位在提升学员欣赏地质公园品位上。提升欣赏品位至少有这几层意思,一是在观赏自然美景,面对大自然赐予的鬼斧神工的极品,不应仅停留在赞叹不绝上,而是要达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境界;二是了解一些与地质遗迹、自然美景形成、发展相关的地学知识;三是通过园区的教学活动,思想要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为了更好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在备课、授课中一定要突出重点、深入浅出。从地质公园定义中可看出,地质公园除具有普通公园和风景区的旅游功能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这就是它的地质元素即公园的地学价值和科研、科普功能。所以应该把重点放在地质元素上。
2.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特点相适应,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首先,要适当分工。如前所述,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属大型综合性地质公园,由白水洋、太姥山、白云山三个园区组成,它们各自特征明显,牵涉到不少学科的知识,加之园区还有其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信息量较大,适当分工,由不同教师分别承担不同的园区有利于教师更熟练的掌握信息,挖掘知识的深度。其次,要协作,发挥团队的作用。每一园区除主讲教师在学员相对集中时主讲,教研室其他教师也应对园区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大概了解,以便在学员相对分散时能与学员互动。再次,可考虑校内与园区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去园区之前安排一次校内课堂介绍,这样学员到园区后,有了一定的信息、知识储备,以克服因“消化不良”而提不起兴趣的局限性。
3.注意引导学员深入思考。人们对有兴趣的事物就会思考,思考同样也可提升人们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提出问题,促进学员深入思考。园区内同样存在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一是尚存争论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自然界任何重大科学问题尤其是地质自然科学 问题,几乎都有争论,已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争论本身就有价值。把园区内尚有争论的问题交给学员,让其深入思考,如白云山园区对于蟾溪、龙亭溪等晶洞碱长花岗岩基岩河床上发育的壶穴成因,目前存在两种不同外动力地质作用认识和成因解释。一种是“冰臼说”,代表人物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两位教授。此观点认为,石臼是第四纪后期,冰川融水携带冰碎屑、岩屑物质沿冰川裂隙自上而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对下覆基岩进行冲击和研磨形成石臼。是古冰川遗迹之一。另一种是“壶穴说”,园区内发育于河谷中的石臼应是一种河床侵蚀地貌,是现代河床流水侵蚀形成的壶穴,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是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二是一些神奇的地质现象是何产生的。如白水洋的浅水广场,为什么在崇山峻岭之中会形成如此开阔平坦的盆地?为什么浅水广场的基岩是侵入岩——正长班岩,而不是遍布园区的火山岩?形成这神奇地质现象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再如白云山的石臼为什么总是发育在花岗岩基岩上?做为教师适时给出这些问题可以促进学员思考,提高兴趣度,掌握更多的知识。
4.加强与园区管理经营单位沟通,以期得到更多的支持。与园区管理经营单位沟通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一是因为园区经营状况不是不变的;二是园区管理经营单位掌握着全部资源。在教学活动开展前及进行中保持顺畅沟通,了解准确信息,求得支持帮助是很有必要的。学校应在这方面有所加强。
以上是本人对宁德地质公园教学基地教学活动的一些看法。相信只要我们努力了,就会把这一教学活动开展得更好。让学员更满意。